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反服贸 台湾人疯传香港CEPA的“惨痛教训”

作者:

台湾拟硬过《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引发一班大学生占领立法院抗议。我从一份被台湾人疯传的介绍有关协议的懒人包看到,他们以香港的CEPA为反面教材,更称之为“惨痛教训”,作为反对今次服贸协议的支持。我很好奇,明明这个CEPA当日被视为给香港的大礼,怎么甲之蜜糖,竟成了乙之砒霜?

CEPA措施港人受惠有限

懒人包内指,CEPA推出十年间,香港租金飞涨,年轻人的工资增长呆滞,大量大陆低技术劳工涌港,坚尼系数高企。这些因素虽然一定程度是事实,但未必都可以归咎CEPA,不过既然有个别台湾人这样看,至少反映CEPA在他们眼中并非这样“笋”。

去年正值CEPA十周年,港府曾做了一个回顾,指十年间企业受惠CEPA而节省了共36亿元人民币关税,36亿元人仔(45亿港纸)连一幢新港台大楼的预算都不够。

另一项较早的官方评估,则指CEPA实施首五年,为香港带来的职位超过4,400个。不能说对香港经济没有好处,但又确实称不上甚么成就。

事实上,虽然CEPA已去到第N回,但仍被不少商家认为存在不少“大门开了、小门未开”的状况,即是大的关卡虽然打通了,但落到地方政府,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关卡障碍,所谓优惠措施,好睇唔好食,不少人知难而退。好像香港的经纪业,至今还未去到可以正式开业的程度,反而大陆的证券行已大举在港收购,可受惠CEPA的中小型华资行买少见少。

这几年多边贸易协议(如WTO),渐渐被个别国家自行洽商的双边协议所取代,美国也积极拉拢国家加入环太平洋经济协定(缩写TPP)。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最近便在《纽约时报》撰文,提到这些贸易协议,往往以做大个饼来包装,主张只要饼做大了,水涨船高,最终人人受惠。Stiglitz认为,这论据建基于一个海市蜃楼,就是自由贸易下的赢家,会愿意透过赋税、消费等渠道把得益补偿予输家,令自由贸易达致双赢,但实情是,受惠的企业往往抬出要提升竞争力为理由,主张减税及抗拒加工资,于是乎,输家永远不能从水涨船高中得益,反而成了自由贸易下的牺牲品。

贸易开放加剧贫富悬殊

另一个贸易开放人人得益的假设,是要假设经济已处于全民就业的状态,令打工仔可以很容易转工,由开放贸易下式微的行业,转行至其他受惠贸易的行业,但若就业市场本已疲弱,甚至有不少打工仔已长期失业,这时打工仔转型便变得困难,即使在职的,也因为有很多人待业,而工资受压。整体就业情况有可能最终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差过以前。

这是为何全球化越深化,个别国家内的贫富悬殊反而越来越恶化,企业盈利占GDP比例越来越高,工资增长则落后生产力。

当然,今次服贸协议绝非单单一个经济合作安排,经济融合背后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很难单看经济效益便扑槌,这方面台湾人较诸港人可能更心水清。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楚天

来源: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