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挑战美元?加快国际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开闸

戴相龙:人民币国际化是被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逼出来。12月17日,日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为了挑战美元等,是为促进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是对外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迫切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国际化是被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倒逼出来的。

上海自贸区试点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

2014-02-19

CHINA-REFORM/VOLATILITY REUTERS/Petar Kujundzic

作者法广

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18号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启动。法新社发自上海的消息说,目前,中国正寻求加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流通领域地位。

消息说,目前,只有上海银联、通联、东方电子、快钱、盛付通等5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取得了首批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资格,与合作银行签约。参与首批跨境支付试点的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招行和民生银行。

根据有关规定,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范围不会局限在总部在上海的支付机构,中国全国范围内取得互联网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也可通过在自贸区设立分公司,参与上述跨境人民币支付试点。央行上海总部将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实行事后备案和负面清单管理。支付机构开展境外人民币结算业务,事前不需要报人民银行审批,而是在开办业务后一段时间内向人民银行备案。

法新社引述专家分析说,上海自贸区实施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主要是方便以人民币结算的中小企业开展业务。


下月中央高层听取汇报自贸区金融细则将密集出炉

作者胥会云

2014-02-1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昨日上午,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开闸。包括银联电子支付、通联支付、东方电子支付、快钱、上海盛付通5家支付机构分别与5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以及5家特约商户签约。今后在这5家签约的商户购物,所有环节使用的都是人民币:人民币标价、人民币支付、人民币结算出境。

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开闸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是自“央行30条”出台两个半月后,公布的第一个金融细则。

昨日中午,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在上海美国商会的活动期间表示,在3月初全国两会开幕前,包括外汇综合改革、跨国公司资金池建立、跨国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结算的常态化、利率市场化的细则都会公布,并推动相关业务常态化运作。

按照公布的两会时间,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分别定于3月5日和3日开幕。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细则将会迎来第一批集中释放。

简大年称,下个月中央高层还会专门听取一次上海自贸区的汇报,听一下推进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和困难。

“松绑”人民币

可以看出,人民币跨境使用将是首批细则的主要内容。“央行30条”中,涉及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共四条内容,前两条是跨境人民币结算,后两条分别是跨境人民币借款和跨境人民币资金池。

另外,关于FT标识账户,简大年说,距离推出一定也不会太长时间。“近期也会出来,但可能不是第一批”。

所谓的FT标识账户,就是平时所说的FTA账户,比如区内内资企业的FTA账户;区内外资企业的FTN账户等。

根据“央行30条”的规定,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以及其他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之间的资金可自由划转。同时,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及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可办理跨境融资、担保等业务。条件成熟时,账户内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

也就是说,FT标识账户是自贸区推进投融资和汇兑便利,以及资本市场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如果FT标识账户不出来,很多事情就没办法操作,和境外的自由划转不存在,和境内的有限渗透也不存在,改革的含金量也会大打折扣。

此外,2014年自贸区内服务业的开放,也会从原来的六大领域23条措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更快可以开展业务。

自贸区成立以来至今,虽然23项措施几乎全部落地,但还是存在一些企业在拿到营业执照后迟迟拿不到经营许可证,导致业务无法开展。简大年说,2014年将推动拿到主体资格同时也尽快拿到经营资格。“今后区内注册区外经营,一定是一个常态模式。”

资本出海税收优惠

简大年还表示,关于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15%所得税的税收政策,将会在今年上半年拿出第一稿送交国家税务总局。

上海自贸区并没有什么税收优惠政策,不过唯一的口子留给了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按照自贸区总体方案,“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在很多国家,这些税收政策都是发展全球离岸业务、促进金融创新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我国基本属于空白。

此外,简大年称,自贸区也在研究制定一个强大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以推动自贸区各项创新业务的发展。“虽然税收是国家政策,一下很难到位,但是我们的财政政策支持也会到位。”

2014年是上海自贸区的关键一年,要推出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简大年表示压力很大。与此同时,在今年全国各地两会上,有20多个省市已经公开提出建立自贸区的申请,而在各地的方案中,除了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内容,势必也会结合各自情况增加相应的改革开放事项,这也会给上海自贸区带来巨大压力。


戴相龙: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当务之急

2013年12月16日17:25:11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侯雪静、何雨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原央行行长戴相龙近日表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当务之急。

戴相龙在“国际金融论坛十周年年会”上说:“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已经较高,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项目达到34项,占全部交易项目的85%,国际社会低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

戴相龙认为,应从三方面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一是启动个人香港股票直通车;二是扩大境内投资机构对境外的投资,建议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境外投资范围从股票和债券扩大到直接股权投资;三是扩大境内外合格投资机构的投资额度。

戴相龙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金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解,戴相龙认为,首先要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完全可兑换,但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兑换,人民币还不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还要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的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需占到国际储备货币的10%左右。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要经历较长过程,要顺势而为,但不要“拔苗助长”。

在谈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戴相龙认为,需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二是人民币成为投资的货币;三是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储备货币。

“这次三中全会决定里面很重要的一条是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主要要通过市场的推动。”戴相龙说,应先从周边国家,再到亚洲地区和“金砖四国”,再到欧美发达国家。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推进,要通过多个离岸市场进行,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最优的离岸市场。政府要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应有作用,主要方式是不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和外国及地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之间的本币互换。

戴相龙强调,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为了挑战美元、改造国际货币体系等,是为了促进中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是对外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的迫切需求,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迫切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国际化是被不合理国际货币体系倒逼出来的。”

戴相龙说,当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已具备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及金融实力不断增强,二是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较强,三是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健的金融体系和有效金融监管体系。


美元地位难以撼动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莲•邰蒂

2014年02月08日

尼日利亚央行上周的表态可能会令美国政界大吃一惊。该行副行长金斯利•莫哈鲁(Kingsley Moghalu)承诺,要把尼日利亚43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将近十分之一由美元换成人民币。他解释说:“最终,人民币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可兑换货币,……国际经济和贸易未来将有很大一部分变成对华业务和由中国开展的业务”。

目前,全世界只有0.01%的央行外汇储备是以人民币形式持有的,相比之下美元所占的比例为60%,而欧元则为25%。不过,百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兹韦费尔(Patrick Zweifel)相信,到2025年人民币占全部外汇储备的比例可能达到30%,对美元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这种预测与中国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及人民币的逐步自由化有很大关系。不过,这种预测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国的震惊和不满。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攀升的政府债务、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政治上的僵局,都促使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们警告:美元地位将长期衰落。出于这个原因,尼日利亚和其他国家热衷于减少美元头寸,并避免与摇摆不定的美国政策捆绑在一起。

然而,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的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在其新书《美元陷阱》(The Dollar Trap)中指出,以上现象中存在一个矛盾:尽管常识告诉人们,以上问题本该引发一场美元危机,但事实与此正相反。

自2008年以来,美元相对贸易加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几乎没怎么改变。而尽管近年来美元作为参考货币的地位已经下降(比如更多石油正开始以欧元定价),但美元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压倒地位依然没有改变。没错,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确实比2001年低。不过这一比例自2008年以来并未下降。相反,金融危机降低了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外国投资者依然蜂拥买入美国资产,自2008年以来他们买入了美国所有国债的60%。当暴风雨降临其他国家时,投资者会竞相逃离。而当美国触礁时,他们却会买入。对这一现象,普拉萨德教授声称,这是“一个颠三倒四的奇幻世界,似乎一切都是颠倒的”。

这种状况不太可能很快发生改变。这部分是因为美国正在复苏,美联储(Fed)正在缩减资产收购规模,这些动态对美元汇率起到了支撑作用。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经济以外的原因——恐惧。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国家把囤积评级较高的政府债券当做抵御市场动荡的一种手段。监管机构也在向西方银行施压,迫使他们也这么做。然而,实际上目前没什么资产是真正安全的。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美国国债看起来也不再是毫无风险的。对此,资产管理者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追求流动性而不是安全。

从这方面来说,美国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资本市场深度极大,美元资金池似乎深不见底。或者换句话说(尽管现在是经济学教授的普拉萨德不太可能这么说),美元的故事颠覆了经济学的正常规律:美元的极大吸引力恰恰来自其充足的供应量,而不是因为供应量受到抑制。

最终,经济学的正常规律也许会再次发挥支配作用,而导致美元过度供应的宽松政策也许会伤害美元的吸引力。不过,政治上的激励因素可能会再次超越经济因素。美国政府的许多债权人是美国选民。他们将与美元贬值做斗争。普拉萨德教授预计,基于以上原因,外国投资者将不断买入美国资产。

当然,这并不是尼日利亚这类国家喜欢谈论的逻辑。目前,多元化投资的说法风靡一时,各国央行正在买入的不仅仅包括人民币,还有加拿大元等其他货币。然而,正因为美元替代品众多,单一货币都很难与美元匹敌,这一点是对美元不满的人不愿承认的。在新兴市场发生动荡(这种动荡很可能强化美元的买入潮)之际,他们尤其不愿承认以上矛盾。

来源:FT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郑浩中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