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标签 > 消费

重磅报告出炉:经济黯淡之下,中国人正在改变…(图)
2023-08-24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表示,红色中国法律规定,所有的调查,从内容,问卷设计到最后的统计数据,到报告出炉,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中共当局批准,所以,这份报告也是中共美化后的产物。

法度假天堂坑杀游客!一桌低消5000欧元 给500小费还被嫌不够(图)
2023-08-23

法国南部度假天堂圣托倍(Saint-Tropez)的餐厅传出对游客大小眼,只接大单。(资料照/shutterstock)继意大利观光区传出对消费者敲竹杠之后,法国南部紧邻地中海的豪华度假胜地圣托倍(Saint-Tropez),也爆出对游客大小眼、只接大客户的情况,当地餐厅的惯常作...

易富贤:计划生育是中国青年就业难和消费低迷的始作俑者
2023-08-20

8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决定暂停公布青年失业率,震惊世界,被认为是掩耳盗铃。中国的16-24岁青年失业率从2018年12月的10.1%攀升到2022年12月的16.7%。放弃新冠清零政策后,原本指望青年失业率会应声而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青年失业率屡创历史新高,2023年6月高达...

网海拾贝:中共大崩溃,这一天不会太远了(图)
2023-08-19

近日国际舆论再度聚焦中共崩溃论。政权的瓦解会先从基层开始,到最后,只剩习近平和七常委在中南海望天打卦。(AFP)【中共大崩溃,这一天不会太远了】中共面临崩溃危局,今年以来竟然成了国际共识。问题只是崩溃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会以什么形式发生。中共的家底还能撑几年,崩溃就会在几年后发生。...

中共官媒称发钱促消费不可行 被骂翻(图)
2023-08-18

此文在中国大陆网络招致一片骂声和讽刺。有网友讽刺说,“发福利的时候就是中国人多。收税搞房地产就是人少”,“养全世界最庞大的公职人员队伍,你们不嫌成本大?” 还有网友说,“欧美,日本,包括港澳台都行得通,这里就行不通?自欺欺人就算了,还想欺骗所有人?”“又想让老百姓消费,又扣扣(抠抠)索索一分不给钱,光特马的箱子里拿喇叭吹喇叭了,怎么让大家消费”,“应该改革财产分配方式把本属于劳动人民的财富还给劳动人民,能不能别特么再装傻充愣?”

中国救市政策出现矛盾 提倡扩大消费又拒绝发钱(图)
2023-08-18

中国经济爆雷危机升温,各界关注中国如何救经济。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扩大内需和消费以提振经济的重要性,但《学习时报》却反对"发钱促消费"的主张。

中共救经济 股汇市没响应 专家:信心尽失(图)
2023-08-17

图为2022年9月12日,工人在北京一处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Noel Celis/AFP)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周三,中共总理李强再次喊话要求扩消费促投资,安抚民企,但是股市没反应,人民币继续下跌,外资继续大举逃离。专家认为,中共的刺激措施无效,关键是外界对中共的信心已经丧失。中共...

中国民众消费疲软背后到底缺失了什么?(图)
2023-08-17

一名男子和一名男孩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购物本周二(8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七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其中消费数据再次让外界失望。中国政府几个月来连续出台的一些提振消费的措施似乎没有产生效果。疲软的消费背后,老百姓的想法和感受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提振消费?我最近比较敢花...

北京拟放宽户籍!中共公安部大动作(组图)
2023-08-13

2015年7月15日北京市中心的一条街道上,一名维修工人骑着摩托车经过用中英文写着发展和繁荣的横幅担忧经济增长大幅下滑,中共政府试图通过放宽户籍制度、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进城来促进消费、推动增长。但专家批评此举不过是画饼充饥,挑最简单的问题,因为根本问题是国内外资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缺乏...

不怕鬼哭 就怕鬼笑!中国百姓当心存款 中共早就盯上你了(图)
2023-08-11

署名财经数据库的推特账号发文称,中国居民存款高达133万亿,而且还在继续快速增长。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到处都要花钱,卖地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债还不上,财政吃紧。但是,老百姓(其实是最富有的1%)账上却趴着133万亿人民币,而且还在以每月几万亿的速度快速增加。中共早就惦记上了...

民众和企业存钱不消费 中国经济面临风险(图)
2023-08-09

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将数万亿人民币投入银行长期存款,实际上使大量资金退出市场流通,导致中国经济面临着流动性危机的陷阱。图为中国上海的一位银行职员在清点现钞。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将数万亿人民币投入银行长期存款,实际上使大量资金退出市场流通,导致中国经济面临着流动性危机的陷阱。最新官方数据显...

中共政府接连出台提振措施 欧洲经济学家看不下去了(图)
2023-08-05

中共政府接二连三地发布惨淡的经济数据,也接二连三出台提振措施,促进消费更是其中的重点。长年关注中国经济的欧洲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措施普遍治标不治本,但真正有用的措施则需要花很多钱,且必须假以时日方能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