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
  新闻 |  评论 |  生活 |  新鲜事 |  娱乐 |  禁闻排行
🏠生活 > 史海钩沉 >

同中有异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宣布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延续了约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至此终结,由新式学堂取而代之。

这一年,家住四川乐山沙湾镇的郭沫若,与家乡的十几个子弟,在父兄的陪同下,雇了三只木船,从大渡河一路下水驶往乐山。因为是小水天,一行人清早动身,到下午三点时,才抵达乐山。

此时,与郭沫若同样生于1892年的杜高崇,因为家住乐山城内的桂花楼,距考试地点不过一二里地,且是与哥哥一道参加考试,也就不用有人护送,才十三四岁的他就自己一个人去了考场。

这两人其实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但当时并不知道。郭沫若的母亲姓杜,是杜家场杜祠堂的人,杜高崇家也是杜祠堂的。

后来两人在一起读书,才知道了这层关系。有时,想下馆子了,几个人会一起相约去学道街的双和园吃杂酱面,其中就有郭沫若和杜高崇。

多年之后,两人都对当年的读书生活有过各自的回忆,将这些回忆对照起来阅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怎样不同的叙述。

郭沫若的回忆:

1905年科举废止,嘉定府的首县乐山县开办高等小学。学校设在城北的草堂寺,还在修建中便开始招考学生。

考试的规矩差不多完全和旧时的科举一样。因为科举初停,而且小学毕业的资格在当时是秀才,所以有不少年老的童生投考,年纪在三四十岁以上的都有。

考试的地方就是从前的考棚,这在后来改成了嘉定府中学堂。差不多有一两千学生拥集在考棚的仪门前应考,点名进场。考场是左右两列很长很大的敞廊,夹着一个很宽很大的草地。敞廊里面横设着一排一排的案桌和板凳。案桌是在两边的石板桩上放着一个长而厚的木板构成的,在最外面的一个石柱上编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字号。

考题是一道国文题和几道数学题,郭沫若老早就把卷子缴了。

头场揭晓,在将近两百名的考取生中,我考的是第二十七名。在同乡的几个人中,我最年少,我也最占上列。父亲真是欢喜异常,就好像小考的时候我已经挂了水牌,立刻便可以成为秀才一样。

复试的情景也约略同样,结果我在正取九十名中考上了第十一名。别人很夸奖我。我父亲替我谦虚,其实他自己也是暗暗得意的。很阴郁的父亲平时不大肯笑,但在我考上了小学之后,他时常带着笑容,在城里带着我走了好几处亲戚人家。

杜高崇的回忆:

小学校1905年修好,下半年就招生了。废科举后,很多寄希望于功名的人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新建的官立草堂寺小学。因为大家认为小学毕业也就相当于秀才,所以一时报名投考的有一两百人。而在郭沫若的回忆中,应考者差不多有一两千学生。

入学考试在秋后,地点仍在考棚,什么考题我记不清了。张榜后,郭沫若(当年叫郭开贞)名列二十七,我列二十八,我大哥杜高炯名列四十五,一共录取了八九十名。

在郭沫若的回忆中,这是头场考试的名次。接下来又举行了复试,郭沫若在正取的九十名中考上了第十一名。杜高崇的回忆中没有提及复试,而是一考定录取,人数是八九十名。

消息传回家中,杜高崇的祖父、父亲、母亲等乐得合不拢嘴,但赓即苦恼又来了。祖父算了一笔帐,读草堂寺小学每月每人交伙食费二元,半年学费五元,加上书本笔墨费,我和我大哥半年要花费四十元(以上“元”都指银元)。我经商的祖父挑不起这副重担,愁眉不展,思前想后,终于决定:杜高炯读书,杜高崇就不再读书了,继承祖业经商。很快,十三岁的我就被送到了竹根滩后河街的一家铺子当徒弟。到竹根滩后,才知道当徒弟的艰难,这哪里是在当徒弟,分明是侍奉掌柜。我想着一个读书人在这里来受气,心里很不痛快。住了半个月,我就装病了。家里得到消息,又赶忙接我回乐山,只得忍痛准我上学。待我到学校报名,已迟到一个多月了。

在杜高崇的回忆中,特别提到了学费、伙食费、书本费的问题,因弟兄二人读书,需要花费四十元,家里不堪重负。这对于比较殷实的郭家来说,因只负担一人读书,根本不是问题,所以只字未提。

进学校我才知道,嘉定府要在考棚处修一座中学堂,第二年即要招生:校方已经把学生分成两个班:一班叫中学预备班,一班叫小学甲班。我大哥杜高炯和郭沫若已编入了中学预备班。中学预备班名额已满,校方把我分到了小学甲班。

郭沫若的回忆:

当年读书的学生,因处于过渡时代,年龄差距很大,三十岁上下的成年学生要占过半数以上。

第一学期的课程,贫弱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易曙辉先生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味的一门功课。他把嘉定城附近的名胜沿革很详细地敎授了我们,同时还征引了些历代文人的吟咏作为教材。这虽然是一种变格的数法,但于我们,特别是我自己,却有很大的影响。

这门课程的开设,令郭沫若非常满意。

但易先生不久就病了,一直到暑假都没有回校。

结果只剩着两位先生。一位是帅平均。他是本县的廪生,是以本县的官费最初送出东洋的。他是那时候日本人特别替中国人办的骗钱学校宏文师范毕业的学生。他担任的教课是算术、音乐、体操、读经讲经。

他的算术真是可怜,除了照着钞本教了我们一些就像图画一样的罗马数字以外,他演算起习题来差不多连加法都要弄错。

他学的是什么柔软体操,教了我们许多日本式的舞踊的步法。

他的音乐最是自鸣得意的,他按会了风琴,教了我们好几首《吾党何日醒》的爱国歌。

这些便是他关于新学一方面的学问,县里人费了不少的公费特别派遣人到日本去学习得来的一点成绩。帅先生已是中年,又没有什么科学上的准备知识,当然也怪不得什么,不过日本人惯会办学校来骗中国人的学费,这是公然的秘密。

帅先生的授课比较有趣味的还是他的读经讲经。第一学期中他整整地教了一篇《王制》,这是使我和旧学接近的一个因数。《礼记》中的《王制》是饤饾不可卒读的,但他把它分成经、传、注、笺四项,以为经是仲尼的微言,传是孔门的大义,注笺是后儒的附说。就这样把它分拆开来,也就勉强可以寻出条理了。

帅平均是经学家井研县人廖季平先生的高足,帅先生很尊敬他,每次上课,在一点钟的时间里,他都会把“吾师廖井研”这五个字说上一二十遍。因此郭沫若和一些学生,就给帅老师起了个绰号叫“吊颈巫师”。

帅先生的功课就是这几门,但这几门是并不吃力的学问;就是应该很艰涩的经学,也因为他的教材有趣,我是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的。

对于以上描述,其中部分内容帅先生显然是很愤怒的。就连郭沫若的侄儿,也是帅老师学生的郭宗瑨,提到此事也说:“那些描绘,是有失偏颇的,很不严肃。”幸好郭沫若对帅先生的读经讲经,持充分的肯定态度,这为后来抗战时期,郭沫若回乐山探视生病的父亲,师生见面,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留有一席之地。

剩下的还有一位刘书林先生,他是成都附近什邡的人,也是一名廪生。他这人非常的温和,在小学校中能够和学生接近而且没有绰号的,就只有他一个。他担任的是历史、地理、作文。

就因为这样的原故,在第一学期中,郭沫若差不多一天到晚都在操场上玩耍。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玩耍的结果,学期考试成绩竟然还拿了第一。这使全学堂的人都出乎意外了,为此还激起了一场天大的风潮。

杜高崇的回忆:

第一学期,我们的校长开始是陈济民先生,后来因他出任国文课,就把校长职务交给了易曙辉先生。教师有杜少裳、王祚堂先生。那时要当教师,要么有功名顶戴,要么是高等学堂毕业,或留学归来,没有这些“头衔”是不能教书的。关于高等学堂和留学的事,这里多说两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一些有志的青年受爱国革新思潮的冲击,开始去国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本县一些青年也先后出国留学,有的是官费,有的是自费,到日本的较多。一九〇三年,四川在成都创办高等学堂、武备学堂后,乐山也去了不少青年入学深造。我们的这些教师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至今八十年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帅平均老先生了。他除任教务长外,还兼任经学、图画、音乐、体操。这几门课都是自编教材。他是官费留日学生,教我们时已有三十多岁了,却没有一点架子,对学生极温和,一说一个哈哈。

帅先生是中国著名经学家井研廖季平先生的弟子。他上经学课,时时在我们学生面前流露出对“吾师廖季平”的崇敬。

帅先生教体操,完全传授日本式,连学生排队报数喊一、二、三……也要求用日语。在操场上穿长袍是不方便的,有时他用一根腰带把长袍下摆提上腰间扎起,见此情景,我们就戏称帅先生教的是“袍带体操”。他只教了一学期,第二学期学校聘请了正式体操教员,这就是黄云章先生。黄先生毕业于成都武备学堂。他一走马上任,立即取消日本操,代之以军事体操,报数也改用中国话了。

帅先生教图画,也采用日本学来的方法,叫我们画写生画。记得有一次,他在桌上放了一把茶壶,指导我们观察,然后即令我们写生作画。在乐山学校中引进西洋画的教法,帅先生是第一人,其历史功绩是不应抹杀的。

帅先生的才能还表现在音乐上。他会唱歌,也长于写词谱曲。在此之前,学校是没有歌唱之声的,自此草堂寺内歌声不绝。

我记得他写词谱曲为学校作的校歌,声音是那样悦耳:

“一进学堂为学生,规则宜敬遵。……”

中法战争那年,法国侵略越南,帅先生及时编出歌曲教学生,歌词是:

“镇南关外烽烟紧,南蛮泣请兵。……”

我上面的回忆是琐碎的,但帅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永恒的,帅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显然,相比郭沫若对帅平均先生的评价,杜高崇是满腔热忱加以称赞和肯定的。也许是受了帅老师的影响,杜高崇终身从事于教育事业。他1915年毕业于成都四川高等学校。1926年任乐山县教育局长。此后担任过乐山县立初级中学、乐山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凌云中学三所学校的校长。1958年退休,是乐山县、乐山市政协委员。1953年帅先生逝世,61岁的杜高崇和弟弟杜道生,在关庙场为帅先生举行了最高级别的葬礼。

帅先生之外,我们的国文课是陈济民先生教的,他是举人,选《古文观止》作教材,讲得很好。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讲得极富感情。他教了一学期就离开学校了。

教我们史地的是刘书林先生,什邡人,成都高等学堂毕业,是教师中唯一的外县人。他性情温和,对向他提问的学生态度极好。那时学史地只学中史、中地,因此,刘先生编的历史教材就从唐虞夏商周讲起,而地理则讲中国十八行省。

我们的算术先是帅先生教的,杜少裳先生来校后,就由杜先生教了。杜先生人瘦,却很机敏,极善辩,特别是遇上什么事情,脑瓜子一转准有“点子”。大概郭沫若说他的绰号“水晶猴子”,就是由此来的。杜先生只教了我们一年半,一九〇七年就随王祚堂一道被提拔到省里当督学去了。我们的算术是有正式教材的,书名记不得了,那是清廷学部统一下发的。可惜书极少,因为一下改新学,商务印书馆还搞不赢翻印。自算术课开始,我们就使用阿拉伯数字了。

生物教师王祚堂是王陵基大哥,成都高等学堂毕业,是一个待人和善而寡言的人。一九一三年,王祚堂以督学身份坐轿子去川北某县视察,因轿子坠岩伤亡。嗣后,感其为人,经本县刘嘉林申请入乡贤祠。乡梓上一些人赠了他一块匾“乡贤王祚堂先生之第”,挂在他府堂的公馆大门上,可见其人品。他自编教材,教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清末的学生只接触过“四书五经”,几时听过植物课呢?他讲植物,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年轮,学生很爱听。

这位王祚堂先生,就是后来的国军上将、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的大哥,家住乐山城中心的府堂上,也即今日沃尔玛后面的将军府。

在杜高崇的回忆中,易曙辉先生是副榜出身,教乡土志,讲授得极生动,而且能写一手绝好的行书字,大家都很尊敬他。易先生是近视眼,为人正直,但待学生极严格,有时不免暴躁。他的校长室在自修室旁边,那时只要有学生在教室里闹,他立刻走来大吼一声“闹什么?”我们一听,连气都不敢大声出。要说镇得住堂子,学校里他算第一。大家都有点怕他。也许这就是他得名“易老虎”的原因。易先生的乡土志讲乐山的名胜古迹,各城门的建筑命名,本乡过年、过节、守岁、吃年饭的风俗,旁征博引,很有风趣。

易先生的乡土志,郭沫若和杜高崇都一致认为很有趣味。这是现今教育所缺乏的。我读书时,我们的小学、初中老师,是从来不讲这个内容的。我们学历史,学地理,却对自己地方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知之甚少,不能不是一种遗憾。易先生后来参加过地方志的编写工作,是民国本《乐山县志》的纂修者之一。不知他是否将自己授课的乡土志也加入到了乐山县志中。据我看到的民国《乐山县志》,其中有些内容,比如各城门的建筑命名,是完全没有的。这大约和他县志未成便已离世有关。据毛西旁编辑的《乐山历代文集》所言,易曙辉先生着有一本《乐山乡土志》,雕版印行。这本雕版印刷的书籍,不知今还在否?我就一直没有见过。

当年读书时,郭沫若和吴尚之、张伯安耍得最好,三个人常常在晚上点名进寝室后偷跑出去,到紫云街酒馆喝酒。守门的稽察姓张,当然不会轻易放他们进出校门,三人就对张稽查说:“你放我们出去,我们回来时给你买点酒菜。”张稽察被说动了,也就默许他们进出校门。每次三人外出吃酒,都会给张稽查打上二两白酒,外带一点卤菜回来。

又因为学校伙食单调,一有空隙,张伯安、杨鲁玉、郭沫若和杜高崇几个人会相约外出下馆子。几个人常去的地方是学道街的双和园,这家面馆的杂酱面是很有名的。

每次在双和园吃面,杨鲁玉都会去他家开的“正味斋”打上四五斤绍酒。张伯安就张罗着去端面,还要招呼“味道放好点”。面、酒一上桌,那叫吃得一个高兴。

当年还有一家面馆在乐山也是有名的,这就是土桥街的“如意轩”,几个人也是常客。

论吃饭,价廉物美的馆子当推凌云门外的三江饭店,地点在今天迎春门的乐山港处。饭馆临江一面是虚脚楼,进得馆子来,临窗而坐,槛外流水,眼底碧山,大有江南酒家风味。这家饭馆的豆花城内有名,雪白细腻,不老不嫩,蘸上又麻又辣的红油,入得口来,要夸一个爽字。花上极少的钱而能美餐一顿,对于钱少的学生而言,要比大十字街口晚上卖的白斩鸡更吸引人。

乐山人现在只知道“周鸡儿”的白斩鸡有名,其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双喜儿”的白斩鸡才呱呱叫,他父亲做得还要好些。每到晚上,他家的生意极其兴隆。但我们几位学生是不敢去光顾他的,只听人说,雪白的鸡肉极嫩,入口化渣。杜高崇过上过下看,那撕得极均匀的鸡肉在盘子里摆得极有形状,而盖一层特别制作的酱油、海椒汁,撒上白糖,确是够吸引人的。

在郭沫若的回忆中,提得最多的是吴尚之。两人在晚间自修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说一声“奋飞”,便先后偷出学堂门,在城内去游玩一两点钟才回来。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假条是不得出学堂门的,但两人和守校门的张稽查串通好了,“我们答应他给他买些咸牛肉、豆腐干或者落花生回来下酒,他是不阻碍我们(进出)的”。

“我们差不多天天晚上都要奋飞。奋飞出去做些什么呢?大概是吃酒的次数多了。”

吴尚之家也是卖酒的,在玉堂街小十字口上开了一家酒店。我们便在那儿附近买些白斩鸡来下酒。“嘉定城的白斩鸡是最有名的,那是很简单的一种做法,把鸡在白水里囫煮,煮熟后切成肉片拌以海椒、酱油。就这样简单的烹调法,却是最可口的佳肴。做这种小生意的,在嘉定城里差不多处处都是。雪白的鸡片,鲜红的辣油海椒,浓黑的酱油,……这样写着都禁不住唾涎的津津分泌了。”

和杜高崇不同的是,郭沫若是吃过很多次白斩鸡的。这和他家庭的殷实,家里供他生活费的富足是分不开的。

同样令郭沫若赞不绝口的美食也有豆花,这是会经常吃的。雪嫩的豆花拌着熟油海椒的酱油,这和白斩鸡一样是极平民、极可口的一种食品,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吃上一次。

在关于乐山美食的回忆上,郭、杜二人的赞美几乎是一致的。等到我读初中的时候,乐山美食的内容和品种,又有了相应的扩大。白斩鸡、豆花、杂酱面仍然还在,但经营者已经有了改变。道门口明和饭店的白斩鸡,较场坝永善公的豆花,县街北味春的杂酱面,都是一等一的味道。郭沫若没有吃过的美食,像东大街宝华园的银丝面、烧麦;刘宗秀的味精素面、干臊子面;鼓楼街的珍珠元;道门口甜食店的叶儿粑、三合泥、鲜牛奶;土桥街卫生食堂的炒面、乐山餐厅的盖浇饭;县街北味春的鲜肉包子、叉烧包子、排骨面;其他诸如大头菜夹饼子、麻辣豆腐干、油茶、牛肉锅盔、豆腐脑,都是吃了还想再吃的美味佳肴。

如今,有些美食已经消失了,但新的美食又出现了。过去只在苏稽流行的跷脚牛肉,今天在乐山城内到处都是它的招牌,甜皮鸭在张公桥好吃街更是扎着堆卖。其他如麻辣烫、钵钵鸡、串串香,我是没有吃过,但很多外地人吃了都说好吃,还免费替乐山的老板打起了广告。

回头一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食,有继承也有拓展。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钱吃,能不能吃。如果两个条件你都具备,又恰好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恭喜你了,你赶上好时光了。

2025年08月20日

编辑:吴量😎日期:09-04
来源:汉嘉女1
作者:徐敏
回忆
停手吧,已经都让你偷光了(图) 2025-09-04
人类可以对同类作什么样的恶?古拉格的震撼!(组图) 2025-09-04
帝国的黄昏:从主席台到断头台 2025-09-05
共军谋杀平民挖肝吃人肉杀夫占妻(图) 2025-09-05
回忆我的外公 亲眼见到现世报 2025-04-01
中国人正在丢失的6样东西,样样都是宝贝!(图集) 2023-06-17
人的一生,只有5天!(精辟)(组图) 2023-02-09
中国人正在丢失的9样东西!(看完深思)(图集) 2023-01-21
走着走着,就剩下了沉默(组图) 2022-12-03
王力雄:像照片那么单薄的层次——回忆新疆旅行见闻(三十五) 2022-08-23
一晃又一年,我们变老了!(看到泪流)(图集) 2022-03-08
死亡瞬间大脑在想什么?研究有惊人发现(图) 2022-03-01
科学家观测濒死脑电波,临死前看到"人生走马灯"可能真存在(图集) 2022-02-25
回忆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工资与物价! 2022-01-26
不要活在别人眼里,也别活在自己的情绪里(图集) 2022-01-14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经典)(图集) 2021-07-31
小学生和中央首长合影引发的回忆 2021-07-23
中年人正在丢失的10样东西(看完流泪了!)(组图) 2020-09-24
男子上山感觉不对劲 用望远镜仔细一看 丢下包袱撒腿就跑(组图) 2020-01-07
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