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对德国财长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访华首日成功与否立即发表了评论。
《南德意志报》总结说:克林拜尔在中国舞台上展现出友好与坚定的平衡。他坚持要求公平的市场准入,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则承诺会认真对待德国的担忧——但也仅止于此。
《星星》周刊认为:克林拜尔在北京发出的信息清晰明确,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北京一场微妙的会晤中,中方让他清楚地感受到,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世界报》写道:克林拜尔(SPD)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进行了六个小时的会谈,这毕竟不算短:一场一对一会谈、一轮财政政策对话、晚上还有一顿晚宴——这并非毫无意义。
友好的克林拜尔与彬彬有礼的东道主——人们不应被这些画面迷惑。因为:当前的中欧关系并不算良好。北京是一个难以对付的伙伴——严格来说,这种关系已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伙伴关系。中国尤其让欧洲人感受到其力量。
也正因此,克林拜尔此行来到这里。问题是,评判这类访问成功与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仅仅对话就够了吗?
说克林拜尔“美化”奥拉夫·朔尔茨(SPD)时代可能并不公平。但有那么一个朔尔茨时刻,却让这位社民党主席至今印象深刻:那是2022年秋天。朔尔茨成功促使习近平公开警告弗拉基米尔·普京,反对在乌克兰动用核武器。这是一次外交成功,当时总理与总理府大肆将功劳归于自己。
德国财长如今恐怕也不会要求那么多:一个“迷你朔尔茨时刻”就足够了。一丝突破,一点进展。毕竟克林拜尔不像朔尔茨那样会见到习近平,而是只见到副总理何立峰——但这位副总理毕竟主管中国的经济、贸易与财政。何立峰正是最近在中美关税争端中代表中国参与谈判的人。对于想促成某种协议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会谈对象。
德国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贝尔在北京。17/11/2025路透社- Maxim Shemetov
克林拜尔近来强烈主张欧洲应保护自身市场,抵制来自中国的倾销产品。必须征收新的欧洲对华钢铁关税——这已成为德国黑红联盟政府内部的共识。而且布鲁塞尔可能很快就会做出决定。
当克林拜尔坐在何立峰对面时,他并未明确提及这些。他表示,中国企业如今已成为“德国企业的严峻竞争者,竞争我们当然不怕”。但他强调,所有竞争必须在公平条件下进行:“公平的商业关系包括确保获得关键原材料的可靠路径,确保削减过剩产能。”
东道主何立峰则要求德国与欧洲在消除贸易壁垒以及对特定企业的不公平待遇方面作出让步:“希望德国能够在欧盟层面推动靠近中国,以化解贸易争端”,为双方企业创造“无歧视且公平的商业环境”。
这些场面远非公开对抗。没有雷霆般的言辞,没有扩音器式的叫嚷。这与近期的气氛截然不同。若能在此之后出现可展示的成果,那将意味着进步,也意味着近期“冰封期”的缓解。
不久前,中国外长指责德国外长搞“麦克风外交”,意指为了效果而刻意表态。背景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基民盟)此前针对台湾发表了言论,引发中国强烈不满。最终,他在出发前临时取消了访华行程。据悉,中方曾要求其收回相关表态,并且几乎没有为他安排足够层级的会面。
现在的情况依然艰难。钢铁关税只是众多争议之一。还有德国总理拒绝华为参与德国5G网络建设的决定;以及近几周持续发酵的芯片相关争端——围绕被荷兰政府接管的中国芯片制造商 Nexperia。一时间还看不到解决方案。
德国此行要向北京传递的信息是:欧洲人希望摆脱被动状态,更坚定地维护自身利益——尽管仍然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克林拜尔在北京所采取的方法,是展现实力与闭门谈判的结合,同时避免让对方难堪。柔性外交或许是一种有效的冲突解决方式。
在媒体前亮相时,克林拜尔谈到乌克兰问题。他声音不高,更像是低声表达。克林拜尔认为,中国在推动结束俄罗斯侵略战争的努力中,是关键伙伴。他说:“我们欧洲人敦促这场残酷战争尽快结束。为此我们应共同努力。”何立峰对此并未回应。当克林拜尔表示希望继续交流时,他只是轻轻点头。在他的讲话中,他也不忘提到中国最新的经济增长数据:今年达到5.2%。这样的增长数字对克林拜尔而言只是一种梦想。而他所希望的“朔尔茨时刻”暂时落空。也许下次吧。双方至少表示希望保持联系。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分析,克林拜尔此行的最大意义不在成果,而在于让欧洲清晰意识到:中共已不再以伙伴姿态面对欧盟,而是以“力量优势”姿态重新定义互动。习近平曾因国际压力而罕见对普京发出核警告,但如今北京更具侵略性,也更难对外让步。德国的柔性外交虽能维持沟通,却难撼动中共核心战略。
“在北京,外交突破从来不是靠诚意换来的,而是靠压力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