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法国首都巴黎,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维基百科”(Wikipedia)的标志
那是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已成往事。年轻而富有远见的创业者们正在酝酿着新的创业理念。诚然,宠物公司和其它许多公司都失败了,但这只是短暂的繁荣与萧条。
我们从各个渠道获知,互联网终将改变一切。技术(technolog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众包(crowdsourcing)和数字自发性(digital spontaneity)将创造一个没有筛选和监管的信息格局。一切都将不得不作出适应。旧世界的专家将被一场人民革命所取代。当传统精英挥舞着证书时,新一代革命者将建立起庞大的服务器和数字大军,将文明中心转移到广阔的云端。
维基百科(Wikipedia)的问世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众包知识,其规模远超传统模式,并汲取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知识和热情。这个平台似乎本身就体现了自由的原则:人人都有发言权。真理终将从看似混乱的观点中浮现。
说到底,反权威主义(anti-authoritarian)的观点将在一个自古以来就令学者们着迷的媒介上接受检验:涵盖全人类知识的典籍。通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浩瀚的著作时,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这种热情和动力。他渴望记录下他所能掌握的所有世界知识。几个世纪后,罗马帝国灭亡后,塞维利亚(Seville)大主教圣伊西多尔(St. Isidor,560—636年)也踏上了类似的道路。在无数抄写员的帮助下,他耗尽毕生心血撰写《词源学》(Etymologiae),是一部庞大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汇编于公元615年至630年间,涵盖当时已知的一切知识。
随着活字印刷技术在15、16世纪的普及,第一部类似的著作于1630年问世:17世纪德国哲学家约翰‧海因里希‧阿尔斯特德(Johann Heinrich Alsted)的《七卷本简明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Septem Tomis Distincta)。到了19世纪末,随着市场和技术的进步,图书出版和发行逐渐普及,中产阶级家庭也能拥有真正的图书馆,百科全书系列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许多公司都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制作和销售。
二战后,几乎家家户户的书架上都摆着一套甚至好几套百科全书,这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它们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是各个年龄段学习的参考工具。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就是随意翻开这些书,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主题的内容。我曾无数次沉浸在这些神奇的书籍中。
百科全书汇集了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专家,但始终设有把关人,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信,哪些不可信。若能在美国《世界图书百科全书》(World Book,1917)、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Britannica,1771年)或美国《芬克与瓦格纳尔斯百科全书》(Funk& Wagnalls,1875年)担任高级编辑职位,在职业生涯中将拥有巨大的权力。他可以决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谁是专家,谁不是专家,以及人们需要知道什么,不需要知道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穆雷‧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1926—1995年)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研究生毕业后,在找到教职之前,一直在寻找谋生之道。作为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史学家,他尝试向一家百科全书公司投稿三篇条目。然而,这些文章很快就被拒收了,原因仅仅是他的观点与主流共识相悖——尽管他所写的内容都是事实。
这就是百科全书把关人的弊端。只要印刷术仍然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手段,他们就必不可少。
维基百科于2001年创立,其愿景正是改变现状。最初的反应是普遍且合理的怀疑。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改变事物,这根本不可能。仅仅清除把关人,真理亦无法显现。多年来,这种看法占据主导地位,各行各业的教师和专家都对维基百科嗤之以鼻。
但是渐渐地,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而且似乎真的奏效了。条目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详细。规则也越来越根深蒂固,引用和文档都成了必需品,利益集团也纷纷聚集在特定条目周围,防止其被篡改。当然,任何人都可以编辑,但如果你不遵守规则,你的编辑会被立即撤销。对于许多条目来说,如果不先去讨论页面并请求许可,几乎不可能进行任何修改。
维基百科平台早期就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质量把关人。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他们是凭借着坚持不懈、精湛的维基代码编写能力、对平台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平台文化的敏锐洞察。在一段时间内,这反而提升了平台的信誉度。随着维基百科概念验证的日益清晰可见,其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也越来越高。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批评的声音渐渐平息,维基百科最终取得了成功。
那么,维基百科早期的拥护者们的观点正确吗?自发演化模型真的比旧的自上而下系统产生了更好的结果吗?在很多方面,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其它方面,答案是否定的。维基百科标榜其众包可信度,称“这是社群共同认定的真理”,但同时,这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意见寡头政治,其弊端甚至比它所取代的旧体系有过之而无不及。
维基百科平台从一开始就针对特定目标。主题是科学,尤其是全球变暖。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的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注意到,这种情况很早就出现了。一些资料来源被认为不可接受,而另一些则被推崇为极佳的引用来源。这个主题尤其容易陷入认识论俘获的困境。资助流向了那些鼓吹传统叙事的人,这些人得以在主流期刊上发表文章,而异议者则被排挤,甚至被逐出专业学会。维基百科完美地体现了同样的问题。
维基百科的初衷是允许众包打破传统的信息垄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垄断集团却不断重组。
至少在传统的百科全书中,读者知道词条作者和编辑的姓名。他们会在自己撰写的内容上署名。而维基百科中,85%的最有影响力的编辑却完全匿名。这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问题。它使得强大的行业、外国政府、幕后黑手以及任何在某个话题上拥有最大利益的人能够控制舆论,同时压制异议。
随着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维基百科总体上也步了主流媒体的后尘,在任何涉及政治观点的议题上都始终秉持着主流的中间偏左立场。2016年川普(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后,整个平台都被随之而来的仇恨浪潮所席卷。编辑们为了维护所谓的“平衡”(balance),列出了可信和不可信的来源清单,禁止引用任何右翼媒体。事实上,所谓的“平衡”早已荡然无存。
而数年前的新冠病毒(COVID-19,中共病毒)全球疫情则证明,一切都为时已晚,无可挽回。维基百科上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斥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的宣传,就连关于口罩的文章也充斥着荒谬至极的说法。关于新冠疫苗的文章简直像是疫苗行业写的,而且很可能就是他们写的。如果读者想寻找一些客观的信息,比如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呼吸道感染的常识,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在我们生命中最严重的危机时刻,这个维基百科平台已被彻底掌控。它比旧百科全书还要糟糕得多,后者至少还能保存关于自然免疫、疗法或过去应对疫情策略的已知信息。维基百科的更新速度之快,以至于它会被实时编辑,删除既定的知识,代之以当天早上由工业官僚们炮制出来的各种喧嚣。这不是数字乌托邦(digital utopia);这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年)在名著《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8年)描述的审查世界变成了现实。
维基百科的崛起令人瞩目、不可思议,也堪称辉煌。它的衰落同样令人失望、同样在意料之中,也同样黯然失色。它的发展过程还具有典型意义。所有主流信息平台都未能兑现其当初的承诺,实现思想的解放,反而沦为宣传者和审查者的帮凶,服务的对象包括微软(Microsoft)、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甚至亚马逊(Amazon)等。信息革命逐渐演变成巩固社团主义国家体制的工具。
维基百科的背叛悲剧性地提醒了我们,没有任何技术能够完全免受腐蚀,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免遭滥用,也没有任何平台能够永久免受控制。事实上,一个机构获得的信誉越多,获得的信任就越多,就越容易吸引那些会颠覆其宗旨、推行其自身议程的别有用心者。
我上面提到的情况已不再是秘密。如今大多数人都了解维基百科存在偏见。普通用户早就放弃了挽救它的想法。你可能花半天时间做了一个小小的编辑,却发现它被那些把守着每一个哪怕只有一点点争议的条目的匿名编辑寡头们推翻了。它非但没有拓宽和包容不同的声音,反而缩小了范围,排斥了更多声音。
幸运的是,科技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人工智能在新冠疫情后期蓬勃发展,至少有一家公司致力于提供最佳工具,以延续信息民主化的梦想,那就是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xAI公司。该公司开发的“酷基百科”(Grokipedia)是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线上开放式百科全书,于今年10月27日正式上线,即使在其最初版本中,在信息来源的平衡性和广度方面也已远超维基百科。事实证明,人工智能在帮助我们接近真相方面,比那些匿名寡头做得要好得多。
欢迎来到后维基百科时代!曾经的维基百科时代虽然短暂,但确实精彩。我们为它的消亡和更优秀的替代品欢呼!
本文刊自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网站。
作者简介:
杰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创始人兼总裁。他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上发表了数千篇文章,并以五种语言出版了10本书,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锁》(Liberty or Lockdown,2020)。他也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2019)一书的编辑。他还定期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经济学专栏,就经济、技术、社会哲学和文化等主题广泛发声。联系方式:tucker@brownstone.org。
原文:The Rise and Fall of Wikipedia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