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在孩子启蒙时期培养纯正无邪的品性,是至关紧要的大事。
可如今不少长辈疼爱孙辈,总想带着他们到处见世面。
但有些场合,孩子去得多了反而扰乱心神。
特别是下面这三件事,比“丧事”更需警惕,它们会在日积月累中,悄悄影响着孩子的心性。
切勿让孩子沾边成人的恩怨纠葛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成人之间的恩怨,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利益。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更无力承担这种情感重负。
让他们卷入其中,只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安。
而成年人的问题,应该由成年人自己来解决。
在电影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战争,一对无辜的父子被关进了集中营。
面对极其残酷的成人世界,父亲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
父亲将集中营的各种苦难和伤害解释为“游戏规则”,他告诉自己的5岁的儿子:
只要遵守规则,攒够游戏积分,就能实现一个愿望。
儿子兴致勃勃地遵守父亲口中的“规则”,父亲则独力承担着所有的恐惧和痛苦。
在影片的最后,儿子赢得了“游戏”,他迎来了一辆梦寐以求的坦克。
那是盟军的坦克,儿子得救了。
但父亲,永远留在了集中营,他用生命为儿子隔绝了成人世界的残酷,捍卫孩子的童年。
《论语》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成人世界的是非恩怨,本就不是孩子应该沾染的。
他们的心灵还很柔弱,承受不了太多负面情绪。
一个总是在听大人抱怨、诉苦的孩子,性格容易变得忧郁和早熟。
我们要让孩子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心是向善的。
即便将来他们会看到阴影,但童年储存的阳光,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别让孩子触碰过度的物质攀比
《新唐书》有言:“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奢侈糜烂的开始,就是危亡的征兆。
对孩子而言,过早陷入物质攀比,更是有害无益。
过度攀比会让他们变得虚荣、浮躁,并且无比脆弱。
因为攀比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一旦比不过别人,挫败感和自卑感便会油然而生。
北齐琅琊王高俨为武成帝高湛第三子,自幼得父母极致宠溺。
他见兄长后主高纬有御赐新冰、早李,便怒问“为何独不与我”。
父母竟严惩未及时供奉的官员,纵容其攀比之心。
武成帝甚至恢复废弛旧制,让任御史中丞的高俨享有与太子同等的仪仗。
9岁入仕的高俨身兼十数要职,掌控禁军与司法,渐生僭越之心。
武成帝驾崩后,高俨因与权臣和士开有矛盾,竟假传圣旨诛杀对方,还率三千甲士围宫逼宫。
后主高纬起初隐忍,后以狩猎为名诱出高俨,令亲信将其闷杀,时年14岁。
父母的无度纵容,终让攀比滋生的野心酿成杀身之祸。
《宋史》有言:"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我们要教会孩子珍惜现有的生活,知足常乐。
一个孩子如果总是盯着别人拥有什么,他就永远看不到自己手里的珍贵。
物质的攀比没有尽头,今天赢了,明天可能就输了,人生会永远处在焦虑中。
让孩子学会知足,他的一生都会感到富足。
当孩子的价值感扎根于内在时,外界的物质诱惑将难以动摇他。
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娱乐场所"
《国语》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行善如同登山一样艰难,做恶却像山崩一样迅速。
让孩子过早接触成人娱乐场所,无异于将他们置于容易"从恶"的环境中。
孩子过早接触,不仅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更会扰乱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清静、有序的。
如此,他们的心才能沉静下来,得到更好地成长。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户人家,家中贫寒,父亲让儿子去放牛。
有一天,儿子放牛经过村里的酒肆,看到里面猜拳行令、喧闹不堪。
他好奇地驻足观看,被里面的热闹所吸引,连牛跑到田里吃了庄稼都不知道。
村里人找到父亲告状。
父亲气得要打儿子,母亲劝阻说:
"孩子是无心之失,要怪就怪那酒肆太过喧闹。"
第二天,父母就把儿子送到寺庙附近放牛。
寺庙环境清幽,僧人们早晚课诵的读书声深深吸引了儿子。
久而久之,儿子不但认识了许多字,还迷上了读书画画。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大家。
《荀子》有言:“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会模仿所见所闻的一切。
在娱乐场所看到的言行,很可能被他们当作"常态"来学习。
等坏习惯养成,再想纠正就难了。
因此,要为孩子挑选优质的成长环境和活动场所。
让孩子多待在图书馆、公园和自家的书房里,这些地方的气息会自然地滋养他们。
保护孩子的童年,就是保护他们的未来。
让他们在合适的年龄,接触正确的事物,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
《颜氏家训》有言:"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
人年纪尚小时,精神性情都还没有定型,和谁亲近亲密,就会受到熏陶感染。
孩子的童年,清澈而纯净,一旦浑浊,便再难复清。
我们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就是要让他们保持光明、健康的本色。
底子打好了,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迷失方向。
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那盏明灯,照亮他们,也温润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