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荷兰病:繁荣的诅咒与现代文明的倒影

作者:

荷兰是一个从海中取地的国家。几世纪以来,荷兰人以堤防与水利工程闻名于世,靠“向海夺地”建立了低地之国的繁荣。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气候变迁与海平面上升迫使荷兰政府重新思考:人类真的能永远掌控自然吗?于是,他们推动“还地于海”计划,拆除部分堤防、让河流重回原有流域,使土地恢复湿地与水域,以缓解洪患风险与生态压力。

这段历史蕴含深刻隐喻。荷兰从“夺地”到“还地”的转折,不只是自然治理的改变,更是一种文明的觉醒:当社会过度依赖单一力量,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技术与资本,最终都要面对重新平衡的代价。

今日的台湾,在经济发展上似乎也映照出类似的课题。半导体与人工智能(AI)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使国家资源、人才与投资高度集中于这些领域。股市表现亮眼,却掩盖了结构性问题:传统产业、民生服务业乃至整体内需都面临缓慢萎缩的困境。这种现象正是荷兰病的现代版——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经济失衡。

根据人力市场预测,到2025年,半导体、电子及计算机制造业的薪资中位数将超过五万元,而住宿、餐饮等民生服务业仅约三万出头。薪资差距驱使年轻人纷纷投入科技产业,传统产业则陷入人力短缺与升级困境。再加上台湾尚未加入主要区域贸易组织(如CPTPP与RCEP),许多出口产业面临关税壁垒,能源成本亦高于竞争对手,使中小企业竞争力受限。

科技荣景本身并非错误,但若缺乏产业多元化支撑,繁荣就像海堤一样脆弱。当全球景气循环、地缘政治风险或科技出口受阻时,台湾整体经济的承受力将面临考验。股市虽亮眼,但这种“非理性繁荣”与实体经济的脱节,也让社会不平等问题更加尖锐。

更值得思考的是,荷兰历史上的“还地于海”,不仅是自然治理策略,更象征文明自我修正的智慧:繁荣的极限需要反思与调整。台湾如果也希望避免陷入荷兰病的宿命,就必须学会在政策与市场、集中与分散之间取得平衡。

首先,应推动产业多元化,使传统产业透过绿能化、数字化升级再生;其次,降低能源与贸易成本,让非科技部门有公平竞争空间;最后,引导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与创新产业,扩大内需动能,避免整体经济被单一产业拖累。

科技荣景本身并非错误,但若缺乏产业多元化支撑,繁荣就像海堤一样脆弱。(资料照片/美联社)

荷兰从“夺地”到“还地”的历程提醒我们:真正的繁荣不是无限扩张,而是学会在控制与放手之间取得平衡。台湾今日的挑战,不在于是否拥有最强的半导体与AI技术,而在于能否建构一个多元、韧性强且公平的经济体系。唯有如此,科技荣景才不会成为结构陷阱,而是整体社会共荣的基础。

※作者为高雄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研究者。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华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