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场属于孩子的勇气之旅
我一直相信,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它们能跨越年龄、国界,在最柔软的心灵深处种下希望的种子。最近,我陪着8岁的女儿 Nina经历了一场这样的旅程,一切都始于一本看似沉重,实则充满力量的童书——《养家之人》。
起初,我对这本书是有所疑虑的。作为一名成年读者,我对阿富汗、塔利班、战争这些词汇并不陌生,深知其中蕴含的残酷和悲痛。我无法想象,一本以如此沉重题材为背景的书,要如何向一个8岁的孩子讲述。然而,当我看到这本书精美的封面——一个大眼睛、眼神坚定的女孩,我觉得童趣真是不少。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需要我带着 Nina一起慢慢读。可让我意外的是,她拿到书后,几乎没有放下。短短两天,她就读完了这本200多页的小说,这股毅力,连我这个大人都自愧不如。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好故事,是能自己抓住读者的,无论他年龄大小。
从孩子视角,感受现实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养家之人》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疼。它讲述了11岁的阿富汗女孩帕瓦娜,在塔利班政权统治下,父亲被捕,家庭失去顶梁柱。根据当地规定,女性不能独自出门,这意味着全家都将被困在家里,忍饥挨饿。为了养活家人,帕瓦娜剪掉长发,乔装成男孩,独自走上街头,开始她的“养家之旅”。
她第一次走上喀布尔的街头,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挣扎。她害怕被发现,害怕那些全副武装的塔利班士兵。可当她看到母亲和妹妹在家中挨饿时,她还是鼓足了勇气,开始叫卖。她遇到了同样乔装成男孩的女孩莎米拉,她们的友谊为这个悲伤的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们一起在废墟中挖掘,在市场上叫卖,互相扶持,这份友谊的光芒,穿透了战争的阴霾。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选择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帕瓦娜的内心独白,对过往美好生活的追忆,以及她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些都让残酷的现实有了一层温情的滤镜。她不是一个被塑造成英雄的符号,而是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小女孩。她会害怕,会难过,但为了家人,她选择坚定地前行。这让孩子们更容易产生共情,也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坚强。这本书没有说教,没有精妙的文笔和深邃的哲理,它只是把一个事实摆在你面前,却能让你为之动容。
当 Nina读完这本书,她告诉我,一想到帕瓦娜要独自面对这么多困难,就忍不住想哭。但她也说,帕瓦娜很勇敢,她很喜欢她。我知道,这本看似沉重的童书,已经在 Nina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教会了她,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怀揣希望。
从文字到影像,一次独特的艺术鉴赏之旅
后来,我告诉 Nina,这本书还有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动画电影。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那种兴奋溢于言表。这种先读原著,再看电影的体验,有着独特的乐趣。书本给了她广阔的想象空间,她可以自由地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帕瓦娜世界。而电影则用色彩、音乐和动画,将这个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她眼前。
电影的创作,是对原著的二次解读。比如在电影里,导演用童话般的插画来穿插讲述一个勇敢男孩战胜象王的古老故事,这个故事和帕瓦娜的现实处境相互映照,既是对帕瓦娜内心世界的投射,也让故事的沉重感得到了一种平衡。这种艺术手法,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帕瓦娜的故事,本质上是对命运的抗争。它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它有黑暗,但也有光亮。正是这些微弱的光亮,支撑着我们在逆境中前行。这本书,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正在经历着苦难,从而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它也让他们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和平的生活,还是家人的陪伴。
《养家之人》是一本值得所有孩子阅读的童书,它不仅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更是一面能照亮内心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前进。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这本好书,也恰好是搜狐精选书单中的一本。作为读者,我一直关注搜狐,看到他们这么多年来,为推动全民阅读、特别是为我们这些大读者和小读者,不遗余力地精选好书,真的觉得他们是在认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