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8元/平、2000元就能买下70平米住房的消息传出来后,甘肃玉门的老城火了!
搜索“玉门老城”,出来的关键词就是“鬼城”。
那么玉门老城经历了什么?
01昔日“西部明珠”
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经被誉为“西部明珠”,而这都跟石油有关。
1939年,石油地质学家带领团队,在老君庙门前西侧确定井位,以人工钻井的原始方式,成功打出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老一井。
这口井日产量达10吨,不仅揭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更打破了中国“无大油田”的认知。
巅峰时期的玉门,堪称“富得流油”。
巅峰时期老君庙油田年产能曾达相关规模,在那个能源匮乏的年代,它的产量占据全国90%以上的石油产能,直接支撑起中国早期工业的发展。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的诗句,正是当时玉门地位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国第一石油城,玉门的城市规模一度位居甘肃前列。
围绕石油产业,一座座职工宿舍、办公楼拔地而起,蜿蜒的道路串联起城市的脉络;医院、学校、超市、影剧院等配套设施迅速完善,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生活圈。
当时玉门城镇共有约5万个在职岗位,其中3.6万个直接或间接与石油工业挂钩。
那时的玉门,街道上车水马龙,厂区内机器轰鸣,学校里书声琅琅,夜晚的文化宫灯火通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于老一辈石油人来说,这里不仅是谋生的场所,更是承载青春、梦想与荣光的家园。
02从繁华都市到“空城”的无奈
其实玉门的衰败,早已埋下伏笔。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玉门的经济结构极度单一,65%以上的经济总量依赖石油产业,这种“一油独大”的模式,在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时,注定难以持续。
石油产量的下滑成为压垮城市的第一根稻草。
1959年,玉门油田年产石油达到140.6万吨的峰值,此后便逐年递减。
经过数十年的大规模开采,到1998年,年产能已降至38万吨,仅为巅峰时期的零头。石油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大量岗位消失,城市发展失去核心动力。
人口流失随之而来,且愈演愈烈。
1995年,首批约2万名石油职工率先离开玉门,前往其他油田或城市谋生;随后几年,又有1万名职工和5万多名普通居民陆续迁出,曾经热闹的城区逐渐变得空旷。
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玉门油田办公生活基地整体搬迁至酒泉市附近,仅留下必要的开采设备和少量工作人员;2006年9月,玉门市政府也正式迁移至新市区,这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城,彻底沦为“被遗弃的城市”。
除了产业萎缩和人口流失,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
长期无节制的石油开采,没有配套的环保措施,导致玉门老城的空气、土壤和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原本适宜居住的环境变得恶劣,甚至影响到居民的正常饮食起居。
同时,玉门地处祁连山地震带,频繁发生的地震和泥石流灾害,对本就衰败的城市基础设施造成进一步破坏,让留存的居民更加难以安身。
最终,玉门老城的房价跌至冰点。
70平米的房屋售价仅2000元,每平米单价约28.57元,相当于一杯奶茶的钱就能买下一平米的空间;租房市场更是“白菜价”,月租金低至20-50元,部分无人问津的房屋直接荒废,成为拾荒者的临时住所。
大家“白给也不要”的调侃,虽有些夸张,却道出了老城宜居性丧失的现实——没有就业机会、缺乏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恶劣,低价背后是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