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发脾气时,大胆说3句话,孩子不反感还积极互动
孩子读英语绘本的时候,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
他不是不想读,而是因为“读一次得不到100分”,就无法忍受。
大哭大闹、拍打iPad、非要妈妈陪在身边,还不停地抱怨:“这个机器在糊弄人!它根本听错了!”
劝他看看是哪些词读得不准,再跟读几遍,他却满脸委屈地说:“我都会读呀,我明明觉得我读的都很好啊!”
有时他不耐烦地点开一个单词,却把脾气转嫁到机器上:“这发音根本听不清!叫我怎么学?!”
结果,原本半小时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要多花半小时发脾气,硬是被拉长到一小时。
整个学习过程变成情绪拉锯战——孩子崩溃、大人恼怒,原本属于孩子的自由玩耍时间也被消耗殆尽,整个家鸡犬不宁。
我曾经无数次批评过孩子,告诉他:“想读就好好读,不想读就去玩,别装模作样浪费时间!”
直到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
那天,在我的帮助下,孩子成功完成了阅读绘本的任务,他情绪平稳下来,我们进行了一次对话。
没想到,简单的三句话,他不仅不反感,还主动反思、积极回应,甚至愿意尝试改变。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真正有用的沟通,从来不是压制,而是牵引。
第一句话,“我们要降低期待,制定一个‘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
一本新的英语绘本,陌生词汇多、句子结构复杂,孩子第一次读就想拿满分,是非常不现实的。
一个字词可能需要反复听、读五六次甚至十几遍,才能初步掌握。
把目标定得过高,一旦实现不了,就容易陷入“我不行”的挫败感,这比读不好本身更伤人。
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强度与效率之间并非线性关系——适度的压力能提升表现,但过高的压力只会抑制大脑认知功能,导致表现下降。
也就是说,压力并不总是动力,更可能成为阻力。
所以,我们可以说:“第一遍争取读到90分,下一遍91分就是进步,再读一遍100分,那就太厉害了,读五六遍得100分也很正常。”
如果是很简单的绘本,像以前读熟的A级,现在再读,就可以提高标准——一定要符合当前的真实水平。
孩子听后感觉有道理,甚至主动追问:那我这不是自信吗?那我这是太骄傲?那我这是得意忘形?
他开始试图用一个词命名自己的行为了。
第二句话,“把大脑的能量用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对抗情绪。”
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块充电电池,电量就那么多。
如果我们把精力耗在发脾气、抱怨、否定自己,真正用于专注学习的那部分就会减少——这其实就是“内耗”。
认知神经科学中也指出:负责情绪反应的杏仁核与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共用同一套心理资源。一旦情绪过度激活,认知控制能力就会显著下降。
我给他示范:我也不是第一次就能读满分,但我不会急,我会再读一遍。
果然,第二遍我就成功了。
他看到妈妈也要尝试两次,于是自己也愿意试。结果再次跟读,分数真的提高了。
这种“稳住再试就能进步”的真实体验,比任何道理都更有说服力。
后来他说:“我老是怪iPad听不清、判断不对……其实应该是我再多听几遍、再读几次。”
你看,当他不再对抗情绪,他就开始自己寻找解决方法了。
第三句话,“有情绪不是坏事,说明你想做好——但我们要学会调节它。”
情绪本身不是错误,委屈、生气、沮丧都非常正常。
这反而说明——孩子对自己有要求,想做得更好。
但如何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教孩子深呼吸、捏压力球、原地跳几下,或者安静地数到十。
这些方法孩子并不陌生,但难点在于:情绪来的那一刻,是否还记得使用?
神经科学指出,人类大脑中负责情绪控制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0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
要求一个孩子每次都冷静,是不现实的。其实,很多大人也控制不了。
他们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慢慢养成“情绪暂停—主动调节—再尝试”的神经习惯。
孩子发脾气,是他大脑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也是对自己能力暂时不够的一种愤怒。批评和压制只会让情绪转向地下,将来更剧烈地爆发。
而真正的教育,是接纳他的情绪,帮他理解自己,教他如何与情绪共处——然后,把能量放回该用的地方。
这条路很漫长,但孩子每一次的小进步,都是在为他未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挫力打下基础。
而我们,就是他最初的情绪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