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焚坑疑云

作者:

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是同一时间发生的,而且,焚书毫无疑问,坑儒,则“坑”被怀疑,“儒”也有争议。

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嬴政四十六岁,灭六国、自封为始皇帝已过去八年,嫪毐、吕不韦等野心家阴谋家已被彻底打倒,再没人能挑战他了。这一年的生日,嬴政在咸阳宫大摆酒席,宴请群臣。皇帝的饭不能白吃,文人们最懂。于是,宴会刚一开始,有七十位博士齐齐站出来,恭祝嬴政万寿无疆。

秦时的博士,不是指学历,而是文官职位,史官、文宣官员等,这些人一唱起颂歌来,无非也是各种伟大,千古一帝,开创前所未有的时代,吧啦吧啦。

祝辞中相对有点营养的一句,是大赞嬴政“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秦改商周的封建制为郡县制,避免了春秋战国那种战乱频仍的局面,从此天下安稳,岁月静好。

其实,“县”最早出现于楚国,楚武王灭了一个小诸侯国权国,改为权县,在当地选人当县尹。而郡的出现,是秦始皇的十八代祖宗秦穆公搞的。后来商鞅在秦实行变法,也搞过郡县制,不过那是战时体制,动摇不了分封制的根基。在这四百年间,不管是楚也好秦也好,郡县制都只是作为封建制的一种补充,并没有成为基本国策。真正全面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确实是在秦灭六国之后,由丞相李斯提议,在嬴政批准之下搞起来的。

当然,一切荣耀归于皇帝,说在秦始皇领导下实行了郡县制,也没毛病。来自文人的赞美,最能让统治者酸爽,嬴政也不禁飘飘然起来。

没想到,颂歌之中,不和谐音出现了。

原齐国博士淳于越站出来,说不对,商周两朝加起来,统治超过一千年,就因为把天下分封给了自家子弟和开国元勋,让这些封国成为天子的辅佐。现在始皇帝拥有天下,但您的子弟们却是平民百姓,万一再出现什么内乱,有谁能真心来救援?要知道,凡是不按古法来的,都不能长久,这些颂歌太恶心了,那是在害陛下。

这话够刺耳,嬴政也没发怒,只是说,那好,就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大家都来辩一下。

全面郡县制是李斯设计的,他又是丞相,当然就以正方主力辩手的身份发言了。

李斯脱稿讲了一大通,大意是说,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制度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皇帝开创亘古未有之大业,怎么可以开倒车。现在天下太平,始皇帝一句顶一万句,老百姓也好,读书人也好,就该安分守己,不要老是叽叽歪歪借古非今。古时候思想不统一,导致诸侯纷争,那些文人动不动就用自己那一套来妄议朝政,炒作自己。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陛下您就会失去权威,下面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拉帮结派搞事情。

李斯这一段辩词,可分两截来看。郡县制和封建制比,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确是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须根据时代变化作出调整,也没毛病。只是,后面把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甩锅给思想不统一,就是极其险恶的诛心之论。

果然,接下来李斯亮剑了: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我建议,史书方面,除秦国历史外全都烧掉;非博士的,家藏《诗经》《尚书》及其他百家学说的书,必须全部上缴,集中烧掉;谁敢讨论《诗经》《尚书》等禁书的,斩首示众;敢以古非今的,诛九族,官员知情不报者同罪;焚书令下达三十天后还不烧的,脸上刺字,罚去长城服苦役。可以留下来不烧的,是医药、占卜、植物学等书,有谁想学,由官吏负责教给他们。

李斯此言一出,嬴政即颁诏:烧。

表面上看,焚书的导火线,是关于基本国策的辩论,像是偶发事件。但李斯能一下子就拿出具体措施,可见是深思熟虑过的。至于他有没有跟嬴政先对过台词,那只有导演才知道。反正对于嬴政来说,在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之后,思想,更是非统一不可。

焚书令一下,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因违禁而被杀,不得而知。不过,第二年发生的“坑儒”,《史记》有相对详细的数字:“四百六十余人。”

坑儒的导火线,比焚书狗血。

早在七年前,即公元前219年,原齐国方士徐福就向嬴政上书,说他发现海中有三座仙山,上面有仙人居住,陛下您只要给钱给人,我就去帮您找长生不老药。

方士即术士,一般指战国到秦汉时期那些求仙炼丹的神神道道之人,跟东汉以后的道士差不多。史学家顾颉刚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定义:“鼓吹神仙说的叫方士,想是因为他们懂得神奇的方术,或者收藏着许多药方,所以有了这个称号。”

徐福的话挠到嬴政的痒痒上。越有权越怕死,越怕死智商越低。方士们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敢忽悠嬴政的。果然,嬴政听了徐福的话,即拨无数金银珠宝及童男童女数千人,交由徐福带下海。徐福领了钱,带着人,入海三四年,杳无音讯。四年后,嬴政东巡到了渤海边的碣石,又听信另一方士燕人卢生的话,给他钱让他也入海去寻找仙人。

卢生领钱去后没多久,嬴政又派韩终、侯公、石生出海求仙药。

他应该是以为,找仙人就像夹娃娃,只要我有钱有耐心,大概率总会夹上一个来。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公元前212年,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建骊山陵墓。早就从海上空手而回的方士卢生,又忽悠嬴政说,陛下应该经常秘密出行,这样才能驱除恶鬼,恶鬼没有了,神仙真人才会现身;还有,陛下住的地方不能让臣子们知道,否则,神仙们就会说人家不来了不来了。

如此荒唐的话,嬴政居然也信了,于是开始建迷宫,跟百官捉迷藏,还杀了不少暴露他行踪的宦官近臣。

就这样,为了能找到仙药,不可一世的嬴政对方士们言听计从。

问题是,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方士,耗费了这么多的人力财力,连一颗大力丸都整不来,再怎么弱智,也会发现被忽悠了吧?

方士们当然也想到这一点,眼看没招了,侯公和卢生商量,说皇帝实在太残暴了,天下事都他一人说了算,别说咱找不到仙药,就算有,也不能给这样的人吃,他被咱玩了那么久,有一天清醒过来,咱死无葬身之地。现在钱也捞得差不多了,咱出国避难去吧。

两人一拍即合,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逃亡。

嬴政听说几位方士跑了,跑之前还对他妄加“诽谤”,明显是被他们坑了,恼羞成怒,下诏抓捕方士。诏令一下,官府在咸阳城里四处搜捕,没来得及逃跑的互相揭发,以为侥幸能逃得一死。官府顺藤摸瓜,一下子抓了四百六十多人。然后,嬴政在咸阳挖了个大坑,把这四百六十多人——

全部活埋。

你们不是喜欢坑我吗,那就让你们尝尝被坑的滋味吧。

这就是“坑儒”。至于被坑的到底算不算“儒”,先看《史记》原文: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嬴政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我之前把天下的坏书都烧了,又聘用大量博学之士和奇能异士,是希望他们能发挥正能量,达致天下太平,方士们想炼丹求长生不老药(我也答应并支持了他们);第二,听说神仙都离开了,他们也不向我报告,徐福花了我数以万计的钱,最后连药渣都求不到,那些方士们为了谋利而互相告发的消息倒是陆续有闻,特别是卢生等人,我对他们那么好,要啥给啥,没想到竟然敢诽谤我、抹黑我;第三,那些在咸阳的儒生,我派人去查问,有的人竟妖言惑众、扰乱民心。

注意这里面提到的几种说法,先是“文学方术士”,就是儒生、方士都有;接着是说“方士”炼丹,到后面,开始用到“诸生”,这个词,更多时候都特指儒生。

我们知道,儒家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一心想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鬼神,孔子谆谆教诲过,正确态度是“敬而远之”,他自己更是从来“不语怪、力、乱、神”。而方士装神弄鬼,跟儒家思想背道而驰,不能算是儒生。(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儒生觉得当方士来钱更快,不听孔子的,摇身一变成了方士。)

可以这么说,定义上,方士是方士,儒生是儒生。但现实中很多人身份模糊,既是方士,也是儒生。《秦始皇本纪》通篇没用“坑儒”一词,司马迁在另一篇《儒林列传》中提到此事,用的是的是“焚诗书,坑术士”(钱锺书认为,术士既指方士,也指儒者)。有史可考第一个直接使用“坑儒”的,是《盐铁论》,作者是跟司马迁差不多同时代的桑弘羊。之后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等史家,也说“坑儒”。

所以,坑的到底是不是儒,见仁见智。

至于“坑”,是否真的是活埋,也有史家提出质疑。如明朝的敖英就认为:

始皇坑儒,说者谓设为陷阱而杀之,余谓只是掩其不知而加害也,非真掘土为坑也。不尔,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于长平,设使掘土为坑,若是其广大,彼降卒宁不知之?又宁肯帖然束手而就死乎?(《史记会注考证》)

他说始皇坑儒之“坑”,不是挖坑活埋,而是在不告知的前提下加以杀害,取“坑”字之喻义。还举了秦将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为例,如果真的挖坑,能埋四十万人的坑该有多大,那些降卒怎么可能事先不知道,知道了又怎么可能束手待毙?

事实上,1995年的考古发掘证明,白起坑赵降卒一事确曾发生过,不过“四十万”是被夸大了,史家估计过十万应该是有的,真正活埋的也不多,大都是杀死杀伤后再埋。《史记·白起列传》说白起对赵降卒“乃挟诈而尽坑杀之”,考古发现,白起的“挟诈”,应该就是把投降的赵卒分成一小股一小股,骗他们进入一个口袋形的山谷,然后突然实施杀害,再集中埋在一起。

白起如此“挟诈”,正是担心以十万计的降卒垂死反抗,而嬴政就毋需担心这个问题了。首先,他要杀的只有四百多,而且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第二,他的目的是要“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活埋,是最具震慑力的手段。

而且,有证据表明,先秦时期,活埋是常用的杀人手段,如《项羽本纪》中,至少就有四次项羽活埋人的记录,用的都是“坑”字。

所以,“坑儒”一事,“儒”有争议,但“坑”就是坑。

最后,焚书坑儒对维持统治有用吗?

不但没用,而且历史告诉我们,妄想千秋万世的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亡,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暴政,正是最直接的原因。

唐代诗人章碣《焚书坑》的后两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摧毁大秦帝国,让嬴政断子绝孙的刘邦和项羽,都是不读书的混混,你焚不焚书坑不坑儒,他们都要灭了你。

没用的话,为什么“百代皆行秦政法”?

因为百代都以为,这么搞是有用的。

2023-12-03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量

来源:后代聊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