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从“专家”沙尘暴“最新研究成果”看中共无耻

作者:

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沙尘暴,国内媒体近来陆续报道了一些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一、沙尘暴可以净化环境,沙子还能给海水带来营养。

《竞报》2006年5月9日报道:近日在华北电力大学举行的“绿色大讲堂”上,中国科学院生态专家王如松教授说:“沙尘暴可以净化环境,给海洋带去丰富的营养元素。”

二、入侵我国的沙尘路径探明
 
《齐鲁晚报》 2006年5月13日报道:据新华社5月12日电,经过气象部门近10年的研究,科技人员目前已探明了入侵我国的沙尘路径。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沙尘研究专家康玲介绍,经研究,我国沙尘天气与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入侵有着密切关系。目前,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我国天气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东路:从蒙古东中部南下;中路:从蒙古中西部东南下;西路:从蒙古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东南移。

三、沙尘暴天气有害也有利,不能只看到其害而不见其利。

全国政协常委、防沙治沙协会常务副会长夏日说:科学地评价沙尘暴,它也有一些特别而积极的作用,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

1,沙尘一方面污染空气,一方面也净化空气。

2,沙尘在降落过程中还可以吸收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氧化硫等物质。

3,不仅过滤空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

4,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而且,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 

四、专家:5年来发生在中国的沙尘暴近3/4为境外入侵 
 
中国新闻网4月20日电,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总工程师杨维西今天下午在外交部新闻吹风会上说,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有40次,其中有29次都是境外入侵的。

五、沙尘暴不全是人为导致

中国科学院生态专家王如松教授说:“人们一贯认为,沙尘暴是人为的环境破坏引起的,其实,沙尘暴的存在已有很长时间,它的成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另一个是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

六、除了国内的“最新研究”,还搬来国外的研究成果用以加强论据。

《长城在线》2006-4-30:日本科学家:酸碱中和,沙尘暴有助于减少酸雨。沙尘能吸附酸雨污染物;沙尘的其他好处:沙尘气溶胶通过三种途径对地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它像一把阳伞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阳伞效应”;其次沙尘粒子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辐射特性和降水----“冰核效应”;另外最受科学家关注的是“铁肥料效应”,也即“铁假说”。认为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和磷,因而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 在海洋中增加铁可使浮游生物增加,并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降低全球的温度。

看了以上的文字,相信很多人对沙尘暴的“偏见”都会有所减轻了。如果还不释然,那也怨不得共产党没有把环境保护好----那主要是“境外入侵”的结果!要怨你也只能去怨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好了。

然而,笔者奇怪的是: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侵年年都有,持续了多少亿年,中国华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就是由蒙古高压吹出的沙漠细砂泥堆积而成,即为“风成黄土”。“北风送土”,即是在几万至几十万年以前,由北方的冷空气南侵,将黄土粉尘由北方吹送到华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为什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沙尘暴并不明显,而以后的年代却愈来愈严重,这些年更是频繁发生呢?

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侵,并不是形成沙尘暴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干燥的、无植被覆盖的沙化土地,也不可能形成沙尘暴。沙尘的源头在哪?是认识与解决沙尘暴的根本所在。实际上,这个问题现在并不需要去作太多及太专业的调查,看看中国自己的卫星拍摄的东亚地区的卫星图片(这个卫星图片在中央电视台也播送过),就可清楚地看出沙尘的源头所在----在中国的版图上,大片的地区呈现黄色,而周边国家的地区却是呈现绿色。这清楚地说明了中国的国土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的严重性!

任何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任何事物,都是有利必有弊,或有弊必有利。但对于人类来说,一种事物有它一个主要的表现方面。沙尘暴对于人类,它的弊端和灾害永远是巨大的。如果仅仅是在学术上对沙尘暴的所谓有利方面进行研究和认识,倒并无不可。但是,对于中国日益频繁和严重的沙尘暴,不去正面认识和积极改善环境,政府却利用垄断媒体向人民大肆宣扬什么沙尘暴的“有利方面”及把沙尘暴的成因,故意语焉不详地归咎于什么“境外的冷空气侵入”----这到底是意欲何为?

说穿了,中国的中共统治集团,是想掩盖它们五十多年来对中国国土环境的疯狂破坏和污染的罪行,消弥人民的不满和怨恨。它们利用一些没有多少良心的御用知识分子,出来替它们涂脂抹粉、歪曲事实,欺骗人民;并利用垄断的新闻媒体,不允许不同的意见发出。这是中共专制集团的一贯恶行!

笔者以前曾经撰文指出:专制社会不但侵害人类社会本身,它还侵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专制社会没有能力在全方位的范围内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环境首先依赖于每一个社会公民,而一个公民的保护行动,首先取决于他/她是否有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专制社会下生活的人民,房屋、土地、资源及财产可以被专制集团肆意掠夺,人身权利可以被肆意践踏,受到侵害无法得到公正的法律保障和赔偿。这样的社会结构,只能是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都遭到侵害与破坏!而且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更加巨大。

要想扼止中国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必须首先在中国实现人权保障,建设平等、自由、民主与法制的宪政体制;实现农民的土地私有化,保障公民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都是改造中国人类社会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前提。

笔者十多年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水流对河床冲刷的文章,但当时根本无法发表(那时中国还没有普及的电脑网络),因为文中有对社会专制的抨击。后来,我家遭到公安人员的查抄,我写的书稿及政论文章和这篇文章,还有电脑及其他许多相关财物、我设计的电脑应用软件(英-汉、汉-英电脑互译辞典),都被一并抄走。

在上述那篇文章中,我呼吁停止铲草行为。因为当时的各个单位,领导一要求打扫卫生,各单位就用铁锹铲除杂草,把地面搞成看起来干干净净的光板板,雨天一地泥,晴天一地土。如果没有财力、物力进行草坪化,与其让地面保持“杂草丛生”,也比将杂草铲除要好!

另外,中国北方农民耕种,习惯通犁通耕,不保留永久性的田埂,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看到在中国南方很多地区,农民习惯保留永久性的田埂,在田埂上,由于其植被一直不遭到破坏,杂草丛生,草根把田埂结成密密的整体,很好地保持了水土。如果在北方也采取保留永久性田埂的方法,将对水土的保持起到很好的作用。政府还可应用行政权力,在沿土地等高线走向、及耕作区域划分的界面,保留永久性的田埂,涵养田埂的植被,用以水土保持。中国北方有些地区,曾经提倡在田间成排植树的方法,来防风防沙,保持水土,但这个方法有一定副作用。一是树的生长周期长,再者是树对田间作物的阳光有遮挡,影响作物生长,另外树的间隔区域,还是要靠草的水土保持作用。永久性草埂的另一好处是,一般不用担心象成材树木那样被一些人盗伐破坏。

水土流失,是土壤颗粒在水流的挟带、冲刷中,不断被携持且沉淀的动态过程。在水流流速及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流中的含土量愈大,沉淀作用也愈大;水流中含土量愈小,水流的冲刷作用愈大,即水流的携沙能力愈大。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流的冲刷作用和沉积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沙尘暴是土壤在风力作用条件下的一种水土流失。那些生活在沙尘源头地区的人民,当他们脚下的土地,被风吹走去“营养大海、净化空气、弥补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抑制大气温室效应”的时候,不知最后他们自己还能剩下些什么?恐怕连“舍己为人”的赞誉都不会留下!“三北防护林”的树木,即便是长得再高、再密,如果不改善沙尘源头的土地植被问题,沙尘暴的产生依然是不可避免的。防护林挡不住高达几千米、漫天飞舞的沙尘!既便假设防护林能够挡住风沙,难道防护林以北的人民就应该生活在风沙之中?

怎样降低河流对河床的冲刷?笔者注意到,在河床中有很多石块的情况下,水流就比较清,水中的泥沙少;而浑浊的河流,往往河床都是有一层淤泥。看来石块层能够阻止或减低水流对河床的冲刷,因为石块层将底下的土壤层压住了,有效地防止了土壤的流失。对于黄河,可以采用向河床中大量倾倒石块的方法,使黄河河床形成一层石块铺成的保护层,这样当河水含土量减低时,防止或降低水流对河床的冲刷。往河床中倾倒的石块,可以利用建筑垃圾中的砖块、石块,达到废物利用。

近些年来,中国开始搞西部开发。但是,西部开发一定要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才是正确的。中国西部的很多地区,环境是相当脆弱的,一但被破坏,将很难恢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样的地域面积,能够养活的人群数量差别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把单位区域能够养活的人口数,称为该地区单位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即定义为:在单位区域内,自然环境所能够供养人群的最高能力。任何地区的开发和发展,都不应超出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否则将是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内蒙古草原曾经水草肥美,美丽富饶。然而由于过度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土地的环境承载力,使得这片土地沙化、退化,成为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长期以来,各种教科书和媒体,把黄河的含泥沙原因,主要归咎于黄河所流经地区的地质条件(流经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但是,如果我们考查一下有关黄河的历史记载,就可以发现,黄河在历史上,是出现过多次水流变清的记载的:

一、《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4]夏,四月,济阴(山东省定陶县)、东郡(河南省濮阳县)、济北(山东省长清县)、平原(山东省平原县)河水清。

二、《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北齐武成帝太宁二年(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18]齐青州上言河水清,齐主遣使祭之,改元河清。(北齐青州[现山东省青州市]地方官启奏说黄河水变清了,武成帝高湛派使者去祭黄河,并改换年号为河清。)

三、《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七卷,隋主皇泰二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8]是月,世充使人献印及剑。又言河水清,欲以耀众,为已符瑞云。(当月,王世充让人献给他印玺和宝剑。他又说黄河水清了,想以此向众人炫耀,为自己制造祥瑞。)(隋王朝东都洛阳位于黄河南岸,朝廷太尉王世充声言黄河水清,似应可信。)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得出结论:虽然黄河流域的地质条件很脆弱,但是,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类活动能够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对环境保护作出积极努力的话,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是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使黄河的泥沙含量大幅度降低。中国有句古话:圣人出,黄河清。这个圣人,就是中国的广大老百姓,当他们能够真正站起来作自己的主人的时候,黄河水将永远变清!

                    2006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402/3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