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高学历人才在中国的出路也就这几条 其余人还想出路吗?

——高学历人才出路也就这几条

作者:
一位师兄是美国顶级大学博士,目前在top2教书,正在为转正奋斗中。按他的评价,对于大部分名校博士而言——“遇到有地方政府能重视文凭给个饭碗,其实很不错了”。

高学历人才批量进入政府机构,把基本规律捋一捋,还是很好理解的。

首先是学术圈基本规律——严重供大于求、高淘汰率、拼天赋和运气、门槛快速提升,大部分博士的出路只能是脱圈,无论被动还是主动。

就不说出路狭窄的基础学科,以相对好就业的经济学为例——美国每年生产300+的华人经济学博士(还不包括会计等相关学科),这是供给端。

需求端呢——每一所国内好大学,每年能提供不到一只手的经济学教职,像清北每年就两三个坑。

而且,这些工作岗位基本是“临时工”,需要经过五六年的自我证明,面临1/3到一半、甚至更高的淘汰率,才有可能转为永久教职——产出不达标的自谋出路。

对经济学博士还好,圈外的路子也不少,但对一些基础学科就很痛苦了。

以及,现在后浪们的实力越来越强,对许多30多岁的年轻高校老师而言,他们的压力来自于——自己的努力速度不一定赶得上高校教职门槛的上升速度,以及转正门槛的上升速度。

以这位哈佛博士为例,新闻出来当天,水木的“青年教师”版就讨论得差不多了——在南大的五年里,其学术产出有限,只能脱圈。而能成为深圳南山区的处级(or副处?),算是很棒的出路。

一位师兄是美国顶级大学博士,目前在top2教书,正在为转正奋斗中。按他的评价,对于大部分名校博士而言——“遇到有地方政府能重视文凭给个饭碗,其实很不错了”。

如今清北每年合计生产3000名博士,很快会达到4000甚至更多,学术路线哪有那么多坑。

我自己也正在带一名本科和博士都是top2基础学科的实习生,他的本博成绩都很优秀,也有顶级论文产出,基本算是我国本土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博士。

上周和他吃饭时聊了聊出路,基本就几条:

1、学术路线:知名高校想都不要想,顶多去本行业的研究所上班,一年一二十万

2、选调到地方政府

3、转行互联网当程序员

4、转行基金行研等,到金融圈

5、去培训机构当老师

其中3、4、5从经济利益上都比1要好很多,而他也不想当公务员。

最后,还是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规律——虽然人均GDP只有1万美元,但会存在一些能调控巨量资源的工作岗位,其收益很高。

比如信息业巨头、优质的金融机构、以及掌控最主要生产资料的政府。

特别是第三条路,由于我国政府手中掌握的土地、税收、信贷等等资源极其丰富,很多岗位掌握的生产资料要多于特大型企业的核心岗位,其本质上是“PRC集团”在招管培生。

基层政府确实也缺高学历、见过世面的人,很多资源被有意无意的错配,不能再让这些生产资料让土老帽来管着。

于是要么靠“高职位、高潜力”的职业发展路径来吸引名校学生,要么像部分发达地区一样直接现金化货币化(以大部分基础学科博士走本专业极难企及的收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赵亮轩

来源:北京塞冬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