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胆小内向,到落落大方,我用3个小方法,解决了娃胆子小的问题
女儿小时候,有一个毛病挺让我头疼——胆子小,话也少。
别人家孩子在操场上疯跑打闹,女儿躲在我身后,拉着我的衣角,不肯抬头。
去别人家做客,她连招呼都不敢打,见到不熟的人还会脸红、低头,甚至扭头就跑。
幼儿园老师也反映,说她不合群,不主动,不愿举手发言。
有时候老师问她问题,她嘴巴动了两下,最后也没说出一句完整话。
我知道,胆小不是大问题,但拖得久了,真的会影响她的成长。
上学后,要参与集体活动,要上台发言,要和同学合作。她如果一直缩着、不敢说话,慢慢就会和这个世界失去连接。
我不希望她变成那个什么都不敢试、什么都不敢说的孩子。
我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做的,走了不少弯路。
后来,我尝试了三个方法,慢慢发现孩子的变化很明显。她变得敢说话,敢表达,也愿意融入集体。
一:不逼她去社交,而是“做一个引子”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总想让娃快点适应集体生活。
她在小区楼下玩的时候,我会刻意让她去和其他孩子打招呼。她不肯,我就拉她的手往前推,嘴上催她:“去啊,就说一句你好,有什么难的。”
我觉得这是锻炼她的好机会,但她每次都哭着往我身后躲。
她越退缩,我越着急,结果每次都是我一脸不耐烦,她一肚子委屈。
后来,我才明白,不是孩子不想说话,她是真的没准备好。
我换了一种方式。不再逼她直接去社交,而是自己先融进去,变成她和外界之间的“引子”。
比如,我主动去跟别的妈妈聊天,跟她们的孩子开玩笑。等气氛热了,我会把我家娃也介绍进去:“她也喜欢这个游戏,你们要不要一起玩?”
她刚开始还是害羞,但看到我在旁边,她胆子会大一点,至少不往后躲了。
一次两次之后,她慢慢开始开口回应了。有时候我没有提醒,她也能点点头,或者小声说话。
我没有再追着她非得说得多么流利,只要她迈出一步,就是进步。
孩子的胆量不是练出来的,是一点点“试出来”的。
不要让她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硬着头皮冲过去。她不是不会社交,只是需要一个缓冲。
我们家长就坐那个“台阶”。让她站稳,再往前走。
二:练好“表达能力”,从安全区开口
娃小时候,不爱说话。不光对外人不说,连在家也不愿多讲。
我发现,她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脑袋里明明有一堆事,却总是说不完整。讲着讲着,就卡住了。
我意识到,她缺少说话的练习。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给她设置“说话任务”。
比如:
每天吃完晚饭,轮到她讲“今天最开心的三件事”;
看完绘本,我会让她给我讲一遍故事;
出去散步,走到路口,我问她“我们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为什么要这样选?”
刚开始她只说一句,但我不打断,也不催促。她说完我就接一句:“原来你这么想,那挺有道理的。”
慢慢地,她的“表达能力”就练出来了。以前她跟别人说话,都是磕磕绊绊,语气不坚定。
后来,她可以完整讲一个小故事,声音也响亮了。
孩子表达能力的提升,靠的,其实就是“日常说”。
很多人只关注孩子胆子大不大,其实更该看的是——他敢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旦孩子觉得“说出来是安全的”,她自然会愿意张口。
三:提前彩排,降低她的心理落差
孩子对未知的事情容易紧张。她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宁愿不动、不说、不参与。
我家娃有一次上台表演朗诵,排练的时候都挺好,但到了正式演出,她一站上台就傻了眼。站在那里发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那一次之后,她就更怕上台了。我知道,如果这次不处理好,她可能再也不敢尝试。
我没有急着责备,也没说“你怎么这样”。我带她回家,吃点她喜欢的东西,聊点轻松的话题。
第二天,我开始带她做“心理彩排”。
我们找了家里一块空地,我搬了几张椅子当观众。她站着,我坐在下面当评委。我让她先张嘴说一句,然后拍手鼓励她。
接着说第二句,继续鼓掌。
她紧张得不行,但慢慢能说完整了。说一次还不够,我每天晚上都练习几遍。
后来我加难度,找了爷爷奶奶来当观众。她还是紧张,但不发呆了,咬咬牙能说完。
再后来,我又找外甥、外甥女、我姐、姐夫等,人越加越多。
到了后来演出,她站上台没有再发呆,虽然声音有点小,但她坚持说完了。
让孩子面对一件事前,有一个“心理预演”,她就不会太慌。她知道台上是什么样、观众是什么样、她自己会怎么做,她就能慢慢适应。
帮孩子演练,是帮她建立信心,让她知道:“她能行。”
以上3个方法,是我亲自试过的,很有用,你也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