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李濠仲:第一个美国“弱化”契机被俄国拿去 中国在等第二个

作者:
普丁看似以“反北约东扩”锁定乌克兰,但到了2014年普丁并吞克里米亚,就又再把乌克兰问题套上“基辅为俄罗斯国家的发源地和前身”,以及开始加大力度传销“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不仅是兄弟般的民族,还是单一的、团结的民族,也是同一文明的一部分”。至此,不只乌克兰,包括西方国家也才恍然大悟,“反对北约扩张”虽是俄罗斯觊觎乌克兰的可见因素,“普丁的历史叙事”,才是乌克兰危机的真正核心所在。

即倘若今天美国因为中国不开心,裴洛西就取消了台湾行,对台湾来说,那其实反而是更危险的。(美联社

重新厘清俄罗斯终究入侵乌克兰的原因,或可借为观察美国现在怎么看待中国,以及是否对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在鼓励中国武力犯台,已加入不同评估。

就俄罗斯而言,促使其“非拿下乌克兰不可”的理由之一是“反对北约扩张”。早在2007年,普丁就曾借由慕尼黑安全会议,对由美国和北约在欧洲主导的“单极世界”表达强烈不满,尤其反对再有东欧国家加入北约。隔年,俄罗斯就以入侵乔治亚“实践”它对北约的警告,并因此遏制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

但纵使阻拦了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却也没有打算放过乌克兰,因为就算乌克兰没加入北约,没有挹注北约东扩,没有协助强化美国在欧洲主导的“单极世界”,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也有“历史问题”要解决。

于是,普丁看似以“反北约东扩”锁定乌克兰,但到了2014年普丁并吞克里米亚,就又再把乌克兰问题套上“基辅为俄罗斯国家的发源地和前身”,以及开始加大力度传销“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不仅是兄弟般的民族,还是单一的、团结的民族,也是同一文明的一部分”。至此,不只乌克兰,包括西方国家也才恍然大悟,“反对北约扩张”虽是俄罗斯觊觎乌克兰的可见因素,“普丁的历史叙事”,才是乌克兰危机的真正核心所在。果不其然,入侵克里米亚后,在乌克兰加入北约尚无明显进展下,普丁就已开始调兵遣将部署乌东。

但俄罗斯何必从2014年“拖到”2022年才正式攻打乌克兰?道理就在“非拿下乌克兰不可”是普丁的心理状态,但也必须有外在环境配合,于是在多个条件看似同时发生下,才鼓舞了普丁放手一搏。

这些条件包括:欧洲方面,前有英国脱欧,后有东欧国家波兰和匈牙利都和欧盟出现争端,加上川普执政期间和欧洲盟友多有不睦,以及在欧洲极具影响力的梅克尔下台等等,欧洲愈是乱糟糟,就愈自顾不暇,俄罗斯自我发挥的空间就愈大。加上欧洲各国军费开支和平时作战准备都大幅减弱,再变相为普丁创造进攻乌克兰的有利条件。更何况普丁自2014年入侵克里米亚,在遭逢美、欧等国经济制裁的同时,即已持续在国防、粮食和其他关键环节采取进口替代政策,且直接对欧洲基础设施、能源提高投资。也就是说,它早已为下一步入侵乌克兰可能受到的经济制裁做了很多准备。

美国方面,则应该是让普丁嗅到了“最好机会”。诸如美国内政陷入混乱,前有2020大选的全国骚动和疫情重创经济,后有拜登施政不顺,许多内政议程都踌躇不前,且民调持续下滑,对外则是自阿富汗仓皇撤军,尤其在许多世局剧变之下,美国都不再如过去一样,足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如此一来,普丁似乎遇到了美国“最虚弱的时刻”,对他来说,若成功拿下乌克兰,或许还能一举推翻美国在欧洲长期以来的军事主导地位。

进而,先是“反北约东扩”,接着是要实践“俄乌同源一家”,最后就又晋级到要“重挫美国”,因为前两项因素都不足以达成普丁“重返俄罗斯荣光”的愿望,只有能彻底压制美国,俄罗斯才有真正再起的可能。此外,2024年也是普丁的另一任期关卡,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普丁若没有在那之前把自己的国内威望拉回到入侵克里米亚时的水准(超过80%的民意支持度),其实是会让他这样的独裁者感到非常不安(入侵乌克兰前,普丁民意支持一度跌到六成),打下乌克兰,同时让美国难堪,即使因此付出国内经济衰退的代价,对普丁的继续执政仍是稳赚不赔。

俄罗斯终究入侵乌克兰,美国和欧洲不能说没有得到教训,无论“北约威胁论”,还是“乌克兰是俄罗斯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只是“会不会有战争”的次要问题,想要打仗,何患无辞,但唯有美国在国际上浮现出弱象,才会促成独裁国家无所顾忌发动战争。战争会被诱发,甚少是基于什么“强烈动机”,真正要打,看的都是“机会”。对中俄这两个国家来说,“美国的存在”就足以鼓动他们发动战争,但只有美国出现“软弱”迹象,才是他们发动战争的“机会”。

从俄罗斯看中国,从普丁看一样欲求终身执政的习近平,独裁者的心理有些其实是颇为一致的。即倘若今天美国因为中国不开心,裴洛西就取消了台湾行,参照乌克兰战争何以被开启的前车之鉴,对台湾来说,那其实反而是更危险的。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