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标签 > 苏轼

才华洋溢的苏东坡竟早就有惊人之举?(图)
2025-08-18

位于云林虎尾的法持妈祖宫内的石雕园中的苏轼雕像。(图片来源:创造未来迎接康庄/维基百科)在中国文化史上,提及苏轼(苏东坡),众人均知他绝对是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诗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指尖、心上流淌,温度从未减退。然而,你可知道苏轼打小就展现了不凡的器识和才华,...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一小和尚回了四个字,成千古绝对(图集)
2025-07-25

苏轼站在金山寺门口,气氛有些紧张,他张嘴就是一句秃驴何在,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扫地的小和尚的一句回击:东坡吃草,顿时让苏轼的脸色变得僵硬。这一场看似简单的口角,最后却演变成了文人之间极致的文化博弈。那么,苏轼到底输在哪儿了呢?那天,苏轼上金山寺,并不是为了参拜佛像,而是为了找点事儿。...

大暑荷香浓,盛夏心且静(组图)
2025-07-22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这是夏天的最后呐喊,是生命在热烈中奏响的激昂旋律。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此时,稻田飘香,瓜果成熟,蝉鸣嘹亮,蛙叫声响,高温酷热,雨水充沛,生机勃勃的盛夏,孕育着丰收的...

《老子》“味无味”思想的当下启示 (图)
2025-07-21

《老子》第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味无味一句,王弼注云: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今人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注为把无味当作味,译为以恬淡无味当作味。联系上下文来看,本句原意应是以身喻国,但对后世读者来说,这一句本来具有的养身意味更应受到重视。《说文解字》云:味,滋味也...

苏东坡:放下过去,享受当下(组图)
2025-07-10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眉山苏氏,天下闻名。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为文坛三苏,唐宋八大家居其三。三人的文章、诗词都传诵千古。苏洵本人视野开阔,...

北宋诗僧的一首小诗,不仅深得苏轼的赞赏,还得到了女画家的青睐 (图)
2025-06-17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或许是因为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当然也使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以代更为发达。如张公庠的《道中》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郑獬的《绝句》中: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法具的《东山》中:鸟语...

为何说苏东坡的送别词非常与众不同呢?(图)
2025-06-14

诸君可以尝试回顾一下,当你在送别亲友时,心情难道只感觉到伤感与不舍吗?倘若离别之人与你心心相印,那么在惜别之余,或许将会多了一分豁达与超脱。像北宋大词人苏东坡在一首送别词中,便向我们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心境:伤感中不乏暖意,惆怅时不忘乐观。现在就来谈谈这一首《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东坡逢寒食清明的“先知梦”与生死故事(图)
2025-04-05

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清玉绘图/大纪元)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

千年经典苏轼与辛弃疾的对决谁能胜出?(图)
2025-03-24

提及宋词,苏东坡及辛弃疾,绝对是不能不提的两大文人。图为明代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兼有文学及音乐两大特点的宋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它千姿百态地与唐诗争奇,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还跟元曲斗艳。至于北宋的苏轼(苏东坡)及南宋的辛弃疾,是提及宋词之际,绝对不能遗落的两大...

三千年一遇,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男人(图集)
2025-01-25

苏轼一生中多次遇见鬼神。一次在回汴京(开封)的路上,经过一条山路,随从中有一个人忽然像中邪一样,开始脱自己的衣服,直到脱光了为止。苏轼赶紧让人帮他重新穿上,再把他绑起来,结果身上的衣裳还是莫名其妙掉了下来。大家都说,这个人一定触怒山神了。苏轼于是走到山神庙里,开始跟山神讲道理。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