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
  新闻 |  评论 |  生活 |  新鲜事 |  娱乐 |  禁闻排行
🏠生活 > 教育育儿 >

父母的4种“节俭”行为,正在偷走孩子的底气,别再自我感动了

虽然我们承认“节俭不是吝啬,而是对生活的敬畏”,但看到生活中不少父母把省钱变成执念时,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好像偏离了本质。

见过太多的父母以节俭为由,向孩子哭穷。比如:

孩子想报个画画课,父母会说“家里哪有那么多闲钱?”

孩子看中一本有意思的小说,父母则说:“好好看你的课本吧,这些没用的东西别买了,还能省点钱。”

但你知道吗?我们引以为傲的“节俭行为”,看似在教孩子懂事,实则瓦解掉的是他们的自信。

尤其以下这4种“变味的节俭”,可别再自我感动地坚持了。

用贬低的方式否定孩子的合理需求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被父母说‘不懂事’的需求,会记多久?

一条高赞评论回答:“直到现在月薪过万,买支100块的口红还要纠结半天,因为总想起小时候想要个10块的发卡,妈妈说‘爱美就是败家’。”

网友@小星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小学时看到同桌有本带插画的作文书,回家哭着想要一本,爸爸当场翻了个白眼:“读课本都费劲,还想看闲书?我看你就是故意浪费钱!”

后来她想学古筝,妈妈指着邻居家打工的姐姐说:“学那玩意儿能当饭吃?人家早早挣钱补贴家用,你倒好,就知道伸手要钱。”

现在小星在国企上班,工资不算低,却总活得小心翼翼。同事约着买下午茶,她总找借口躲开;朋友送她香水当生日礼物,她觉得“太贵重”硬是转了钱回去。

“我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可每次花钱都像有负罪感,总觉得自己不配用好东西。”

发展心理学中有个“自我价值感形成机制”: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最初来自父母对他们需求的回应

当父母用“败家”“不懂事”“浪费钱”等贬低性语言回应合理需求时,孩子会把“想要”和“犯错”划上等号,慢慢形成“我不配拥有”的低配得感。

孩子想要一本好书、一个兴趣班名额,本质上是对成长的渴望。真正的节俭不是否定需求,而是教会孩子“区分必要与想要”。

可以说“这个月预算不够,我们下个月再买”,但别说“你这种人就不配用好东西”;

可以商量“兴趣班有点贵,我们先试试免费体验课”,但别用“学这没用”打击孩子的热情。

切断孩子的正常社交开支

后台有个孩子咨询:“为什么我总融不进同学圈子?

这个孩子上初中,班里一起玩得好的几个同学,隔段时间会组织一次小聚,AA制人均30块,可妈妈总说“外面的饭又贵又不健康,在家吃更划算”;

同学过生日送20块的笔记本,妈妈骂他“乱花钱,感情好不用送礼物”;

学校组织去博物馆研学,每人交50块门票费,妈妈直接找老师请假:“在家看纪录片一样,没必要浪费钱。”

渐渐地,同学聚会不再叫她,生日派对也绕开她,她成了班里最沉默的“透明人”。

孩子说:“我知道妈妈是为了省钱,可看着大家聊聚会趣事,我插不上话的样子,真的很难受。”

发展心理学中的“同伴认同理论”强调: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同伴的接纳。

正常的社交消费:一次集体活动、一份小礼物、一顿聚餐,本质上是孩子融入群体的“社交货币”。

而那些被剥夺“货币”的孩子,会在集体中感到孤立无援,进而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大家才不喜欢我”。

社交中的“与众不同”如果是被迫的,就会变成自卑的来源。

父母总觉得“社交没必要花钱”,却没意识到:孩子需要通过这些小开支获得归属感。

我想说,可以和孩子约定每月社交预算,教他合理规划,但别用“省钱”把孩子隔绝在集体之外。

事事“将就”的生活态度

“能用就行”是邻居张姐的口头禅。

女儿的书包背带磨断了,她缝上补丁说“还能再用一年”;

买水果专挑打折的临期品,哪怕有些已经烂了边角;

孩子穿的衣服全是亲戚家淘汰的,领口松了、袖口破了也舍不得换。

她总得意地说:“我这是教孩子节俭,免得她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

可女儿上初中后越来越沉默,有次老师家访发现,孩子在作文里写:“我觉得自己就像那个破书包,缝缝补补,永远成不了新的。”

孩子会把家庭环境当成人生的“基准线”,如果家里长期充斥着“凑合”“能用就行”的氛围,孩子会默认“低配就是我的人生上限”,不敢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身边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小时候妈妈总说“新衣服留到过年穿”,她常年穿表姐的旧衣服,导致现在工作后买了名牌裙子也不敢穿,总觉得“日常不配这么好”;

更可怕的是这种“将就思维”会渗透到人生选择中:

高考填志愿时,她明明分数够得上一本,却因为“学费太贵”选了二本;

找工作时,有机会去大厂实习,却觉得“竞争太激烈,小公司更稳”;

恋爱时,对方明显不上进,她却想“凑合过吧,我大概也配不上更好的人”。

真正的节俭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对生活全盘将就”。家里的每一件“将就”,都是给孩子贴的“不配”标签,贴得久了,孩子就真的信了。

总在孩子面前“哭穷卖惨”

“家里没钱,你要懂事”

“爸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我们省吃俭用,你可不能浪费”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父母以为“哭穷”能让孩子节俭懂事,却不知这些话会变成压在孩子心头的巨石。

网友@阿泽回忆:小时候每次想买玩具,妈妈就会叹着气算账单:“你爸一个月工资才3000,要交房租、水电费,剩下的钱刚够吃饭,你还要买玩具,是想让我们喝西北风吗?”

从此他再也不敢提任何需求,甚至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

即便现在年薪20万,却活得像个苦行僧:住没有阳台的老破小,吃10块钱的盒饭,同事叫他投资自己考个证书,他犹豫半天说“太贵了,省省吧”。

长期被父母“哭穷”的孩子,会形成“愧疚型人格”。他们会把父母的辛苦归咎于自己,将“让父母过得好”当成人生唯一目标,却唯独不敢考虑自己的需求。

父母可以和孩子坦诚家庭经济情况,但别用“卖惨”传递焦虑。

可以说“我们家现在要存钱买房,所以玩具要选最想要的买”,而不是“你要玩具就是逼死爸妈”;

可以讲“爸妈工作是有点累,但看到你进步就很开心”,而不是“我们辛苦都是因为你”。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一起努力”的勇气,而不是“我拖累全家”的愧疚。被愧疚感包裹的孩子,走的每一步都像背着枷锁,怎么可能有底气追求自己的人生?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童年的记忆会成为人生的底色。”父母对待金钱和生活的态度,就是孩子人生底色的画笔。

别让“变味的节俭”偷走孩子的自信了。父母们今天如何对待孩子的需求,如何谈论金钱,如何经营生活,都会变成孩子明天面对世界的态度。

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堆砌,而是让孩子知道:“我值得被爱,值得拥有好东西,值得为想要的生活努力。”这份“值得感”,才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比任何存款都更能让他从容一生。

编辑:吴莉亚😎日期:08-25
来源:优米MaMa
节俭 父母 孩子
你那看似单纯的娃,其实从一出生,就向你悄悄“隐瞒”了这4件事(组图) 2025-09-04
不靠奖励不靠吼,聪明的父母都在用这一招,让孩子越学越上瘾|精选(组图) 2025-09-04
为什么那些“这不做那不做”的爸爸,养出的孩子更优秀?(组图) 2025-09-02
孩子中午在校吃饭?还是回家吃饭?半年后四个方面差距明显(组图) 2025-09-04
你那看似单纯的娃,其实从一出生,就向你悄悄“隐瞒”了这4件事(组图) 2025-09-04
当你赚了大钱,一定要学会守财(组图) 2025-09-01
大多数孩子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感受(图) 2025-08-23
孩子有这6种表现,说明他很爱很爱你(图集) 2025-08-21
社保还有个更缺德的规定 2025-08-19
女牧场主:我们忘记了生命最基本的使命 2025-08-18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无数人泪崩)(组图) 2025-08-17
子女是否真正孝顺,三件小事一目了然,假装不了(组图) 2025-08-13
这2样的父母,才是子女一辈子的底气 (图) 2025-08-11
成年人世界的真相:付出再多,也不会有人真心爱你 (组图) 2025-08-11
娃有4种表现,暗示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别傻傻地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组图) 2025-08-11
现在结婚有房有车已经过时了,“新三样”才是标准,具体哪3样?(组图) 2025-08-10
普通人如何逆袭成精英?这3个真相告诉你答案 (图) 2025-08-09
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