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出口增速狂降下行超想象;拜登考虑取消川普对中国关税;中企大规模转至东南亚;

上海1800家企业复工复产?媒体打脸不到3成;全球头号资管巨头放弃看好中国资产;陆男上班1月倒欠公司冲上热搜第一

上海宣称复工复产企业已有两批1千8百多家,但媒体调查显示,不到3成。

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各界普遍看衰今年中国经济前景。全球头号资管巨头贝莱德转向,放弃看好中国资产。今年以来,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屡创新低,4月份仅剩不到4%。

在外贸和投资都下滑的形势下,为刺激经济,中国各地掀起消费券发放潮,但老百姓可支配收入锐减,消费券真能拉动中国经济吗?

四川一名男子到一家卖酒公司上班,工作28天后,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倒欠公司3280元,消息震惊网络。

今年以来越南外贸出口暴增,有观点认为越南抢去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也有不同看法,认为是中企为规避美国关税大规模转移生产线的结果。

美国总统拜登表示,考虑取消川普对中国关税,但这些中企也很难把生产线撤回中国了。

中国出口增速一路狂降,经济下行超乎想象

在3月出口增速骤减后,4月中国出口增速再创新低。5月9日,中共海关总署公布的4月进出口数据显示,4月出口2736.19亿美元,增速只有3.9%,比3月14.7%的增速还低,与今年1月24.2%的增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以来,主要产品出口增速一路狂降,4月机电产品出口金额由1月18.4%、3月11.2%的正增长转为-0.1%的负增长,其中手机出口由3月同比增长14.1%转为下降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则同比下降5%;随着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疫情趋稳,与疫情相关的医疗物资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医疗仪器及器械同比下降10.2%。

上海1800家企业复工复产?媒体打脸:不到3成

上海宣称复工复产企业已有两批1千8百多家,但上海证券报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667家企业中,有近五成的上海企业表示,目前复工复产率不到3成,“名义复工不等于有效复工”,问题仍在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

截至5月7日,上海已确定了两批复工复产企业的白名单,多家大型公司公开表示“已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但也有企业反映复工进展不顺,上海证券报表示,他们近期展开以长三角区域上市公司为主要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

截至5月7日,共收到667家上市公司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逾九成被调查企业回馈受到疫情影响;半数以上被调查企业目前复工率低于90%;其中上海企业最为严重,约49%企业回馈其复工复产率不足30%。

根据调查,667家有效回馈的公司中,长三角区域的上市公司占比95.2%,其中上海142家、江苏258家、浙江200家、安徽35家。

就上海上市公司情况,截至5月7日,有效回馈的142家上海公司中,48.89%的公司复工复产率不足30%,复工复产率在90%以上的公司约11%,剩余公司复工复产率在30%-60%之间。复工复产率较低的主要问题出在“物流受阻,供应链断裂”。其次是“人员流动受限,生产研发销售滞后”;还有3成2的企业称“因防疫需求,停工停产”。

报导称,上海复工复产白名单持续扩容,复工率的数值在不断提升,但调查发现,企业真正复工的标准是什么?连“白名单”企业自身都有困惑。

一家半导体材料公司负责人说,他们自3月下旬封控以来就从未彻底停产,工厂一直有不超过10位留守人员简单监督流水线作业。

“我们也非常疑惑自己算不算真实复工,10人留守作业说未复工显然与官方口径不符,但说复工又与实际不符,很难跟客户交代”。

另一家半导体企业进入第二批“白名单”。预计要5月中旬才能完成审批手续,距离正式复工还有至少半个月时间。物流(受阻)导致上游原材料断供,企业生产已难以为继。

报导称,在首批666家“白名单”企业中,有368家实际上一直维持封闭“在生产”状态,占比超过55%。其中,有不少半导体企业在封控前便作了充足准备,尽力维持生产。这些公司被认为是处于复工复产状态。

显然,复工率并不能体现有效复工的程度。

拜登:考虑取消川普对中国关税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10日表示,通货膨胀被视为政府在国内的首要任务,考虑调降对中国进口的关税,以此来降低美国商品的价格。

美国通货膨胀率已居高不下,随著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导致能源价格飙升,通膨近一步攀升,美国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去年同期大增8.5%,改写1981年12月以来最大增幅。

路透社报导,拜登10日表示,“我希望每个美国人都了解,我非常重视通膨,这是我在国内的首要任务。”他指出,疫情、供应链问题和乌克兰战争是通膨飙升的主要原因。

拜登说,他正在考虑取消川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征收的关税,以此来降低美国商品的价格,不过尚未做出具体决定。

拜登上任一年多来,一直延续川普政府征收的大部分关税,包括对超过3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page]

疫情冲击内需消费,中国各地掀起消费券发放潮

疫情影响,3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比衰退3.5%,预估4月衰退幅度将会更大。据财新网报导,为此,4月以来、尤其“五一”假期前后,中国地方政府再掀起一轮消费券发放潮。财新网统计,4月1日至5月10日,中国31个省份累计已有20个省份或其下辖市县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来促消费。

报导称,中国上一轮消费券密集发放在2020疫情初期,同样是由地方政府发起。据中国商务部当时统计,2020年3月中下旬至5月8日,中国共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发放消费券。

因疫情反复及防控措施收紧影响下,中国本轮消费券覆盖面和实施幅度不及2020年。财新网指出,一些疫情相对可控的城市目前“稳消费”的意愿相对较为强烈,发放消费券规模较2020年明显增加。北京沈阳、石家庄、宁波等地,统筹财政与平台、企业或金融机构资金,发放消费券规模达人民币1亿元至3亿元(约1488万至4465万美元),如此规模在上一轮发券的同级城市中较为罕见。

目前中国本土疫情尚未平息,部分城市如北京、宁波放宽消费券的使用场景,扩大至特定在线商城或外卖平台。有些城市还将消费券使用范围扩大至汽车、家电、房地产等领域。

例如,沈阳就安排人民币1亿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新购车补贴;山西晋中也对新购车给予补贴,上限1万辆,新能源车的补贴额度总体高于汽油车。广东中山也投入人民币1亿元,对新购车、以旧换新、“以摩换汽”均安排补贴,单人最高可领人民币2.2万元(约3274美元)。

家电方面,北京超过人民币3亿元(约4465万美元)绿色节能消费券可购买的20类商品,主要为笔记型电脑等电子产品和家电,且需符合一定能效标准。

财新网指出,相比2020年消费券发放潮由地级市、区县政府主导,当前一些省级政府如广东、海南对全省“促消费”作出统一部署。广东省4月27日发文,要求未推出促消费政策的地市必须在5月1日前制定具体政策。目前广东全省21个地市均已推出消费券计划,规模在数千万元至上亿元不等,深圳消费券规模高达到人民币5亿元(约7442万美元)。

瑞银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中国推出全国性消费补贴或收入补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部分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能会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来提振消费。

负面因素一箩箩,全球头号资管巨头贝莱德转軚放弃看好中国资产

在疫情反复及经济增长忧虑下,大陆股市正面临强劲的抛售压力。全球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亦转向,放弃对中国市场的看涨立场,建议对中国股票和债券采取中性态度,因大陆为了应对疫情而付出了愈来愈大的代价。

该行指出,大陆为遏制疫情而采取的大范围封控措拖,导致增长前景迅速恶化,使该行改变了立场。封控措施势必会抑制经济活动,尽管决策者已放松政策以防增长放缓,但行动还未足够。

此外,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不少投资者因担心中国被卷入西方对俄罗斯政府发起的经济制裁,因而撤出中国资本市场。贝莱德指出,该行看到对中国与莫斯科关系的地缘政治担忧愈来愈甚,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更大压力,在监管或其他因素之下避开中国资产。

此前,贝莱德对中国资产持有“适度增持”的看法,理由是该国逐步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放缓,将有助于提振市场,并认为有吸引力的估值弥补了风险。

男子上班28天倒欠公司3280元,冲上热搜第一

四川一名男子到一家卖酒公司上班,工作28天后,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倒欠公司3280元(人民币),消息传出震惊网络,5月9日晚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阅读量达2.4亿。

5月9日,成都商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文“男子上班28天倒欠公司3280元,公司回应:该员工微信朋友圈考核不合格少发一条扣50元”!

有网友称,这让我想起大跃进时期,农民辛苦一年,最后一查发现倒欠钱,以前认为这就是时代的笑话,没想到现今社会也有这种事情。

还有网友大骂黑心公司,认为该公司可能就是通过此类诈骗,才发家致富的。

也有网友称,现在有太多的公司要求员工发朋友圈推销。他说,我以前在摄影店上班也是让发朋友圈,一天五条,少一条扣五块,还有那个每天什么总结的,不写就又扣五块。

有网友疑惑,微信这么私人的东西,公司凭什么检查?中国的人权已经被泯灭到如此地步了吗?

中资企业大规模转移至东南亚,成功规避美中脱钩与制裁风险

过去几个月,当中国疫情大爆发期间,大量制造业订单转移至越南和东南亚。不少人得出一个结论,是越南抢去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少人得出一个结论,是越南抢去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过也有不同看法。

从宏观数据看,3月份越南外贸出口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一季度出口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但细心看,虽然出口数据较大,但一季度越南贸易顺差只有14.6亿美元。反观一季度越南从中国进口货物就达到276亿美元,截至一季度末,越南对华贸易逆差140亿美元,也就是说,越南大部分的外贸盈馀都给来自中国的进口抵销了。

究其原因,就是越南大部分零部件、原材料还是从中国进口,加上转移至越南的企业大都来自中国,中资企业借道越南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等地,这一方向利用了越南的劳工低成本效益,也顺利规避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产业脱钩的风险。

中国生产商大规模搬到越南制造另外一个原因,是越南与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自贸协定带来的产品准入及关税优势。其中,2020年生效的《欧盟-越南自贸协定》(EVFTA)将在十年内削减99%的双边关税。此外,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越南出口美国市场也有很大的准入及关税优势。

证券时报记者分析,美国作为越南产品最大的买家,占越南出口总额约29%。而越南进口总额约33%来自中国大陆,进口货物主要是纺织材料和零部件,56%的纺织、皮革材料等、48%的机械设备、42%的电话、手机及零件均进口自中国。经过加工后,约63%木材及制品、46%的纺织服装、42%的机械设备等出口至美国。

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莉亚

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