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观雨堂主:从《冰海沉船》看“学生不要动 让领导同志先走!”

——难忘影片《冰海沉船》

作者:

一、

约5、6年前4月的某日下午,我与内人偶尔路经大光明电影院,再度观赏了3D版《泰坦尼克号》。说来也巧,这一天适逢世界航海史上这一惊天海难102周年。102年以来,以泰坦尼克号海难为主题的艺术电影及纪录片,据说早超出10部以上。不过,彩色宽银幕加3D版的《泰坦尼克号》虽赢得不菲票房,实际表现的不是海难这一悲剧本身,而是将海难作背景,表达了一段爱情故事——潇洒的穷画家杰克,与即将成富家媳妇的美女露丝在泰坦尼克号上偶然邂逅,并很快激起灼人的恋情,由此引起露丝未婚夫的追杀。当泰坦尼克号不幸在夜航中擦到冰山,致使船体下沉时引起人们巨大恐慌,最终杰克将生的希望留给了露丝。恕我直言,这其实是一种老掉牙的好莱坞套路。

然而,每当从电视屏幕上传来Celine Dion演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时,那怀旧情绪中夹带着的哀伤,总会令我回想起1958年问世的另一部英国电影(A Night to Remember)。这部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黑白版的艺术影片《冰海沉船》,不是虚撰的爱情故事,其中大量细节源自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回忆,由此再现了上世记初西欧与北美的社会制度风貌及人性之美。而其中的人性之美恰恰是因为一种好的制度在灾难突发的情况下,足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磨擦成本而得到充分展现。本文要谈的是《冰海沉船》中泰坦尼克号遭遇海难的凄美故事,而非3D版《泰坦尼克号》所描述的爱情故事。航海史上102年前那次海难发生后,作为获救的幸存者之一——原泰坦尼克号的二副查尔斯‧莱特勒——在回忆文字中,有一句话是:“只要我活着,那一夜就永远无法忘记!”

二、

影片《冰海沉船》开头,时间直指1912年4月14日。这一天是世界顶级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无数人群聚集在船坞上。当短暂的庆典仪式结束后,等待着泰坦尼克号缓缓下水的那一光辉时刻。四面八方不同阶层的旅客,为自己有幸作为泰号处女航的亲历者而感到自豪与兴奋。时值隆冬,夜晚北大西洋海面的气温已近冰点,而在泰坦尼克号头等舱宽敞华丽的客厅内温暖如春。人们穿着尊贵典雅的晚礼服,如同在艺术沙龙里温文尔雅地聊天,也有人玩纸牌,或品尝著香槟与红葡萄酒,显示出工业文明时代优越的生活方式。低等舱的客人,伴随着小提琴流淌而出的斯拉夫色彩的旋律,尽情地唱歌跳舞。

近半夜时分,离泰号不远处的另一艘客轮,首先观看到海面上的冰山。根据国际航海业的游戏规则,这艘客轮发出电报向泰号警示。之后不久,泰号上的领航员在瞭望塔上借助望远镜,也发现正前方不远处漂移著的冰山,并当即通知轮机室左满舵,全速倒行。可惜说时迟那时快,泰号虽作了最大努力,避免了与冰山的正面冲撞,但船体在移动时还是与冰山擦了一下。要知道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仅是冰山极小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巨大部分没人能看到。被冰山擦到的泰号,水线下的船体轻易被撕开约300英尺长的裂口,海水当即涌入添加燃料的机房。船长闻迅,急速找来工程师安

德鲁调查,安德鲁很快根据堪查和计算结果得出结论:泰坦尼克号将下沉,仅有一个半小时安排小救生船帮助旅客逃生。

没人愿接受安德鲁的结论。这也难怪,泰坦尼克号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但安德鲁的判断是有根据的计算结果。船长迅速作出有条不紊的布置,首先发出遇难的求救信号。卡帕夏号最早收到泰号的求救信号,虽立即改变航向,朝泰号驶来,并作好救生准备,可惜卡帕夏号船因刚从纽约港驶出,离泰号距离太远。另一艘船也发现泰号发出的信号,但信号接受者认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船不可能出事,并误以为这是泰船与其他船联系的商业信号。与此同时,泰号的水手们开始解开船上的救生艇,在避免造成旅客恐慌的前堤下,试图先将妇女和儿童送入救生艇,所有职员与水手分头紧张地忙碌起来。

一对中年的中产阶级夫妇,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乘坐泰坦尼克号准备赴美国,当发现船上有人开始惊慌忙乱时,丈夫找到安德鲁,表示希望知道真相,并承诺决不走漏消息以免引起恐慌。工程师安德鲁以实情相告:船与冰山磨擦船舱进水,至多还能支撑一个半小时。丈夫返回船舱的房间,他既要强忍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之悲痛,又要在瞒住爱妻,在不说出真相的情况下,劝她带三个可爱的小天使先上救生艇。当回到房间见到妻子的时候,丈夫竭力显得轻描淡写地告诉她:“亲爱的,船也许有点损伤,看来我们要晚一点到纽约。”

“真倒楣!”妻子说。

“倒楣的事还在后面,我们的船长实在是一位太小心的人”丈夫接着说:“他要求妇女和孩子们先到甲板上……。”

妻子还蒙在鼓里,她怎么愿意把熟睡的孩子拖起来呢?望着妻子迷茫的神色,丈夫依然淡淡地,却又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亲爱的,我从来不要求你服从我,但这次不一样……。”

满脸疑虑的妻子带孩子随丈夫来到甲板的船舷边,见甲板上已挤满人群。当丈夫将妻子送上小救生船,又将怀里熟睡着的最小的儿子通过二副交到救生船上的妻子手里后,丈夫又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大声作了最后的嘱托:“再见,好儿子!记住:要照顾好你们的妈妈……”

这是丈夫留下的最后遗言,说毕他修长的身影平静地从人群中退出,渐渐消失在甲板上。这是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从此,妻子失去恩爱的丈夫,孩子们失去慈父。在海难突发之际,这个中年男人毫不犹豫地放弃生的希望,心甘情愿地准备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海底。

泰坦尼克号是一个小社会,在泰号上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当船体开始倾斜时,一对老年夫妇拒绝了本可登上救生船的机会。戴着眼镜的老先生劝太太上救生艇,老太太对先生说:“不!亲爱的,多少年来总是你去哪儿我也去那儿,我永远陪你,到你将要去的任何地方!”救生艇上的水手也劝说老先生:“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您这样的老先生上救生船。”这位老先生却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先上救生艇!”言毕,这对老年夫妇挽着手,缓缓离开甲板。接着,在场的另一对新婚夫妻,丈夫也正劝妻子先上救生艇。妻子目睹年老夫妇不愿分开的一幕,对丈夫说:“他们不分开,我们也不分开”。说毕,她挽著丈夫的手臂,双双再度回到客厅。影片《冰海沉船》中的上述细节,源自泰坦尼克号上生还者的回忆。真实海难发生的几天后,美国报纸有消息披露,上文那位老先生,原是著名富商——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斯特劳斯。海难发生时斯特劳斯先生67岁,与他同时赴难的太太罗莎莉63岁。

在泰坦尼克号上,人们面对死亡的威胁,平静地选择了将生还的可能留给妇女与儿童,这在经受了基督教新教洗礼的民主宪政制度下,已形成一种惯例。这与我们熟知的另一种游戏规则,形成极强烈的反差——1994年12月8日,在东亚新疆的克拉玛依,由当地教委等部门组织大型文艺演出,演出会场容纳了当地8所小学和7所初中的学生。不幸的是会场突发火灾,正当万分危急时刻,喇叭里突然响起一个具有超大约束力的强音:

“学生不要动,让领导同志先走!”

这是一个命令、一个号召。除年少的学童外,在场领导同志、教师及学生家长究竟有多少,我不清楚,没有人对“让领导先走”的规则质疑,因为在权力为本位的制度下,“让领导同志先走”就是一种制度、一种规则。灾难突发时“让领导同志先走”的规则,与几十年来高层官员享受“特优供给”的惯例是一致的。

“领导同志”是理所当然的“主人”或“祖国花朵”,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根据“灵魂工程师”的教导,必须成为一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锣丝钉、一个驯服工具。在“让领导先走”的规则约束下,结果是,288名儿童与37名教师在大火中被活活烧死,而原本离火源最近的副处级官员约20余人,却在师生们的呵护下,全部安然无恙地脱险。20余名官员中,无一人受伤,更无一人表示过“让儿童与妇女先走”。

288名儿童与37名教师,不是死于熊熊大火,而是死于一种罪恶的规则,死于20余名官员丧尽天良的卑劣与冷酷!事后,曾经是政法委土皇帝的周永康,为防止民众不满言论扩散,还专门下达指示,这个指示可归纳为6个字:“稳定压倒一切”。于是,媒体、法院面对这一因火灾而彰显的制度之恶,一致表现出毫无人性的冷漠。那个高呼“学生不要动,让领导同志先走!”的干部,由此还获得晋升。世记初的泰坦尼克号海难,与世记末的克拉玛依火灾,两相映照,不同的规则、不同的人性,反差何其强烈。

三、

还是回到电影《冰海沉船》吧!当船体的倾斜加剧,豪华大厅的桌椅全滑向一侧,人们的恐慌心理也不断加剧,低等客舱的乘客都涌向甲板。从船长、工程师到全部船员,没有人企图在救生船上占一个位置。在他们的观念里,进入救生船的权利属于付费的消费者,首先是妇女与儿童。最后一枚遇难信号火箭发射无果,工程师安德鲁回到大客厅,默默注视着自己亲手设计的这一切,心里感概万千。当遇到大厅里那一对放弃上救生艇的年轻夫妇,安德鲁仔细叮咛:“船体下沉时要抱着木块,并迅速远离船体,避免巨大漩涡的拉力”。作为泰坦尼克号的设计者与工程师,安德鲁平静地等待与船体一起葬身海底。

船上一支以弦乐组成的室内乐队,约八、九人,原为舞厅伴奏。轮船因渗水而停下后,乐师们没有一人企图与旅客分享生还的希望,而是继续为船上的旅客提供服务——他们聚集在甲板上,长时间地演奏舒缓温和的乐曲,以缓解人们紧张的心理情绪,直到小救生船不断载满旅客渐离船体。当船体已倾斜,船尾开始浸入水中的时候,正是一曲《伦敦德里的空气》终了。首席乐师放下手中的小提琴,对他的同伴们叮嘱了一句:“好啦,就到这里吧!我们问心无愧,大家可以逃生了!”于是乐师们手里拿着提琴,拖着沉重的步履离去。

接下来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是:这位首席乐师目送著同伴离去的背影,眼神中闪著忧郁的目光,自己却在原地并未移动,然后又重新架起手中的小提琴,缓缓奏起标题名曲《秋天》。令我永世难忘的是,那琴声如诉,绝无对死的恐惧,似有无限感叹却又平静无怨。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伙伴们听到身后传来的琴声,竟又不约而同地回转身,再度围在他的身旁,默默地陪着他重新拉起自己的弓弦。其中拉大提琴的乐师轻轻放开低沉浑厚的嗓音,伴着琴声缓缓哼唱起来。刹那间画面显得异常安静,已在救生艇上驶离泰坦尼克号的人们,也侧耳细听,仿佛不忍离去。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那旋律让人感到无限温和中透出的一缕悲伤,仿佛从非常遥远的故乡飘来,又那么因充满了对生命留恋的气息而催人泪下。

四、

20余年前,我一家人在银屏前观赏刚买的影谍《冰海沉船》,当看到泰坦尼克号上乐师们用悲凉的旋律,为救生船上的人们送别时,我发现内人正悄悄抹去眼角的泪珠;读中学的儿子,眼框里也满噙晶莹的泪水。乐师们为泰坦尼克号上的消费者服务,直至生命与泰坦尼克号一起终结。还有丈夫平静地将妻儿送往救生船、夫妻们携手与泰坦尼克号共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则在引导他们的行为呢?在我看,这个规则就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

“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又称“自然道德律”。希腊神话故事显示,人类自远古以来,即受这一道德律令的指引。古希腊人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理解为神所赐的法则。柏拉图在为他的老师编篡的《苏格拉底的辨白》一书中,明确表达了恩师认可神指引的自然道德律,高于人间任何权威法则。再往后从古罗马时代西塞罗,直至17世记格老秀斯等人类思想精英,全都对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寄予高度关注。到了18世记,人们传播著康德的那句至理名言:“有两件事,每当想起,即令我心存敬畏。一是人们抬头即可仰望的浩瀚星空;二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由此显示,“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乃是足以与天体运行规律等量齐观的宇宙法则,也同样令人敬畏。泰坦尼

克海难时,许多舍生取义的人们,将生的权利让给不相识的妇女与儿童,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隐藏着这个自然的道德律。

中国自古即有“将心比心”、“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举头三尺有神明”等说法,这同样也是由神所指引、并隐藏在人心中的道德律。然而上文指陈的克拉玛依一场大火显示,这个曾经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早己丢失了。何止是克拉玛依!只要看这几十年来遍地可见的地沟油、三鹿奶粉、毒疫苗、毒胶囊、瘟猪、强拆民居、金融诈骗、警察与城管公开施暴……,足以表明人们早已陷入一个抢钱的时代、一个相互残害的霍布斯丛林,哪里还有丝毫隐藏在心中的道德律可言?尤其应当追问的是:为什么在泰坦尼克号上,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的世界里,依然完好保存着“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而在东亚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原有“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究竟又是怎样丢失的呢?

难忘影片《冰海沉船》!难忘泰坦尼克号上凸显的人性美!难忘“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律”!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