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在饯行宴席上写下的一首绝句,无一字说愁,却句句不离愁!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字季凌,山西新绛县人。他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登鹳雀楼》更是千古绝唱。
在他现存六首诗作中,那首酒宴上即兴挥就的《宴词》,却如剑锋偶然划过花瓣,在铁血诗风里洇开一抹意外的温柔。
这首被边塞诗光芒遮蔽的七绝,藏着盛唐诗人罕有的细腻。下面这首《宴词》让我们看见,纵是剑气纵横的诗人,心中也有一片容得下落花轻愁的溪岸。
《宴词》
王之涣〔唐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诗的大意是: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一片悠悠,田间小沟的水流汇入漳河一起慢慢流。
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哀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首句以长堤春水起笔,一个“绿”字不仅点明了春水的特色,更暗含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与惜别之情。春水悠悠,长堤逶迤,水色碧明,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悠悠”是叠词,读起来富有音韵美。“悠悠”一词写出了春水绵延流淌的状态;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将视野拓宽,田间小沟的水流缓缓汇入漳河,一同流向远方,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和谐,也寓含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淡淡忧愁。
次句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
三句笔锋一转,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转向对离情别绪的抒发。声声催促船儿离去的声音,勾起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他不愿面对这别离的场景。
“莫听”,直抒胸臆,以否定之词表达抗拒,既是对棹声的拒绝,更是对离别的挽留,情感真挚而强烈。
结句以桃花溪水太浅,承受不了满载离愁的小舟这一想象,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哀愁。
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