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
  新闻 |  评论 |  生活 |  新鲜事 |  娱乐 |  禁闻排行
🏠生活 > 社会观察 >

社交中最令人反感的行为,它排第一,很多人都做过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过这类人:TA们从不明显地攻击别人,但说出的话,却隐隐让人感到尴尬和不舒服。

比如,能力羞辱:“你这个方案做得不错啊,真看不出是你做的。”

外貌攻击:“你这么黑,这种美白产品用了也是白搭,就别花冤枉钱了,黑点有啥不好?”

刻板印象:“你们当老师的就是轻松,一天上不了几节课,还有那么多假期,多好。”

阴阳怪气:“还是你这种外地人好,在大城市打几年工,就能回家买大房子,羡慕哦。”

其实,这些就是很典型的“社交微攻击”——看似平常,杀伤力却极大。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社交微攻击(Microaggression)指的是:不明显但包含偏见、歧视或者刻板印象的话语或行为。社交微攻击可能是个体故意为之,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冒犯。

遭到“社交微攻击”的我们,可能会感到心理不适,但又担心是自己想太多,从而不敢回击,深陷“反刍”和“内耗”之中。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如何应对“社交微攻击”?

“我知道你会不舒服

但我还是会这样做”

对于他人的恶意,善良的人总会先自我检讨,在内心不断质疑自己:“难道我哪里得罪 TA了吗?”“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恶意就是没有理由的,明明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有人就是要为难我们。

所以,在学会保护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社交微攻击的4个特征:

1

微妙的、零成本的

社交微攻击通常不是直接、明显的恶意行为,而是一些微妙的言行举止,这种隐蔽性使得社交微攻击更容易被忽视或误解。

同时,这种微攻击也几乎是零成本的,即便伤害了别人,也不必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2

不安好心,抱有目的性

社交微攻击往往是带有目的性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足轻重,背后却蕴含着深层次的动机和情绪。它可能是出于个人嫉妒、报复或自我陶醉等动机。

3

出于偏见,形成刻板印象

社交微攻击有时会针对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具有一定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可能源自个体的心理偏见、群体偏见或个人动机,导致其在社交中展现微攻击行为。

4

无时无刻不发生着

社交微攻击可能会频繁出现在个体的社交互动中,构成一种持续的恶意模式。频繁的微恶意行为会逐渐积累,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恶意,常常会持续很长时间,还不只是一件小事的为难,而是会频繁地让人感到不适。

在生活中,无论我们做得多好,都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人:TA总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成功让别人感到难受,TA们就会有一种快感,于是 TA们处处寻找这样的机会,通过暗暗攻击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请你别放在心上。恶意并不可怕,因为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有些恶意,为什么这么隐蔽?

社交微攻击,本质是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细微的歧视行为。

有趣的是,社交微攻击其实具有“两面性”。一个人,可能既是社交微攻击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社交微攻击的加害者。

要避免成为受害者或加害者,首先我们要了解:社交微攻击为何产生?

1

隐性偏见

社交微攻击可能源自个体的隐性偏见,也称为“内隐偏见”——指个体在潜意识中,对某些群体持有的负面态度和刻板印象。这种内隐偏见可能会在社交中表现为“微妙的歧视”。

同时,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从家庭、教育和媒体中学习到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这些信息和价值观在 TA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并可能在社交中显露出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当下互联网的风气还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体现了一种“同质化”:即大家在社交中总是倾向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关系,这种相似性可能来自于社会地位、三观、兴趣等等。

而这种“同质化”,使得大家越来越难以容忍他人与自己有不同之处。

2

心理防御

社交微攻击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因为人类在面对与自身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背景和行为模式时,会产生一定的不安和焦虑。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TA们会使用一些不显眼、难以察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反感,也就是社交微攻击的行为。

虽然,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确实会帮助一些人减少负面情绪,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但是,这种行为无助于 TA们适应多样性社会和跨文化交往,还有可能会导致人际矛盾,让关系变得不和谐。

3

群体标签效应

同时,社交微攻击还可能是一种“群体标签效应”的体现。例如,对于某些文化或种族群体,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或偏见,这些看法或偏见会在 TA们的行为或言语中表现出来。

无论是不是故意为之,这些隐形的、微小的恶意攻击,确实会给人带来伤害。

无论如何,希望你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不要成为加害者。

如何应对社交微攻击?

那么,当我们遭受社交微攻击、感到不舒服时,可以怎样应对呢?

1

远离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人

当感受到他人的恶意时,我们常会为加害者洗脱:“或许 TA不是故意的”“ TA只是心直口快。”

生活中确实有些人会不小心说错话,但如果你感到不舒服,可以直接表达。如果对方还不以为意,继续伤害你,那这就是一种恶意。

这时,我们没必要强行为对方开脱,然后硬逼自己继续和对方搞好关系。保持明确的界限和距离,才能让自己“解脱”。

不要讨好冷漠,也不要辜负热情。远离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人,去追寻自己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吧。

2

回应恶意,不要沉默

当频繁地接收到来自某个人的微攻击时,最好的方式不是沉默,而是挑明和反击。

当发现别人贬低你、对你阴阳怪气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反击。

比如当同事对你说:“你这个方案做得不错啊,真看不出是你做的。”

你可以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确实是我做的,我觉得你这么说很不尊重人。”

然后把问题抛回对方身上:“我很好奇,你平常都是这么没礼貌的吗?”

但如果你不想正面起冲突,也可以在私下发一条信息,和对方坦诚地沟通:“你今天的说话方式让我感到很不舒服,而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这样对我了,请你以后不要这样了。”

如果对方不为所动,那么也给你提供了一个远离这段关系的理由。

如果我们感知到恶意,就要及时回应它,避免微恶意升级,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

寻求支持,不要让自己孤立无援

社交微攻击会带来负面情感体验,如尴尬、痛苦、失望、沮丧等。如果这些情感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就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多负面影响。

这时,你可以找一个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TA们可以给你提供建议、鼓励、支持,帮助你面对困难,调节情绪。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前文提到,社交微攻击具有两面性,一个人可能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自己对他人进行微攻击呢?你要学会表达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经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之后,总结出一条这样的建议:你最好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因为那些看似不会愤怒、不会明显攻击别人的人,一般都会用更隐秘的方式,去伤害别人。通常情况下,它的杀伤力,比直接表达愤怒、直接攻击还大。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掩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难免会有一些微攻击,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绪。

这可能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小时候你的家庭和环境不允许你表达情绪,不接纳你的情绪等等。

但你现在长大了,你有能力改变自己。你可以试着:

1

直接表达情绪

快乐的时候,就尽情大笑吧,你笑起来的样子真的很好看;

难过的时候,哭也没关系的,成年人也有哭的权利;

愤怒的时候,发脾气也可以的,你有能力保护自己……

无论如何,真实的你,本就值得被爱,不需要伪装。

2

学会宣泄情绪

你可以去做让你感到放松、解压的事情,合理宣泄情绪。

比如高歌一曲。心理学上有个“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听不同的乐曲把人们从不同的病理情绪中解脱出来,这可以排除我们的紧张、焦虑等情绪。

或者去运动,跑步、骑车、打拳、跳操等等。纽约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温迪·苏祖基在 TED演讲中提到:运动能带来更好的心情、更充沛的能量、更佳的记忆、更强的专注力。

因为人在运动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出多种物质,血清素能缓解你的疲惫,内啡肽和多巴胺都能调节你的情绪、让你感到快乐。

最后,我想对每一个人说:不退缩,不冒犯,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世界和我爱着你。

编辑:赵丽😎日期:07-16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壹心理
社交 反感 行为 社交微攻击
中国版“寄生虫”!监控曝光 女主人崩溃 2025-09-05
最难被AI替代的职业 横空出世 2025-09-05
中国爆红的私处“高潮针” 正掏空女性荷包 2025-09-02
一个老板对员工好不好,一看便知:对员工好的老板都在做这三件事(组图) 2025-09-06
所有人际关系里,如果你不主动联系别人,别人就不会找你,十有八九是这几种情况 2025-08-30
为什么年纪越大朋友越少?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组图) 2025-08-06
女人是不是好女人,看这三处,一目了然 (图) 2025-07-05
成年人的绝交:没有拉黑,只是不再秒回(图) 2025-07-02
一个万能社交法则:不分析对方(组图) 2025-06-28
人生之尺(讲得透彻)(图) 2025-06-23
女人这里变“很大”,无疑是有其他男人了,实锤了,错不了(组图) 2025-06-16
我发现了和任何人相处都不紧张不尴尬的秘诀(图) 2025-06-15
男人真正放不下一个女人,都有这3种表现,装不出来 (图) 2025-06-03
去别人家里做客,带这三样,就是低情商的表现!(组图) 2025-05-14
70岁以后,如果想再多活20年,就要做好这5点(组图) 2025-05-12
最有水平的社交方式:不讨好(组图) 2025-05-06
退休后最聪明的活法:不入局(组图) 2025-04-13
为什么聪明人应该花更少的时间与朋友相处(组图) 2025-04-09
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