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当举国上下幸灾乐祸时

作者:

公元前538年,上位第三年的楚灵王,派大夫伍举到晋国去跟晋平公商量一件事:

寡君使举曰:“日君有惠,赐盟于宋,曰:‘晋楚之从,交相见也。’以岁之不易,寡人愿结欢于二三君。”使举请间。君若苟无四方之虞,则愿假宠以请于诸侯。(《左传·昭公四年》)

敝国君派我来禀告说,之前贵国君有惠于敝国,两国在宋举行和平盟会,商定好从属国互相承认互相朝见。这几年敝国多灾多难,在国际事务中没尽到应尽的责任,敝国君希望再搞一次盟会来跟诸侯重修旧好,所以派我前来跟贵国君商量,方便的话,我们希望借您的光,向诸侯传达这个信息。

以霸蛮著称的楚国为什么对晋国如此客气,想召开盟会还得征求晋国的同意?

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很多小国被卷入,朝晋暮楚,无所适从。公元前546年,在骑墙派宋国主持下,十四个诸侯国召开以和平为主题的“弭兵会盟”,拟定了停战协议,尊晋、楚为共同霸主,两国平分霸权,一起承担国际事务。

楚国自楚庄王之后,继位者一蟹不如一蟹,国力衰弱,不得不跟晋国共享霸权。但是,楚灵王上位后,国力又有所上升。毕竟,独霸天下是每个君主的梦想,楚灵王野心勃勃,想复兴楚庄王时期的霸权,又不敢轻举妄动,就想试探一下晋平公的反应。他让伍举转达的话,言下之意就是,楚国内部已安定,我已腾出手来,想再搞一个仪式,让诸侯正式承认我为盟主。

晋平公当场就想拒,可是,晋大夫司马侯对晋平公说:

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而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又谁与争?

不行。现在楚王正在瞎七八整,上天也许正是要满足他,以加重他的罪愆再施行天谴,或者真要让他得善终也不可知。晋楚两国都得按天意行事,不能再恶性竞争。君上您还是先答应他,咱做好咱自己的,再看看他的结局。如果他真行,楚国复兴,将来我们或许还要尊他为老大,何况其他诸侯;如果他自己作死,楚国自然会抛弃他,咱还用得着跟谁去争?

司马侯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著名的“上天欲其覆灭,必先使其疯狂”。

晋平公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

我晋有三大优势可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二是多产好马,三是齐、楚两大国这几年多灾多难。有这三条,怕他作甚?

司马侯赶紧给晋平公泼冷水:“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依仗地势险要和兵强马壮,对邻国幸灾乐祸,这是三害,不是三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凭着地利和马多,并不能成为强国。为君者有仁德,政治清明,才是强国的关键。

最后,司马侯重点强调:

“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敌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虞,快乐、开心之意。邻国有难,我们不能幸灾乐祸,因为,有的国家,多难反而兴邦;有的国家一直岁月静好,最后却被灭国。就说齐国吧,一百多年前齐襄公被杀,公孙无知发动大型内乱,才有齐桓公的上位、称霸,到现在,齐国还在坐享齐桓公红利;咱晋国,骊姬之乱,诸公子争位,才有晋文公归国上位,称霸诸侯。而卫国、邢国等,一直无灾无难,最后还不都被灭了。所以,对他人的不幸、别国的灾难,怎么能幸灾乐祸?

这一番话,晋平公听进去了,派大夫叔向出面对伍举说,请转达贵国君,敝国君太忙,未能如约会见,见谅,至于诸侯,本来就是贵国的从属,贵国不用在所有问题上都迎合敝国。

楚灵王得到晋平公如此回复,更膨胀了,迫不及待,当下决定,当年夏天在申(今河南南阳宛城)举行盟会。盟会过后,楚灵王趾高气扬,穷兵黩武,四处出击,打吴、灭陈、攻徐,真拿自己当霸主看,最后终于把自己玩死。

司马侯一语成谶,晋平公采纳他的忠言,对邻国不再幸灾乐祸,静静看着楚灵王膨胀到爆,霸权的天平,又回到晋国一边。

今天回看这段历史,其实,司马侯想说服晋平公,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来自一百年前的晋国,而且,就在他所提到的“骊姬之乱”之后,晋国国君晋惠公,因为背信弃义,对邻国幸灾乐祸,最后差点命都丢了。

这事本号历史专栏之前也专门讲过,简单复述一下:

晋国骊姬之乱,诸公子逃亡在外,姬夷吾得姐夫秦穆公之助回国上位,成为晋惠公。上位后背信弃义,所有许诺都不兑现。三年后晋国饥荒,他又厚着脸皮向秦穆公乞粮,秦穆公跟众大臣商量之后,本着“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的人道主义精神,倾一国之力籴粮给晋国。没想到,第二年轮到秦国饥荒,秦穆公也派人向晋惠公求籴粮,却被晋惠公拒了。

《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当晋惠公拒绝籴粮给秦国时,大夫庆郑劝他:“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忘恩负义,全天下会没有朋友;幸灾乐祸,是不仁的行为;一毛不拔会招致不祥,激怒邻国纯属不义。不信、不仁、不祥、不义,四大缺德都占全,我们拿什么来保家卫国?最后,庆郑还直怼反对籴粮的大夫虢射:“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失信不义,幸灾乐祸,老百姓都会唾弃,对身边的人这样,也会招致仇怨,何况是对待敌国?

最终,晋惠公还是不听庆郑的话,庆郑退出来时,撂下一句:“君其悔是哉!”

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果然,晋惠公如此背信弃义,秦穆公忍无可忍,秦国铁骑尽出,晋国边防军抵挡不住,三战三败,溃退到韩原一带(今陕西韩城)。晋惠公慌了,问庆郑,秦军深入我国境,怎么破?庆郑内心冷笑一声,说:“君实深之,可若何?”(《左传·僖公十五年》)是您导致秦军深入的,我能咋办。晋惠公怒斥:“不孙(逊)!”太放肆了。

军情紧急,晋惠公亲自率晋军迎击秦军。出发前占卜,显示国君的战车由庆郑来当“车右”(负责执盾保卫国君)最合适,但晋惠君因为庆郑太放肆,弃他而改用别人。饶是如此,当庆郑发现惠公用来拉战车的马是郑国进贡的马时,忍不住再发忠告说,“古者大事,必乘其产”。就是说,从古至今,凡战争,一定得用本国产的马来驾车,因为国产马生于斯长于斯,老马识途,容易听指挥。用进口马的话,蹄生路不熟,上了战场容易出现不可控因素。

晋惠公还是不听。

果然,韩原一战,“晋戎马还泞而止”,晋惠公的马陷进泥泞里,拔不出来,惠公急了,喊庆郑,快用你的车载我。庆郑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我说什么你都不听,这就是你的结果,认命吧。说完就走了。

《国语·晋语三》提到此事,庆郑说的话略有不同:“善忘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你背信弃义,我说啥都不听,还不用我当车右,现在却有脸来让我载你?对不起,我的车太小,载不了你。

后面的事我们讲过了,晋惠公被秦穆公活捉,带回秦国。幸得他姐、即秦穆公夫人说情,秦穆公把他关了两个月,逼他结盟,兑现所有诺言,才放他回国。

那么,庆郑的结果如何?

得知晋惠公要回来,跟庆郑关系好的大夫蛾析问庆郑:“干嘛不逃?”庆郑回答他说:“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臣而不臣,行将焉入?”

我导致国君战败,败后又不殉国,这是死罪;再逃亡,国君就失去一个可以拿来立法树威的人,这不是人臣该有的行为。所以,我能逃到哪儿去?

果然,晋惠公归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庆郑而后入”。杀了庆郑,然后才举行入城仪式。

不难看出,庆郑才是真正站在晋国立场上说话的人,所以当晋国上下都在为秦国饥荒而幸灾乐祸时,他才会一再泼冷水。可惜,真正的爱国者,往往就是这样的下场。

2023-02-15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量

来源:后代聊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