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疫情后,我离婚了,不是因为出轨…”

疫情之下,万事不易,且行且珍惜。

谁能想到,消费潮还没来。

离婚潮先来了。

上海解封后,最忙碌的,应该就是婚姻登记处。

准确地说,

离婚登记处。

天天约满。

场场没号。

周杰伦演唱会都没这么火。

登记处的官网上,每天放号,秒被抢空。抢菜练出的手速,竟在第一时间,用在了离婚登记上。

许多人说:

“出了一个牢笼,索性再出一个监牢。”

“解除一场‘封控’,不如继续解除另一个‘封控’。”

之于他们而言,婚姻的窒息感、解脱的迫切感,与被封控时的愤懑无助悲哀,不相上下。

你能说矫情吗?

不能。

未知他人苦,莫笑他人怒。

翻看相关留言,哪一个,不是一把辛酸泪,一部婚姻委屈史。

封在家中的。

吵架。

没封在家的。

一样压抑。

三天一吵。

心力交瘁。

大家开始反思婚姻,

反思自我。

而婚姻,是经不起反思的。

尤其经不起女性反思。

倘若看穿婚姻的困顿,与关系的剥削,他人的颐指气使,和自己的委屈求全,就不再想“烂在婚姻里”。

离婚,成了需要。

成了希望。

网上有人说,上海解封后,她去离婚。

在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说:“结婚的往左走,离婚的往右走。”

人流大都是往右的。

而在网上预约,也可见此规律——

离婚抢号,难于上青天。

结婚呢,每一天,每一场,都有大量余号。

看来,疫情带给上海人的创伤中,枕边人的伤害,当属最深的一笔。

比如大家熟悉的上海丈夫吃独食一事。

这件事看似很小。

没有大仇,大恨,大是,大非。

如同锦袍上的虱子,琐碎又平常。但也恰恰因平常,更显婚姻的苟且。

封控期间,男人躲在阳台。

一个人吃饺子。

饺子是怀孕的妻子,一直舍不得吃的。

但他全部煮了,

独自吃掉。

此时,上海的食物有多短缺,每个人都清楚。但丈夫不管。

吃的时候,也没问一句:

“你饿不饿?”

“吃不吃?”

这样的婚姻,怎么可能不令人失望?!

蔡康永说:

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

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

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些。

当存款变成零的时候,就是对方离开的时候。

是啊。

人世间,从没有无理取闹的哭喊,

只有委屈撑破了的崩溃。

也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婚,

只有尝够了心碎之后的决绝。

在这次疫情中,另一个丈夫,以相似的自私凉薄,伤透了另一个妻子。

这对夫妻,

同样在上海。

同样口粮短缺。

吃什么,也成了世纪难题。

但妻子没想到的是,丈夫晚上煮面。煮好后,和孩子两人分着吃。

3/4的面,都在他碗里。

孩子只有1/4。

而妻子,没份儿。

“我的呢?”

“你可以吃其他的。”

困境最见人品。

极端环境最见人性。

一个人的自私、凉薄,也会在死亡威胁来临之际,全面暴露。

丈夫选择的是,牺牲妻子,满足自己。

“我吃不饱。”

“你可以不吃。”

只有孩子,此时还记得妈妈。

孩子从自己的小碗里,挑了一半面给妈妈。

“妈妈,我们一起吃。”

曾经穿白纱,走红毯,山盟海誓,花前月下。到最后,多是满室狼藉,一地鸡毛。

承诺遮风挡雨的人,给了我们人生中最大的风雨。

这真是后疫情时代的魔幻现象。

从前我们以为,扛过疫情,共过患难,同过甘苦,夫妻二人,应该会更加情深义重。

没想到不是。

排队离婚的上海夫妻们,每一对,都是生死同盟。

一起封控,一起隔离。

一起团购,一起抢菜。

一起核酸,一起抗原。

一起隔离,一起方舱......

但 

小区等到了解封,婚姻也走向了解封。

一个网友说:

“共同抢菜核酸,共同拉走隔离,共同吃土豆、种洋葱,也没凝结出战斗友谊......”

还有一个上海网友说:

“如果再经历一次隔离,还要看到那讨厌的嘴脸,打地铺都要睡在婚姻登记处门口。”

足见尖锐的、深切的失望。

[page]

疫情一如放大镜。

平日里,各自忙碌,将就过活。一些小问题,都选择性无视了。

疫情下,朝夕相处,激烈磨合。被忽略的婚姻问题,接二连三曝出、放大,由不得你不审视。

你会看到,妻子打工多年,终于回来。因当地疫情防控需要,得有家人去接。

丈夫拒绝接她回家。

你会看到,一个妻子被气得背着包,离家出走。

天下大雨,

又有疫情,

她无处可去,只好在银行的ATM机里呆着。

你会看清丈夫的真面目。

山东一个妻子感染。

丈夫也感染。

在流调轨迹中,她发现,丈夫频繁出入某小区,某单元。

而这里住着的,是他的一个单身女同事。

他在这小区往来非常频繁。

4天8次。

甚至半夜2点,也有出入记录。

精准的流调纪录,一下子撕碎婚姻的伪装。

将男人的不堪,婚姻的狼藉,关系的真相,全部摊在妻子面前。

她这时才知道,丈夫早已出轨。自己的怀疑,也终于有了答案。

疫情已然成了美梦的粉碎机。

成了真相的揭晓键。

在新冠席卷的彼时,她终于看清,弥漫在她生活里的,不止是病毒,还有谎言。

遇人不淑,所托非人。如何能忍?!

经济独立的女人,集体说:

凭什么委屈求全?

凭什么包容忍让?

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双向奔赴和双向付出。

只有一人努力,

另一人背叛。

根本无从维持。

另外,因封控,另一种噩梦变本加厉——

家暴。

在《中国慈善家杂志》的文章中,一个妻子在疫情+家暴阴影中绝地逃生。

她姓梁。

家住上海。

婚后频繁遭遇家暴。后来离婚。本来决定今年4月时,和女儿一起搬走。

疫情比计划更快到来。

上海静默。

无法出门。

被迫与家暴男共处一室。

4月23日,前夫再度发疯,情绪失控。殴打、辱骂、砸东西。

她被打得一身是伤。

家如地狱,令人胆寒。她带着女儿,赶紧逃命。可封控中,又能逃到哪儿。

生命垂危的人,都难以得到救治。何况是她们。

没办法。母女二人只有逃到楼梯间,胆颤心惊地躲着。

但被男方发现。

他从家里冲出来,继续追着她们打。她身上多处受伤,手指骨折。

她吓得到处求救:

“……他要杀了我!”

后来,她联系上反家暴志愿者,哭着大喊救命。

4月23日晚,小区居委会同意,让她和女儿在小区物业办公室借住一晚。

那一晚,

她惊魂未定。

孩子同样如此。

志愿者说:

“母子当时的状态非常差。

梁女士身上的伤还一直没能好好处理,加上所有的尝试都走不通,又不敢回家,心理防线已经崩溃。”

第二天,不能再住在办公室了。

该何去何从?

家极度危险,前夫极度暴戾。但疫情下,她们不得不回去,要不然厕所都没法上。

门一开。

前夫继续殴打。

抄起玻璃杯,就往她身上砸了过来。

封禁之下,家成孤岛。

在这个孤岛上,暴力因不被听见,无所忌惮。受害者因无处可逃,极度危险。

而这不是孤例。

在这篇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

“上海封控期间,志愿者处理了十几个类似的求助。”

 

 

两个志愿者,就接过十几起家暴求助。

整个上海,会有多少起?

全国会有多少起?

2020年,第一轮疫情后。

湖北一个反家暴公益组织统计,仅当年2月,协会服务的家暴事件就多达175起,是2019年同期的3倍多。

有的受害者,因不堪忍受幽闭环境下,被殴打,被虐待。

走上绝路。

死前,她在朋友圈写下:

“总觉得家暴离自己很遥远,

今天对我来说就是一场噩梦,

恐惧、无助让我窒息,

我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

有多少这样的妻子,也在封控中,等着被救治。

有多少罪行,也像这样,以家庭之名,被掩盖得悄无声息。

当解封来临,

受尽委屈、伤害、虐待的人,怎么可能不决然走向离婚登记处?!

所以,解封之后,当上海离婚潮上了热搜时,我一点都不意外。

这太正常了。

表面看,是消化存量。

实际上,是经济下行、对未来没有信心时,大家更容易对人性灰心。

矛盾激化,

争吵频繁,

问题N倍出现,

意味着夫妻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向好的努力。

暴力成瘾的,不收敛自己;风流成性的,不克制自己;懒惰自私的,没有动力去行动。

而生存危机弥漫,

失业、债务、贷款、信用卡......等经济负担,多管齐下,

令人身心俱疲。

就这样——

外如生存保障,内如精神压力,都令我们疲于奔命。映射到了家庭,就变成了夫妻关系的紧张。

我们会比平时,更容易指责伴侣。

也会比平时,更容易发怒。

原本就心存嫌隙、问题重重的两人,在纷争之中,裂痕加大,矛盾激化,加速婚姻的死亡。

一个离婚律师说:

“疫情当前,好的婚姻加倍珍惜,坏的婚姻一拍两散。”

所以疫情之后——

有人决定结婚,有人决定离婚。

有人排队拿着爱的号码牌,有人凌晨抢着离婚的预约号。

纷繁复杂,各得其所。局外人无法置喙,只有局中人冷暖自知。

我们也只有叹一句:

疫情之下,万事不易,且行且珍惜。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赵丽

来源:周冲的文艺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