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致癌植物”不能养?

网络上之前传开了一条消息,虎刺梅、变叶木、夹竹桃等植物含有致癌物质和致癌病毒,连栽种过的土壤中都含有致癌病毒。目前已经证实有52种促癌植物,但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不高,只要不口服致癌的风险就很小,而“土壤中含致癌病毒”是没有根据的。建议各位爱花的朋友及早“清理门户”,尽量不要在家里种植致癌植物。

事实上,虎刺梅等52种植物中的确检测到了有促癌效应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不高,只要不口服致癌的风险就很小,而“土壤中含致癌病毒”是没有根据的。

植物携带的致癌病毒EB

这个“致癌植物”名单可追溯到1992年中国预防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曾毅院士的一篇《诱导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中草物和植物筛选》文章中提到的,文中表述道,以带EB病毒的Raji细胞为实验对象,筛选了1693种植物,发现其中52种具有诱导EB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作用。而这52种植物,恰好就是新闻中提到的“52种促癌植物”。

这52种所谓的促癌植物分别为:石粟、变叶木、细叶变叶木、蜂腰榕、石山巴豆、毛果巴豆、巴豆、麒麟冠、猫眼草、泽漆、甘遂、续随子、高山积雪、铁海棠、千根草、红背桂花、鸡尾木、多裂麻疯树、红雀珊瑚、山乌桕、乌桕、圆叶乌桕、油桐、木油桐、火殃勒、芫花、结香、狼毒、黄芫花、了哥王、土沈香、细轴芫花、苏木、广金钱草、红芽大戟、猪殃殃、黄毛豆付柴、假连翘、射干、鸢尾、银粉背蕨、黄花铁线莲、金果榄、曼陀罗、三梭、红凤仙花、剪刀股、坚荚树、阔叶猕猴桃、海南蒌、苦杏仁、怀牛膝。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等人于1964年在非洲从患有淋巴瘤的人群中分离到的一种病毒,该病毒是疱疹病毒的一类。EB病毒虽分布广泛,但大多数时期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在个别情况下,EB病毒感染会造成发热、单核白血球增高等状况。有意思的是,由于EB病毒可以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因此亲吻成了EB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从而使得EB病毒感染又获得了“吻病”的名号。

var browVersion=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

EB病毒在一些情况下逃离潜伏状态,从事复制和转录活动,新合成的病毒分子对细胞内部正常的分化、增殖信号通路进行干扰,从而诱导其癌变。此外,EB病毒在诱癌过程中会找来帮凶,能促进SV40等病毒的致癌作用。

EB病毒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得活跃?一些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本身没有诱癌性,但是它能将EB病毒从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因此这类物质被称为“促癌物质”,换句话说,这些化学物质在缺少EB病毒的情况下不具有致癌性,发挥了协助EB病毒致癌性的帮凶。一项之前的研究中,巴豆种子中的巴豆油具有很强的诱导EB病毒恢复活力的能力,经研究其中的12-氧-十四烷酸-大戟二萜醇-13-乙酸酯(TPA)是促进EB活化和细胞癌化的关键分子。

从上述信息不难得出EB病毒、植物和癌症三者间的关系,这些植物的提取物经证明具有诱导EB病毒活性的能力;而EB病毒的活动,则可以促进细胞的癌变。因此说这些植物具有促癌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可以看出,植物本身并不产生EB病毒,存留在土壤中的也只是通过落叶或根系释放到土壤中的促癌物质。“植物含有致癌病毒”以及“土壤中残留病毒”的说法并不正确,是对信息的误读所致。[page]

“促癌植物”就不能养吗?

既然实验表明这些植物含有促癌物质,那么这些植物还能养吗?可能这是众多养花人士心中的疑虑。事实上,对于这些含有促癌物质的植物,在正常养护过程中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从本质上面来说,这些促癌物质都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体产生的一大批结构和种类复杂、并不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合物。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橡胶到香料,从精油到植物中提取的药物,这些物质基本上都来自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存在,除了能够起到吸引昆虫传粉及植株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外,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赋予植物抵抗外界环境侵袭的能力。

以开头提到的铁海棠、变叶木为例,当它们的叶片或枝条受到损伤时,可以看到损伤处有白色液体渗出。这些乳汁的存在一方面可以降低动物取食时的适口性,同时在渗出后可以封闭伤口,减少微生物入侵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和它俩同属于大戟科的橡胶树,同样具有白色的乳汁,而这种乳汁的凝结产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橡胶了。由此可见大戟科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较为丰富,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何名单中有一半植物都属于大戟科了。

这些起到防御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一般都是存在于植物体内,只有当植物体发生损伤时才会被释放出来;同时,还需要动物体摄入这些物质,才能起到毒害或驱离的效果。或许有的朋友会问,是否促癌物质可以以挥发物的形式被人体吸入而产生促癌的风险呢?事实上,这种风险是很低的。

这是由于促癌物质并非易于挥发的酯类、烷烃类等,分子量较大,因此挥发性较差。同时促癌物质多为水溶性物质,这在含水量较高的植物中更进一步限制了其挥发能力。因此促癌物质通过挥发而被人体摄入的量是微乎其微。对虎刺梅挥发性成分检测的实验也表明,其挥发性物质中并未检测到促癌成分。由此可见,对于这些含有促癌物质的植物,在栽培养护过程中尽量减少损伤,避免接触植物分泌物;在侍弄过植物后注意洗手,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接触到促癌物质。同时为了安全起见,名单内的植物不宜在卧室等和人长期共处的空间内摆放。

var browVersion=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

如何安全地种植有毒植物?

除了名单上的这52种“促癌植物”,我们身边还不乏其他具有毒性的植物。其中夹竹桃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位。夹竹桃导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几乎每年都能看到,而几年前“夹竹桃致癌”的传闻更让夹竹桃成为了不被人待见的植物。事实上,“夹竹桃致癌”只是因为其有毒、并且在气温较高时有异味而被讹传出的“莫须有”的罪名。在对夹竹桃挥发物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并不含有致癌或促癌成分。与此相反的是,夹竹桃挥发物中的主要成分水杨酸甲酯和丙烯酸,都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因此夹竹桃是一种良好的庭院树种和行道树种。

夹竹桃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茎叶中含有的多种强心苷类物质。这类物质在被摄入人体后可以导致心肌收缩显著加强,过量摄入则会导致心律紊乱,严重的导致死亡。不过,夹竹桃中含有的强心苷类物质与上面提到的促癌物质一样,平时都安静的存在于植物体内,并不会挥发到空气中。只有在误食其枝叶,或是其分泌物接触粘膜时,这些强心苷类物质才会被机体吸收,从而显示其毒性。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冬琪

来源:生物探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