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娱乐评论 > 正文

俞飞鸿的独立和美 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最近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名单。但有一个很巧合的现象,大部分人的名单里,总有一个名字绕不过去,她就是俞飞鸿

像是去年很火的一个话题“淑女的品格”,俞飞鸿也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

这么多年,俞飞鸿非常低调,并不经常出现在大众面前,可是她仍然能天然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有人爱她的气质,有人欣赏她的性格,有人喜欢她的经历,还有人就是爱她的这份疏离与冷。

去年蓝小姐曾经采访过她,结束后对俞飞鸿下了一个定义:“她的好感度带有普遍性,我身边没有人不喜欢俞飞鸿。”

所以,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并不高产的女演员,一个看起来与芸芸众生绝缘、没有微博、极尽低调的女人,到底是怎样修炼出如今的淡定与气场?大家到底在钦慕她的什么?俞飞鸿的美与独立,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俞飞鸿一直都是个很神秘的女演员,从她出道以来,我们认识她,全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角色。况且她拍戏也并不是那么勤。私底下的俞飞鸿到底什么样?我们不知道。

李静说她“从来不发朋友圈”,好朋友也调侃,俞飞鸿对自己的事情“一个字都不吐。”

我对俞飞鸿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赖于去年那一集赫赫大名的《十三邀》,许知远对她进行了六个小时漫长的访问。

六个小时里,他们品茶、论道、看电影,一问一答之间,一个真实的俞飞鸿也渐渐浮出水面。

也是那个访谈,让我见识到俞飞鸿强大的底蕴和气场,印象中,许知远至少有三次被俞飞鸿彻底碾压到语无伦次,说话都词不达意了。

如果问我,那次访谈给予我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答案是,我在俞飞鸿身上看到了最可贵的两个字——自由。

第一,“自由”是一个女人最开阔的人生境界。但“自由”的前提是,去经历。

这里的自由不是指身在何处,也无关物质,而是一种真正心灵上的自由。但要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并不容易。

俞飞鸿生长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毕业于清华,妈妈也是高材生,一家子理工科。俞飞鸿从小经受着规规矩矩的传统教育,可她偏偏有一颗文艺的心,明明已经考上了理工类的大学,中途又退学,随后考了北京电影学院。

在电影学院里,俞飞鸿也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对热闹世事不感兴趣,专注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其他同学忙着拍戏、谈恋爱,俞飞鸿就跑步、看书、学英语。

看他们的班级合影,这个孤傲又清冷的女孩总是倔强地站在一边。

▲北电89级表演系。三十年后再聚会。

毕业后留校任教,本是个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但俞飞鸿觉得人生始终要多经历一些东西,于是辞掉工作,跑去美国生活三年。没有明确的计划,也没想过留在国外,只是想有一段完全独立的生活,因为“这对我的成长很重要。”

所以,你会发现俞飞鸿身上没有什么功利的东西,她接戏很少,最关键是“要看故事能不能打动我”;她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多拍片、多赚钱、大红大紫,而只是在慢慢地、执着地建设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兀自绽放,别人管不着,你想怎么开放就怎么开放。”

这个过程当然不容易,在某种意义上说,俞飞鸿是极为早熟的。

在世人都认为最美好的二十多岁的年纪里,她并没有很享受,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做主的办法”;直到30岁之后,才发现精神力量逐渐强大,人生可以由自己掌控。

这是一个探寻自由边界的过程。而一旦找到了“精神自由”这把钥匙,人就可以变得无比强大,违心的事不做,违心的话不说,怎么舒服怎么来,外界的一切,都不会撼动内心的坚持。

所以,俞飞鸿铿锵有力地对许知远说:“我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是绝对自由的。”

没有一丝游移,目光灼灼,笃定而潇洒。这是俞飞鸿所谓“气场”的来源,面对许知远的试探也好、冒犯也好,甚至面对世俗生活中的误解也好、评价也好,她永远不疾不徐、淡然又睿智。

这份超脱,似曾相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第二,永远好奇、永远思考、永远学习,才能保持着澎湃的人生驱动力。

当然,自由不是完全平躺、毫不作为。相反,通往自由的路永远是漫长且艰辛的。这其中需要感受、需要行动、需要思考,也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失败和成功。

这个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可以通过言行反映出来。俞飞鸿是我见过的表达能力和内涵素养都一顶一的女明星。

她总说自己在生活中很闷,是个无趣的人。可是她在访谈中展现出来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辨能力,却证明了其实她一直在生活中不断汲取、不断吸收。

俞飞鸿爱读书,喜欢和文人打交道,和许知远这个读书人过招也是信手拈来,谈文学、谈作家、谈人性,她甚至还分析了许知远的人格——你应该更擅长写字吧。

她在表演上总是在尝试新的东西——”表演没有顶点“。

许知远说她拍的《小丈夫》非常庸俗。俞飞鸿说”我不觉得庸俗,它其实是通俗。“

许知远问,你为什么要接这种类型的电视剧?

俞飞鸿说:“因为我没有尝试过,我感兴趣,人物也有趣。”后来又加了一句“我之前还拍过更魔幻的呢,故事我有点不懂,但是我觉得我能理解这个人物。”

[page]不断尝试,永葆好奇,在经历中吸收人生智慧。这让我想起了她唯一导演的一部电影《爱有来生》。

演员做导演,往往在期待转型。俞飞鸿不是,她没什么做导演的计划,只是想把心中那个美好的故事拍出来。

一个导演的审美、性格、思考,可以通过她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但被她拍得很精巧,画面唯美动人,角色塑造也不错,电影结尾处极致凄美,让人念念不忘。

▲这个回眸真是经典,一眼万年啊。

电影拍摄时,段奕宏还没有红,可俞飞鸿坚持要用他,后来电影播出时《士兵突击》已经大火,也是格外幸运的一点。

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折射,让我们看到了“自由”之外的俞飞鸿,其实是个认真、严苛、不计付出、极有责任心的女人。

用段奕宏的话来说“不敢想象这么漂亮的女导演,怎么干出集中营一样的事。”

俞飞鸿1996年读到这部小说,2001年开始写剧本,2005剧本完成,2006年开拍,全国各地选景,过程非常辛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拍摄时简直犹如军营,对每一个人都要求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尬戏,都要全身心投入。

涂松岩说她“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我们都很服她。”

李东田说,很少有这样玩命的女导演,一般的男人镇不住。

俞飞鸿为了拍这部电影,几乎是倾其所有,她找到了所有能给予启发和帮助的人,徐克王朔姜文、严歌苓,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但也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至今,提到这些人的帮助,俞飞鸿还非常激动,她说王朔“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之一。”

拍完这部电影,俞飞鸿说“我可能不会再做导演了,太累太苦,除非有特别打动我的故事。”但是,这一次做导演的经历,其实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和吸收,尝试之后,发现人生似乎再也没有能难得住自己的问题,心态上更超脱。

这就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必须要踏实地做一些事情、做成功一些事情,读书、思考、自省、行动,保持人生的驱动力。艰辛之后,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自由。

第三,爱自己,也爱众生,睿智的背后是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理解。

有时会觉得俞飞鸿是个不太接地气的女人,她常常会用一种跳脱出来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所以她有了某种疏离的气质。

还是《十三邀》。

方寸有点乱的许知远,其实一直都在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对谈,那代表着刻板意义上对于美女的认知。比如“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是美的?”“美会带来特权吗?”“什么样的男人吸引你?”

而俞飞鸿既不回避,也不掩饰,更不尖锐。她真诚地探讨着性别问题,探讨着文化和社会问题。她承认,长相会带来便利,也承认,这其实是个男权社会。

但是她指明了自己在这个世界里的修行之道——很多女人会有局限,我们要做的,是认清现实,然后找到最舒服的状态。

“我喜欢清醒地去看这个世界。”

这当然也是在走遍千山万水之后才有的清醒和感悟,更是善于思考的体现。她仿佛像是在看一部人生百态的大电影,用理性且包容的心态面对自己,也面对别人。

爱自己,对自己有足够的欣赏。“我是有悟性的”,“我喜欢现在的一切。”

许知远问,如果让你回到20岁,你还会走这条路吗?

俞飞鸿说:“我喜欢现在的人生,不想多要,也不想退掉什么。”一切都刚刚好,舒服、自然、无拘无束。

对待感情,“我不去界定,一切都要看感觉”“社会地位身份不能代表什么”,但是绝不会依赖爱情,“我的成长不是靠男人实现的。”

许知远说:孤独的时候会期待爱情吗?

俞飞鸿反将一军:你孤独的时候会吗?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成年人一定要面对孤独的。

对待众生,是理解,是包容。这也是为什么俞飞鸿总是展现出极大的镇定,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冒犯到她。

许知远在访谈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喜福会》里“破瓜”的情节,那是处女初夜时的隐喻。俞飞鸿安之若素,缓缓地说:“文化差异造成处理手法不一样,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怎么处理那个细节……”

▲《喜福会》中的俞飞鸿。那一年,她22岁。

所以她能够非常理智地对待外界的评论,也展现出非一般的睿智,任世事喧闹,自己从不深陷其中。

我仍深深地记得俞飞鸿说过一句话,对于这个世界,“我选择参与,但我不用完全参与。”不去激烈地抗争什么,但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那片小天地,这大概是一个女人最舒服的状态……

这就是人们爱她的理由。

爱俞飞鸿的绝世独立,也爱她的镇定从容,爱她的行遍千山万水之后的从容,也爱她深邃眼神和身上散发出的坚定的光芒。

都说相由心生,心境的开阔会让姿态也变得挺拔紧致。俞飞鸿越来越展现着“逆龄”的姿态,四十岁女人最美好的样子,大概从俞飞鸿身上能看得到。

[责任编辑:李阳 PK149]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雨菡

来源:蓝小姐和黄小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