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田雨时: 白山黑水北虏恨──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 (外一种) [修订本]

田雨时: 白山黑水北虏恨──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 (外一种) [修订本]


刊印三十年前旧作篇首语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展开全国复员工作中,要推东北接收之役最为艰钜。那是包括外交、军事、政治、经济,以至对于中华历史和文化具深切影响的激烈战_,故称之为「役」;终于打了一场败仗。是乃大陆初陷,导致神州沉沦。东北接收三年的灾祸,确是来自和我们联合作战的主要盟国,和中共、俄共的狼狈为奸;但又何尝不是自己招来的灾祸?至少在接收之前,以迄三年过程中,从头到尾,我们未尽妥善布署,终至不能抗拒灾祸的击袭。

    东北是我的故乡,时以三十的少壮之年参加接收,殊不知原是一个山河破碎的恶梦。今日远寄天涯,偶忆与役往事,从久经尘封的旅筐里,找出三十年前所写定名「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副题是「大陆一角初陷自省录」,内分上、中、下三篇(详目请参阅「篇首语」之末):

    上篇长春阶段:中俄谈判与徒手接收

    中篇渖阳阶段:政治经济与军事得失

   

    下篇东北全陷:国际捭阖与自我失?

    附录忠勇人物抽样东北同胞怒吼

    每篇分成若干段、节,均经分加标题。

    检视已逾三十年的旧稿纸,也有如大陆山河变了色。我慢慢的翻,静静的读,有时双目模糊了,恍若满是矿产森林粮谷的东北大平原;再度被遗弃乡土气重却最善良的东北老百姓;苏俄红军耀武扬威的强盗暴行;中国共产党残民以逞的叛乱罪恶;党、政、经、军齐下手的接收竞赛;从国军胜利光辉到最后的丧师失地;一幕一幕,重涌脑海。尤其年来百万越南难民漂流海上的大悲剧,无非战后东北难胞开始流亡的续演与扩大。让我记起:仅经政府决策放弃吉林市,全体军政人员,率离乡毁家的数万义民,扶老携幼,随同国军,奔向长春市撤退,结成长达数十里的人龙,夜行晓宿,迭遭共军袭击,沿途伤亡万千,那确是各国难民流离的先奏。实则三十年来亚洲的动乱和战争,莫不由东北沦陷为其导火线,亦_始终以中共、俄共为其罪魁祸首。回首且目击如此浩劫,思之、思之,焉能不多感、多恨、多撼?

    此录系我从东北接收战场,似负伤的逃兵踉跄归来,参照个人日记、札记、官方文书、报章记载,乃至敌人漏网的多方资料所写。在现地搜集资料时,友人劝我「国是蜩螗,唯君多忧,何必徒劳及此?」我大不为然,正色告以「要做这一代兴亡鉴的历史证人」。直至随政府迁台后,欣逢海内外一致拥戴故总统蒋公复职之时,正是我持热望国族复兴的心情,执笔完成此录之际。我无史识,仅是东北接收三年中,本诸我之所见、所闻、所得、所感,乃至我之所言、所行,皆珍视之如零金碎玉,以我为炼,穿成一串。深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之义:凡秉国政及参与此役之人,谁能无责?我自省,有负良知,未能善尽职守;写此录,难免激越,但求不可失实。三十年前,斯录虽成,惟未刊行,自省之谓,亦意在此。居台北时,出版家有知之者相请,皆婉拒。

   我曾思考过胡适之先生所说:「社会里还有太多的回避,史家就没有勇气去整理发表那些随时随地可以得罪人,或触犯忌讳的资料。」他也认为:「保存了真实史料而没有机会发表,或没有勇气发表,那岂不是辜负了史料?岂不是埋没了原来保存史料的一番苦心?」我非史家,祗是现代史中一名微不足道的配角;试言东北接收这段史实,乃我国家民族以至全人类安危所系的重要关键,迄今曾见几多真实完整的纪录,和比较公允的史论刊出?设长此不肯「触犯忌讳」的「回避」下去,岂非永留一段空白?

    尝读「老残游记」,著者刘鹗(铁云)先生,自序中慨乎言之:「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将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时有今昔,况味彷佛,是皆触动刊行此录的意向。

    回顾我如韩愈所指「气盛言宜」的年华,秉笔直书;昔日多逞有若「胸怀千载,志吞八荒。」的豪迈意气,向汉朝「疏陈政事,颇得治体。」的贾谊效颦,喜吐人之所欲言而不肯、不能、不敢言者;我都无悔的忠实记之。而今三十年后重阅,反觉那时过于天真,何必明辨是非、嫉恶如仇太甚?或许现在来写,纵然永远不会积有炉火纯青的修养,至少修辞造句多少不同了。况当前已多参考资料,如国际──美国_公布那个年代中、美关系文献较多。但我决不改动一字,宁缺而保原来面目。坚定为「自古无信史」中一段信史,抑为国家民族留一点点正气。我毫无个人恩怨,初非着意任何主角人物的功过;乃置重制度纲纪,旨在阐述国家政策与设施的得失,庶可惩前毖后。实则大陆一角初陷──东北接收失败因果,何尝不是神州全部沉沦的缩影?

    有关东北接收著述,所见无多。近年恭读「传记文学」第一九一期,选载蒋总统经国先生原著「五百零四小时」(民国三十四年冬在东北的一段日记),仅自当年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十四日的二十天记事,实系长春中、俄谈判的重要阶段,春秋之笔,鞭辟入里,洞察中共、俄共狼狈为奸的阴谋;感慨其时主持接收当局的柔弱;一片爱国情操,无限辛酸,洋溢字里行间,关于「那段对国家命运有重大关系的东北往事」,虽数页已足窥全豹;自愧我这长篇累牍,反成多余。

    另见「传记文学」第一七九期载有「张公权(即张嘉□)先生自述往事答客问」刊误补述一文,其末多涉参加东北接收事。他在长春阶段是很辛苦的,今日却能虚心答谓「可以说没有成就的」。有关中、俄东北经济合作一节,他说:「我在东北,苏联代表问我的意见,我答以对于东三省,好似英国对加拿大,这是英国的土地,可是不一定凡事都顺从英国,且也可以与美国发生平等互惠的经济关系,这是我对东北的主张。」读后,语意莫明;尤其对于东三省「好似英国对加拿大」之譬,惶惑不解。其余,纵已事隔多年,迄仍存其模棱之见。所幸已具「总之,与苏联打交道,是天生一件难事,为常人所难推断。」的痛悟。公权先生退休后在海外治学的高风亮节,确被世人多所推重。

    东北接收之役,是一场智与愚、忠与奸、善与恶、贤与不肖,切不饶人的重大考验。三十年来,国难世变,惊涛骇浪,几渐淘尽此役的剧中人;其中的生、死、荣、辱知多少?前后派去督率军政的主角。如熊式辉自离职至逝世,对东北贻误事,似无一言交代;总算终能归正首邱。陈诚事后有悔意,当时虽具谋国之忠,心余力绌;但是生前最末旅程,对台湾、对国家,皆有其辉煌贡献。庸懦祸国的卫立煌,以待罪之身,投奔红朝,受尽凌辱而毙;他的降贼先进张治中,在对卫致「悼词」中,居然无耻地说他是「作了善始善终的选择」。至于杜聿明、廖耀湘等以次败降将军,多不足道。

    最值追念东北接收之役中,以百万计的忠勇殉国军民;愿持此录献之,谨作三十年祭。

    中华民国六十八年九月,于巴西。

    传纪文学社知我写有此文之后,历经数载,承迭商刊行;终以此次政府之邀,参加国建会政治组之便,殷嘱携稿来台交卷。自巴西返国,途经美国金山之夕,惊聆东北接收之役重要主持人之一的张公权先生病逝,同深哀悼;因翌晨搭机飞台,未克参加葬礼,至引为憾。特于刊出此作之始,谨略记以志念。

    雨时附言

    六十八、十一、十五,台北。

   

    附:本文全部目次

    上篇长春阶段:中俄谈判与徒手接收

    (壹)接收之役开始

    (一)从美国返重庆

    (二)南山一片萧瑟

    (三)重划的新省区

    (四)忙于人事布署

    (五)观点角度不同

   

    (贰)长春满目疮痍

    (一)娈象的集中营

    (二)我有家归不得

    (三)民众感戴元首

    (三)设立东北行辕

    (一)熊式辉的来去

    (二)一度匆匆撤退

    (三)设军事代表团

    (四)辩护一桩误解

    (五)民间武力根源

    (六)停止党务活动

    (七)蒋夫人说故事

    (肆)交涉国军接防

    (一)海陆空皆受挫

    (二)延宕中狼与狈

    (三)接防矛盾困惑

    (伍)对俄经济谈判

    (一)俄军抢掠罪行

    (二)经济合作关键

    (三)红军票满天飞

    (陆)日伪俘掳武器

    (一)日伪军知多少

    (二)俄军谎言交待

    (三)武器转移共军

    (柒)豢养共军壮大

    (一)水陆急行窜入

    (二)洋土八路并进

    (三)中共政治攻势

    (捌)文官徒手接收

    (一)张嘉□超载重

    (二)接收省市一瞥

    (三)张莘夫等殉国

    (玖)松哈被困半载

    (一)就地破格取才

    (二)强颜苦酒联欢

    (三)目击骨山血海

    (四)李兆麟被刺案

    (五)对岸有我故人

    (拾)赴锦州求解铃

    (一)置死地而后生

    (二)犯上争辩获允

    (三)官员下旗出国

    中篇渖阳阶段:政治经济与军事得失

    (壹)麕集渖阳一隅

    (一)党政经军竞赛

    (二)抢报纸办大学

    (三)糜烂堕落疯狂

    (四)神圣文教事业

    (五)马占山的幻景

    (贰)看政治与经济

    (一)官僚资本作祟

    (二)纷纷临时机构

    (三)购运大豆之谣

    (四)打销设常平仓

    (参)接收得失检讨

    (一)盛会中有高潮

    (二)反映东北民意

    (三)痛陈对症下药

    (四)从抗敌到建设

    (五)呼吁拨云见日

    (肆)北战场的吉林

    (一)风雪中还乡团

    (二)寄望于新东北

    (三)前线云南国军

    (伍)政经新猷偶现

    (一)从裁并机构起

    (二)调整军政人员

    (三)一时整肃风气

   

    (陆)为竞选去长春

    (一)乡人毁家抒难

    (二)选灾黯淡无光

    (三)吉林省会放弃

    (柒)中枢力挽危局

    (一)请愿团南京行

    (二)先发动控苏案

    (三)国民大会尸谏

    (四)不祥和的气氛

    (五)重提地方武力

    (捌)熊杜前期军事

    (一)一鼓作气而滞

    (二)徒显昙花一见

    (三)竟濒再衰之象

    (四)杜聿明的功过

    (玖)陈诚战绩铩羽

    (一)志在整军经武

    (二)何来六次攻势

    (三)心有余力不足

    (拾)卫立煌临三竭

    (一)长渖锦成犄角

    (二)共军冒险犯锦

    (三)最高统帅督战

    (四)廖耀湘大丧师

    (五)长渖瞬间陷落

    下篇东北全陷:国际捭阖与自我失误

    (壹)析雅尔达密约

 (一)列强分_祭品

    (二)外蒙古卖身契

    (三)旅大历史重演

    (四)铁路利刃穿腹

    (贰)承受联俄苦果

    (一)从帝俄到苏俄

    (二)阴谋兼施南北

    (三)扶植中共祸国

    (四)复交后放冷箭

    (五)不侵犯是诈欺

    (参)不友好的友好

    (一)变密契为条约

    (二)宋子文的折冲

    (三)有司岂能无责

    (肆)苏俄排美制华

    (一)试探进走着瞧

    (二)经济与第三国

    (三)玉碎乎瓦全乎

    (伍)中美关系演变

    (一)中共宣传毒素

    (二)罗斯福老昏庸

    (三)继承者更暧昧

    (四)魏德迈二度来

    (陆)马歇尔大灾星

    (一)继赫尔利之后

    (二)军调小组捆打

    (三)白皮书一笔勾

    (柒)对共政略检讨

    (一)政协误时偾事

    (二)积累容共贻患

    (三)上洋当入圈套

    (捌)矛盾抵销力量

    (一)争夺各级议会

    (二)战略与权力间

    (三)官绅朋党之咎

    附录(壹)忠勇人物抽样

    (一)克尽守土之责

    (二)军中有好将士

    (三)投降被俘之别

    (贰)东北同胞怒吼

    (一)同声反共抗俄

    (二)对政协的抗议

    (三)皆力赞控苏案


上篇 长春阶段:中、俄谈判与徒手接收


(壹)接收之役开始


(一)从美国返重庆

    对日抗战中期,我以财政部参事,因公偕眷驻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本向盟国无条件投降,适去加拿大考察途中,连接驻美大使馆转来军事委员会、财政部电催速归,参加复员工作。遵令先行返国,经大使馆洽搭美国军机,同行有新任命的中长铁路助理理事长王征、农民银行总稽核宁恩承二位乡友。循纽约、加萨布兰卡、开罗、喀拉蚩,至加尔各答,换乘中航机抵重庆,已是十月中旬。

    在珊瑚坝机场迎机亲友中,有从财政部国税署长转任东北新划省区松江省政府主席关古玉,我问他:「怎么还未上任大吉?」他笑答:「就等你一同去。」殊不解其意。匆匆偕赴寓所,方告我已被任为松江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承恳以公谊私交,谅解与接受未克先征同意的职务。

    此时,财政部业由财次俞鸿钧接长年余,承俞和财次鲁佩璋详释此项调职经过:原已内定俟我归来,接关之国税署长遗缺;(果若是,则一巧合:我初由行政院转职财政部,就是接关之参事遗缺,他被外放江苏财政厅长。)惟因行政院院会通过东北各省厅委时,独松江省财政厅长人选受阻,缘系审核误会,一再换提未准;我在途中,竟经协调,临时顶上充数。_终于不容坚辞此一意外的安排;且从此注定我和关之风雨同舟的搭档。


(二)南山一片萧瑟

    初冬的重庆,秋老虎余威犹存,冲昏了头晕脑胀的高潮中,传说着有关准备东北接收的故事,我似远来之客,听来满有趣味。

    凯歌初唱,隔岸南山立_热闹起来,原以战时恢复建制的东北四省政府:辽宁省政府主席万福麟、吉林省政府主席邹作华、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热河省政府主席缪征流(马、缪在前方),多在南山,规划复员,欣值胜利,纷纷忙于组班,民财建教,选贤与能。殊不料政府公布重划东北省区,原辽、古、黑三省(热河省仍照旧)改为九省二市;焕热的南山,温度立刻下降,一片萧瑟气象。这几位老主席,和三数东北耆宿,一榜选充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委员。

    关于东北各省市新首长,闻最高当局曾亲向行政、立法、监察各院垂询,多征东北籍资深者任之(其人选分志于各省市接收中)。各省厅委人选,传多纷争,派系久已有之,于今尤烈,听到许多恩怨相报的尾声。

    当时,我确深具反感的想过:抗战胜利了,向在中枢党政供职的东北人士,为什么不坚守_有岗位,竟一窝蜂地抢搭吧士归故里?是那多年别离的一片乡思,抑是志在服务桑梓?我虽后赶,亦未例外。

    初返,多是踌躇满志。后来,渐受家乡父老的白眼与责难:「这些小子也算『衣锦荣归』一场,其实,都是回来做官的。什么叫拯救东北同胞于水火?何尝解除乡人半点苦痛?真让我们失望!情势危急了,又都掉头不顾的跑了!」


(三)重划的新省区

    厘定或调整省区,宜为国家根本大计,自非匆匆所能办;论者谓东北省区重划,确乃急就章之作。系就日本蓄意侵略乃至吞并东北的伪满地图为蓝本,自多忽视东北之地缘的国防基本条件;而未能深研幅员、辖区、人口、物产、财力的均衡与发展,亦其重大疏漏。也真省事,即依原经伪满一再割裂拼合的十七省,几乎原封不动的二省并成一省,成为新的九省二市:辽宁省、辽北省、安东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大连和哈尔滨二院辖市。

    重划东北新省区为一时权宜则可;设作长治久安之图,万万不可。初仅接收少数省市,亦已发生省与省、省与市间的纷扰不少。试举以现地实际的例证:如原定松江省省会设于哈尔滨市;接收时,_发生松、哈省市间界线与权责问题,省方由我出面,和哈市长杨绰庵会商,他还争得面红耳赤。其时,适民初曾任滨江县长的莫德惠在哈,请予仲裁,也没弄清;幸而是一场迹近形式的接收,不了了之。如辽北省_有地形和新划邻省辽宁、安东、吉林、嫩江相互穿_的治理不易,复加人口稀少与财源不足的建设维艰。从现地所知如许困扰问题,已足说明匆促缩划东北省区的错误。

    迄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国民政府再行公布东北各省市重新调整的区划,乃集各方反映意见,慎重研究,省市边界,多所改变:如松江省会移至牡丹江市;辽北省地区亦与各邻省互有增减;自皆牵动所有省市界线,和内蒙各旗的划隶。此次调整,确多改进,却仍有待于复我河山再度接收的考验。


(四)忙于人事布署

    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主持接收东北全局事宜。附设政治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前者由熊兼主任委员;所属各重要单位,如行辕秘书长胡家凤,政委会政务处长王佑庸、财务处长文_,均系熊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时的秘、民、财首长,皆属学验俱丰的主管人才。后者由张嘉□(公权)充主任委员;多以行政院有关部会东北特派员,兼掌经济委员会内各处业务。

    负责军事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原派关麟征充任;旋以驻防云南的杜聿明部,与龙云间人地不宜,乃由杜代替关职。杜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战时率机械化国军远征,颇负盛名,各方对之多抱期许。

    我返重庆较晚,东北接收人员,几皆先期成行;曾见因目疾而滞留的东北行辕参谋长何柱国。他赴苏俄大使馆为熊式辉以次饯行晚宴中,天热肠饮,脑后受电扇风吹过剧,一夜之间,二目失明。何对我谈到东北接收前途,多所析论,深抱隐忧。他原籍广西,早年在东北从事军旅,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于二十一年突向关内进袭,何是驻山海关适值其冲的守将,迭经血战,卒未得逞,他确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此_国军正式对日作战起始的临榆石河之役,赖以稍缓敌人侵略华北的攻势。抗战期间,颇有战功,算得文武兼资,足智多谋,且熟习东北情形。人事关系亦多,设以斯职而参加斯役,必能有其长足贡献。可惜竟变成瞪眼瞎了!大陆陷前,我因公到杭州,他方闭户静养在西子湖畔,访聚半日,不胜唏嘘今昔之感。

    何柱国迄未去东北,行辕参谋长职,由历任战区参谋长的董英斌继充;长春阶段,董未到差,由副参谋长董彦平代之。


(五)观点角度不同

    胜利带来国人欢欣鼓舞的气氛中,却被共党公然揭开张牙舞爪的叛国罪行,对于国家的总复员,尤其东北接收的横遭阻劫,显示不可乐观、不容忽视的苗头。当时,莅临长春主持中、俄谈判「接防」的大员报告,亦已陆续到达重庆;纵然报章殊少报导,消息严密,殆不足掩盖国人的揣测与关注。且从若干迹象中,如准备出关的国军行进迟缓;共军抗命的侵入东北地区;窥悉东北接收之如逆水行舟,且遇触礁之危,凡具爱国良心者,莫不忧心忡忡。

    传中枢决策方面,面对东北接收艰困,力求集思广益,有主张采取外交与政治方式解决者;有主张立_军事动员猛攻接收者;有主张集中武力扫荡关内后再向东北推进者。当时据朱家骅告我:文人中如戴传贤_持稳健步骤,认为继冀鲁察绥各地形势巩固之后,方做军事进入东北之图;军人中如白崇禧以东北战区辽润,战线过长,所需兵力众多,并加东北天寒地冻,补给运输,皆有困难,进军宜多持重。吴铁城亦以类似情形相告,我只有若「旁听生」的敬聆高论。

    事实是同时双管并进:军事方面已有国军登陆秦皇岛,颇呈一鼓作气英勇直前的气象;对俄交涉持续在那墨渖未乾的「中、俄三十年友好条约」中搅缠着;于兹复杂综错的形势下,自使东北接收的命运莫卜。

    史大林在莫斯科耍弄着魔棒,全力指挥中共、俄军在东北的乱舞;美国愈加讨好苏俄与安抚中共的暧昧;战后盟国各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善后;我们这个号称五强之一的战胜国,竟落在内有叛乱、外受强梁压境的灾祸中,环顾国际间逆流冲击,暗影围绕,真不知将何以解脱枷梏中的窒息。

   
(贰)长春满目疮痍


(一)变象的集中营

    十月底,从重庆搭军机飞北平稍停,转赴长春。平、津咫尺,我未得立即探候一别八载困居天津的年迈双亲;直至由长春一度撤退,才往团聚。我自北平读大学二年级时的暑假中,曾回吉林家乡一行,转年_遭民国二十年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旅外未归;此刻重返离开过十五个整年的东北。

    长春已是初冬飘雪季节。衬托着人为加工的冷酷阴寒;满怀游子久别归来的喜悦心情,被那股萧杀之气,压得万分痛苦难言。下机后,入住接收人员群居的「满洲炭矿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炭大楼」或「满炭」)。俄兵站岗,门禁森严,名为保护,实则监视。初期虽由俄方所设公安组织派来警卫,多系当地青年,良知未泯,尚能相处谐和;后被俄方见疑,乃皆换以俄兵守卫,于是常有停电、断水、电话不通情事,有时不得不忍受饥渴;并屡传包围、驱逐、袭击的威胁恐怖。

    虽仅长春一市,实际尚未接收;此时此地,长春乃中华民国官员莅临的中心之区,「满炭」高悬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惟俄兵的非法罪行,并未毫受拘束。我们是在自己国土,过着集体生活,毋宁说是变象的集中营,绝无充分的自由。偶有外出,三五相偕,亦每途遇俄兵勒索手表零钱等。国府委员兼中长铁路理事刘哲暂住友家,曾于夜间被俄兵抢掠。

 那时,俄军抢运东北工业机器设备的高潮稍过,各地却仍不断发生俄兵盗劫、强暴、枪杀的惨案,长春亦复如此;工商业停顿,市面冷清,仅有俄兵所叫喊的「上高市场」,(俄人之所谓的「上高」,犹如美国人说的「顶好」。)就是劫后余生的东北同胞,以及日、韩侨的老弱,搬出残留家什衣物摆地摊,忍痛换取俄军滥发的「红军票」,吃不饱,饿不死,苟延渡命而已。


(二)我有家归不得

    我家是清初移民关外的汉人,落户吉林省扶余县(满清时新城府,又名伯都纳。),正在松花江上,长春北去约二百华里,介于长春、哈尔滨之间。终东北接收之役,中经国军最盛高潮,适进抵扶余所属边境的陶赖昭乃止;一直未克偿我重睹田园庐墓的生平宿愿。

    多从故里逃难到长春的故旧亲谊,愁眉苦脸,共话家常,一言以蔽之:都穷了。倾述日本帝国主义透过伪满的暴虐统治,压迫剥削;虽民间的破铜烂铁,早经搜刮无遗,集制敌人侵华的炮弹。盼到「天亮了」:又被俄国人_入这一脚,比日本人更残忍,各处洗劫一空;就地扶植共党,清算_争,杀害无辜,闹得天翻地覆,真是狼去虎来,鹰犬同恶。这些善良老实的家乡人,说至伤心处,常嚎啕大哭,使我也忍泪不止。

    远自松北黑嫩地区的来人,络绎不绝,皆抛家失业,冒险逃出,奔向接收中心的长春,喜逢政府官员,如获亲人。大都瞒怨接收来得太迟了,比共党落后一步,就使老百姓坠入地狱深渊。他们冒万死而来,斩钉截铁的问一句话:「政府对于接收东北有没有好办法?」我实不知如何来回答,唯有连声「有办法,有办法」,意在安抚,而空言无补的话,难免让人失望;最后几乎是谎言了。

    战前在北平,我曾兼负地下支援东北一部分反日民众组织与武装活动的责任,旋以时势变迁,移归有关方面接办。工作虽断,线索犹存,自深关怀许多爱国志士的情况。抵长春后,得悉壮烈殉国者有之,毁家抒难贫病交加者有之,负伤或受刑残废者有之,亡者已矣,生者来聚,却多壮志不衰,豪迈不减,绝少私人干求,志在觅取继续效忠的途径。后闻复多参加反共,自较昔年反日,牺牲尤钜亦,传死事惨重。

    让我良知自责:少小离乡,出外奋_,以亡省破家之人,坚持明耻报国自许,一旦归来,束手乏策,无以报死者,无以慰生者,真觉万分伤痛,万分惭愧!


(三)民众感戴元首

    乡人愈对俄军和共党的仇恨中,愈见洋溢着爱国思想。常把国家譬作父母,从「哀痛呼父母」中,唯历经有如亡国奴的身世,才会深明国家必须敬爱;唯有饱尝失掉政府保护而受尽欺压的苦味,方知政府对于人民何等重要。东北民众之爱国家、拥护政府,尤其感戴蒋主席的热烈心情,非仅文字所能表达。当十四年的沦陷中,最获慰藉与鼓舞的是蒋主席多次广播,那是被日伪所严禁,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偷听祖国的召唤,元首恳挚的训示。多能记忆犹新,娓娓背诵历年所收听的综合要点,大致是:

    ─深对沦陷中的东北三千万同胞关怀,在水深火热中,政府与全国同胞负有拯救的责任。

    ─「九一八」是举国军民最耻辱的日子,我们必须奋_雪耻,驱除倭寇,收复失地。

    ─我们自九一八失去了东北四省以后,刻苦自强,为的要安定内部,完成统一,充实国力,到最后关头来抗战雪耻了。

    ─国家自卫复土之决心,始终一致。虽至战士最后一人,领土最后一寸,并不稍变更初志,非俟正义确立,失土收复,我们的抵抗决不停止。

    ─要求全国军民冷静想想:从东北到各地沦陷区的同胞,受敌人蹂躏残杀压迫奴辱,所过的是什么生活?我们怎能不从速让他们重复自由再见天日?

    ─我没有一天不痛念东北同胞,他们沦陷最久,痛苦也最深;但是他们始终在艰危环境中抗争,多有反日的英勇事绩,是值得全国同胞效法的。

    ─东北同胞们,你们终有一天,得到了解放和自由;黄帝的子孙,永远是中华民国的国民。

    ─东北三千万同胞与全国同胞的生命是整个的;东北一百三十万平方里土地与全国土地也是完整而不容寸土分割的。我们整个民族和整个领土,是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生则同生,死则同死,这是我们天经地义的道理。

    念兹在兹,不忘斯言,是国家元首之可敬,亦东北同胞之可爱。

日本投降消息初传,东北同胞日夜留心政府广播,此时不是偷听了,且一字一字的抄录;那不只是德意,而是赐福音。最让家喻户晓牢记清晰,乃蒋主席于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十时从重庆向全世界和全国同胞,郑重发表「对日采取『以德报怨』政策」的广播词,其中二节广泛地在东北民间背诵与传递:

    「中国同胞须知:『不念旧恶』和『与人为善』是我们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到今天一贯地只认黩武的日本军阀为敌,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

    「我们更不可对敌国的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曾经被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我们必须切记:如果以暴行答覆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将成为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

东北同胞懔于这一高深哲理的感召之下,确是极尽忍痛的善视日侨,几无复仇残害事件。相反的,与那俄军和共党对待日俘的肆虐、日侨的惨酷、日妇的强暴,凡非人性的罪行,无所不施其极,真是不可同日而语。[next]  


(三)设立东北行辕


(一)熊式辉的来去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外交部东北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于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联袂飞抵长春,和苏俄红军进占东北的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开始谈判,是谓中、俄双方首长级会议,商谈东北全面接收问题,此项正式会议仅经四次,格格不入乃止。其间,马林诺夫斯基指定该总司令部经济顾问拉德考夫斯基,和张嘉□另行商谈经济问题,是谓顾问级会议。所有商谈内容守密;后从军事与经济的实际推展。方渐透露此中经过。

    集体困居「满炭」的待命接收人员,深感苦闷,自皆关怀中、俄谈判,忧心如焚,颇有「满楼风雨欲来」之势。都对俄军极具反感痛恶的情绪;前于以熊为首的商谈亦多讽议:指他缺乏对外折冲的学能与经验,无挺劲,少耐性,自始_已过于怯懦,乃使喧宾夺主,苏俄似一「巨人」,我方屈居「侏儒」。也好有一比,我们原是高坐车中的主人,却被那蛮横的司机,不由自主地驾驶奔驰,任凭那大鼻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但是熊式辉对内确有他一套:喜欢且真长于闭门写报告、摆威仪、讲排场,尽人皆知,不必细表。

    熊式辉仅在长春举行对俄四次谈判,且中间一度飞重庆数日;迄十一月十日,再去重庆,_未返;先后留长春不足一个月。他的对手马林诺夫斯基,虽有时短期离去,却直至俄军撤退前坐镇长春。熊离长后,徜徉于北平、重庆、锦州,以函电遥为指挥,行辕主任变成中枢向长春颁布命令的传达员了。

    多不解何以熊从此一去而不再返长春?如果认为对俄军的争议艰困,更不应该先自退缩,而要临难毋苟免的再接再励;如果认为长春的处境险恶,更靠主脑以身率众,临危应变。我常想:任何一个人的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是他的职责。尤其未久稍见转机,俄军允许协助接收阶段,熊仍不返长春主持交涉与接收,任使大局演变日非,他更负贻误之咎。


(二) 一度匆匆撤退

    熊离长春数日后,于十一月十五日,张嘉□、蒋经国突接熊指示:「行辕移至山海关,并接收人员全体撤退。」另行组设「军事代表团」,驻长和俄军联系。此一「撤退」决定,顿使所有接收人员大感困惑,俄方亦极震惊,老百姓愈加惶惶不知所之。撤退前,由张嘉□向全体宣布,略加释明中、俄交涉情形,最后说两点:一是我们高高兴兴地来了,又高高兴兴地走了,总算表达过有如爹娘来看望儿女,一别十多年的安慰,大可了无憾事;二是我们撤回关内以后,不管走到何处,一定都要慎言,不加置评,此种容忍精神,是每个政治家必须保持的。聆听之下,百感交集,让人啼笑皆非。

    十一月十七日午,十多架军机满载撤退人员陆续起飞时,长春机场挤塞着当地居民,扶老携幼,难舍难离,不时传来一片哭喊声,闻之饮泣鼻酸。岂真眼巴巴地望着这批「来看望一别十多年儿女的爸妈」。竟狠心肠而「了无憾事」的又走了!何其来去匆匆?

    我搭第二架飞机,几乎遇险:从长春至北平,约需二小时,此机从中午起飞,迄下午五时尚未到达,北平方面判断凶多吉少,预备后事。原来飞越北平南去,迷失方向,已因耗油过多,濒临强迫下降。我的邻座,左首是交通部东北电政特派员王若僖,他惊恐失措地对我说,一向从事华北地下工作,共党最仇视,飞机纵然下降无险,活捉被俘必死,我力劝其镇静。右首是资源委员会接收委员张莘夫,亏他俯察地形,认出是豫南,因他战前在河南焦作采矿,熟悉这一带,驾驶员受此指点,回头循平汉铁路北飞,时近黄昏,远见北平市北海白塔尖,才算找到,机内藏油几近最后一滴。最不幸的偶合:数月后,三十五年春,张莘夫于接收抚顺煤矿时,痛遭中共、俄军谋杀殉国;几_同时,王若僖到南京述职后搭中航机返东北途中,在济南上空失事丧生;退撤机中左右邻座的二位老友,竟相继于东北接收之役牺牲了!


(三)设「军事代表团」

    行辕撤退后,张嘉□、蒋经国多时留长春;东北外交特派员公署迄离去,始终协助「军事代表团」工作。迄十二月中旬,接收人员再度奉命陆续重返长春;张_在长,主持全局。蒋虽有时来去,由于其人其职,最为人所瞩目,据传初于首长级四次对俄谈判中,他皆力持严正立场,主张明朗,不肯让步;后闻被邀赴俄和史大林会晤,经过未详,当系前往力争国家权益,有助东北圆满接收。从俄军在东北忽留忽撤,对我方忽冷忽热,窥测其莫斯科之行,是其影响力的。

    后期的中、俄交涉:在重庆,由外交部和苏俄大使馆洽办;在长春,_新设的「军事代表团」。行辕副参谋长董彦平兼充团长,团员多系俄文人才,经常和俄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级的对手折冲。俄军恃其统帅马林诺夫斯基以次强有力的策划督导,并时有政治性的顾问参加会谈;我方情形则大不同,原本留守的「军事代表团」,居然负起包括涉及军事、政治、外交之基本的任务,以及偶发的许多综合争议,对方常施剧烈压力,确见招架不易。这项参谋长级谈判,我方人员遇事请示,分寸难拿,处境非常艰窘,殊难对俄抗衡;会商数十次,至三十五年四月,代表团随同俄军由长春至哈尔滨,由哈撤离国境而止。

董彦平自三十四年十月七日从重庆率首批接收人员,乘驶赴东北第一架飞机,最先代表政府到达长春,和苏俄红军接触,贯澈终始之一人。他算中、俄以长春为舞台,演出这场人类大悲剧中,从开幕到闭幕,忠实卖力的演员,扮演了危难中备尝劳怨的角色。


(四)辩护一桩误解

    当时与嗣后,一般评论熊式辉,自始未能重视东北民众武力,不啻为渊驱鱼,使之投共。且何不立_收编伪满数十万「国兵」,乃致坐视中共吸收,扩大非法武装之说;进而指称东北接收之役,全盘失败的主因在此。设能深入了解史实演变,则必确认这一责备,对熊却是不公平的。

    俄军分路侵入东北,适值日本宣布投降,日军和伪满「国兵」,几未战而降服,全部变成俄军俘虏。现境与时机,岂容我们去从容收编呢?此乃当时实际背景。

    熊式辉并非不知东北接收必赖武力;当他触及俄军多方阻挠国军接防之始,_于对俄谈判中,一再提出行辕筹组地方保安团队的拟议,皆被严予拒绝;俄军显已彰明较着的破坏「中苏友好条约」,暨附款中「中华民国政府在领土内植正规军与非正规军」的权力了。

    东北行辕曾采取行动,试探组织民众武力,如拟派林家训、金镇、金典戎,分在长春、哈尔滨、渖阳三市,以视察名义,就地各组保安部队一、二千名,俄方亦未允。迄后仅为保卫行辕,兼及长春治安,原已商得俄方同意,空运少数保安部队来长;不料三十五年一月间,此名为「保安第四总队」,方于夜间值勤,突由驻长俄军城防司令部缴械千余名,竟诬我方「秘密组军」,责以「滋扰地方」,被缴的人马枪械,屡经交涉未释。

    俄方迭次提出极具侮辱性的文告,禁止中国政府组设包括以任何保安团队名义的民间武力,一概指称那是「扰害人民的强盗」、「杀害苏联红军的敌人」,皆应一律解散,递交俄军严惩。进而攻击行辕及接收的少数省市:「组织秘密非法武装,目的是在危害红军。」那正是俄军力援中共时际,借东北一句乡谚:「倒打一扒」,此之谓也。

    后从吉林省至松北的松江省、哈尔滨市、嫩江省的徒手接收阶段,因国军不能到达,势必筹组警卫力量;俄方初尚置之不睬,后皆斥为匪贼,连同乡民偶藏枪械,都被收缴。

    综上事实,殆足说明责熊式辉忽视东北民众武力是冤枉他。且自俄军北退到全部撤离,东北行辕和东北保安司令部,自锦州始,迄驻进渖阳后,已在收复区中,多能吸收辅导地方保安团队,配合国军作战,协同维持地方秩序。

    从时间看:初期固受俄方阻挠,民间武力多已早被共党裹胁驱使;但长春阶段设能秘密布署,至少埋伏联系,并非事实所绝不许。从空间看:渖阳阶段,大可放手而为,却始终未能潜向广大的松北地区,发动敌后攻击或骚扰,且殊少策反与分化共军中东北干部(包括伪满「国兵」),确皆失策。熊式辉和杜聿明,当亦难辞其咎。

   可惜原本无多的收复区地方团队,后以时局人事的演变,被指「缺乏训练,废弛纪律」,大都为之整编遣散(其事详后)。因而东北民间武力,几已自毁殆尽。


(五)民间武力根源

    探求东北民间武力之史的沿革,自有深长的潜力与基础。东北民性的忠义气概,来自汉、满、蒙、回的共同姿质,拓荒创业的刚烈骠悍。姑从抗日反满的义勇军说起:虽经日本军阀十四年之久的「扫荡」,野火烧不尽,直使敌伪无宁日。除初_共党渗透的「东北抗日联军」,残兵逃俄境,此次以「洋八路」随俄军入侵外,其余尚多潜伏待命。熊式辉抵长春时,各路英雄,前往请缨,卒皆为势所阻。

    试举一例:东北沦陷期间,初自吉林省延吉、辉春一带起义的王德林部三万余众,光复时尚由王之副手孔宪荣率所余约半数,_未被纳;国军进抵吉、长后,方经杜聿明验收之。派孔为东北保安第二支队司令,兼任吉、辽、安边区总指挥,该部迭与共军激战,几伤亡殆尽;终有孔在南京自杀的不幸事件(详后)。

    就此,我应附带略作九一八后领导东北义勇军,及一部分国军奋起抗日的点将录(其中迄今亡者多于生者,且死事多壮烈;无名英雄万千,惜无从详列。):诚允、马占山、朱霁青、李杜、丁超、苏炳文、苑崇谷、冯占海、邓铁梅、李春润、唐聚五、苗可秀、赵侗、王德林、耿继周、孔宪荣、吴义成、王凤阁、钱公来、关尔佳、栾法章、项青山、赵景龙、李海青、邓文、韩春暄、柳槐三、田树森、古雪涛、高振鹏、郑桂林、韩清沦、杨伯珩、贾秉彝、吴月泉、王全一、谢文东、李永和、盖文华、殷开山、于纪文、郎云鹏、赵尺子、栗天杰等。同时,从事东北党务工作人员,自多参加义勇军活动(其名另详)。

    发动与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机构:纯民间组成的「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主持人朱庆澜、查良钊、何遂、丘念台、张恪惟,及上海工商界名流。与党有关的「东北协会」,主持人齐世英、徐箴、黄恒浩、高惜冰、臧启芳、李锡恩、董其政、周天放、栗直、赵宪文、李孟湖等。与地方当局有关的「东北民众救国会」,主持人王卓然、高纪毅、金哲忱、高崇民、王化一、彭振国、卢广绩、阎宝航、车向忱等(其中后多投共)。青年党在前后方参加东北义勇军的主持人李璜、王师曾、王抚洲、张果为、王慎庐、侯曜、王捷侠(后名兴东)、喻德权(后名维华)等。当时海内外同胞,尤其南洋华侨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运动,风起云涌,热烈输将。


(六)停止党务活动

    熊式辉短期留长春,对外主持中、俄谈判;对内开宗明义第一章:「停止中国国民党在东北的活动」。据悉此举虽亦出自俄军要求,熊确未加抗拒力争;那和俄方恃红军足够维护治安,而拒我方组织民众武力的强词夺理,毕竟具不同的意义。我们如能一本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是一体的,坚持有如苏俄持其共产主义立国的理论与事实力争,未尝不可驳倒俄方的无理干求;且必须灌输三民主义思想,清除敌伪遗毒,亦自名正言顺;熊则不然,顺水推舟,把停止党务,付诸行动。

    光复时,敌伪立_释放东北各地监狱包括已判死刑的许多国民党人。大都集聚长春,盼望熊能早来,传达中央指示工作的意旨;不料他竟大泼冷水,原想多年被日本杀禁的党务,从地下而公开的热望毁灭了。

    反之,此时正值俄方扶植中共赤焰高涨,已和各地国民党人短兵相接,中共仍嗾使俄方压止国民党活动,俾能消灭其发展阻力。以长春市言:仅见共党反对国民政府的宣传品煽惑民众,中共为背景的东北日报、长春新报、光明报满天飞;国民党人寸步难移。设行辕前,俄方犹稍顾及长春乃中国接收东北中心的观瞻所系,对于国民党尚网开一面;俟熊轻易的采纳了党禁之后,俄方据以变本加厉的迫害,中共乃更横行得逞。

    这一党禁措施的损失及其后果:岂只是使中共势力,从开始_坐大?国民党人或有指熊为「叛党」者,未免太过;而熊之与党,向有距离,固不容讳。此事_被挑拨国民党内派系倾轧所藉口;且造成从此东北地区党、政间的离心离德;其影响于东北接收者至钜,殊为观者痛仇者快。

    当时对于久受敌伪压迫之国民党人的打击,扼腕痛心,犹其余事;多复归隐地下,孤立无援,被中共、俄军捕杀之惨,犹有甚于前此沦陷期间的劫运。直迄俄军撤退,国军到达,方能重见天日。

    我仅从政,未办过党。接收时,深感「从天上飞来的」,虽皆追随政府抗战,纵无功劳,亦有苦劳。但和「从地下躜出的」,_指这批在东北沦陷十四年,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救乡报国的革命志士们相较,我们真是微不足道。对于抗日反「满」,取义成仁的许多烈士,尤具虔诚崇敬的哀思。此刻,我也有责任且必须稍记领导东北党务或殉国、或健在的勇者芳名,用垂万古:从民初党中先进傅汝霖、朱霁青、宁武、纪东流、李梦庚、田见龙、王宪章、王者香、李忠选、王秉谦、杨锡九、盖文华、刘韶九等起,继之以梅公任、齐世英、王星舟、刘广瑛、马愚忱、王宾章、吴焕章、杨致焕、赵景龙、曹德宣、石九龄、栗直、张骧涛、阎孟华、韩清沦、顾耕野、安怀音、韦仲达、杨伯珩、朱纶、单成仪、马亮、刘不同、李仲华、李桂庭、王佳文、梁中权、刘博昆、李继武、孟广厚、韩春暄、王寒生、崔垂言、孙佩苍、于中和、王汉倬、王杰夫、高士栋、赵璧臣、果端华、钟翔九等。直迄东北光复,多在现地敌后冒险犯难,已判死刑、无期徒刑、狱中待决者:石坚、罗大愚、王育文、李光忱、韩静远、张宝慈、梁肃戎、王常裕、关大成、张麟生、高士嘉、侯天民、张一中、田欲朴、崔荣、信致文、萧达三、张鸿学、赵岳山、项润昆、王守正、刘郁中、李继武、张明伦、吴广怀、谭学融、杨化之、王光逖、杨公迈、姚彭龄、刘大博、汪渔洋、袁树芳、刘建仁、张达平、何书元、许俊哲、史维亮、宋致中、秦学明、高珍、张光等。所志挂一漏万,仅举代表人物而已。


(七)蒋夫人说故事

    三十五年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在隆冬凛烈的寒风,荼毒弥漫的混乱中,长春降落了美龄号专机,载着蒋主席夫人,随行人员周至柔、董显光等。此行任务是抚视久离祖国怀抱的苦难同胞,兼具慰问俄军的外交意义。受到万民空巷的民众欢呼,连日举行长春市民欢迎大会,慰问东北各省市各界同胞代表茶会,并向东北各地广播讲演,代表元首,宣达德意,殷恳抚慰,极收热烈感奋的反应。

    俄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却持参加选举的理由先期返俄;据称急欲赶回接待,直至蒋夫人于二十五日晨离长,迄未到达。留长三天,分访俄军兵营及其伤兵医院,赠以慰劳品颇多;俄军举行分列式以迎贵宾的致敬,十足显示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俄方举行欢迎蒋夫人宴会中,从其总部参谋长特罗增科正式致词起,继有数名将校乘着酒兴发言,都在大事渲染苏俄在西方消灭德、意法西斯的伟大功勋,在东方打垮日本军阀的无比战力,终于拯救了这里几千万民众,光复了东北地区之类胡说八道,衬托出那副战胜者的狂态嘴脸。

    蒋夫人以其雍容华贵,似轻松而庄严的发言:首先郑重表示愿见今后中俄间加强友好关系;但是绝非有如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合作方式。继而说了一对新婚的青年男女,曾为建筑一所新房发生争执的小故事:丈夫主张建在山上,妻子建议筑在山下,结果还是丈夫坚持他自己的决定。结谓似此能算得共同合作吗?此乃有若日本帝国主义的模式,我们则所不肯苟同。这一智慧的譬喻,或许多少是对如醉如疯地俄军将领们的清醒剂罢。事实等于对牛弹琴,怎能感化毫无人性的共产党徒?夫人此行的最大收获,是给从长春到广润而黑暗酷冷的东北全区,带来无比的光明热力,数千万同胞感受普照的温暖,且永留离后之思。[next] 

 

(肆)交涉国军接防


(一)海陆空皆受挫

    中华民国是向本国领土的东北,持有进军与规复主权的绝对权力。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凡关接收东北的条款,均经明确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派代表一人,及助理人员若干人,在业已收复之领土执行左列任务:甲、在敌人已肃清之区域,依照中国法律设立行政机构,并指挥之;乙、协助在已收复领土内,树立中国军队,包括正规军及非正规军,与苏联军队之合作。」是于两个「友好」国家之间,东北接收本无重大的军事问题之争议,原仅接防手续而已;惟以现势形成军事为第一要义,亦即国军能否进驻东北各地,殆成规复国家土地主权完整的唯一关键。当时中、俄谈判国军运输及实际受阻的情形,可就海运、空运、陆运三路分述:关于海运国军登陆的被拒:我方初步决策,国军循海运较为捷便,定于大连港登陆,开始即向俄方提出此议,立遭反客为主的蛮横,坚持大连系自由港,断然拒绝,谈判之始,初遇其锋,我们就逆来顺受了。原经准备由大连登陆两个军的计划,为了避免冲突,乃作罢。

    旋即另行提出国军分从营口、葫芦岛登陆的意见,俄方虽未强辞夺理的明拒,却表示不能保障登陆的安全;卅四年十月底,我运输舰载兵抵葫芦岛时,岸上扫射,受阻而返。营口经国军进驻锦州后收复,仅十数日又被共军攻陷。关于空运少数部队的波折:最初仅为东北接收中心的长春,以及渖阳、哈尔滨三都市,当国军循陆路尚未抵达各地之前,拟先空运部队,维持治安;俄方对此要求,不拒亦不为助,一再拖延我方空运起始时期。迄十一月初旬,勉强商定向长、渖两地空运国军的日程,和双方联系技术诸事;却以十一月中旬,东北行辕与接收人员由长撤退,此项空运计议,陷于停顿。

    行辕撤退后,重庆的中、俄交涉,我方再提俄军要负责保护长、渖各地飞机场,驱除各该地区非法武装,允许我方运往机场地工人员,俾便我机起降,空运国军,十一月底获苏俄驻华大使馆覆称:莫斯科指令俄军保障我方空运,地工人员可即前往,军机得在各大都市机场自由起降,一切于长春和俄军就近洽定。从而可知那时莫斯科方面,虽极凶狠险恶,并非凡事不可商量。

    当中、俄关系似有转机的十二月初,我方提出空运第五师到长春,俄军居然表示同意;我空军第十四地区司令部抵长。卅五年一月初,我方变更空运计划,拟先运东北保安第二总队三个团数千人,准备随同松北各省接收;自一月五日起至月底,按天以十架次总计运达官兵三千余名。此时陆路进军告捷,我方提出循中长铁路运兵之议,末果;陆运既无成,反致空运就此告一段落。

    最后于卅五年四月初,军事代表团已由长移哈,并临松北地区接收人员随同俄军撤退阶段,我方军机得在哈市机场升降,担负渖、哈间的联络通讯;至下旬,我机一架亦即最后一架,正将降落哈市机场时,发现围集市郊的中共武装破坏机场,立即回航渖阳。

    关于国军陆运的阻挠:我们的英勇国军,已于卅四年十一月底,冲过阻击战斗,势如破竹的进抵锦州。我方纵然历次要求解除占领区的一切非法武装,严加制止沿途袭击,俄方推诿非其责任。国军待命锦州,力谋接防无阻,避免对俄冲突,准备北向渖阳,西进热河。洽定中、俄双方均派军事联络人员,按照接防地区分组,希予协助便利;实际则阻挠最多,并使共军破坏北宁铁路的关外段─即改称之锦州铁路局所管,炸毁桥梁,掘断路轨。卅五年一月十五日,国军第一列兵车,驶入渖阳车站,突遭射击,稍有死伤。俄军霸占皇姑屯车站与渖阳总站不让,阻碍我方军事运输;限制国军驻留铁道西面地区,不准进入市内。直至俄军于卅五年三月十五日突撤,阴谋以共军袭入真空,几造成渖阳的大混乱;国军方得入市平之。渖阳虽自年前十二月中旬,已由行政人员接收,经此三个月后,国军开驻市内,才算名实相符的规复。

    国军为了北去接防四平、长春、哈尔滨等地,准备搭中长铁路运输前往,俄方则持中长铁路现有车辆,撤退俄军尚感不足的理由拒绝。我方退一步而提出可用北宁路车辆,并自备燃料,轮送北上接防的国军,亦被拖延不决;并有俄军兵力不足以保卫中长铁路沿线安全的表示。其后,更持辽北省境流行鼠疫,车运不得通行;及北部治安影响,各地给水设备破坏等藉口的阻挽。


(二)延宕中狼与狈

    俄军撤退和国军接防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俄军撤,国军接,是正常的;而实际却是反常的。从上述国军受阻的记载,已足大体了解俄军撤退期间的杯葛拖延,遍于占预区内扶植中共势力,以撤兵延缓时间,换取中共扩大与稳固其成果。初期并以撤军为要挟东北经济谈判的手段,俾达其企图独占东北权益的野心。

    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双方换文:「在日本投降以后,苏联军队在三个月内撤完。」即自日本签约受降之卅四年九月二日起,至十二月一日为止。长春会谈之初,即经俄军提请延期两个月,缓到卅五年二月一日撤完,并经分订各地区:营口线、辽渖线、吉长线、松哈线等,由国军接防的日程;后日事实证明全不算数。

    十一月中旬,接收人员一度撤离长春,俄军复有「撤兵缓议」的声明,并谓此正所以贯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执行,尚有经济问题未获解决之前,俄军将无限期驻留东北的暗示。

    卅五年一二月间,相继有美、英、俄公布「雅尔达秘密协定」;张莘夫等被中共、俄共谋杀惨案,激起我国舆论与各地民气高昂,国际亦多正义反应;美国派遣马歇尔来华调停,乃有军事调处执行部三人小组到东北;俄方转而持其老羞成怒的狰狞面目,指控国际与中国联合反俄,撤军势必廷宕;竟有俄军之撤离东北,决不迟于美军之撤出中国的宣示,纯系针对综错的国际关系而发。

    俄军自三月中旬突自渖阳北撤,无异是共军侵入北部各地的先引部队,号称接收的辽北省会四平,开原、昌图各县,相邻的吉林省农安县,乃皆相继被共军进占,自对同样形式接收地区,从吉长到松哈极为震动。俄军不撤则已,如撤即由共军与之配合;亦即俄军撤离,接防者不是依法的国军,而是非法的共军。

    相继即俄军自长春、哈尔滨等地区撤退问题,我方力求排除任何困难,促成国军迅速北进,希望切实做到顺利接防。此次俄方确曾一面先行通知:「驻在长春及其以北各地俄军,决自卅五年四月中旬起至月底止,全部离开中国国境。」一面仍以中长铁路「缺煤」、「疫区禁行」等理由拒运国军;实则占领地带,已隔断渖、长间交通,固非仅运输之所限。

    最后不惜出诸流氓的口吻:「俄军撤退,是我们的事;中国军队接防,是你们的事;绝对不能由于中国军队赶不及来,俄军就留待不撤。」乃有四月中旬共军攻入长春的激战,吉林省九台县已先数日陷共。至于松北全部国土,皆经俄军拱手一敲与中共;实际早经豢养壮大,由秘密变公开而已。


(三)接防矛盾困惑

    俄军进占东北,彷佛历史又在重演:一九○○年,帝俄藉口庚子义和团之乱,即乘初系借地建筑的中东铁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更延长的中长铁路,进兵东北,占据不还;当时大军压境,刁难百出,迫商「交收东三省条约」内容亦多攫取经济利益。现在又循这一铁路攻入,既恃「条约」所获,且加共军潜应,内外勾结,祸重于昔;今日之急欲俄军撤出,殆从过去的残酷教训中得来。

    当俄军最后撤离时,我方确感国军未能进驻长、哈接防,或不无一种矛盾意识的设想:传长春商洽中,似曾向俄方试探提出俄军可于各大都市暂留少数部队,稍俟国军抵达接防,俾免非法武装乘虚而入的动向。俄方对此不仅表示拒绝,且授意「塔斯社」诬称「中国政府请求俄军缓撤」,藉为弥缝过去一再拖宕的口实。旋经「中央通讯社」辟谣。同时,外交部亦对之有所纠正。

    其实,如能就事论事,认清实际利害,当国军进至锦州之始,我方就应当立即扭转关于俄军撤退的决策,固不必等待许多地方因青黄不接而,宜由重庆向莫斯科摊牌,早日坚决有力的提出:俄军从东北各地撤离,必须依约「由国军正式接防」;在国军尚未到达以前,俄军不得擅自离去,授受任何非法武力或政权。似此,获有惧于俄军藉口,永驻不退;即使有这后患,亦较俄军径交中共占领,有其绝对不同的意义;尤于国际间有其重大影响,甚至引起干涉。稍假时日,国军步、骑兼程并进,终必有抵达接防之日;设招致中、俄间正面冲突或局部战争,我们纵即力有不敌,列强势将介入或调停。那样,任何可能的演变,总比国际误解中共叛乱,纯系中国的「内政问题」,束手无助,略胜一筹,严格说来,任凭闯出天大的祸事,还会超过目前已见的惨痛结果吗?

   
(伍)对俄经济谈判


(一)俄军抢掠罪行

    俄军从攻入东北之日起,直至最后撤离止,无日不在占领区抢掠工业机械设备,以其大规模而有组织、有计划的从事拆卸与迁运,输往西伯利亚,列车络绎,不绝于途。尤以初期二三个月夺取为多,当我接收少数地区时,举凡重要厂地,多已破坏一空,败瓦颓垣;穷乡僻壤的小型生产事业,亦仅余其半,真乃号称一个国家政府,史无前例的万恶大盗行为。

    苏俄拆毁掠夺的工业设备目标:最主要者是钢铁,以鞍山损失最钜。次即煤矿,以抚顺、阜新、北票各地,拆迁破坏为甚。东北密布的铁道网,路轨被拆,车辆盗走,殆陷交通于停顿。另如其它部门的机械、装备、家俱等,几皆大部分拆迁,余即损坏糟塌。一切工业所系的电力,则拆毁各地输电线路,运走无数发电机器,骤使东北电力,仅降余百分之廿。

    究竟被苏俄拆运的东北工业设备是些什么?其各别与总价值多少?可惜迄尚缺少最详确的统计,多是笼统的调查,大约的估计。事后据有关主管部门发表数字,苏俄从东北掠取总计约达美金十三亿元,包括所有的总生产力较原始约损失百分之八十强。

   另据三十五年夏,美国来华经济调查团,团长鲍莱是参加同盟国家「日本赔偿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到东北之行,侧重现地了解苏俄掠夺的实际状况。后经美国国务院公布该团调查结果,总计苏俄从东北盗取资产约计美金八亿五千万元,生产力减少约百分之七十以上;设以复计方式详估,总损失额至少将达二十亿美元。该团所提主张:拟拆运日本机器,折算赔款,偿还我国,以抵苏俄所劫的损失;结果自是落空了。


(二)经济合作关键

    苏俄并未因「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获东北铁路港口等,以及掠夺盗取满载而归为满足;并力谋独占东北整个经济权益。长春开始的中、俄谈判,我方首以「军事接防」为一切之前提;俄方则以「东北经济合作」为一切之前提,竟有中、俄双方共同合办东北地区最重要之百数十个工业、矿产的提案,势必恢复帝俄时代且若干倍于日本在东北的既得权利。我方自难接受,惟又不能拒绝,只谓一俟接收完成,从长计议;俄方终于明白表示,必须先行圆满解决「经济合作」,才会完成接收工作。似此因果倒置,纠缠不清,显然经济谈判是中、俄间的最大关键;其中搅合著苏俄排他性的尤其对美之政治顾忌。

 中经东北行辕与全体接收人员,从长春撤退复返后,卅四年底,俄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及其经济顾问斯拉德考夫斯基,复一再赓续商谈经济问题,此时更临以「战胜者」的姿态,独据「战利品」的气焰,示以东北工矿业之半还给华方,状似已极尽「友好」之能事;我方由张嘉□出面,则一贯采取推拖战术,对方则斤斤计较,争执愈烈,无法获得结果。中间并经俄方提出辟设东北各地民航线路,我方亦以兹事体大,暂尚不容考虑婉拒。中、俄间东北经济商谈,重庆多有指示,初由外交部向苏俄驻华大使照会:确认日伪在东北所留的工矿事业及其资产,全部均应属于中华民国对日战争的赔偿,俟俄军撤离后,双方可就易货、技术、资金各方面,依照中国法令与国际惯例,相互计议进行。似此照会,为了表示严正立场固可,实际不啻与虎谍皮。后于俄方逼以「经济合作」的紧要关头,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亦曾拟有一份「中、苏关于东北重工业合作方案」,权做我方的对案,提供俄方研究,终以胃口太大,不值一顾;形势逐渐恶化,凡所商谈,自无结果。

   


(三)红军票满天飞

    俄军在东北,最困扰老百姓者,即滥发既乏基金毫无保障的货币,通称「红军票」,充斥各地,强买豪夺。硬是以白纸印上花色,换取东北人民的血汗。我政府既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却又不能不极谋有所限制,经由财政部和苏俄驻华大使馆,在重庆签署了一项所称「中俄财政协定」,此一但愿虽空前而绝后的国际性文件,颇值一录:

    「一、苏联陆海军部队及其他在中国东三省之经费,苏军照所需数量发行钞票一种,以圆(国币)为单位,将与当地货币共同流通,其比价为一比一。中国政府颁发必要之命令,使苏军司令部在东三省所发行之钞票,有法定支付地位。

    二、苏军司令部所发行之钞票,由中国政府收换之,中国政府此项开支,将由中国向日本提出要求负担债还。上项钞票,至迟自苏军从东三省撤退后二个月,以中国政府所发行之东三省流通券收换该苏军司令部钞票,并将该项已经收换之钞票交还苏联政府。

    三、苏联政府暨苏军司令部须将发行钞票之数目通知中国政府。

    四、本协定自签定之日起半年,自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实行,本协定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在重庆以中文俄文各缮二份,中文俄文具同等效力。」

    这个「协定」,对俄方来说,是保障了「红军票」的「决定支付地位」;对我方来说,纯粹是一张废纸;俄方自然没有履行,虽发行若干,经一再查询,未获答覆。俄军撤离前,索性把券版移交共军使用,继续大量印制通行。东北同胞痛遭「红军票」之祸甚深,哪里有什么「中国向日本提出要求负担偿还」,结果还不是全部拿老百姓的血汗偿付了吗?

    当时俄军抢夺东北公私银行钱号的库存现款,金银财物,连同所发「红军票」,由苏俄国营的工商机构出面,在东北各都市,遍购残余的工厂、房地产业,诱迫业主转移登记。尤以无军事保护的渖阳、哈尔滨两市接收后,极受各地俄军威胁,强制签署俄人置产的官方证明文件,意图变非法为合法,皆被严拒。当俄军占领时期,我方已接收地区的国家公产,亦皆遭受严重压迫:如向渖阳市长董文琦强索让与签字,已濒自由与囚禁、生与死的危害关头,终持忠于国家的意志严拒;哈尔滨市长杨绰庵却应变不坚了。

   


(陆)日伪俘虏武器


(一)日伪军知多少

    俄军几乎一网打尽驻东北的日军俘虏,以及日本装备训练之伪满部队的「国兵」。日军的全部精华,日侨的各种技术人员,伪满的全体「国兵」,皆成中共在东北建立军事的基柱;凡所缴械的军器,又都变为共军的武装。

    当长春谈判中,初即重视俘虏问题,俄军搪塞支吾,不着实际的答称:共获日俘十数万人,除伤病死者外,仅余三数万名。关于所俘伪满部队,则以皆系此次俄军作战的敌人,当与日俘视同一律。实际那时俄方正把这批混合有用的人力,移转中共编组驱使,成为占领东北的主要资本,乃至后来入关南侵的军事主干。一直没有交出一份被俘详确人数,和分布地区的清册。

    自卅四年八月八日起,苏俄红军分数路进攻东北,日本继即无条件投降,驻东北的「关东军」,于颓败与降服的劣势下,全体缴械,变成俘虏。「关东军」最盛时期曾有八十万人,中经调入中国大陆战场三十万人,对俄作战时约五十万人。据俄军受降尚宣布日军俘虏近卅万人,曾几何时,竟对我方告以「日俘十数万人」。其余,或从间岛、安东逃入朝鲜境内,嗣有约十数万日兵避进长白山中的不断传说。据最保守的估计:东北约有日俘与日侨共计一百六十万人;伪满部队「国兵」四十万人。

    在中华民国宽大的对日释俘遣返政策之下,联合国与盟国配合协助,并经军事调处执行部共同推动,全国各地多能集中输送;惟中共占领地区横被阻挽,尤以东北隔绝掩蔽为甚。俄军所拘日俘日侨,除大批壮年或技工有用人才移交中共外,所有老弱病俘,极受非人道的苛待,最后或遭杀害;并有一部分解往西伯利亚寒带做奴工。


(二)俄军谎言交待

    直至俄军撤离东北时,方以我方迭次追询敌伪俘虏事,最后覆一简略的答案:(一)辽渖一带日俘,业已全部移交当地政府。(按所称「当地政府」,指我政府接收前之非法组织;接收后并无任何有关日俘的正式移交。)(二)自松哈以北至齐齐哈尔一带,无日俘。(三)延吉、牡丹江、佳木斯等地有日俘二万余人。关于伪满军俘虏,据答称:(一)辽、渖地区,早已就地遣散。(二)长春、哈尔滨以北地区,均集中于齐齐哈尔,总共三数千人。并谓:所有以上日、伪俘虏,皆已移交当地政府,亦即移交中共之非法政府。

    据军事调处执行部我方与美方代表的报告中,列举东北各地共军普遍利用日俘与日侨的许多事实:例如合江省北部佳木斯地区的日俘,即归属于共军吕正操部,经训练后参加战车与炮兵行列。如延吉郊区原经日本、伪满设有规模宏伟的兵工厂,所有日俘的兵工技术人员,均已集中该处,迫使参加生产兵器工作,俾大量供应共军对国军作战。

    军事调处执行部依据事实,曾向中共提出质询。旋由周恩来径函马歇尔强辩否认:「已接林彪报告证实,绝无日俘参加中共军事工作情事;纯系出自国民党特务造谣。」后从国军于各战场中,迭经发现日俘在中共军队服役,且多属直接作战行为。所有东北共军,大部分是由伪满「国兵」改编,是铁的事实。

    三十五年夏,军事调处执行部从东北的共军占领地带中,调查日俘、日侨的分区数字:(一)旅大地区约四十万人;(二)安东地区约七十万人;(三)哈尔滨地区约十六万人;(四)延吉、通化、牡丹江一带约三万人;(五)佳木斯地区约二万人;(六)齐齐哈尔、黑河、满洲里约一万五千人;总计约一百卅余万人。东北行辕移设渖阳后,设有「日俘日侨管理处」,经军事调处执行部协助,得向共军占领区联络遣送;惟中共仍未尽照协议办理,一贯扣用军事与技术人员,劫留日人财产衣物,榨取虐待,不一而足。


(三)武器转移共军

    东北的日、伪军既几全部被俘,俄军所获武器无数。当时据莫斯科播称:共计步枪八十万支、轻机枪二万支、重机枪五千支、各种不同型包括迫击炮五千门、战车一千五百辆、坦克车六百辆、飞机八百架,以及松花江中舰艇等。从松北逃出的难胞所见:如许战车武器,俄军除已随时补给共军外,络绎不绝的多已运向佳木斯途中,那里是集中之所。

    缘日本政府于大战末期,一度曾立本土力战不惜焦土政策的筹划,拟移国都于伪满,即于日、俄尚称亲善之时,方敢存此妄想;于是建立东北为其次一国力重心的计划,国防部门的迁移,则以佳木斯为理想地区,诸如创设大规模的军械厂与军用机场等;储藏军事装备和弹药的仓库有一千余所。佳木斯殆已变成远东无多的火药库;因而中共据为军事基地,且以适居中、俄边境,仰赖苏俄支援较便。

    八月深秋,凉风剌骨,宛似叫化子队分从水、陆入关的共军,草履单衣,立经俄军换以所获日、伪军的皮棉穿戴;那也多是驱捉来的徒手壮丁,同时由俄军补发枪械。共军散据各地之后,多被集合佳木斯一带,就地充实装备,扩编训练,混合日、伪战俘,吸收北部人力,由乌合变劲旅。佳木斯之为共军的后方,兵源的重镇,造成后日松北袭进的大规模攻势,卒致战局急转直下。

    众所周知:共军头目经常在佳木斯举行重要会议,据传那时毛泽东亦会潜往参加;更是林彪发祥的老家。后经中共划成国防的根据地,极其神秘性的重要禁区。[next] 

   


(柒)豢养共军壮大


(一)水陆急行窜入

    三十四年八月初,日本投降前后,中共即已配合俄军进占东北,由「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即「八路军」)朱德,径行颁发各地共军「抗拒政府严限应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动」的滥命,于其所谓「七项」扩大叛乱的指示中,第一、二项就是抢争千钧一发的机会和时间,以急行军的最快速度向东北进军:「一、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一)吕正操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张学诗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万毅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李运昌部由河北、热河现地向辽宁、吉林进发;(五)韩共军随同进东北。

    二、为配合外蒙军队进入内蒙及热、察、绥等地作战:(一)贺龙部由绥远现地向北行动;(二)聂荣臻部由察哈尔、热河现地向北行动。」

    共军向东北分路推进,实际并非潜行,已是公开的叛乱行动。一切遵照上列滥命行事,大多是从太行山区,冀、鲁、豫边区,直奔热、察走廊;另自山东半岛威海卫、烟台等港口,乘帆船渡海,在辽东半岛营口、大连上岸;东北乡人乃有「旱八路」、「水八路」之分,总呼之曰:「土八路」。此时,「十万火急」进占东北的共军,可能仅达「十万」之数。初期散布地区:按上述伪命中的张学诗及萧华、曾克林等,据渖阳和辽西一带;吕正操部集结热河、辽北、嫩江边境;万毅部伸入安东地区;李运昌及杨果夫、邱阜、费文劲等进堵山海关内外要冲。随同俄军之自称「联共」的周保忠等,则围绕集于俄军总部为中心的长春、哈滨尔地区。

    东北共军开始展开组织,胁迫民众,吸收青年,清算斗争,制造恐怖,即已无所不用其极。军事战略则完全配合俄军行动:一面占据点线、各港口、飞机场、火车站;破坏所有交通,即控制或断绝海运、陆运与空运,以达成俄方阻挠国军接防的政策,迫使政府无法规复主权。一面集中兵力,集结各省市都会近郊,严阵以待,准备俄军撤离时,立刻攻入占据。

至三十五年春,中共宣布「在林彪统率下的『东北民主联军』已有三十万之众」,得乘俄军北撤之际,逐步夺取中长铁路沿线各地;旋经国军一一克服,驱之于松北地带。后经整训、补充与扩张,方有声势浩大的不断攻势。


(二)洋土八路并进

    战后盟军最大错误,竟把东北划在中国战区受降之外,我们的领土却让苏俄来受降;是以中共何尝仅只「配合俄军、外蒙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分明是坐地分赃,取得苏俄在东北对日受降的「胜利」成果!朱德原即代表中共向政府勒索,提出叛逆口吻的要求,内有:「中国解放区、沦陷区一切抗日人民武装力量,有权根据波茨坦宣言条款,及同盟国规定受降办法,接受所包围的日伪军授降,收缴其武器资料; 解放区及沦陷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有权派代表参加接收敌人的投降,及处理敌人投降后的工作。」

    在东北,中共于苏俄的掩护之下,确以时势满足了朱德此项无法无天的要求;因而实际变成了中共的受降地区。

    尤其是尾随俄军,如影随形,一路跟著受降的「洋八路」,首脑即以俄军占领长春的城防司令部副主任名义掩护,对外称呼「黄中校」的周保忠,后来一变而为围攻吉、长各地洋、土八路混合的总指挥,并任共党的「松江省政府主席」.,另有持「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名义,驻哈尔滨,实负松哈地区共军责任的李兆麟,依次是杨靖宇、李延禄、冯仲云等。

    这批从昔年「东北抗日联军」蜕变自称「联共」的「洋八路」,时与「土八路」以两个系统相标榜,和延安没有直的隶属关系;看在俄国「老大哥」面上,仅有横的工作联系;且靠俄方近水楼台,并加久已熟悉东北情形,恃有地主自居的优势,不无分庭抗礼的嫌怨。未久,李兆麟在哈被刺身死(详见后),或即其间突出事件;最后经林彪统一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逐渐消失了这批「洋八路」。

   


(三)中共政治攻势

    最初潜入东北的中共头子,负领导之责者计有陈云、高岗、林彪、叶季壮、张闻天、曾克林、伍修权、陶铸、彭真等,一面指挥在俄军协助下的军事发展;一面即以伪满政体瓦解,遍设各地非法政权,乃由原始的「伪满组织」,变为俄式的「伪共组织」。后来才有伍修权、王首道、李立三、饶漱石等参加东北「军调」工作。

    从东北最高政权机构,以迄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工矿生产部门,一如政府的东北接收,皆经延安另行任命一帮「共官」。那和东北行辕唱对台戏的头目,就是陕北土包子、与毛泽东就地合流的高岗,毛酋论功行赏把高封做关外王,兼长中共「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头子。两个副头目:一是从北平师范大学就搞中共地下工作的林枫;一是号称东北左派首脑、实乃标准土豪劣绅型的高崇民。各省市政府及生产事业,多由东北籍投共分子主持:伪辽宁省政府主席张学诗、渖阳市长焦若愚、辽北省政府代主席栗右文、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于毅夫、东北电政总局长陈先舟等。从高崇民依次这些人,不容否认有其助纣为虐的作用与影响;此亦中共善于欺骗利用政治垃圾使然。

    共党发勤了双翼的政治攻势:除在东北各地从事破坏、叛乱、阻挠政府行政接收以外;并于三十五年初,乘「政协」、「军调」之机,公然向政府提出大敲其政治竹杠之所谓「解决东北问题办法四项」:

    「一、改组东北行辕及政治、经济两委员会,与各省政府,吸收东北民主人士及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参加。

    二、承认并整编东北民主联军。

    三、承认东北各县自治政府。

    四、国民政府为恢复主权而开入东北之部队,其数量应予限制。」

    此乃兼具政治与宣传的攻势;中共为了贯澈这一攻势,曾向政府业经形式上接收地区,力倡或迫组地方性的「联合政府」,俾据以造成局部事实,逞其夺取政权的企图,自皆遭受拒绝,均详后。

    最初潜入东北的中共头子,负领导之责者计有陈云、高岗、林彪、叶季壮、张闻天、曾克林、伍修权、陶铸、彭真等,一面指挥在俄军协助下的军事发展;一面即以伪满政体瓦解,遍设各地下非法政权,乃由原始的「伪满组织」,变为俄式的「伪共组织」。后来才有伍修权、王首道、李立三、饶涑石等参加东北「军调」工作。

    从东北最高政权机构,以迄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工矿生产部门,一如政府的东北接收,皆经延安另外任命一帮「共官」。那和东北行辕唱对台戏的头目,就是□北土包子、与毛泽东就地合流的高岗,毛酉论功行赏把高封做关外主,兼长中共「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头子。两个副项目:一是从北平师范大学就搞中共地下工作的林枫;一是号称东北左派首脑、实乃标准土豪劣绅型的高崇民。各省市政府及生产事业,多由东北籍投共分子主持;伪辽宁省政府主席张学诗、渖阳市长焦若愚、辽北省政府代表栗又文、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于毅夫、东北电政总局长陈先舟等。从高崇民依次这些人,不容否认有其助纣为虐的作用与影响;此亦中共善于欺骗利用政治垃圾使然。

    共党发动了双翼的政治攻势:除在东北各地从事破坏、叛乱、组饶政府行政接收以外;并于三十五年初,乘「政协」、「军调」之机,公然向政府提出大敲政治竹杠之所谓「解决东北问题办法四项」:「一、改组东北行辕及政治、经济两委员会,与各省政府,吸收东北民主人士及各党各派、无党派人士参加。二、承认并整编东北民主联军。三、承认东北各县自治政府。四、国民政府为恢复主权而开入东北之部队,其数量应予限制。」

    此乃兼具政治与宣传的攻势;中共为了贯彻这一攻势,曾向政府业经形式上接收地区,力倡或迫组地方性的「联合政府」,俾据以造成局部事实,成其夺取政权的企图,自皆遭受拒绝,均详后。


(捌)文官徒手接收


(一)张嘉□超载重

    从长春初期的中、俄谈判触礁,东北行辕及接收人员撤退,交涉重心移于重庆与莫斯科之间,东北问题渐受国际重视,俄方态度稍趋缓和;严冬的长春,一时突呈冰解雪融之象。三十四年底,俄军表示协助中国政府接收,撤守北平待命的各省市行政人员陆续返长;此时,主持东北大计的熊式辉早已一去不归,仅由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坐镇长春,督导接收事宜。当各省市人员出发前,张皆指示一番,大意不外国军虽未接防,俄军已允保障前往,必可顺利无阻,安全不必顾虑等语。张手握有且可全权支配的东北流通券,每省市各发四百万元,作为接收经费;另洽由俄军派一名尉官「联络员」,率俄兵数名,分随各省市政府,谓之保护;这些徒手文官,就此一批一批的上任去了。实则各个陷进中共、俄共密布的「请君入瓮」,走向莫知所之的噩运。

    东北接收是非常之时,亦非常之事,偏又遇见如许非常之人。但是国家政制,毕竟应该正常的;却在东北行辕分设政治、经济两委员会,就算以应非常之局,而熊式辉兼政治委员会主任委员,_不在任尽职,那些留居长春的政治委员会委员,怎么也不来主持各省市的接收呢?

    其时,兼具外交与行政的重任,全部置诸主持经济委员会的张嘉□肩头,_未见任何兼代职务的政府明令,似亦不容许国家重任的私相授受,只能说是能者多劳,越俎代庖,责任心切了。然而面对阴险□狡的中共、俄共,岂是一位银行家所能应付?不落北极熊的陷阱者几希?多少是在儿戏国事;张之不忖德,不量力,有如此者!纵然张之往昔成功于银行实务,惟银行家未必尽是经济学家;更遑论未必就是外交家、政治家。犹记得张于昔年接长中国银行之日,报端曾载所云「不懂政治」之语,曾几何时,竟忘斯言。我相信:像他那样一向重崇法务实、笃行践履的人,设事后一旦冷静回顾东北接收之役的言行,也必会自侮负荷过重,且对处境错觉,未能胜任愉快,引为生平一大憾事罢。

    不幸的,打发各省市接收人员走后,虽张嘉□也于三十五年二月二日离长春回重庆。从此他和熊式辉二人,皆成政府实_外交部对俄交涉向长春及东北各省市的转达员了;三月,熊率行辕随国军驻锦州,张_留渝,独负传达之责。长春,殆非前此行辕撤退时的真空可比,_已打开接收之门,各省市人员亦多前往,方有赖于大员主持内外,却仅余行辕副参谋长董彦平,以其「军事代表团」名义和俄军折冲;且遥为各省市已陷困境的艰危支援。

    张离长春后,董彦平频接各接收省市纷纷的告急待援函电;继续交涉尚未接收各省市行程;商洽国军循中长铁路北进问题;张莘夫一行接收抚顺煤矿遇害善后等事项;尤其已届前经协定俄军全部撤出之期,对方一再延宕的重大纠缠。凡此,决非仅赖董彦平个人之职务与地位所能解决,他曾电熊、张一再请命,乞速派政治负责人员莅长主持,却皆未加理睬,一直独自苦撑。值兹稍露转机变化莫测中,必须善为掌握运用;但徒令董一军人率代表团三数通俄语者,以对俄方马林诺夫斯基为首的强悍集团,在董是吃力,国家是吃亏,其不幸的演变与结果,未卜可知。


(二)接收省市一瞥

    长春阶段,东北各省市的徒手接收,直至俄军撤离,北部地区再沦陷,依次作一简略记载:

    吉林省与长春市:重划东北省区中,原定长春而为吉林省会,系省辖市,市长赵君迈。行辕初设时,长春混乱状态,已详前;三十四年底,中、俄再商开始接收,赵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就市长职,仅形式接收而已。所辖警察力量极薄弱,且份子复杂,纯靠俄军维持治安,愈趋不宁。虽经空运保安队三千名,并已一部分被俄军缴械,在中共、俄共环伺中,依然一座危城;因尚驻有俄军总部,及政府接收人员出入重地,勉强保持表面平静。

    吉林省政府主席郑道儒,行辕撤退后,因病留平,由财政厅长王宁华代理主席职务。改移赴林省会于吉林市,乃循吉长铁路沿线,逐步接收;原经商妥可编保安部队,护卫接收人员分各吉县,尚未成行,_被俄军缴械,扣留员兵。三十五年一月底,首往接收吉林、长春二市间的九台,抵县城车站,_遭扫射,原车退返。迄四月初,俄军总部从长春撤离,「四一四」的长春争夺战于焉揭幕,仅赖少数保安部队、警察、市民,展开数昼夜英勇的保卫,终难抵御俄军支援万余共军的攻袭。此役我方伤仁惨重,被共军俘去多人,内有吉林省政府代主席王宁华、长春市长赵君迈、长春防守司令陈家珍、经济委员会主任秘书张大同等。

    渖阳市:长春阶段,决定先从中长铁路沿线的几个点──_大都市接收起。渖阳初系辽宁省辖市,_省会所在地;市长人选,应由省政府派充。三十四年底,急于接收,乃调水利部东北特派员董文琦为市长,冒险前往,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就职。是在中共、俄军盘据中的危城,幸接收后仅二旬,国军自锦州开抵渖阳郊区,虽遭俄军阻挠,未克进驻市内,殆已颇足稳固形势;三十五年三月中旬,俄军突撤,几生巨变,停滞铁路西侧的国军,即时入市,顿呈安定。受尽俄军诈欺的接收中,各省市或遭战祸,或受胁迫,其结果之再沦陷则一;唯渖阳市得保全,是获国军环绕立即「接防」的保障。 

  大连市:系院辖市,市长沈怡。苏俄视为禁脔的大连,方庆恢复帝俄沙皇时代的光荣,极端蔑视中华民国的主权;坚持中长铁路南起大连那一段,自始全被共军盘据,俄军以不能保障接收人员的安全为辞严拒,终东北接收之役,大连迄未规复。

    哈尔滨市:系院辖市,由张嘉□陪同市长杨绰庵,于三十五年一月一日到任。这是从帝俄经之营之,视为东方的莫斯科;此次中共、俄军霸占松北大片的广土众民,_据哈尔滨发号施令。当形式接收数月中,仍不断发生掠_奸杀事件,共军围聚四郊,自由出入市内,恐怖气氛与日俱增。所谓「市政」,大都侍应俄军需求杂务,调解俄军扰民的纠纷而已。直至四月五日,全体官员随同俄军撤离,共军立刻入市占领。

    松江省:省政府主席关吉玉,三十五年一月十二日,成立省政府于哈尔滨市,中央特派行辕政治委员会委员莫德惠监誓各省委就职。关于松、哈接收情形,因我亲历其间,另志详后。

    辽北省:三十五年一月十日,省政府成立于四平市,主席刘翰东。省会附近县城,如西安、昌图、辽源、黎树、开原,名为接收,实则县长以次多落于共军_持中;三月中旬,俄军自辽、渖北撤,辽北各地悉遭袭击,县城均被侵占,并包围省会四平,国军_未到达,警卫力量不足,多赖地方人士奋起,支援省府,经几昼夜的保卫战,牺牲惨重。三月底,共军攻入,官员皆被俘,迭经交涉,方由俄方派兵接运少数首长抵长春。

    嫩江省:省政府主席彭济_,于三十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在齐齐哈尔市成立省政府,弹丸省城,孤立无援,市外就是俄军支持的中共的「黑龙江省政府」──它是包括旧黑省全地区。从到任第一日起,_自投罗网,急谋自卫自救;虽当地民气颇盛,临时凑集约数千警保队伍,殊难抵御共军无休止地进攻,唯盼国军早日赶到解危,真加大旱之望云霓。终于边战边退,四月下旬,抵哈尔滨,幸获参加集体撤出国境。

    合江省:省政府主席吴翰涛,一度至哈尔滨待命前往;鉴于松、哈岌岌不保,共军多集结合江省会佳木斯一带,且为其后方重地,焉容政府人员进入,形式接收,亦非所允。中途知难而返,得保安全。

    黑龙江省:省政府主席韩俊杰,与合江省接收同一进退。

    兴安省:省政府主席吴焕章,地区辽远,在长待命,未能接收。

    辽宁省:省政府主席徐箴,三十五年一月随同国军进驻锦州,_在锦成立省政府;三月,移至国军接防的省会渖阳。辽宁省政推行,空间虽迄未遍达全省辖境;时间却和东北接收将及三年的国军命运相终始。

    安东省:省政府主席高惜冰,三十五年十月底,国军驱除盘据该地区的共军后,省政府方成立,自属国军保护下的接收;半年后,国军撤离,随之而退。

    综观这一阶段接收后果,支离破碎,不堪回首。地方官员的职责所系,服从政府命令,赴汤投火,不容退缩,虽牺牲亦所应尔;但是决策与颁发命令,则不可不作明智慎重的考虑,俾牺牲必有其意义和代价。此次_误信俄方所称「保障安全」与「协助接收」的诈欺,且未能继以全力而善尽对俄的周旋,轻把徒手的文职人员,掷诸不设防而受共党围攻的城市,加送羊_之入虎口事小;招致四平、长春等处战火杀掠;地方人民饱受涂炭;松北各省市官员于威胁恐怖中撤退「出国」;其于国家与政府的威信,东北同胞期待光复的向往,遭受打击,至为重大。


(三)张莘夫等殉国

    徒手接收开始后,立_发生意料中的意外。最惨痛事件,_张莘夫等一行接收抚顺煤矿殉国:原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东北特派员兼行辕经济委员会工矿处长孙越崎,调兼平津敌伪产业处理局长,东北职务由接收委员张莘夫代理,于三十五年一月六日,奉张嘉□命,率同技工人员共八名赴抚顺,一去失踪,查询无覆。后得渖阳消息:张等接收煤矿受阻,一月十六日自抚顺返渖阳途中,在李石寨车站,皆被土八路刀劈刺杀,死事壮烈。

    这是东北接收人员被俄军所称「保障」中屠杀惨案的开端,传出后,全国舆论大哗,各地展开学生运动,国际多有反应,从此才揭开了东北接收的秘幕。可能的最大影响,使俄方稍存瞻顾,多少挽救接收各省市文职人员,遭受同样情势的危运。我在哈尔滨,惊闻噩耗,悲痛万分,对同人说:「我们果能死裹求生的得救,真靠这批烈士英灵,做了首义的替死鬼;来设永生牌位纪念他们罢。」

    张案屡经交涉,俄军一口咬定:华方派张莘夫等接收抚顺煤矿,纯属片面行动,并未遵守双方协议,是应正式通告俄军,派遣联络人员,陪同前往,俾便保护;纵然狡辩藉口,却让他有「口」可「藉」了。张莘夫等就在胡里胡涂的派往,莫明其妙的送了命。冤魂有灵,岂能瞑目?

    据悉张等一行,事前仅经张嘉□取得中长铁路俄方副理事长加尔金个人谅解,并谓派他的助理玛利偕赴抚顺;确是未照所谓中、俄间协议,如各省市接收循例由俄军派联络官员伴行保护,此乃俄方卸责或争辩的问题焦点。而事实上对方口头所派的那个玛利,并未偕赴渖阳;仅凭他一电话催往,显然中共、俄共预谋陷阱,竟轻信的前往送死。其后,张嘉□已返重庆,或以深感职守与道义的责任,对于遇难人员的善后,确曾尽力;然抚恤再多,人已云亡。

    受了十八刀砍杀的张莘夫遗体,经生前友好渖阳市长董文琦等治丧,于三十六年五月十一日,安葬于北陵。立墓碑铭,志其事,文长从略,中叙「烈士奉命接收抚顺煤矿,有苏方理事玛利偕行,因抚顺有苏军驻守也。自长春至渖阳,而玛利悄之抚顺,以电话告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催烈士速往。或曰事甚_尬,轻踏不测之机,突遭非常之变将奈何?」结语则以「烈士之逢闵凶,东北之多□扰,皆一魔掌之所翻覆,一野心之所操纵;然而误烈士者何人?误东北者何人?自有良史之笔,直书未已之罪!」碑石留诸万世,此铭传矣;但是「铭」尾两个「误」字,果将为千古悬案耶?

   这里必须记取张等一行殉国姓氏籍贯:(一)张莘夫,吉林九台;(二)徐毓吉,吉林扶余;(三)张立德,哈尔滨;(四)牛俊章,吉林永吉;(五)庄公谋,辽宁辽阳;(六)刘元春,吉林德惠;(七)舒世清,辽宁抚顺;(八)程喜田,吉林德惠。都是优秀的东北才俊,诚如「铭」中慨曰:「不死于敌人之手,而死于国人之手;不死于抗战之时,而死于接收之时;自必饮恨千秋,而目弗瞑!」毕竟皆得「烈士」头衔;然则一_苦难遗族,将何所依?


(玖)松哈被困半载


(一)就地破格取才

    接收哈尔滨市一周后,松江省政府人员于三十五年一月八日由长搭中长铁路赴哈,例经俄军派「联络官」一名,率俄兵四名伴往,曰保护,实监视。长、哈途中,俄人恶作剧,故意不放暖气。天寒车冷,夜不成眠,颇具昔年罪囚征途发配况味;似戏弄的车行如爬,原本半天行程,竟一昼夜抵哈。所过中共、俄共混合区,尚未登车骚扰,乃「联络官」之赐。同车有嫩江省政府人员,为我们监誓就职的政委莫德惠。途经陶赖昭(松花江车站)、三岔河,皆属我的故里──吉林省扶余县;继_莫德惠原籍的双城堡车站;我和莫对座,凭窗眺望,共话沧桑,同具过家门而不得入的感慨。看那一片无际的肥沃田野,被荒烟衰草所掩,间有白雪相映,大好家园,透着凄凉;豺狼遍地,百姓何辜?乡思倍增,徒叹奈何!

    省政府设于哈市南岗的原本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旧址,望之气派壮伟,时势却大非昔比。十二日,举行就职典礼,所感受者,殊不寻常,那位从长春陪来的俄军「联络官」和俄兵,如临大敌,横眉竖目,有若持枪相向,留下一幅充满国耻的典礼照片,偶一翻阅,触景伤情。当时驻哈之俄军高级军官_北部警备司令马喀希莫夫,亦继莫德惠后,趾高气扬地大致其词。口蜜腹剑地高叫「友好」;只好受了一肚子闷气。

    省属各县市民众代表,包括伪满机构留守人员,从各地冒险前来,欢迎早日派员接收。政府前此潜伏反日的地下战士,亦多集中哈市。省政府警务处仅从当地募集警察二百名,其中难免隐藏共谍;俄军警告不得编组保安团队,是于全面接收任务,大有一筹莫展之势。

    迭经交涉后,俄方允许附近的双城、宾县、阿城各县,可派县长到任;初仅试以双城,县长去时,立被县内共军看管,无自由。其余县市,就此打住。推行省政云云,真是政令不出府门。

    从关内传来华北接收中,有「伪民」、「伪商」、「伪教授」、「伪学生」等说;我在集合伪满公教人员讲话,力辟此说之「伪」:在东北,只有溥仪及其左右少数巨奸,构成了「伪满」以外,老百姓是无辜的、善良的;公教人员是被迫的、衷心内向的;是国家丢掉了东北民众,是政府放弃了保护人民的责任;国民殊无负于国家,永持怀念故国的孤臣孽子。尤其九一八事变时,被抛弃稚龄的幼苗,其后出生的婴儿,未克身享国家正统教育,及一切应有的权利;今日焉能令其负起亡国以至叛国之「伪」的罪名?元首对于罪大恶极的日本军阀,犹持「以德报怨」的宽容;我们尤当懔遵德意,更厚爱可怜的东北民众与青年,抚慰尚不及。复何忍心置之于「伪」?我_据此善加勉励,期以发挥重归祖国怀抱的忠爱精神;每当激昂声泪俱下时,常使听众感动涕零,有如彼此抱头大哭尽泄积怨的痛快。

    久被日本冷酷压抑的伪满公教人员,不仅精神方面受尽虐待;物质生活也苦不堪言。和在伪满担任公职且据监督地位的日本人相较,薪金配给,高低悬殊;比朝鲜人还不如。同在一间公家食堂用餐,日本职员吃稻米,朝鲜职员吃稻米和高粱的混合米,伪满职员吃高粱,人分三等,饭亦三级,藉口是因「风习而别」;一般民众自是吃杂粮了。这些丧失祖国的伪满公教人员,多被折磨的萎靡不振,嗫嚅畏缩;初见从天而降的接收官员,低头弯腰,虚心下气。最痛苦的居然有人加以「奴化」字眼,真使之_经多年忍辱含垢,突见曙光中,又遭伤透了心的打击。我深具同情的了解,乃多诱导鼓舞。原以我是后赶参加接收,未偕「班底」的一人班,唯有临时邀地下反日同志,和伪满干部,且重用其资历优长者,虽主任秘书与科长等职务,都是留用人员。这可能是接收中的例外;而那感奋图报的忠于所事,也多出乎意料之外。俟撤退驻渖阳,皆能冒死前来待命,利用这段较闲期间,多靠熟悉日本建设「伪满」资料的协助,搜集成「东北统计辑要」一书,是东北接收中未可多得的文献收获。自认所采就地破格取才,是绝对正确的;迄后多随我内调中枢服务,抵台湾者亦不少。  [next]

(二)强颜苦酒联欢

    俄方尽管极尽阻挠耍弄,却会表演「友好」,假戏真做。俄军驻东北之北部警备司令马喀希莫夫、哈市城防司令喀差克夫(旋由撤退来哈之渖阳城防司令高福同接充),后期马林诺夫斯基亦自长撤哈,皆对我方官员,周旋「应酬」,屡邀酒会、晚宴、音乐演奏、观俄国巴蕾舞剧,多被渥多克俄酒醉倒而散。我方不得不答宴,凡此和俄大鼻子的「联欢」,真不知那杯苦酒,是泪是血,硬往肚灌,强颜为笑,是痛苦,是受罪。说穿了:当时曲意屈从,未尝不是一厢情愿地奢望俄方多予协助接收的幻想。实则怎能变更或缓和_定或试探之阴谋的执行?

    记得一桩可怜亦复可笑的_曲:当我们一次宴会中,俄军哈市城防司令喀差克夫,不断地赞美陪客中一位华妇的狐皮大衣,口中羡念有词:

    「我那莫斯科家里的女儿,如能穿着这样名贵的衣裳,岂不更加美丽了吗?」言外不便明抢而露「婉索」之意;翌日,_向这位华妇价购相赠,聊示「讨好」。足见俄人穷斯滥矣,且极贪鄙之一般。

    松、哈官员,依然集体而居,偕同出入,如半自由。合江、黑龙江两省政府接收人员,主席与各厅委等,二月间自长至哈,中途停留,交涉前往,久困旅次,苦闷万状。松江省政府于农历除夕,大雪纷飞中,邀集过年,多是患难与共的老友,此夜之聚,感想万千,危城中,强欢乐。俄军_不协助两省府成行,并悉北部皆已径交共军占领,树立了非法政权,终不得不打道回长。


(三)目击骨山血海

    长春常看到的俄军丑行,在哈尔滨照见不_。日本人成_的被杀,此时此地所在多有。俄军侵入从帝俄_据为侵华中心的「东方莫斯科」,别有一番乘胜复来的强盗气焰。对于集居哈市最多的日本人,目为投降的亡国奴;基于甲辰于日、俄战时俄军惨败的历史背景,愈显此来雪耻复仇的疯狂兽性。这一向被称不夜之城,现已变了鬼域一般,虽经劝导工商复业,亦以秩序混乱,门市冷落,提早关门,当年繁华,一去无踪。

   据统计:日本降服时,仅哈市住有包括日侨日军共十五万日人,战俘和壮丁多被俄军分拨补充共军,和遣送西伯利亚做奴工,所剩妇孺,强暴抢掠,被杀者众。时值北地寒天,_后余生,多冻馁而毙。

    被驱逐聚居一起的老弱病患,极受虐待,求生不得。常发生集体自杀事件:如放火自焚于集中营,牵手环抱投入松花江等惨案,综计似此寻死的逾二万人。

    我曾亲赴哈市马家沟,看过一个收容所,据告原有一万五千日人,多被冻饿疾病丧身,或不堪虐待伤亡;当时仅余数百人,男女披头散发,骨瘦如柴,若疯若痴,虽生犹死,惨不忍_。

    我也去过省政府所在地南岗不远的孔庙附近,望之深面广阔的「万人坑」,里面堆满冻死、饿死、被杀、自杀的千百日人死尸,惊心动魄的骨山血海。当时天寒雪掩,尚少气味,后恐难免瘟疫流行。

    据地方人士相告:那「万人坑」,就是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东北同胞的弃尸之所;曾几何时,天道循环如此之速?忆起残酷的血债,凉淡了我的怜悯之情。


(四)李兆麟被刺案

    哈市四郊,被洋、土八路交织着层层包围;市内充斥着便衣的持械共谍。「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以洋八路领导人姿态,高居市内,指挥若定。李原名张寿□,辽宁省辽阳县籍,东北大学肄业,九一八事变时,参加共党渗入的「东北抗日联军」,后被日伪军驱入俄境,接受俄共训练,此次随着红军,驻哈公然活动,初任过渡的「滨江省副省长」,实则超过「省长」谢某的权力。

    李兆麟常来松江省政府走动,来必侃侃长谈,如疲劳轰炸,说到爱国爱乡处,有声有色,颇善表情,很像周恩来那点软功夫;似此处境,未便开罪,任他来去,戒之防之。对于一个苏俄豢养的共产党徒,岂肯轻信迹近「投诚」的谎言?纵_冤枉他也许确真别有怀抱;力避不慎陷入他的伪装圈套。

    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后,李竟就地提出组设「省区联合政府」之议,惟以「俟中央的协议与指示」相推诿;此时,他已露出狐狸尾巴。

    突于三十五年三月九日下午,「中苏友好协会」的郭姓女共干来省府,查询李兆麟行踪,并谓「昨天午饭后,他说去访松江省政府,现经一昼夜未归。」据实答以「确曾来过,稍后_去。」当晚,在市内水道街九号一幢二楼,发现被枪击杀的李尸。

    原已充满恐怖的哈市,出了这件无头血案,死者又是其时显赫人物,不仅中共、俄军震动重视,我们亦大为惊讶,无法想像将会演变与扩大到如何地步。立_传来骇人听闻的警告:「李死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政府人员,都是凶手;包围哈市的十万共军,日内入城,替李复仇,要砍松、哈全体接收官员的人头,作为灵前的血祭。」越日举行葬礼,面对现实,环境所迫,我们不能有惧于任何恐吓,联袂前往,参加公祭,环棺绕行,瞻李「遗容」,戏剧化之老鼠哭猫的面呈哀戚状。这一幕,宛似电影广告:「滑稽梯突,惊险紧张」;其时,灵堂中密密麻麻,挤满了从四处八方来的文武共干,据说左右埋伏共军甚众,未免也提心吊胆,枪声一响,就此「祭灵」,随李一路「西归」去矣;确赖俄军镇压,有惊无险,礼成而退。从此自愈无宁日,恐怖气氛亦愈增,接收人员愈陷束手待毙的危境。

    李案迄未破获,因被刺于一单身女人的住所,或谓是情杀;后传共党内部自相残害,系洋、土八路间的倾轧制裁,故布疑阵地掩为桃色案件。

   


(五)对岸有我故人

    李兆麟生前常访松江省政府,有时对我特表「关切」,使我非受「宠」,乃若「惊」。一次有过这样对话:

    「民主人士中,东北籍的文武领导阶层,如高崇民、万毅、张学诗、卢广绩、阎宝航、于毅夫、栗右文、陈先舟等,都很称道你的学识能力,目为极具爱国热情的健者,尤其最爽直、主正义的年轻朋友。」

    「多承他们过奖;所谓朋友,皆成过去。共产党和左派仁兄,还讲什么朋友不朋友,那样,岂非『温情主义』吗?」

    「也不尽然。他们分从各地,常来常往,似乎都很想念你;倘若最近有人来,可否在哈市或过江北碰碰头?政治立场,纵然不同;友谊历史,不必一笔勾销嘛。」

    「算了罢,他们早就深知我是天生的顽固派,碰头还不是吵架;一辈子也不会把我『洗脑』了。」

    「噢,还有,江北的中共『松江省政府教育厅长』韩幽桐,是你大学的同学,亦你领导全国学生运动时期的助手:她常念道你,仅一江之隔,遇机谈谈何妨?」

    我也「噢」的一声:「就是那个韩桂琴呀,更算了罢。烦你转告那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故人,引一句通俗戏词:『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我抱拳作唱状,彼此苦笑乃散。

    我在哈得和西安事变潼关接驾的孙铭九聚谈却是李兆麟的安排。李说孙非共党,亦未附共,一直是庇居共区的「客人」,无何政治色彩,仅愿一晤叙旧。我自二十四年夏从武昌行营与孙分手,迄已十年未见,引起藉此深入了解西安事变的好奇心,并想探听些许共党内部状况;一个深夜,被车接到市郊隐处,近乎神秘和恐怖的会晤。孙对事变前后解释甚多,有其「不胜遗憾」之处;谈到相继的「二二之变」,(二十六年二月二日,由孙率领激烈的「少壮派」,杀死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等。)他说确受杨虎城煽惑,挑拨内哄自焚,企图火中取栗。当初外间虽曾有此推测,现从当事人口中证实。孙郑重否认他是共党或其同路人,「二二之变」闯祸后,从西安逃入共区,一直受到「保护」;他承认自己是国家的罪犯,但是「共党并不欢迎他这样的人」。我对之有责备;史实是木_成舟,且皆舟翻浪打,责之何用?关于东北投共人士情形,及此次中共利用东北青年,扩大武力,亦加析论。对他今后行止,我唯以「从悔悟中寻正路」相规劝。时近黎明,互道珍重,原车送我回来。此晤让我对于前所未详之事,稍获参考资料;孙述虚实处,自须明智判断,过后想起,这一会见,真算冒失,说不定会永远失踪或当场惨死。

    传说孙铭九终于被共党「逐客」了;后有人在香港遇之,据告已营商,似在港日间跑单帮。


(拾)赴锦州求解铃


(一)置死地而后生

    从松、哈,以至最北的嫩江省接收人员,当俄方正式通告「俄军四月底以前全部撤离」后,所盼望的国军,_不能届时到达;自身警卫力量又极薄弱,势将沦为共军俘虏,或被惨杀。迭接熊式辉遥为指挥的电示,多是官话连篇:

    卅五年二月间,熊会从重庆有指示:

    「我军接防长春及哈尔滨之部队,业已准备;所有我军沿长春铁路沿线接防之部队,均决定由铁路运输。」

    所称国军接防之「铁路运输」,亦已一再被俄军严拒,无可变更的绝望了;他却仍给这粒定心丸,让我们「望梅止渴」。

    三月初,熊已随国军安驻锦州,高枕无忧。又来电了:

    「各省市困难情形,均在念中,经已并陈中央,力予交涉。委员长亦昭示国人,东北问题必合理解决,务希暂时忍耐,审度时机,善为因应,听候中央指示。」皆不知将如何「忍耐」、「审度」与「因应」。三月中旬,熊再出锦州电示:

    「奉委员长手启寅巧酉府军仁电:凡已到任接收省政市政之官吏,应坚守任所,不得撤退。如至万不得已时,可在区内游击,或随苏军撤至苏境方可。」

    此电命令到任官吏两条出路:一是「可在区内游击」;一是「或随苏军撤退」。临危受命,为国尽忠,守土有责,生死赴之,都是义不容辞的。打游击,必稍具备游击的条件;惟以几十个徒手文人,凭什么去「在区内游击」?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实际问题。而「或随苏军撤退」,系诸中、俄交涉,决非事到临头所能办。算做到任的松、哈官吏,同深惶惑;经与驻长董彦平通长途电话,询以究竟,告以最好推代表赴锦州向熊请命,乃有我之锦州行。

    由哈抵长,候机飞锦。时逢辽北四平于战火中告急之际,董彦平真是内外交迫,焦头烂额。我与准备俄军_将撤离,率众作长春保卫战的吉林代主席王宁华,联床夜谈,他深以力薄势危,必为四平之续为忧;承王送我到飞机场,殷殷话别,谁知那是一场可能的生别死离。


(二)犯上争辩获允

    三月下旬,抵锦谒熊。他表示:「北部各省市全体接收官员,随俄军撤退,是依人,能否允诺,未敢定;在区内打游击,求其在我,自较易行。」并加重语气的申明:「这是委员长的手令。」此时,不能不极沉痛地,为陷在松、哈以及齐齐哈尔的接收人员呼吁了。我先说:「听起来,这个『打游击』的主意,完全是出自东北行辕的建议。置身于上千上万的共军层层包围中,少数文官,赤手空拳,去打游击,你认为这是切合现地情势的决定吗?」熊气了,坚决否认那不是他的主意。我诚恳的请求:「中共、俄共穷凶极恶的合谋,必陷我全体接收人员于死地而后已,政府焉能忍心置之于不顾?中央未尽了解实际情形;行辕设在现地,应当有其主张。抛开『打游击』的死路一条;迅由中央和苏俄政府,径行有力交涉,唯有亦必须贯澈『随俄军撤退』,方是正办。」熊的语意逐渐缓和,再经反覆辩解,最后蒙他勉强同意,立即电请中央加紧对俄交涉。

 月底,熊急示我以「已奉委员长寅感酉府军仁电示」:

    「关于接收人员之行动,仍应遵照寅巧酉府军电示,省政市政之主管,必须坚留任所,不能撤退;如我军未到而苏军撤退时,则准其随苏军撤至苏境,并事先交涉。」

    熊说:「这次没有叫你们『打游击』的字样了;_由重庆和长春分头交涉,赶快取得俄方允许北部接收人员全体随俄军撤退俄境。」我颇引为未虚此行,对他深致感慰之意;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锦几度和熊谈话,他每次有「东北接收就是『猜单双』……」之语,殊不解其意,又未便多请解释;从旁询其左右,亦多谓近几天常听熊作此语。我生平初闻『猜单双』这一词汇;他却把东北接收大事,如同玩了一场赌博。最近从香港传来消息:有位袁君,江西籍,在香港开了一间「银号」,就由大陆陷后留居香港的老乡熊式辉,出任董事长,专事「炒金」,真正大猜其单双了。


(三)官员下旗出国

    四月初,俄军总司令部自长春撤至哈尔滨,董彦平率「军事代表团」,暨长春铁路华方人员,亦随俄军迁哈。原以长春为中心的中、俄交涉结束;长春旋被共军攻入陷落。哈尔滨的双方接触,仅属北部接收人员撤离问题,经过中央和在哈双管齐下的交涉,终获俄方同意。

    中共获悉政府接收人员将于四月底随同俄军撤退,乃有在哈市武力暴动,造成混乱,乘机_持所有官员的阴谋。连日发生绑架郊区警察等事件,并鼓惑少数流氓「请愿」,美其名谓:「挽留政府人员」,实_阻挠撤退。俄军_允接收人员随行,值兹尾声,避免肇事,尚能力予维持,勉得保全。

    集中哈市准备撤离者:除「军事代表团」、松、哈两省市、兼中长铁路理事刘哲等外,嫩江省政府人员,艰危突围,赶到哈市。于四月廿五日,全体随同俄军总部专车离哈──_循俄军一再攻入东北之昔名「中东」今改「中长」铁路,入俄境;在双城子车站,换搭西伯利亚大铁路到海参崴,候史莫尔尼号轮船驶往上海,抵国门,已六月中旬。

    国际间不乏外交官「下旗归国」事例;这批内政官员首创空前但愿绝后的「下旗出国」之举。人生命运,莫非前定,原已准备流落松北大原野「打游击」的文员,居然闯过重重危难,终获免费的苏俄之旅,又岂意料之所及?

    长春阶段的东北接收,就此告一段落。回想那一期间似真似幻之被捉弄的际遇,皆成人类史上罪恶的陈迹,遗祸无穷,影响深远。


中篇 渖阳阶段:政治经济与军事得失


(壹)麕集渖阳一隅


(一)党政经军竞赛

    三十五年夏,我参加财政部、粮食部联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财粮会议;适值家眷从美国搭轮返国,重聚于上海。稍留,_赴以由国军规复且为东北接收新中心的渖阳;那里和长春大有不同,气象丕然为之一变。

    初期的渖阳,熊式辉、张嘉□、杜聿明,政、经、军三巨头,鼎足之势。此时_无俄军的困扰,方值国军胜利高潮,欣见歌舞升平中,一齐来下手的接收大竞赛:多属经济委员会及其临时设置的许多机构;行政院各部会均有所辖;辽、渖地方政府取其主管;军方乘时争夺其间;而「党营事业」亦不示弱;行辕本身,当仁不让,又成立了「统一接收委员会」。因纷歧而统一,却于统一之中,欲愈加矛盾和对立,造成冲突、打斗、不依法、不讲理的混乱;「_搜」成为「接收」的谐音代辞。

    纵然是一部分不肖官员,可能受尽战时生活的贫苦,深尝长春「满炭大楼」的危难,得脱苦海,一步登天,要从榨取与发泄中求补偿,俾达甘冒风雪千里远征的宿愿。天上飞来的廉洁同僚,地下钻出的忠贞_士,尤其少见多怪的东北老百姓,均极为之侧目。

    军人中,难免恃其初胜气焰,有失常规;凡事衡诸军风纪,未免失之迂阔。或许少数骄兵悍将的专横,确多有损忠勇将士的声誉;焉知不是种下由胜转败的因素之一呢?

    俄军虽已早就撤退净尽,抢掠后的残余景象,并未随俄军以俱去。打垮了日本人的万恶统治;赶走了俄国人的强盗面孔;换得国军和接收官员,带来了胜利的无限光明,却丝毫掩不住东北人民的愁眉苦脸,摇头叹息。

    老百姓够苦了,够惨了!历经两大不同形式的帝国主义剥削洗_之后,这一切,真是他们十四年以来泥首翘望的吗?


(二)抢报纸办大学

    除抢接敌伪产业(实际此时已是国产、公产、民产)以外,更有看来可喜实最可恶的怪现象,_不约而同地深明「宣传乃接收之母」的大道。

    国军初进渖阳「接防」,立即出版十几个日报之多,堪称你争我夺的乌烟瘴气中,极具代表性亦最精采的杰作之一端,其最著者:(一)中央日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所办;(二)中苏日报,东北保安司令部所办;(三)和平日报,初似保安司令部与和平日报总社合办;(四)前进报,新六军所办;(五)新报,青年军所办;(六)东北民报,藉行辕「统一接收委员会」名义接收,实乃私人所攫;(七)东北前锋报,与党务人员有关;并有辽宁省政府的辽渖日报,渖阳市政府的渖阳日报等。余如「东北公报」、「正义报」、「铎声报」等等,让人眼花撩乱,未尽清楚底细,究竟后台是谁,目的何在。

    浩_之后,物力维艰,政府的宣传工作,自应统一;唯有中央日报,算得正办。党、政、军,乃至一个军或师的部队,皆忙于抢报纸,光怪陆离,虚矫争功,各自表演一套瞎吹之术,徒使人民看得眼花撩乱。毫无顾惜人力财力的轻掷浪费,无一不在对销力量,变象破坏对共党作战的阵营,晕头转向地加速挖掘自己墙角。

    其中抢办「东北民报」的马毅,位列经济委员会委员,并初兼行「统一接收委员会」主任秘书。抗战前,马曾跟我在华北工作;此时,混水摸鱼,人所不怿,殊不苟同他的行径。我常慨叹,故友旧侣,似此妄为者正多;每持爱护心情,责以救乡爱国大义,幸勿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更突出亦更荒唐的事例,莫过于东北保安司令部秘书长出面,由军方办大学;初已定名「光亭大学」(按杜聿明字光亭),有稍明理者谏之,乃改称「中正大学」。原本教育行政系统或国立东北大学应接收的伪满院校,已多被抢先取之;并持文教兴学的大帽子,接收许多土地、房产和工厂,尤以出版教科书为题,占据纸厂、印刷厂等生产事业,俨然无政府状态下的胡作非为。最后,毕竟能有一部分优良师生,陆绩抵达台湾,也算保持了人才。 

    当「军调」的忽战忽停中,_志受挫,士气降低;间有军人忘其卫国卫民的天职,不惜兼操非法营业,愈见造成军事的败纪与败绩。


(三)糜烂堕落疯狂

    从另一富有情调的角度,却是不忍卒_的镜头:渖阳昔时敌伪_魔共舞的「大和旅馆」,变成今日新贵毕集的「铁路宾馆」;东北保安司令部所接收的「俄军俱乐部」,改称「中苏联谊社」;其余名为「官舍」等等,都似堂皇无比的殿堂。不断地舞会华宴,通宵达旦,户外泠刺骨,厅内暖气过剩,尚须开窗透气,一对对地翩翩起舞,谁会理睬「路有□死骨」呢?看那军政大员,多是将校简荐阶层,逐日在灯红酒绿中,高唱凯歌,流连忘返的兴致。当时尚待遣回的日本(包括朝鲜)妇女,继其被俄军强暴蹂躏的悲惨遭遇之后,又来征逐陪欢;满是苍白厚粉无血色的凄凉媚笑,衬托着有若回光返照的渖阳「繁荣」。

    无非检取俄军抢掠剩余的「战利品」:肆意的搜刮,骄横的妄为,挥霍的生活,败坏的风气,是病态的、不正常的,上行下效,相习成风;瞻望漫长而广阔、崎岖而险阻的东北复原景象,令人沮丧,不寒而栗!

    在渖阳,让我置身暮野苍茫,踽踽而行,眼望多少迷途羔羊,身坠深渊却不自觉。 「权力」不能善用,诚足使人腐化;尤其操诸缺乏国家公忠观念的人手里,更会促之糜烂、堕落、疯狂。


(四)神圣文教事业

    唯有接收中的教育部门,淤泥不染,一枝独秀。

    自九一八事变起,十四年来几经迁徙的国立东北大学,由校长兼教育部东北特派员臧启芳,带回渖阳北陵原址,全校师生,弦歌不辍。惟内部人事常也调动纠纷;并渐受共党渗入的变质不宁。三十七年夏,因时局移北平分地复课;旋经新校长刘树勋赴福建觅地备迁,惜战事蔓延乃止;多赖罗云平等维护终始。徐诵明接长日本创设的「南满医科大学」,改组为「国立渖阳医学院」,规模设备,亚洲无多,惨淡经营,废于一旦。

    地理学者王华隆,主持行辕政委会教务处,从最初督导接收,到紧急疏散迁徙,皆多策划力行。他有一句名言,不可不志:「接收青年重于物质;接收人心重于资产。」

    最值崇敬国立长白师范学院师生的忠贞辛劳:原是战前设于永吉的吉林省立大学,伪满时期改为「师道大学」;在吉林迭遭战火中成长,后_一直逃难,七次播迁,由最北到过最南的海南岛。沿途散失伤亡甚多,所余分批抵台湾,限于通案,未克复校,多获专科职训,政府安排就业。这不能不推崇院长方永蒸、训导长刘述先和全体教职员的坚毅领导,卒能替国家保有少数东北学人与青年的元气。

    国立长春大学经先后校长罗云平、张翼军迁至平津,艰苦备尝,终以降将不守,前功尽弃。

    由文教人士马愚忱、莫寒竹、王大任等,在渖阳主持的「东北文化协会」,对于反共的组织、宣传诸方面,颇有献替;尤多领导各大、中学校的青年对抗共党运动,促使学生首脑如齐觉生、张庆凯等率众,持铁血精神和共谍战_不息。当东北接收的一团糟、一塌糊涂里,唯有如许清白自持的文教人士,堪与那最肮脏的红楼梦,仅剩宁国府前一对守门石狮的干净媲美了。

   


(五)马占山的幻景

    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长黑龙江省军政的万福麟,适值因公在北平,乃电领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由万国宾、濮炳珊、范崇谷等翊赞,有其英勇抗日,嫩江桥一战成名的壮举。引起国际尤其日本帝国主义的震惊;海内外同胞的崇仰,南洋华侨多为供奉永生牌位,视若神明。战时,政府任以「东北挺进军总司令」,率骑兵约二万人,驻陕、绥边境,对日无大接触;直至日本投降,准备「挺进」东北,不料俄军先侵入,乃停留防地「待命」。迄后共军不仅在东北羽翼养成,察绥一带已濒大鱼吃小鱼之危;马占山亟谋打出一条血路,率部冲向东北,却被_击挫败,旋_退隐北平。民国三十六年夏,方奉政府予以「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任命,只身回到渖阳。

    这位有似落魄归来的老英雄,突成东北民众深寄热望的征象。此时,东北接收已渐跌向坎坷途中,从军事政经,到社会人心,被笼罩着一片黯淡;忽见马占山从天而降,有似人在昏沉中服用了一副振奋剂。其实,只是徘徊在「历史」的眷恋,「偶像」的憧憬,徒自苦闷中的打气而已。

 渖阳市举行「东北民众欢迎马占山将军大会」,在市府门前大广场,挤得人山人海,是光复后_众集合的空前盛会。马占山之粗犷而豪迈的致词:坦承虽负「东北挺进」之名,愧无稍尽职守之实。并谓当光复之初,如肯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大不讳,硬是争着向东北抢进,径率骑兵,以急行军,从热察绥走廊,驰骋于黑龙江大平原,_使惹起中、俄共的军事冲突,宁肯星星之火,掀起国际重视,至少有阻共军毫无顾忌的蔓延成祸。倘如斯,自能号召民众武力,吸收伪满部队,也许另是一个局面。此所以于悔恨交集中,抱有此归立功赎罪的心愿。他的衷心倾吐,普获_众共鸣。会中发言多是慷慨激昂,慰勉有加,对他皆抱「一柱擎天」立挽颓势的期许,显系其时舆情的反映。

    我被邀在大会讲话:要点是我们尽管瞩目老将军,继其当年抗日壮志,更多有济于今日反共大业。但是乡人似此热情奔放,对他已往率先打日本人的崇功报德,敬慰他在战时卫国辛劳则可;设此时寄之以扭转东北全局的奢望,_非事实所能容许,而其个人实亦殊少条件,不必且亦不应加以过重的精神负担。殷盼东北同胞,幸勿徒作一时的情绪发泄;必须面对现实,保持冷静,深求救乡之道,且必自我力行,追随政府,报答国家。

    会后,马对我这低调,深以为然,并具迟来一步,棋局已残的同感;我还私下鼓其余勇,说他宝刀未老,尚能有所作为。我们在战时重庆南山,比邻而居数年,他每从防地返渝,很谈得来;虽行伍出身,颇有胆识,素能接受善言。

    那时,曾有马占山「挺进松北」的酝酿:一面由于共军第五、六次攻势相继袭来;一面是陈诚、卫立煌走马换将的更张;起用马占山事,雷声大、雨点小,而至寂然无闻了。


(贰)看政治与经济


(一)官僚资本作祟

    东北行辕内设「政治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前者由熊式辉兼主任;后者由张嘉□充主任委员,张并兼中长铁路理事长。二会纯系接收所设临时性、亦东北特殊性的畸形机构,横梗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自属国家正式体制所不能容纳的。

    东北接收最盛时期,行政权力实际仅达渖阳市、辽宁省,辽北、吉林二省所属一部分县、市;安东规复未久_失;松北少数省市,仅于俄军占领期间,徒手接收人员一度入而复出;所有未到任所的各省市,皆驻渖阳待命前往。

    配合国军规复所接收的省、县地区,久经日伪剥削,复遭俄军_掠,共军扰乱,赖此初立建制的行政力量,恢复地方秩序,维持残破局面,支应军事需求,确是皆已勉力以赴;何能多所冀求于建设、效率或政绩,平心而论:人民所望不奢,免苛政、少贪污,但求苟延残喘,活命而已。

    远在吉林省区的省会吉林市、长春市,辽北省会四平市,望之似接收重镇,实则凋蔽不堪,尤其迭遭拉锯战,大伤元气。_接收较广的辽宁省各县市,亦多残缺不完,据城而守。东北接收,历史三载,严格以言之,真实完整者仅渖阳一市而已。

    实际接收地区虽小,东北行辕本身暨其隶属机构的组织,却极庞大。只司少数省市公文核转,冗员闲散,敷衍成习,这些衙门本来都是多余的。_无正事可办的官僚政治,其必然趋势,自_泛滥左道旁门的官僚资本。仅举一例证之:

    众所周知熊式辉的内亲出面,在渖阳创设「中美公司」,资本雄厚,业务广阔;在所谓统制经济政策,严格控制贸易、汇兑、火车运输之下,唯有这个公司却能掌握车辆,运出粮食。最惹万夫所指的是行辕初设,立_垄断渖阳市交通事业,如一手承办市公共汽车;此类事件固不必独罪于熊,地方主管时系金镇市长逢迎接纳,民意机构墨尔而息,助长其势,滔滔得逞,自多有亏职守,皆不能说无责。因而该公司依此成例,续向其它接收地区发展,曾和吉林省政府洽商承办贸易与交通业务,经阻止之,中途作罢(详见后)。虽传全国复员,各地弊端丛生中,尚未见以方面大员为背景的官僚资本,公然勾结控制地方重要企业,非法违职有如此者;不幸的东北,仅一接收完整的渖阳市,居然有之!

   


(二)纷设临时机构

    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之设,显系认为东北与内地不同的适应,凡行政院经济、交通、资源各部会东北特派员,多兼该会类似业务单位主管;惟所接收的事业管理,_未尽归中央主管,亦不隶属地方政府,大多另起炉灶,纷设新的机构,径由主任委员另派新人主持,皆直辖之。

    试择列经济委员会所设新机构;如东北生产事业管理局、东北物资局、东北房地产管理局、东北合作事业管理局等等。凡此骈枝机构,组织之大,名器之滥,皆极惊人。所有接收的省、市、县、乡,绝不借重各级政府人员,全一条鞭的直设分支局处,如在各县的主管,简任级职俸,高于当地县长,事权多摩擦,何以求绩效?关于人员编制、行政经费暨业务开支预算,工作计划与进度考核,任凭各新机构自行其是。我曾调阅过该会档案,所见这些机构有关人事或财务的签呈文件,多经各局长请由主任委员亲批,只要一个「准」或「可」字,畅所欲为。似此重要案件,统属大宗公帑支出,国家名器,不按公文程序,径自呈递请批,意存取巧偷渡,_不饬交主管详核,自无有关单位审议,实乃现代任何有组织、有制度的政府所不许;然而不然,今竟有之,宁非奇事?

    这幅大而无当、滥而成灾的升官图中,乱糟糟地,徒造成争抢之风愈炽,而有失于人心者愈大。直至东北全区再沦陷,各该机构的业务,亦多一塌糊涂,其首长或附共,或溜之;反正官不究,民不举,不必交代,一散了事。当然,其中凤毛麟角固有之,清者自清,究属少数。

    相反的,从中央派来和就地取才,参加各种经建事业的技术专家,确多能本其学验,忠实辛劳,把俄军拆毁掠夺所残余的煤矿等再生产,工厂再冒烟;凡此血与汗的表现,诚东北接收中无多的成就。甚至各厂尚有留用的日本技工,亦多老马识途的竭力图报。相形之下,真让身居高位而徒知自肥者愧死!


(三)购运大豆之谣

    东北粮产富饶,有「世界谷仓」之誉,尤以大豆在国际市场,一向占有重要地位。接收三年,幸赖年丰,农民仅见的欣欣然有喜色;谁知这笑容中深藏敢怒不敢言的隐痛。

    基于前述经济管制中,东北农产品未能畅运外销。初期,各大城市、铁路车站、商号粮栈、乡间仓储,到处堆积大豆如山,几陷有粮有豆无从输售之境,并有严重的谷贱伤农之象,虽富犹贫,怨声载道。

    中期,大豆的窒息逐渐松动了:当时盛传国营的经济部植物油公司、中央信托局,各有负责人东北,皆握钜额东北流通券,广事收购廉价大豆,经锦州、北宁铁路,络绎运向关内。我和中央信托局长刘攻芸所派的副局长沈祖同是老友,他连来渖阳数次,_据这一传说相询,他常喜作戆笑状,对此乱以他语,不愿作答。其实,除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与民争利」等讽评以外;依当时大豆滞销、战火■豆、以迄后日全陷为敌所得的过程筵之,我则深具「管制过早,购运嫌迟」的感想:不管是「植物油公司」,抑「中央信托局」,皆系国营,绝非私营之「中美公司」所能比;倘皆早日下手购运东北大豆,似尚不失为明智措施;人民虽苦,对国有益,两相权衡,利多于害。果有其事,却太晚了,仅四平市火车站,所积农民和粮商的大豆,逾百万吨,皆在先后攻守战中焚毁,大豆油质,真是名符其实的民脂民膏,国家和人民同受损失。所以我认为宁肯让国营事业,大量购运;可惜也未能善自掌握时机。

    凡关大豆之事,多牵及张嘉□。当时并有为其胞兄张嘉森(君劢)运销大豆筹措党费之说。我曾路打不平,义务辟谣:张久事金融,闻殊少个人积蓄,莫不知其操守清白;且其立身,对人治事,向有坚守大公无私之誉。我亦认为学德俱优的张嘉森及其政党,也绝不肯这样做的。当时乌烟瘴气,人心极度烦闷中,任何讽议,却都一时无法平息下去。


(四)打销设常平仓

    经济委员会凿于东北粮产过剩,提出建立「常平仓」之议,由张嘉□亲邀有关方面迭次会商。我深以此项政策性的重要决定,所系东北民生休戚至大,乃于会中痛陈利害,幸承采纳,终经打销其事。综记我的发言要点如次:

    「先从历史中求教训,中华以农立国,自古创常平仓制,_经常的平籴,以调节民食与粮价。其沿革略见自春秋魏文侯相李悝奏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而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贵时减其价而粜,以利民;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是纯以农业社会为背景,年有丰歉,粮有贵贱,因时制宜,相沿而成的制度。

    自唐高宗起,时以『义仓』补助国用;德宗时,又兼储布帛丝麻,并设置税官,收税做为仓库本钱。迄宋神宗,则以常平仓援王安石青苗法办理,司马光慨谓:『以常平仓钱为青苗钱,是欲尽坏常平,专行青苗。』尤以后汉刘般曾向显宗说:『常平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吏因缘为奸,小民不得其平。』

    此一最原始制度的本身,原无可议,行之_久,弊多于利,初尚多属『人』的或『技术』的问题。后因社会本质在变,工商业兴,货币的金融经济,不可遏止之势,并加贸迁,货畅其流;促使有若建立在以物易物之基础上的『仓储粮食制度』,渐由动摇而濒没落。今日从任何角度析解,岂容我们再回头走历史的老路?

    抑有进者,要问欲建东北常平仓,究系基于经济政策,抑财政政策?倘从经济观点看:东北得天独厚,从来风调雨顺,向无备荒或赖仓储调剂盈虚的需要。沦陷期间,农民贫苦,是由于日伪统制剥削所致;战后年有丰收,却因不能自由运销,纯人为的造成屯积谷贱。设_不速谋修正当前的管制政策,甚而采取国营方式之建仓购储,势必发行大量东北流通券,将对金融、经济,尤其物价的影响甚大。于民国十七八年,东三省官银号(有如省银行,鲁穆庭任总办。)_采大量印刷奉票,广事搜购各地粮谷屯储,并以大豆为主,形成币跌豆涨的恶性循环,乃致奉票币值直线下落,不可收拾,民不聊生。此时此地,距此殷键未远,焉可不慎?至于所拟推行『常平仓债券』计划,那更是历遭_难的东北同胞所难负担。

    倘从财政观点看:常平仓之设,绝对不可能是财源;果是之,亦地方的。且以修建各地仓栈,普设机构人事,凡开办费暨经常支出浩繁,适成国库之累。如果管理不善,粮腐虫蚀,走漏盗卖,尤多意想不及之弊。且以此项措施,稍有不当,易受垄断、独占、操纵,与民争利,未尽公平之嫌,纵为民生,反惹民怨。

综结:东北殊不必建常平仓。尤其值兹战火燎原,广土未复,众民涂炭之际,诚非讨论此等重要的百年大计之时;况局势演变,尚难逆睹,似宜缓议,方是正办。」 [next]


(三)接收得失检讨


(一)盛会中有高潮

    三十六年四月,上海金融市场异常动荡,波及全国经济;行政院密令各地妥善应付,颁发「经济紧急措施方案」。时逢张嘉□奉调中央银行总裁新命;东北行辕特召集一个大规模会议,政、经、军负责人员,皆出席。东北接收三年期间,一场空前绝后号称检讨政经设施的大会。

    主席熊式辉致词:首释中央指示,勉以_策_力。继谓深望开诚布公,讨论接收中政治、经济的得失;兼为欢送经委会张主任委员,请他临别多予指专。杜聿明和东北二三位省政府主席,包括远自吉林赶来的梁华盛,先后发言,皆对张之主持东北经济,备致辛劳惜别之意。冠冕堂皇,恭维一套;却未稍涉政经检讨。张起立,仅致谢,关于东北接收,虽经济部门,亦无多所提示;聊聊数语,客气一番,益见他那高深修养的风度。

    之后,大会一片寂静;仅见座中百数十人,交头接耳,彷佛就等散会。这次特电邀吉、长、辽北等省市守长专程赴会,及在渖阳的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主管皆与焉,像煞也介事地;而事前缺少筹划,亦无议程准备,似此空空洞洞,草草了事,劳师动众,所为何来?

    当时,熊已深觉下不来台,一再坚请出席人员各陈所见;还是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的楞在那里。我根本未想发言,实在看不过去了,索性一抒积累所感,这急就章,无暇思考,随想随说,漫淡不止,可能语意显着激动,尚能提供具体建议。我何以临时会有理直气壮的滔滔陈词,必须指出其时彷徨苦闷中的读书背景:那一天,正在重翻「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公全集」,读到第八卷「上执政书」那段「固国本、厚民力、重民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诸大端,恰似当前国家处境及其急务。如范仲淹所举:「官壅于上(似衮衮诸公);民困于外(似老百姓);夷狄骄盛(似苏俄入侵);寇盗横炽(似共党叛乱)。」读后,我方无限感慨;乃于大会中,不自禁地无的放矢。


(二)反映东北民意

    方毕吾词,当场飞过几张「贺」笺,如东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余纪忠,行辕保密处长文强诸位,有的一首打油诗,有的写几句赞语,无非多持同情的一吐为快。这时,熊亦_席表示:所论与建议甚佳,必多采纳实施。继已无人发言,宣布散会了。外出时,突有人在后拍我止步,原来熊本人向我索底稿,他说:「我已亲自纪录要点不详,有无原稿,可否留给?」答以当堂出彩,信口开河,会前没有只字准备,请原谅;他恳切要我补记一稿。确是自己几已不知所云,何从忆起?

    邹作华和我并肩离开会场,极兴奋地鼓励,他刚说:「什么时后了?应该讲话啦!」王家桢凑近开了口:「老弟,你真行,又算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这位乡兄,弦外有意。我抨击临时机构乌烟瘴气,浪费与无效率,是指明他所主持之东北生产事业管理局为首的。

    翌日,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韩骏杰告我:「当晚和行辕政务处长王佑庸餐叙,王曾慨乎言之:『听过这位年轻朋友,在会议中长达一小时多的讲话,真不像个政府官吏,纯粹是民意代表,分明是大声疾呼的替东北几千万同胞请命嘛。纵然他的话里带刺,可能对我们(按指熊、张及其左右)很不满;但是听了以后,绝无反感,深觉他的一言一语,出自肺腑,忠诚正直。每一个字,都打入我的心坎,极受感动。』看起来,你这慷慨陈词,大可有济时艰。」行辕办公厅主任许鹏飞,曾向统一接收委员会兼主任秘书洪钫说:「所讲扼住要害,情理兼顾,建议极具价值,使人信服。只是每提『东北』,总是冠以『我们的东北』,却让来自江南的客人,不大顺耳。」殊不知:吾确爱吾乡,吾更爱吾国;人不爱其乡,岂能爱其国?


(三)痛陈对症下药

    一周后,接行辕秘书长胡家凤电话:「熊主任催送会议的讲稿。」终以命不可却,就所忆及,力避当场的激动语句,勉成一篇官文书式的节略交卷。已较原词走了样,尚足反映其时东北情势;算得接收期中一个小文献,照录于次:

    「恭聆主席暨诸位先生高见之后,本人愿以财务行政人员立场,稍述东北全面财政经济之所见。主席顷所指示四大要点之管制物价、整理财政、加紧生产、厉行战时生活,适与中央所颁方案相配合;尤以原方案中之第一部分所规定平衡预算、紧缩减政、增加税收、标售物资、出售国营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法币发行,自足为东北财经措施之治本的依据。

    吾人首应痛定思痛,居安思危,提高对于当前经济情势之警觉:上海金融波动之为害,有如脑溢血;今日东北已患严重之贫血症,其足以致命者为一。吾人宜具三点基本的认识:(一)东北此时之所以能于全国经济狂澜中,尚未甚波动者,大半系于物产较富,连年丰收,与近数月之无战事。(二)设人民生活及政府财政渐趋下坡,加以北部各省、市接收工作之推进,势必因战争、财政、交通、物资、民生多方面愈见艰困。(三)东北恃其一切天然的条件,及虽迭经_毁之敌伪经建基础,固不只可有当前之小康局面;_于未来之全国经济情势演变中,亦正有其足以自保一隅之道。惟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为政府各级负责人员及社会人士,均须充分发挥高度的公忠精神;二为各方对于东北财经现状,具有绝对的正确认识,探其因果,明其轻重,庶得挽救与防患之策。实则后者更重于前者,_苟以认识不足所厘定之政策,纵持公忠精神以赴,亦必失败。如中央所颁方案中治本部分,东北多可奉行,其治标之处理金融等项办法,则似大半针对上海市场者;挽救东北之经济危机,宜采不同之紧急措施,因地制宜,有所抉择,故吾人深以『认识论』为确定政策之泉源。

    进而对于东北过去财经措施,略加检讨,谨举数端以明之:

    一、健全的经济或财政,必须以金融、经济、财政三者,相加相成,互为因果。惟近年东北所表现者,似嫌配合不力,缺少联系,甚而允呈各自为谋脱节之象。

    二、初_未厘定全面而具一贯性之政策,尤鲜具有远见之布署,因而消极的未尽防止意想所能及之流弊;积极的不能按步推进预定之计划。凡所措施,大都救火行动,枝枝节节,敷衍现状。

    三、已往所采稳定的或温和的低物价政策,几近恶性通货膨胀中,逆水行舟,失多于得。未能做到平衡而合理的控制,势于民生经济产生不良之后果。

    四、徒恃东北流通券、汇兑、运输及一切管制,造成关内外之经济壁垒,亦正利弊互见。于生产、资金之交流,物资之供求,多所影响,殊为可虑。

    五、东北新兴临时性的机构之多,未经立法或审议程序之妥核,类皆组织庞大,名器滥用,而其经常与事业支出之浩繁,_未尽予严密控制,收益亦多无助于国库,且为财政之累。

    六、东北接收年余,未规复之地区,姑无论矣。何以已接收各地区之物资与生产事业,仍多停留于保管或有待处理之阶段?人力、物力之浪费,莫此为甚;应_力求缩短此一浪费阶段,达成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七、生产多陷停顿,物资日见贫乏,_为今日东北财经之最大危机;物价问题,只此类现象积累的一个恶果。工商凋蔽,税源减少,皆其必然。任何部门所接收之敌伪工厂或事业,几近十分之八九,陷于停顿状态,将有自生自灭之势,固不无敌伪经济体系破坏,发生机器、原料、供求之各种困难;但由于人为不臧的无计划、无效率,乃致流弊丛生,殆皆不容讳言。

    然则将采如何之对策,试就所见陈之:

    一、宜速将东北过去全面经财设施,从政策、法令、办法,及其实施所得之结果,逐项切实研其利弊,决其兴废。

    二、废不必要之机构,停不必要之事业,裁不必要之人员,应_当机立断。惟所谓必要之权衡,亦非易事。似可依照两个原则处理之:一为凡接收性之临时所设机构,统应撤销,所遗未了任务,按其性质,分别移归各级政府办理;二为将于国家行宪,实行地方自治,无所隶附之机关或事业,一律逐渐调整或予结束。

    三、当前经济措施所持之重要武器有三:一_东北流通券之大量发行及汇兑之管理;二_铁路运输之控制;三_政府法令之行使。凡此皆属政府执行强制性的设施;常此实不足以为恃,今后宜向掌握物资与人心两方面,多所致力。掌握物资,则必自恢复或增加生产始;应_重建东北生产、运输、供求之新体制。掌握人心,尤为建立经济秩序,安定社会之基石;设以物价为例,物与价之脱节,大半为离心之险象。因而加强人民对于政府法令设施之拥护,对于东北流通券之信赖,对于民生远景之乐观,自必减少物资恐慌争相屯积心理,有助稳定大局者甚钜。

    四、财政方面,似宜持下列原则处理:(1)取之东北,用之东北;国、地收支,妥加调整。尤以在东北地区内,国营各部门事业之收入或支出,皆应在统一的严密管理之下,力求其合理的调度与分配。(2)迅速以从事经济生产的财政,代替仅赖纸币支付的财政。(3)如谋地方之自给自足,必于法定税收之外,多予事业收入之机会。(4)现行税制,须加检讨。(5)公教人员生活之改善,似可实行配给制度,可就当前物资调节,采长补短。物价指数之根据,有关公教人员之福利,宜求正确。(6)敌伪所留之房地、财产、工厂、物资,遵照中央指示,从速处理;以标售民营为重要原则,不仅货币回笼,减少发行;适足培植民富,繁荣工商,生产、贸易、税源,均利赖之。

   以上临时匆匆,自难周密,亦非短时所能商得结论。似宜请由有关方面,从长计议,或分组会商方式,各就专题研究。惟必先求其正确的认识,进而检讨得失,再行厘定政策;悉秉公忠的精神,付诸实施。个人粗浅所见,统乞教正。」


(四)从抗敌到建设

    我很高兴,传来王佑庸指我「纯粹是民意代表」;许鹏飞说我总提「我们的东北」,二者构成我乃「我们的东北民意代表」确皆说对了一半,意极中肯,竭诚接受。

    俄军未退,接收松、哈,尽管政令不出府门,自身生命安全不保,犹不失为一个名实相符的官吏。渖阳待命期间,目睹东北老百姓太苦了,可爱复可怜,亦气且亦悲,窒息得透不出气来。初期尚未设立省市县各级临时参议会,我_自告奋勇地把从重庆背来的那块「东北建设协会」招牌挂起,利用余暇,主持会务。

    追溯东北建设协会的历史:抗战中期,中央为迎接胜利形势,积极推动收复东北工作。在重庆,一面恢复辽、吉、黑、热四省政府建制;一面合并自九一八事变以迄战时,先后组成的三个东北民众团体:东北协会、东北四省抗敌建国协进会、东北救亡总会,统一为新组织,定名「东北四省抗敌协会」。由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督导改组。中央就原有的三个团体及各地东北人士中,指定理事百余名,继_自行推举统一组织的负责人。采常务理事制,其名额按四省分配,经理事会票选常务理事五人:马亮、陈先舟(辽宁),田雨时(吉林),吴焕章(黑龙江),谭文彬(热河)。总干事一人:马愚忱(辽宁);副总干事四人:洪钫(辽宁)、程烈(吉林)、赵宪文(黑龙江)、武尚权(热河)。此会做了许多有关东北团结、组织、宣传等有助于抗战、和准备复员的工作。会刊「东北前锋」,我曾写过多篇文字,记得其中一篇题目「日本无条件投降与收复东北」,郑重申明这是中华民国全民对日血战之一而二、二而一的终目标,不达不止;那时虽国际尚未多闻坚决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呼声,我们已经鲜明有力地提出来。也写过一篇「收复东北失地纲领暨其实施方案」: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读后,约我数度长谈,嗣后经常联系,据以共同研究规划;惜乎胜利匆来,我正驻美,前后不相衔接,准备多无所用。

 

战后,中央指示「东北四省抗敌协会」,改名为「东北建设协会」,_行迁回东北,配合政府接收与建设任务。总会设渖阳,并由吉林省参议会议长毕泽宇等,组成长春分会。总会在渖负责人有我和王星舟、吴焕章、程烈、王兆民、赵宪文、洪钫、吴越潮、常荫吉、王纯、使连舫、阎孟华、王德馨、崔震权、赵炳坤、张松涵、刘政因等。初期,马愚忱尚留北平,我以常务理事兼代总干事;从此真成有名无实的半官吏,确是相当于地地道道的半民意代表。

   


(五)呼吁拨云见日

    接收工作乱糟糟的一团,凡事不上轨道。「东北建设协会」之与接收无从配合,遑论「建设」;虽以多所呼吁,并未发生任何功效或影响。不忍坐视大局颓败,三十六年春,曾由协会发一长电,分呈国民政府主席、各院部会,电文对于熊式辉、张嘉□所督率的东北接收暨其政经措施,多所指陈。电中具体建议,略谓:

    「当兹尚赖武力规复东北全境期间,接收地区之各省市县政府,_以依法建立;除请保留统率国军之指挥部外,东北行辕与所属政治、经济两委员会,似应迅赐撤销,恢复国家正常体制,俾各级地方政府,仰承中央政令,充分发挥功能。」

    此电经东北与内地报章刊出后,熊_殊觉不快。惹他最生反感的是电末写有:

    「东北光复,重见天日,我数千万忠贞之同胞,竭诚拥戴政府之领导,翘首企仰元首之德意。凡国家堂皇布告于民间者,仅见行辕主任之衔名,难获国府主席之亲泽。虽云寸云遍日,无伤其明,尺雾障天,不亏其大;惟望日瞻天,全民所愿,不容长此横梗其间,痛失人心,莫此为甚!」

    几乎_时的东北高层人事多变,只能说是一项巧合。

    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午,南京中央党部举行「中政会」时,素以刚正著名的河北省籍监察常委张继,瞻望东北局势垂危,忧心如焚。当他激烈高昂讲话,习惯的向以手势助其情绪,这次他更雷霆大怒的发脾气了,吹胡瞪眼,手指东北,高叫东北接收的政经文武大员,都是误国罪人!最不饶那时亦以离职数月的熊式辉,说他是败坏东北之尤,几近辱骂,毫不留情,万分愤慨,溢于言表。会议直至晚间方散,张继归家后,因刺激过甚,当夜心脏麻痹逝世。哀此革命元勋,竟为抢救东北,以身殉之!论者谓:应由熊式辉抵偿这位终其生平爱党爱国的元老之命。


(伍)政经新猷偶现


(一)从裁并机构起

    三十六年九月,参谋总长陈诚,继熊式辉兼东北行辕主任。陈赴任前,在南京寓所,约数位东北籍人士晚餐,到有莫德惠、刘哲、王德溥、王冠吾、马亮等,我适因公在京,亦被邀,座中交换有关东北大局意见甚多。仅我新自东北来,陈坚请发表现地观感,我指其壁悬「修辞立其诚」字画(拓碑文),先问是否宜似此幅说真话,他笑答当然的;乃即坦率直述,畅言兴革。陈对此行有信心,踌躇满志,意兴甚豪;对于我的建白,颇表采纳。

    这时,张嘉□已先熊离东北,由关吉玉兼代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诚就职后,首将政、经两委员会合并,组成「政务委员会」。前此之政治委员会,初似专为随同政府抗战的东北耆老,与战时所设辽、吉、黑各省主席下台而纳之。此次改组,则将从前不能出席政治委员会之非委员的现任各省、市首长,皆增列为政务委员会委员。

    本年初,行政院加派九一八事变时之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民初吉林省长王树翰、内蒙旗长达尔罕王那木济色楞为政治委员会委员,三人皆系战时息影津门,屡受敌伪威胁出仕,不为所动。原经济委员会仅委员三数人,此次均合并之。

    这里有一_曲:我于东北混沌情况中,早蓄去志,财政部亦一再要我内调;设东北合作事业管理局时,有人征我同意出长该局,经以不懂「合作」婉拒。陈诚莅渖,常多咨询,绝未稍涉个人职务;改组成立政务委员会之前,王树翰曾相告:陈已把我列为委员。行辕财务处副处长周文蔚亦向我透露内幕所悉。(按:周系随熊颇久的干员,因公与之相处甚得。行宪后,粮食部在沪设「粮食紧急购储会」,邀接收松哈时患难与共的哈尔滨市长杨绰庵为主任委员,却请周襄助之。后粮食部改为田粮署,归财政部,我以财次兼署长;该购储会和原粮食部管制司并成日粮署民食处,由周任处长。为驻泰国大使谢保樵购米案,经外交部代理部长叶公超和我签请行政院派周赴曼谷彻查,抗拒胁迫,不辱所命。前文略志随熊所来学验俱丰的主管人才,杨、周之例,亦足证之。)我对此项内定人事,_末便表示接受与否;不料消息外泄,_有谒陈力阻其事者,所持理由:一是我太年轻;二是如加政委名额,应当照顾省籍均衡;三是不宜从厅委中只选其一,失之于偏;留中乃止。平心而论,所云极是,且正合吾愿,当时已决定参加行宪立法委员竞选,倘任政委,依法必须回避东北全区包括本籍的立委提名,圆非我之所愿抉择。


(二)调整军政人员

    陈诚除合并行辕政、经两会外,并将东北保安司令部撤销,所有指挥军事任务,移归行辕统一办理;以原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和罗卓英为行辕副主任,彭济_为行辕秘书长。

    行辕移驻渖阳后,东北九省三市(又加渖阳改隶为院辖市)首长已有调动:_吉林省政府主席,由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代理;改制前后的渖阳市长,由金镇接充;大连市长沈怡已转任南京市长,由龚学遂继之。

    陈诚时,省市首长重加调整,先后有第四十九军军长王铁汉,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董文琦(其时仅任东北水利总局长)回任渖阳市长;之后对辽渖地方行政,确皆多新的建树。骑兵第二军军长徐良,任辽北省政府主席;行辕副参谋长董彦平,任安东省政府主席;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对于渖阳市长金镇的免职,董以前功而复职,舆论誉称措施严明,余者多属军政配合;而王铁汉之出主辽宁省政,建树颇多,殊足称道。

    迄三十七年初,吉林省政府从省会吉林市撤至长春市,改由郑洞国任省主席,赴长兼绾军事。前述行宪时粮食部邀杨绰庵在沪主持粮食购储,辞哈尔滨市长原职;大连市长龚学遂已调青岛市长;行政院嘱当时内调在京的关吉玉和我研拟能任人选,提供院会参考。比经任命吉林省参议会议长为哈尔滨市长;大连市政府秘书长赵惜梦为大连市长。


(三)一时整肃风气

    陈诚初抵东北,军事方面尚呈平靖;但将促成军事以至全局败坏的危机,已由前此所种祸根,逐渐暴露无遗。主要的现象是社会滩痪、经济枯竭,民生凋蔽,人心惶惑。例如原本盛产粮、煤的东北地区,居然面临粮荒、煤荒的困境:不只所有物价直线上涨;而是宁付高价亦无从购买,人民大都已濒冻馁。行辕所在地、官民_集的渖阳市,更见人为不臧的后遗症,感受现实生活压迫的恐慌与苦痛;诚便这新当局面临艰危,亟思力求多方改进之策。新合并的行辕政务委员会,确把从前若干设施多所更张,诸如解除物价管制、防止东北资产外流、调节民食、货畅其流等新猷,尚收物资松动,稳定价格之功。可惜病患过深,殊难根治,仅能维持一时小康而已。

    陈诚针对接收紊乱,裁撤部分骈枝机构;尤对不良风气,痛心疾首,严查纠办。下马威是把渖阳市工务局长李荣伦舞弊,判处极刑。李系日本所办旅顺工业大学出身,经金镇派充此职,为建筑渖阳城防工事,涉嫌向包工厂商勒索,经军法审讯属实拘押;陈是最恨贪污,深以勾通包商偷工减料,乃致工事不坚,无异变象的共谍内奸,立_正法,人心大快。杀一儆百,骤见镇摄,□铛下狱者,近百余人。

    陈以本职参谋总长,如持上方宝剑,对于军人乱来接收的跋扈嚣张,更是毫不循情,虽将校级,亦收拾不少,多把夺取国家财物退还。前述东北保安司令部那位「办大学」的秘书长,就是倒在他手。公而忘私,无畏强梁,对事不惜开罪人的直道而行,毕竟权要中所最难得。

    看似陈诚大刀阔斧,却多汰旧,殊少创新。彷佛继充一条破损不堪而迷途于怒海中的船长,只顾低头忙于补漏堵水;可能由于那一段的不健康,未多高瞻远瞩,认清方向,掌握舵盘,乘风破浪,直达彼岸;终于落得半浮半沉。亦_过于看眼消极性的枝叶末节;不遑熟思明察大者、违者、具深度者,殊少从根本上积极扭转东北危局的重要方略与力行。

    后来军事失利,陈已病体难支。常时在病榻上办公会客,愈见力不从心;在职未足半年,乘兴而来,锻羽而去。

    三十七年二月,卫立煌到东北,骄狂颟顸,形势日非;政治经济,每况愈下。


(肆)北战场的吉林


(一)风雪中还乡园

    三十五年十月,吉林省政府主席梁华盛因公来渖,在吉林旅渖同乡会席上,我致词,较具体的意见:「(一)璩传省政府与地方人士之间,时有龃龉;生活必需品如煤炭管制过严,民怨沸腾;希望能多听取公正的民隐。(二)闻设于渖阳市的『中美公司』,正恃其『特权』分向其它接收省市侵龚;有援承办渖阳市『公共汽车』成例,谋夺吉林省经建权益之议。我请求:省政府立刻在公主岭(按:辽、吉边界)设防,严堵这股官僚资本的逆流冲进。」,梁很爽快,当众坦承,都是事实;诚恳表示接受,从善如流。并极希我能返吉林一行。协助沟通各方歧见;我亦愿北上一看国军规复地区,那与前此俄军占领以迄我们徒手接收持相比,应当别有一番况味了。

    三十六年二月初,由国民政府委员刘哲、我和内子李田林率五岁的大儿家凯、交通部东北电力总局副局长常荫吉、黑龙江省建设厅长刘政因、合江省政府委员李德润,合组一个男女老幼俱全的七人「还乡团」。那时,渖阳到吉林铁路沿线,尚安谥,也算冒险;因刘哲兼长春铁路理事,承路局备专车往返,过长春稍停,原车转吉林市。大风雪里,受到乡人热烈的拥围,似已不觉严寒刺骨。

    在吉林市停留数日,获得深入接触,亟谋解开官方和缙绅的「结」,力持强敌环伺,不容自身抵销力量,疏通协调。当各界假戏院举行欢迎大会中,我忍泪嘶声地忠告:国家和地方永久是一体的,官吏和人民必须打成一片,唯灭共才能救国,唯救国才能救乡。后据梁华盛说:_众颇受感动,各方渐趋团结的气象,把他那独创的「工矿联营处」政策、人事、作风,多所改进。

    梁喜运动,邀往着名的风景区北山滑雪。他在一所宏伟华丽的厅堂里,建有大游泳池,窗外积雪盈尺,室内气暖水热。纵然算得正当运动或娱乐,但当他对民用煤炭严加管制之际,有此意想天开的享受,衬托着饥寒交迫的流民图,是滑稽、是讽刺。梁从广东邀来许多乡友帮忙,北伐时随军宣传善画战史的梁鼎铭(充吉林省立艺术学校校长),也随同到游泳池,我对这位画家说:「瞧,这户外和室内,大可构成一幅绝妙的漫画。」他只含蓄的微笑。

 吉林行,欣见世界闻名的小丰满水力电厂,雄踞松花江上,由于还乡团团员之一的常荫吉是主管,得遍观全部设备。据简报:这是亚洲无多的大规模水电厂,全钢骨水泥大坝计长一千一百公尺,高八十公尺;储水容量系一百十五亿立方尺;发电量以原有装置大电机八部,每部发电量达七万□,共计发电量五十六万□,但经俄军盗走电机六部,仅余二部。发电量只剩十四万□了。虽此残余,仍能供应东北大部分地区所需。三十五年夏,当局尚与共军签过一个协定,略为「从小丰满继向哈尔滨及北部共区输电;并以交换共军保护各地电路为条件。」后经国军规复电路地区乃止。

    我们专访吾友王宁华籍居吉林昌邑屯的老宅。王以吉林省财政厅长代理省主席,当俄军撤退率众保卫长春时,被共虏解佳木斯,在狱忠贞不降。夫人赵坚冰和三子女尚留重庆;看他那苍苍白发的二老,犹在日夜倚闾望子的亲情,唯有相慰今日幸得「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是皆来自昔年庭教。最可怜天下父母心![next]


(二)寄望于新东北

    应吉林广播电台之邀,我以「东北建设协会」立场,于二月九日晚,播讲「建设新东北应有之认识与努力」,原词如次:

    「亲爱久别的吉林家乡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和全东北的同胞们:我今天回到阔别近二十载的故乡,真是感想万千。值得欣慰,终于达成明耻还乡的宿愿;但亦深有感触,满目疮痍,人物全非。刻应吉林广播电台之邀,益增感怀:战时陪都重庆,多在每年『九一八』纪念日,中央广播电台遥向东北播讲(按当时_以主持『东北四省抗敌协会』,多由陆铿陪同)。迄后去美,亦由美国政府战时新闻局请分用华、英语向全世界及国内播讲(按曾由战时在美主持国民外交之于斌总主教嘱其助手毛振翔神父陪同)。内容大都宣达国策,寄慰乡人,发扬抗敌复土精神,呼吁全人类扩大正义,争取永久和平的奠立。今得重返故乡播讲,不仅异时易地,意义亦殊不同: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了,人类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东北乃至整个国家,正从抗日胜利迈入复员建设的阶段。今天除深致其不胜怀念与慰问之忱以外,我愿提出新东北的建设问题,略述自己所见,就教于邦人之前:

    东北尚未完全复原,于综错复杂之不安定的现状中,无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抑社会建设,自皆有其重大困扰。地方或国家之建设,乃国防民生百年大计之所系,一面确需积极求其建设的进展,一面殆难避免艰危阻挠;欲求解除此中矛盾,唯于建设之始,政府和人民通力合作,了解缓急轻重,按步推动,计日程功。谨遵国家元首对于处理问题,常有必须把握『时、人、物、地、事』五个条件的昭示,来作阐明建设新东北应有之认识与努力的依据。

    第一,就『时』来说:(一)东北虽多富源,惟现势濒于民穷财尽之时,至少应当痛定思痛,有待复苏,多予喘息之机。(二)如为一切建设,争取时间,亦须妥慎权衡,善为厘定。(三)沦陷愈久,望治愈切,建设是否合乎需要,人心向背系之;政府确应珍视并运用此一收复治理亲民善政的时机。(四)值兹_临国家行宪之际,人民须充分作行使政权之准备;政府尤当力求奠定地方自治的基础。

    第二,就『人』来说:(一)东北重建,必以人尽其才为求治之本。(二)国家人才,自应交流;但以将_实行省、县自治,地方人士势须多所献替。(三)欲求建设干部健全,宜以加强各级教育,与举办各种训练为其两翼。(四)人的相安或动荡,每为拨乱反正之源;天之生人。必有其用,皆具要求生存──且须保障生存的权利。明乎此,方知凡所建设之基点,_在要把人的生存条件或人的生活,都能得到适当而合理的安排。

    第三,就『物』来说:(一)东北向以物产丰富着称,如何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乃当前与今后的急务。(二)元首曾有『无东北_无建国之资源』的名言,是整个国家的建设,尚多有赖于东北的物力;则对东北物力,必须处处谋其合乎经济原理的使用,自毋庸疑。(三)于东北迭遭大_之后,物的供需失调之下,实宜迅予紧急有效措施,俾免陷此建国泉源于干枯之境。(四)凡东北之物,皆国家之宝,统赖东北数千万同胞血汗劳力的辛苦经营或开发,必以国防与民生并重之。

    第四,就『地』来说:东北疆接强邻,饱受不同的帝国主义侵扰;我们尽管祈祷世界永久和平,却不容不时时提高警觉,这是一个永久极具国防性,随时都会爆炸的地区。(二)东北地处一隅,亿万年永属中华民国版图之一角,过去不容任何内在的割据、外来的侵占;现在和今后更须预防与根绝内忧外患,才能获得建设的绝对保障。(三)东北地大物博,就土地上若干有关重划、农耕、分配、生产或建设性的问题,宜_遵照国父所遗民生主义厘定与实施土地政策。(四)东北不是一个划外的地区,凡其一切设施,必须和整个国家的政策法令配合起来,促使绝对的一元化,庶能确收国家统一建设之功。

    第五,就『事』来说:(一)新东北建设之初,必须根据实况,详察国防民生之所需,确切厘定一套新的建设计划,以三年或五年作为一个阶段。(二)计划必附丽于良好的建设秩序之上,_首谋安定次求建设为第一要义;故今日东北须加速完成政府之全面接收,人民生活及社会的安定。(三)政府和人民之通力合作,乃地方建设之必要条件;政府能事事必为人民打算,人民_应竭其才智忠诚拥护之。(四)必须创造有助地方建设的新风气,那就是政府人员发挥高度的公忠服务精神,廉洁自持;人民绝对遵守法令,善尽国民的义务。

    最后,我敬谨吁请:东北同胞,一致奋起,尤其智识青年,能在推行新东北建设运动中,共同肩负起伟大的历史责任来!」内子亦连日应吉林省妇女会、吉林广播电台邀请,发表「战时美国妇女社会」,及「中华妇女应对国家的贡献」等篇讲演。


(三)前线云南国军

    我们慰劳驻吉国军,承来自云南的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举行军中晚会接待,会中余兴,宾主表演,有的唱首歌,有的说笑话,轮请内子时,她偶然触景太雪纷飞,壮士卫国,记起熟读过的一首唐诗──岑参所作「白雪歌」,立_背书似的朗诵起来,使得全场官兵大受感动。不知是灵感,是天意,这首诗却恰为此时景色天衣无缝的预言。其中似含禅语,值得录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_飞雪。忽如一月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廉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试看那开头的「北风卷地」、「胡天八月」,不就正是在吉林的冬季吗?「狐裘不暖」、「将军角弓」直至「冷犹著」,不就正是描述滇军羸弱得衣不胜寒吗?「中军置酒饮归客」数句,不就正是举行军中晚会吗?最值推敲那「风掣红旗冻不翻」:随着凛冽寒风掣起地那面「红旗」,是不是将会永远、永远冻得不能「翻身」呢!

 

我得和军长曾泽生长谈,他平易近人,纯直爽快,首先表示:绝对拥护政府,反共到底;却毫不隐讳地有牢骚,居然大吐苦水。简要追记其词:

    「本军转战东北各地,不无战绩;初以所属第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在辽东的叛变,有损军誉,乃我终身的大憾。但于安东光复时,多数员兵反正来归,足征一贯地忠于国家。」

    「我率这些云南子弟兵,矮小得几乎发育不全的身体(按:据说还有两杆枪的:步枪和烟枪),没有耐寒的习惯,跑到塞北来『充军』,日夜蹲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缺少皮棉衣,像僵尸一样,许多弟兄被冻死了!」

    「却要和林彪收编的伪满『国兵』东北大汉去拼命,三个云南仔,敌不过一个东北佬。况且生活习惯,不服水土;言语风俗不同,很难取得当地人的合作协助。为什么不把土生土长的北方部队调回来打共产党?至少能够一个对付一个嘛。我真不明白这算哪一套!」

    曾泽生的粗率之言,让人无从作答;仅能多致敬意,相勉贯彻坚决的反共意志。不料早已潜伏后日叛离的危机,终为该军反将潘朔端之续;谁令致之?宜深思之!

 归程过长春小停,见吉林高等法院院长乡友魏大同案牍劳形,承他告以光复初期。忙于结释敌伪累积之反日或压迫敲诈的冤狱。十多年沦陷期中的婚姻、产权等纠纷尤多,各级法院急予清理裁决,皆与平时及内地情形不同。

    和新一军军长兼长春警备司令孙立人(按:孙系我在财政部同僚,曾率缉私总队)晤谈,他深感所采守势的苦闷,指称前线无战事,仅暴风雨前夕的平静。并谓此一对峙形势,坐视共军滋长蔓延,到处蠢劲,将必一发不可收拾,诚对国军有百害而无一利,陷于被捆打的苦境。言外颇露对于上级的不满,只能善言慰之。

    我们由吉林返抵渖阳,尚未及月,共军就开始所谓第五次攻势了。


(陆)为竞选去长春


(一)乡人毁家抒难

    卅七年初,国家准备行宪,各省忙于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的选举。我是吉林省地区立法委员候选人,适值东北各地军民对共艰苦激战中,个人(包括许多同志友好)又卷入了这场内在的选战。

    时逢共军第六次攻势之后,前此规复地方,愈见丧失残破。以吉林省言:农安、德惠、九台等县尽弃;只剩吉林市(省会)和长春市两个据点了。亦_只此二市乃吉林全省选民登记投票之处;长春市又是附近并包括松北各县奔向自由的难胞集中区。我于一月从渖阳搭军机,到长参加投票竞选。

    最让人触目惊心:倾家荡产扶老携幼的难民_,日夜不断的从共区拥入长春弹丸之地,严冬中住进临时搭起的木棚,到处一片饥寒交啼的哀鸣。我分赴各难胞营,慰问来自扶余故乡和各县的父老兄弟姊妹,听到众口一声倾述共党的罪大恶极。面对这成_毁家抒难的爱国乡人,言竞选,请投票,实在衷心惭怍。回想初归参加接收时,也就是在长春,曾对乡人答以「政府有办法」的保单,是不是已让他们深感空言无补的失望了?又来腼颜伸手向之索「票」,真觉亏欠他们的太多了!

    毕竟家乡人是善良纯厚的,对于国家持忠爱;对于我们抱期许。我亦励行民主政治的初步考验,选前在长春市各地区、外县同胞集会中,连日讲演,深入接触,反应非常热烈;承各方代表性的联合声明,并多登报拥护,欣喜得有广大的群众支持。

    二月一日举行选举,亲见助我的选民,冒大风雪,拥塞于途,络绎前往投票,幸获当选。抚今追昔,自愧所负乡人尤甚;瞻望来兹,不知何日方能赎罪补过?

内子李田林系合江省地区立法委员候选人;合江省是未收复区的「特种选举」,由该省旅居辽渖选民投票,刚巧二月一日公布选票结果,亦当选。[next] 


(二)选灾黯淡无光

    不幸的,长春选举,发生风波,有伪票等舞弊情事;几乎酿成选举诉讼,且多影响自我团结;经我出面,力加劝止,事乃息。凡此,似不仅于全国选灾中的突出事件;综观前后,不能无感。

    当中国国民党内、外(始自共党搅缠,戡乱斥退;后_友党和无党派。)争取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候选人的额数分配及提名之争时,于卅六年夏,蒋总裁为号召党内的巩固与谐和起见,宁肯取销已有十年历史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统一了党的组织,旨在避免内哄。并告诫全体党员:「应当集中精力,挽救危难,不要以竞选为荣。」亦对若干自动放弃竞选的党员,视为美德,多嘉奖之。确见睿智领导,苦心孤诣;惜乎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为了竞选,不仅于本党之内,所称「党」和「团」之无形的对立未泯,且有其他派系角逐其间。从中央成立的「指导选举委员会」,核定各地各项候选人起,_已皆不相让;且许多大员跃跃欲试。迄各省市县投票,自更短兵相接,愈趋纷扰。

    只说东北一隅:国民党产生各项候选人的方式,是经各省市县政府、党部、议会,联席研商提名报由东北行辕审查后,汇转中央核定公布。因_主持地方党务,并亦有参加各级议会者,自多「近水楼台先得月」;且易于介入选务,几乎有竞无险了。那时,我的感触:(一)东北地区,多数党政人员参加竞选。试问,光复之初,为什么争先恐后的要回家?可能是「衣锦还乡」;而今情势危急,为什么又一窝蜂地要离开,可能是「溜之大吉」。前者,我_后赶;后者,我也紧跟;迄犹时常痛责自非。适与蒋总裁所勉「集中精力,挽救危难。」相反了;总之,殊有愧于「不要以竞选为荣」的昭示。纵非违反党纪,至少有损党德!(二)我这从政党员,向未加入过派系。有人指称这叫「门神」:值党内任何小组织关门闭户时,那贴在两扇门上的秦琼、尉迟恭,不就被掷诸门外了吗?但是保卫宅院的「门神」,却能一直勇于御外,怯于对内,无畏风吹雨打,忠义怀然。是乃置身共军包围的危城竞选中,弥觉大敌当前,共御其侮尚不暇;目击把持排挤,弊端丛生,诚不能不重有所感;「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从东北,望全国,岂非这场选灾,直接削弱自身的力量,间接有助于共党的叛乱,大伤元气,有失人心,乃至断送东北,祸延全国的因素之一?


(三)吉林省会放弃

    选灾刚过,战局突紧。政府决定放弃吉林市的战略,乃有三十七年三月九日,军、政、民众从吉垣撤退到长春的大转徙。

    最保守的估计:约有八万民众(包括国立长白师范学院员生),舍掉田园庐墓及一切财产,随着国军长达十数里的行列,男女老幼,徒步三百余里,沿着吉长铁路沿线迈进。为了避免共军正面□击,夜行日宿,沿山掩护,依然屡遭冲断扫射,万千老弱死于途,妻离子散,哭声震天地。望之浩浩荡荡的一条人龙,构成一幅空前的大流民图,其悲壮,其残酷,史不多见。真可怜这惨苦无告的老百姓,已于俄军撤退后,一度尝共祸;不惜又从短期光复再被放弃的家乡,拚生死以寻求自由与光明,却走入亦陷于另一个仍是被敌人包围的危城──长春市。从吉林市撤来第六十军,和原驻长春的新七军会师,在新设东北剿匪总司令部长春指挥部主任郑洞国指挥之下,负起保卫长春的重任。迁至长春的吉林省政府,由郑洞国继充省主席,留任的民政厅长尚传道,继孙桂籍兼充长春市长。

    长春已成一座大难民城,吉林市_遭共军占领,停输小丰满电力,乃成黑暗的死城。被共军包围的坚壁清野,断绝市内外交通,工商停□,大批失业,整倜社会窒息了。乡村无法向市内供应所需,食粮菜蔬,毫无来源,造成军民大饥饿的恐慌。

    凡军中补给,尤其军粮,唯赖空运,六月初,共军为割断这仅有的运输线,攻占了长春大房身机场,从此变空运为空投。军粮的筹拨,运输机的调遣,在在增加国库和空军方面的沉重负担。

    当年夏,我出席立法院尚未及月,_被政府征召,襄粮食部务,是放弃行宪立法委员之始的第一人。旋迭接郑洞国、尚传道联电告急,备述长春饥民待毙,希以关怀桑梓,公私兼顾,迅予力谋救济。比经专案请准,同时加强军粮和民食的空投。究竟实际有裨于灾黎者几多,且能延续长春保卫战的时日久暂,殆皆所不忍亦不敢想像者,政府惟能竭力以赴。

    终于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长春继锦州的陷落,_告失守。一周后,渖阳亦放弃;接收将及三年的东北,全部陷入共军之手。


(柒)中枢力挽危局


(一)请愿团南京行

    三十七年春,卫立煌自二月一日继陈诚主持东北军政。辽、渖议会法团,各省市旅渖民众团体,深懔大局危急,_起集议,乃组「东北请愿团」赴京,公推辽宁省议会议长李仲华、渖阳市议会长张宝慈、法团代表王化一和我(东北建设协会代表),四人组成,端程前往,为东北数千万同胞请命;此时,我真算做民意代表了。

    请愿团抵南京,首蒙国民政府蒋主席在官邸接见,亟表关切东北现地紧急情况,尤对人民生活深所垂注,分向四人各别咨询,意至殷恳。我们陈述请求事项,多表接受,面命侍从秘书详记。饬交主管院部速辨;并嘱_向有关机构径洽进行。继与行政院张院长及国防、财政、经济各部首长,一一会商。和中央银行总裁张嘉□谈东北流通券事,有财次徐柏园等参加。

    其间列席中央常会,推我于此国家最高决策席上,报告东北接收情形,痛陈得失利弊,反映东北同胞继日、俄两大帝国主义侵略剥削之后,愈遭共党叛乱的战祸痛苦,接收大员与不肖的军政经官吏违纪非法;吁请迅定大计,挽救危亡。蒋总裁主持会议,颇为动容,立_示意各从政的中常委,速对东北兴革事宜,妥善筹措。出席人员对于远隔数千里的东北现状,固多见所未见,亦有闻所未闻,听取之后,纷纷发言,有的不胜其意外的惊讶:「殊不料东北会变成这个样子了!」有的极感气愤的高叫:「怎么搞的?非彻查严办不可!」考试院长戴传贤最激动,义正辞严,表示全力支持所请。我们退席后,会中继续讨论挽救东北危局,多有重要决定。


(二)先发动控苏案

    请愿团离京前,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说明此行任务,业蒙最高当局及有关方面,接纳所陈述意见,相信东北危局,短期可望好转,亟希舆论多加赞助,力促我国朝野及国际,重视东北,挽救东北!尤多答覆欧美记者,详释东北的危机,中共的阴谋;指出中共、苏俄狼狈为奸的野心得逞,可作不幸的预言,东北一隅如失,整个中国不保。是则非独中华民国受其祸害,势必继向邻国侵略,而由亚洲的纷扰,造成世界的不安。呼吁自由世界一致奋起,继□前此粉碎德、意、日之法西斯帝国主义的坚决意志,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求和平的最终目标。设稍迟疑,皆遭其殃,贻祸于全人类的大浩_,养痈成患,悔之莫及;愿见国际高举;正义之旗!

    针对当时京中一项荒谬的流言,居然竟有人主张:政府宜持快刀斩乱麻的手段,索性早日牺牲东北,作为换取关内和平的条件。我们痛予驳斥,指其妖言祸国,万万不可轻信,痛心疾首地剖述利害:_使忍心的不要东北了,共产党还会容许保持「关内和平」的□安吗?真是梦呓,梦呓!

    中共颠覆叛国,尤其为患东北,皆恃勾结苏俄撑腰。在记者会中,我们郑重向全国大呼:应即毁弃那早已被史达林一手撕破的绝不友好的「中苏友好条约」。请向联合国和国际,强有力地控诉苏俄弃约背信,恶意侵略中华民国,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的罪行;此一有力号召,颇承各地报章同情宣扬,外国通讯社亦纷纷发出电讯。直至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我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向大会提出「控告苏俄违反中苏条约侵华案」,已获联大政治委员会通过。预计此虽一纸的正义得申,必将实现,聊胜于无;东北请愿团的呼吁,不失之为先觞。

    时已亲共的左派文人储安平,在上海所办的「观察」周刊,哗众取宠,对于东北请愿团之行,颇多议评,自和中共一个鼻孔出气的歪论。


(三)国民大会尸谏

    当年夏,南京召开行宪国民大会时,突然发生代表孔宪荣为救东北不惜尸谏的悲壮事件。

    当日本占领东北期间,孔是随朱霁青、王德林、盖文华等,率义勇军抗日反满的先锋,拥有数万人,盘据吉林省延吉道区。战后。杜明任孔为东北保安第二支队司令,兼吉、辽、安边区总指挥。在吉、长防守战中,率部与共军周保中、曹理亚部激战,伤亡惨重,终被解散。经松江省厅委师连舫、阎孟华和我,联合提名当选松江省国大代表;他虽当选,却仍志在重返东北战场,驰驱效命。

    孔到京与会,哭述请缨,无人理会他那满腔忠义的陈情;乃于四月十五日,上午尚去开会,下午即在南京状元境东来旅馆,自缢身死,无遗嘱。惟前夕曾向同省代表,并久共患难的郎云鹏倾吐衷曲,大意是:「连日痛心于国民大会内外,凡『绝食』、『抬棺材』、『主席团拉票』、『党内相竞副总统』,一连串地皆在争权夺利,绝非国家人民之福。我这一介武夫,_不容继回东北杀敌,亦不愿坐视颓败,莫如做一个自经自私的自了汉,也许足以谏正权要,挽同东北与国家的危运罢!」郎则力劝打消轻生之念,留余年以报国;不料他真言出必行。

    出席国大的二三百名东北代表,在万分悲伤的集会中,多替孔之殉国,痛惜声冤,慨叹忧时,一致为这不战死于抗日以迄反共疆场,而竟自缢于会埸的忠魂,争取有助挽救东北与国事的牺牲代价。主席团之一的于斌总主教报告:「由于孔将军的尸谏,引起各方重视;多以加强东北民众武力,来和共军作战,扭转东北局势,尤为当前急务。」继推代表二十余人,晋竭国府蒋主席,恳切表达会众意见,希望孔宪荣的赤血未白流,俾能有益于大局;深蒙抚慰,接受所请。

    此事震撼朝野。生死虽一日之隔,生前到处碰壁,饱尝白眼;死后落个「荣哀褒扬」的风光;未始不是人生一大讽刺的悲剧。不可不记西南耆老邹鲁的哀挽,情见乎词: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钟山之巅,将有英灵,化作杜字,夜半啼血,声声唤到:东北有家归不得!岂仅东北同胞伤心坠泪耶?岂仅东北同胞伤心坠泪耶?」


(四)不祥和的气氛

    全国人民所嘱目于国民大会者,自是如何挽救东北,方足以言确守华北,巩固中原。东北九省三市代表,_受孔宪荣的亡魂缭绕,尤期不负家乡父者之托,义愤填膺,词多激烈。例如辽北省代表张振鹭登台高呼:「恭请元首『挥泪斩马谡』!」指名控诉,语惊全场。

 

 翌晚,蒋主席(时临当选行宪第一届总统前夕)召宴东北全体代表,餐毕致词,阐明政府维护东北土地主权的决心,保证_经且继续竭尽心力,必至击败共党,完全规复而后已;中有「张振鹭代表对于陈诚同志的责备不公平」等语。之后,张方准备起立发言辩解,比经邻座的莫德惠用手拦止,抢先致谢而散;缓冲一埸可能惹得不甚愉快的聚会。

    陈诚前已辞去东北兼职,带病南归,住上海国防医学院治疗。我在沪曾往候,他确一再表示「东北之行,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东北同胞。」颇多自责,意极恳□。那样刚强的人,如此虚心,殊感敬佩。

    五月,行宪立法院在首都集会,熊式辉正京居,嘱王佑庸出面。代邀我和罗大愚、王兆民,阎孟华、王常裕、石九龄、师连舫、赵宪文,程烈、郭德权、刘全忠、刘□周、吴越潮、侯廷督、关大成、齐廉、孟广厚、孙桂籍、王洽民等东北籍立法委员,在熊家餐叙,熊对国事、东北事,一字未提,大家真是聊天(气),纯属毫无意义的酬应;或谓熊有懔于立法院将继国民大会之攻陈为攻熊的战场。他的估计错了,我们宁肯铮言在先;国是坎坷至此地步,复何忍于放马后炮?

    凡此关于国家纲纪的整肃,直至十月底,东北全境再度沦陷的讣闻发出,罪孽深重的卫立煌,张皇失措,抢搭军机,逃之夭夭,去做亡命徒了。其时,似卫之守土有责的封强大吏,_拥有重兵防守,确应严遵有若我们从前徒手接收松哈时所接指示:「坚守任所,不得撤退;如万不得已时。可在区内游击。」然而不然,却先跑了!政府对卫一人「撤职查办」。

   东北接收之役,从头到尾,此_大员失职之唯一的惩处;且仅见于皇皇明命,乃自卫始,亦自卫终。


(五)重提地方武力

    举行国民大会期间,政府确有扭转东北战局之一系列的紧急措施,如对民众武力的重视,_通过「增加地方武力方案」,包括健全各地民众自卫组织、妥筹增加所需经费等项。并于四月二十一日行政院院会任免案:「东北行辕政务委员愈兼代主任委员卫立煌无庸无代,特派张作相为主任委员。」惟后另据「各地剿总皆由军事长官兼理政务」的通令,卫_不肯让,张亦不便就。又前与卫立煌东北新命同时发表的东北行辕副主任万福麟,于四月二十三日在渖阳就职。同时,加重马占山职权之说又起。

    就在此时,顾祝同偕军事部门各主管,代表政府主持一次有关东北军事的简报座谈,邀集东北籍的行宪立、监委员、国大代表多人参加。顾对东北现势详加析解,并稍吐露新的布署;恳切表示,今后愿多听取地方人士的建言,借重地方_有力量等语。似_近期人事更迭的政策背景。

    在会场协助顾祝同主持座谈的辽宁省国大代表王星舟,一再促我讲话,当_略加检讨东北军事得失,策动民众武力过程,我指出最初被俄方所禁扼;中期稍能有所运用;近则大都斩绝,于是尽为共党利用了。于今重提,时机已失;设能从此切实做去,可望有裨当前我战局,至少可做未来埋伏。

    我不讳言:倘于东北接收之初,_时起用东北军政的「老牌」或「大牌」,却能发生作用及其影响。我非地方主义者,且必认清时代推移,仍袭有如历代蒙古王公的安抚政策,将难收其实效;何况强弩之未,_使问这些过气的老人物,又有谁能「把死马来当活马治」?是其自身亦必缺乏自信了。

    让我这文人建议挽救东北军事危机之策,似宜就(一)战略方面:从去年四平之役及共军第六次攻势后,我们丧师失地甚重。宜速缩小战区,缩短战线,不求近功,而具远谋。倘能在守势中整顿与培养战力,减少分散、消耗和浪费,以待元气恢复,再作决定性的大会战。且可节省非必要城市的「背包袱」:解除一部分徒赖空运补给的困难。(二)战术方面:我们必须从失败的战场上,吸取战术的经验。诸如共军自夸那套所谓适用「野战军」中「围歼攻坚」的战术,及其漏网的军事资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对方的作战原则」、「人力物力之补给,主要取之于前线。」、「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攻击次序。」、「先吃小点,后吃大点的步骤。」、「围而不打,打必彻底。」,并且搞出一些什么「三猛」、「三三制」、「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等,所谓「攻坚战术」的怪名词。或许_由诸如此类,使得国军吃亏溃败。我们_须加强谍报工作,多明敌情,庶几有济;而必严防敌人在我们的阵营里卧底,尤属重要。顾祝同听取了我这班门弄斧之言,尚表首肯。究竟中央力挽危势的决心与布署,俟其下达东北现地,能否贯彻,证诸后日战果。


(捌)熊杜前期军事


(一)一鼓作气而滞

    凡关军事,多属机密,事后所见,仅是战果。循其战_程序,稍获一鳞半爪,深苦缺乏资料,差幸我并非写「战史」。国军规复东北,时经三个整年,大体可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亦恰经过三个不同的统帅。略就所知,志其大要。

    东北行辕的组织,确系一个纯军事体制,其下方设政、经二委员会;行辕主任熊式辉,自是东北接收中军、政、经的总绾。在建制上却另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之设,据说熊式辉事先未尽同意,另有此一重复军事指挥系统的机构。行辕固有其承上转下的督导地位;毋宁确指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实负东北前期的军事责任。

 

自卅四年十一月上旬起,先后出关的国军序列:计有石觉率第十三军、赵公武率第五十二军、廖耀湘率新六军、罗友伦率青年军第二零七师、孙立人率新一军、陈明仁率第七十一军、孙渡所率集团军包括卢浚泉率第九十三军和曾泽生率第六十军等,多是历经八年抗日作战,卓有功勋的精锐部队;尤推蜚声印缅战区的新一军、新六军机械化装备出率众;青年军的英气夺人。孙渡所率二军,来自云南较弱,亦颇效忠。

    前述在长春交涉国军接防,海陆空皆受阻后,国军自秦皇岛登岸,先头部队是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继有各军陆续到达。从头说起,挫折创痛,国军起步,毕竟迟误。卅四年十月底起,兵船原已先抵葫芦岛,立_受到岸上共军开枪阻止,不得不改由秦皇岛上岸;旋经第十三军攻占葫芦岛,方有他军分处登陆。十一月五日,先头部队抵山海关,立_遭遇共军李运昌、杨果夫、费文劲等率处二万众的堵击。激战至十六日,才打开这自古难攻的要冲。出关后,并非一路无阻,步步遇到共军的顽强抗拒;十一月底,克服被三数万人坚守的锦州。自秦皇岛至锦州的征途,竟已耗时逾月。足见共军早已先我进达东北,彼则有备的严阵以待,处处延宕国军推展,且从秦皇岛登陆,攻入东北,实较葫芦岛多费时间与兵力;皆予俄军和共军从容勾结布置的时机。

    国军占领锦州后,取得初期胜利的大好形势;卅四年底,各军相继抵锦,气势甚盛。分由第十三军为首的攻入热河,从此该军主力_与华北国军配合作战。第五十二军于卅五年一月五日取得营口,惜仅留少数部队驻守,甫逾一周,十三日_遭共军再度侵入,乃于国军出关中,首告英占林营长率全营官兵殉国的壮烈死事。另以主力循锦渖路线,沿途扫荡共军,一月十五日_抵渖阳市外铁西区,停止未进;直俟三月十日,俄军突然临时撤离,国军急入渖市「接防」。

    其时,各军皆能威武奋发,分向热河、辽东半岛、辽西、辽南各地扩展。但亦有不容忽视的因素:(一)东北同胞久受日伪压迫之下,骤归祖国怀抱,感戴兴奋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但日本投降后,痛遭俄军_难,共军先入为患,无不翘首以望汉家旌旗。国军来,皆箪食壶浆迎王师,造成一片军民合作的热烈气象,大有助于国军击败共军。(二)当俄军撤退前,尽管暗地全力扶植共军,表面对我尚持敷衍的伪装,有若协助「接防」,亦曾派过军事联络人员,反客为主的作向导状。就在俄军忽冷忽热的长春交涉中,允我行政人员徒手接收阶段,如国军分向辽南辽西各地推进,一面固多压倒式的胜利形势使然;一面不无经由俄军说服或驱逐共军暂时避离据点的内幕。(三)缘乎此,自始就使国军养成矜持占领点和线为获胜的虚矫;而留共军从头到尾盘据广大农村的最大祸患。

    卅五年初当国军进抵渖阳市外时,假设不稍停止,立_一鼓作气,勇敢北进,东北接收的史实,殆已势必重写。经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军事调处,于卅五年一月虽有第一次停战令,其中却有「但书」,_:「但对国民政府军队为恢复中国主权而开入东北或在东北境内调动,并不影响。」此外,就现地环境言,可能顾虑俄军尚未全撤,避免国军北上,惹起直接冲突;乃_滞于辽渖,有待各地依次「接防」。实则虽驻渖俄军,亦未如期撤退,不仅国军初抵渖阳市外,尚与俄军对峙于市西铁道两侧,虽曾遭受射击,但未扩大生事,尤足为对俄体验的试金石,似宜不必顾忌,立采主动,挥军北上。停渖直俟俄军不告而撤,准备共军乘机侵入,幸我郊区驻军抢进,立_稳定了渖市治安。可知渖阳又何尝是「接防」?

    俄军一直内定的各地径交中共,岂能容许国军顺序无阻的「接防」?自第五十二军于一月十五日抵渖阳市外后,虽未继续北上,而和新六军各部并未休止,如继续收复本溪湖等地。迄五月中旬,方由新一军、新六军、第七十一军,沿中长铁路前进。这中间,几有足四个月的时间;设似从锦州到渖阳的一路不停,能把共军打得摧枯拉朽,则非仅行政人员徒手接收的四平不失;而长春_可免遭「四一四」(共军四月十四日攻入长春)的战火,从吉林省代主席王宁华以次,亦不致痛遭被俘的灾殃,自松哈至齐齐哈尔的行政人员,_可无须随俄军撤退「出国」了。甚乃推至黑、合、嫩、兴的国境;不必俟至六月间重颁第二次停战令时,我们已能光复了整个东北。 

 

并从国军出关之日起,凡与俄军间的接触中,已知殊少直接冲突可能;且俄军亦力求避免。其实,那时果能造成国军和俄军的直接冲突,自将受到国际重视、干涉或调处;或许东北早已得救。

    当长春、重庆对俄交涉,已近放弃向北部空运国军。本文前引熊式辉于二月间电称:

    「所有我军沿长春铁路沿线接防之部队,均决定由铁路运输。」而俄方则千方百计如缺煤、防疫坚拒之。诚不解国军何以不能舍铁路而步、骑行军兼进,东北的广阔大原野,凡我英勇健儿,大可驰骋其间,争取时效,何等重要。仅从渖阳到四平的短程,国军犹未克到达;乃自辽北以次各地,皆随俄军撤防,交由中共照单全收;而有从四平到长春的首次陷落,各地行政人员被俘,人民初遭战祸之始。 [next]

(二)徒显昙花一见

    俟俄单从东北全部撤出后,国军方于卅五年五月自渖阳动员北指,纵然声势浩大,攻取四平,传捷吉长,却多失而复得,而有军民交困的创痛。最残酷是仅隔一、二个月,辽北吉长各地,皆置拉锯战中,得失出入之间,共军抢掠搜索,当地人民,饱受涂炭,尤其共产思想贻毒之深,对于未来重演的争夺战,极具后遗症的影响。

    卅五年夏,从辽东半岛到松花江畔的军事胜利,确呈规复东北一度的光辉高峰;国军各部队,皆能著有早期的勋绩。时以渖阳为中心之扇面形式的扩展中,当推新一军、新六军、第七十一军、第六十军等部队联合攻势,其最前线已达长春至哈尔滨之间,恰抵松花江北岸,中长铁路陶赖昭车站(按_我故乡吉林省扶余县境第八区),并已收复附近的德惠、农安(「痛饮黄龙」的黄龙旧地)等县。此时国军稍赶一步,只是以小时计的进军,立取哈尔滨,那是确具全局胜负决定性的战略枢纽地区;果得之,东北光复,指日可期。

    当此胜利高峰时,亦_共军溃败之际,共酋周恩来为了挽其全军覆殁之危,又再施「吁请国军停止进攻,和平商谈国是」的诈欺,利用「军调」,缓和颓势,乃有当年自六月七日起「停止前进及追击」的第二次停战令。从此国军逐渐走向低潮,共军却是死里逃生,终于演成后日不可收拾之局。

    停战后,原本向前直冲的国军,全面变成守势。新六军、新一军先后留驻长春、德惠、农安以及辽吉边界一带;第六十军驻防吉林省会、九台县等地;第七十一军驻防辽北地区,表面似呈寂静。


(三)竟濒再衰之象

    反观共军原尚不足十万的本钱,此番遭遇国军北上的一路扫荡,丧失大半。逃亡松北的残余,似准备放弃哈尔滨,远遁佳木斯、齐齐哈尔、满洲里,北地荒凉,死路一条。不料这第二次停战令成了续命汤,林彪利用从松北到黑嫩,丰饶的生产,众多的人力,加以来自有如后方的苏俄补给,扩大共军。逐渐成其号称五十万众的「东北民主联军」。半年后,共军死灰复燃,_渐撕毁停战令的护符,几度反攻,尚未大患;但是「时间」却始终站在共军的一面。迄卅六年春夏之交,连绩发动所称第四、五次攻势,前者已使国军疲惫受挫,后者殆成东北战局从苟安走向危势的转捩。

    初渡松花江南犯的大批共军,首攻最前方的农安、德惠等地,并进袭吉长一带,新一军、第七十一军协力拒敌,多有损失。后被共军占领长渖间门户要冲,且具战略价值的怀德;乃招致敌方围攻四平的空前战火。四平大会战,其时适逢东北接收三年中的半途,_三十六年五、六月间,从被围到激战,计一个月之久。林彪率萧华等部共军,及「韩共」李红光部,称十数万众。国军主力第七十一军和第十三军的一师,以及辽北省保安部队。确是一场最激烈的保卫战,直至全市火海,巷战肉搏。最后方从各方调集国军,包括新六军、第五十三军、第九十三军,分从侧面迂回,以围攻的围攻,迫使共军的包围线崩溃,乃解四平之危;此役敌我双方,皆有重大伤亡。尤以地方民众生命财产的损失甚钜,四平车站有如山积的大豆,都成火海,_其一例;后果是民怨沸腾。

    血肉横飞,惊师动众的四平大会战,究竟换得的是什么?夸大渲染,不尽不实的战报,仅一解围之战而已;也毕竟掩不住那不饶人的事实:元气大丧!

    回顾一年前的北征形势,大有今非昔比,铁路多被截断,市县自成孤点,虽守亦已力有不逮。并从辽北吉长战场来看,凡辽宁、安东等地区,应属支援战争的后方:惟如新六军初期清除辽南的共军;青年军第二零七师自抚顺起至东北角的绥靖;第九十三军对于辽西地区的控制;第五十二军收复安东通化地区的艰险;都是将士用命寸土寸血的战果所积。今则为解四平之围,多从安东、辽西、辽南各地调军增援;乃至忍痛弃守接收仅数月的安东;辽宁辖地,亦有丧失。此时,_临熊、杜督率东北军事的尾声;再衰之象,殆已形成。


(四)杜聿明的功过

    初期实负东北军事责任的杜聿明,不失为一位坚毅稳健的战将,果能始终专心致力于作战,会有其当然成就的。前后较长期在渖阳滞留阶段,对杜本人以至若干将领,看似风光,实则毁之,军事以外,多事外务。而那放纵所属,赏罚未明,终至败坏风纪,多不足取。他与将领之间,或谓派系作祟,或谓统驭力弱,每有摩擦,殆不容疑。

    杜的最大贡献,尚能重视民众武力。俄军撤走后,已无牵掣,他曾力主组设地方团队,维持治安,配合国军,并常赖以对共作战;由于募集当地壮丁,熟悉地形,多能发挥保乡爱国精神,竭尽忠勇。

    一度特保马占山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旨在借重马的抗日历史和地方声望,具有号召力量;并有请马训练骑兵挺进松北之议,终以为时_迟,且格于形势乃止。

    卅六年秋,杜聿明离职,在上海养病,我到医院慰视。谈及东北战场情形,他承认自己及其部属所犯的错误颇多。坦述与熊式辉间,对于指挥方面不统一,有歧见;并和孙立人交恶的过节。不讳言统帅部的参谋幕僚作业太差,向对东北军情,敌我态势,了解不移深入(那时尚未尽知国防部潜有如许大共谍),在现地不能放手打击敌人,积成无穷后患。当然的,他更推诿于军事调处的一误再误。

    迄接近锦州、渖阳保卫战时,杜一度又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司令部设于葫芦岛。就当时最高战略与部署看,对杜是再寄以重任,常奔驰最高统帅部与锦、渖之间。战局急转直下后,仅能在葫芦岛,主持援锦未成的东进兵团,从海陆两路撤退,大都回归华北战区建制。杜是整三年前从秦皇岛统率上岸国军出关,英武显赫的规复东北失地;而今,三年后却在葫芦岛指挥撤军,面对山河已失,自是沮丧黯然!最后,他于徐蚌会战中被俘。

   


(玖)陈诚战绩锻羽


(一)志在整军经武

    卅六年九月,参谋总长陈诚,兼任东北行辕主任,首以力持军政统一,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部,由行辕径行指挥东北军事。调郑洞国为副主任,继留董英斌为参谋长,彭济_为秘书长。他以大牌于军事颓缩中出马,极见政府重视东北局势。

    陈诚初抵渖阳,确具整军经武决心,采取重要改革设施:(一)严加整顿_有各部队,就中抽调编配,扩增三个新军:新三军,军长龙天武、新五军,军长陈林达、新七军,军长李鸿。并另加一个师:暂编第五十八师,师长王家缇。(二)远调新生力军:从内地战场调战前曾隶东北军系统的第四十九军,军长王铁汉、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三)调整军事首长:杜聿明于保安司令部撤销前因病离职时,已保荐潘裕昆继孙立人为新一军军长;陈以刘安祺继陈明仁为第七十一军军长;刘玉章继赵公式为第五十二军军长;楚溪春、王铁汉先后充任由渖阳警备司令部改组、扩大权责的渖阳防守区司令官,指挥驻大渖阳区的各军师部队与地方政府,并监修城防工事、建筑碉堡等军事设施。

    当时亟谋从战略上扭转东北全面战局,自劣势变优势,初_一面扫荡北宁铁路尤其锦州到渖阳间和辽西一带的共军;一面巩固中长铁路沿线的防卫。除对既有与增编各军师重加部署外,并经借调客军助战:曾向华北剿总傅作义,商调其部属暂三军,由军长安春山率领出关。就此足窥东北形势日非,初期东北国军,尚能乘胜进达热、察、冀边境,配合其时第八、十一战区作战,有助于收复张家口之役;今则反求助之。

    不幸仅在辽西一带,包括一部分_有、新编、远调的各部队,一再被共军重挫受损。而借调的暂三军,过锦州,至辽西,迭逢遭遇战中,颇有斩获。乘势北进,沿北宁、中长两铁路,经辽北,直达长春,进而肃清吉长线之敌,稳定最北战场──吉林省会的局势。

    此一旋风式的客军推进,吹起转败为胜的号角;确对东北国军多所鼓舞,一度促发各地奋起反攻的机运。


(二)何来六次攻势

    可能是陈诚为了激励士气,安定人心,当一次集会中,他斩钉截铁地壮言:「我保证,不准共军再有第六次攻势!」真乃语惊四座,我亦其中一人,深思莫解。_使确具粉碎敌人攻势的必胜决心与把握,若说「决无畏于敌人再犯」,或「必使共军一败涂地」,也就够豪壮的。不料,此话喊出未久,敌方就发动了第六次攻势。传说反而提前了攻势日程表,各路一齐动员,似较前数次的攻势,愈加凶猛。确自四平大会战后,共军并未有如我方宣传的那样损失惨重;况经数月休兵扩编,乃再重整旗鼓来犯。

    卅六年底,东北行辕针对共军的新攻势,曾具就此与敌作一决战性的战略布置:_展开了辽西的激烈战事,是在渖阳、新民、法库中间地带,其高潮为公主屯之役,我方调十数师集中会战,林彪亦几倾其强悍部队,据传曾率那时共军总计十一个纵队中的五至七个纵队,进入国军埋伏阵地;这一仗,国军如能配合得宜,一致奋勇杀敌,原可造成歼灭林彪的大胜利;战果却是相反的。此役,新五军陈林达部最忠勇,牺牲亦最大;时已升充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新六军军长李涛,_已未尽协同作战之责,_不能如限救援友军,且使共军乘势得逞,从此益陷东北军事危运。

    同时,共军把锦渖、中长各沿线,袭击破坏,几使所有铁路交通隔绝。早期规复的辽宁、辽北、吉林各省县市,业自四平大会战多有弃失;这次从渖阳到锦州的重地,如黑山、沟帮子、打虎山,均已为共所据,连同北至松花江桥头堡的德惠、农安等地皆陷落。此际辖区是_不成面,且皆断线,所余仅少数县市,和锦州、渖阳、长春、吉林几个都市,且大都被敌包围中。

    最后,陈以焦心积虑宿疾复发,确感病体难支,终于请辞东北来去未足半载的兼职。


(三)心有余力不足

    陈诚原持参谋总长本职,莅临东北,权威至重;实际却不无指挥未尽如意的苦衷。那一向被人称道择善固执的另一面,_是多少有些刚愎自用。且加求功心切,有时失于人和,掣肘者众,吃亏很大。试看:(一)从东北国军原有各部队中,拼凑扩编,增设新军,其间自有削弱或增强的不平衡,人事排比,恩怨难免。(二)所有机关部队编余人员的善后,实难做到人人满意;几又有似战后裁军声中,首都哭陵的困扰。(三)如四平大会战中,被熊、杜、宠做「凯旋英雄」的第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免职等人事余波,部队将领原_传有派系倾轧之谣,乃尤为所藉口。(四)共党时已渗透东北各阶层,乃至伸入东北国军中分化煽惑,乘机挑拨,打击士气。

    关于东北民众武力,向被多方所重视,自俄军撤退后,_已逐渐建立。陈诚到任,则以纪律整饬,多予淘汰,固不无其事实根据的;熊、杜时期的各省区及各县市保安团队,大都为之调整,自多引起地方人士的未尽谅解,发生离心离德的不良反应,且抵销配合剿共力量。


 本文前曾记述「国民大会尸谏」的孔宪荣,_系此时被裁一例。淘汰的保安队伍,无所隶附,就中流传不少民谣,择录数句:

    「你说我是土匪,我不抢;你说我是中央军,又不发饷;你说我是八路,一直拥护蒋委员长!」

    当时,东北民众及所结合的民间武力,皆衷心一致「拥护蒋委员长」,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反俄、反共的坚强意志,终始如一的果敢行动,足与昔年反日、反伪满的东北义勇军,万千党人志士的杀身成仁,先后媲美;且其人事脉络,具有一贯性的。敢断言:凡此渊源深长的革命种子,永远在东北以至全国生根了,永远是再光复的内在潜力。卅八年初,陈已出任东南军政长官,兼台湾省政府主席,颇有建树。我则供职中枢,政府自南京迁广州时,曾专程抵台,与之商洽财粮事宜,多承支持。旋_召开全国财粮会议,陈_亲偕台湾省财政厅长严家淦、粮食局长李连春赴广州出席;会中及先后长谈,得见由于他的康复,胸襟开朗,气度恢宏。刻值我在台整理自省录时,欣逢总统复职,提名陈任行政院长,已获立法院同意;瞻望他对中兴复国大业,必多襄赞献替。

   


(拾)卫立煌临三竭


(一)长渖锦成犄角

    卅七年二月,政府加派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另设东北剿匪总司令部,由卫任总司令;后_「剿总」代替「行辕」,从此卫_负起东北全责。并由万福麟为副总司令,赵家骧为参谋长,吴瀚涛为秘书长。初以王铁汉专任辽宁省政府主席,渖阳防守区司令官兼职,_由撤出吉林省会的前吉林省政府主席梁华盛一度接充。

    卫立煌承接一个破碎的残,到任立_面对一弃一失:(一)久已作为重大战略考虑,远在北线孤立的吉、长撤守问题,首先决定放弃吉林市,国军退集长春,采取了三月初旬军民从吉垣大撤退的行动。(二)四月初旬,共军再度攻占四平。守城的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前于四平大会战中,已遭重创,此役是经补充后力战,仅余少数突围抵渖。东北接收三年中,四平真应了这个「四」字,先后四度不平安了。第一次乃所指长春阶段徒手接收,卅五年三月,俄军撤走,共军攻入;第二次_相继五月间,国军由渖北上的军事规复;第三次是卅六年五月,最激烈的四平大会战;第四次亦_此次最后的沦陷。

    三、四月后的东北战局,仅有长春、渖阳、锦州鼎足而三,互成犄角。那凄凉景色中,长春宛似远悬天边的孤月;锦州和渖阳间的残余县市,寥若晨星。

    长春:郑洞国往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指挥原驻长春的新七军和自吉林市撤长的第六十军。初曾有过放弃古垣的第二步计划,_国军在长集中后,再行放弃长春,共同突围南来;竟以中途站的四平失守,乃止。从此长春对外隔绝,一切补给,全靠空运,嗣飞机场被共占据,唯赖空投,愈陷困危。

渖阳:自新立屯、辽阳、鞍山、法库,一连串的失守,仅尚保持抚顺、木溪、新民等地。卫立煌所坚持的基本战略,始终是集结军力于渖阳地区,固守自保。把以渖阳为中心的国军,划分两个兵团:一为防卫兵团,以第五十三军为主干,配合地方的无多团队,并由军长周福成兼继渖阳防守区司令官。一为机动兵团,以新一、三、六军,第四十九、五十二、七十一军,二零七师之一部,并配有骑兵、战车、装甲、重炮、通信各附属部队,统由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之。

    锦州:范汉杰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驻锦指挥所主任,所属计原驻该地区的第九十三军,第六十、四十九军之一部;任务是坚守葫芦岛、义县、锦西一带,并打通已断的锦、渖铁路,俾期联成一气,有利战局。


(二)共军冒险犯锦

    其时,国军驻守长春、锦州,各尚不及十万人;渖阳一带约廿余约人。林彪所率共军主力,前自松花江北岸南渡,除先后发动辽西和四平各地战事外,其集结中而准备另一攻势的部队,亦已号称三数十万众。

    究竟共军再举大攻,矛头指向我三据点的何处,事前确成一谜。或许认为敌人先取锦州的公算不大,此点判断系诸全局胜败的重要关键。事后得自共军公表资料中,却有如此估计:「长春,近而弱;渖阳,固而强;锦州,活而远。」据而引伸「先攻长春,次攻渖阳,后攻锦州,」原系正常的步骤,终至大胆而诡诈的结论,竟「先攻锦州,则尽获瓮中之鳖;并断绝撤军的后路。」居然采取「先攻锦州」的反常战略,作此不借犯难的抉择;实则林彪下了一步惊险的跳棋。

    九月中旬,中共开始对锦攻势,亦_辽渖大战役的开幕。共军亦正配合着山海关内,唐山一线,同时进军;并已展开山东地区的攻击战,经一周而陷济南。锦州战役之始,自北邻义县先被围攻,迫近锦州,掀起东北最后一场亦最激烈的战_。


(三)最高统帅督战

    回顾卅五年五月廿三日,时值国军北上大胜,进抵长春,国民政府蒋主席偕夫人,首次巡视东北,留渖一周,多方垂询,关怀民瘼,并赴鞍山、抚顺各地,巡视铁煤生产状况,行前飞往长春一行。此来抚慰东北同胞,_情热烈感戴。曾几何时,复于战局危势中,为了争取锦州以至辽西战役的胜利,于卅七年十月间,蒋总统以最高统帅督战东北,仅一个月中,三次莅临渖阳,亲授军事机宜。凡此可知爱东北、爱国家的心情,对于卫立煌以次各将士的瞩望,都是何等殷切;惜乎愚昧不忠的失职者多,实皆深负最高统帅的期许。

    此一阶段,迭派顾祝同、杜聿明等前往东北,协同锦州保卫战的布署,视作东北全局存亡之决定性的战争,且为稳固大华北的关键。试一检阅重大调整东西会合的坚强阵容:

    一面调集华北剿总所属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涛、第九十二军军长黄翔,驻烟台的第三十七军军长王伯勋各率所部,及九十五、六十二两师,集中于葫芦岛,以及原驻该马之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所部,以上统归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另有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马纪壮,率舰协助。此路由西而东,增援锦州,是时谓之东进兵团。

    一面严令卫立煌,迅派廖耀湘所率的机动兵团,_出辽西,增援锦州,是时谓之西进兵团。原望东进和西进的两路重兵,克日会师,不只可解锦州之围,而且造成林彪的滑铁庐。

    此役,最突出的意外,东进兵团必自葫芦岛经锦西与锦州间的塔山、白台山、高桥地区。塔山,仅北距锦州外围廿余公里,南距锦西的国军阵地数公里,而塔山又在国军炮火射程以内,却被共军第四纵队横梗其间。不料_此弹丸之地,竟成阻挠东进援锦的障碍,一直不能冲过,眼望守锦国军,被敌歼灭。真不知是人力不敌,抑天意使然?

    范汉杰所督率的锦州保卫战,共军初自九月中旬攻袭锦州的外围义县,第九十三军第二十师师长王世高率众抗敌十日之久,终竟以身殉国,全师无存。锦州亦战至最后的激烈巷战,白刃血拚;直迄两路援军,皆告绝望,决定撤守。范汉杰、辽宁省政府辽西行署主任贺奎、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副司令杨宏光、第九十三军军长盛家兴、师长安守仁、黄文徽、李长雄、景阳等出走时,皆被俘。我军民奋勇血战月余的锦州,于十月十六日失守了。此乃国军在东北战_过程中,不失为虽败犹荣之一役。


(四)廖耀湘大丧师

    当锦州困危待援时,东进兵团_被阻于塔山;那个西进兵团,又被廖耀湘带到哪里去了?

    这就不能不从卫立煌和廖耀湘之双料的贻误戎机说起:卫_自始_违反最高统帅的战略指示,一页坚持集中兵力,确保渖阳的固执成见;而廖和卫各存私见,观点亦有不同。廖于锦州告急之前,曾力主国军重心,宜从渖阳移营口,据海港以进退自如。因而廖于西进途中,十月初旬,_于犹豫迟疑中,迂回去库、彰武间;有误援锦大计。_闻锦州已失,不惟缺乏兼程救复的勇气,且尚企图贯澈他的自作主张,乃率军驰赴营口,却受阻。踟蹰的进退维谷中,又掉头返渖阳,经过黑山地区,未数日竟使逾廿万众的庞大兵团,迄十月廿六日全军覆殁。自廖耀湘以次,所有各军、师长,几皆被敌活捉;其高级将领中找不出一个殉国的芳名。仅新一军军长潘裕昆、新三军军长龙天武,狼狈不堪,只身逃抵渖阳。

    守锦的范汉杰等,虽与廖耀湘等同样做了敌人的俘虏;但那受命而忠勇,和颟顸而儒怯相对比,则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尤其廖耀湘平素骄悍蛮横,违法乱纪;而他那抢旗夺炮,气焰之高,向为国军的一霸。实亦最有亏于最高统帅教诲与栽植之恩,终于成了东北三年战役中的最大罪人。

   


(五)长渖瞬间陷落

    东北仅有的三大据点,锦州失,去其一;长春、渖阳,又何如?

    被围垂危的长春,濒临弹尽粮绝困境,十月中旬奉有指示:「突围」。经决定十七日黎明行动,而十六日晚,曾泽生突然率其第六十军阵前「起义」;李鸿所部新一军虽经奋战,亦以寡不敌众,放下武器。负责指挥的郑洞国,自杀殉国获救,被俘。这颗残棋死子的长春,乃于十月廿三日失守。

    共军攻入锦州后,立_回袭渖阳;传出西进兵团溃散,廖耀湘等返渖阳途中被俘,更使渖阳人心不安。惊恐失措的东北主帅卫立煌,竟于十月卅日,勿促中率少数人员,从市内浑河机场,抢搭最后一架军机,直奔葫芦岛而飞。

    翌日,最高统帅部接渖阳区防守司令官周福成电告:「卫立煌怆惶逃走,渖阳市坚守待援。」但援从何来?据说最高统帅异常震怒,立刻电令卫立煌等搭原机返渖阳,责成坚守;旋经空军先往侦察,渖市机场皆损,飞机不便降落的理由,缓冲作罢。实则卫_逃之,焉肯再返?

    渖阳于彷徨无主中,迄十一月二日,方见共军渗入,周福成被俘。大渖阳区及保卫线所包括的仅余土地,自皆连同丧失。至此,辽渖战役,最后闭幕;时经三载所规复的东北,全部再告沦陷。

    长春郑洞国、渖阳周福成被俘,应该属于锦州范汉杰同一型的。纵然未能牺牲生命,成仁取义,毕竟尚皆战志高昂,善尽军人天职。

    这时,隔在海角的营口,虽迭经争夺战_,仍归第五十二军军长刘玉章率部坚守,当渖阳告急时,中经一度调集该军赴渖助阵,途过海城,受阻复返。锦、渖全失后,营口愈遭共军包围袭击;幸由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率马纪壮舰队,冒险抢接,登舰出围。这是三年前浩浩荡出关逾四十万国军中,除第十三军军长石觉率其主力攻入热河,配归华北战区外;唯此一贯忠勇屡建奇功的第五十二军,虽已多有牺牲,且自营口突围时,尚遭海上火灾,毕竟能以仅余撤出归来。

    执笔至此,岂只长叹?在悲愤填膺中,突生灵感一念:起岂真「接收『满炭』(按_接收人员初抵长春集体而居的满炭大楼)全军尽墨」?炭乎,墨乎,似皆意味着东北接收全役,自始至终,笼罩在一片漆黑中。

让我们高瞻远瞩国家民族复兴的前景,不堪回首那有若漫漫长夜已过;但愿馨祷黎明的曙光早临。 [next]

下篇 东北全陷:国际捭阖与自我失误


(壹)析雅尔达密约


(一)列强分赃祭品

    苏俄仅以六日出兵东北,一手抢夺我全国军民八年抗日血战的胜利成果;且由此大陆一角初陷,造成神州全部变色。这一人类历史大悲剧的导演亦祸首,当推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 Rossevelt)、英国首相邱吉尔(Winston S. Churchill)、苏俄头子史大林(Joseph V. Stalin),于一九四五年(民国卅四年)二月四日至十一日,在苏俄黑海克里米亚岛之雅尔达会议(Yalta Conference),所签出卖中华民国的秘密协定。

    该协定除有关波兰选举、德国管制、联合国宪章规定否决权等项外,最主要_当时绝对保密,涉及中华民国权益的条款:

    (一)外蒙古(时_「苏俄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应予维持。

    (二)帝俄于一九○四年(光绪卅年)被日本偷袭侵夺之权益,应予恢复:

    (甲)库页岛南部暨其附属岛屿,归还苏俄。

    (乙)大连商港应国际化,苏俄在该商港之优越权益,应予保障。并恢复旅顺租与苏俄,为海军基地。

    (丙)通达大连之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应由中国、苏俄合组公司共同管理之,并保证苏俄之优越权益。中华民国保持在「满洲」主权之完整。

    (三)千岛_岛,应_交与苏俄。

    (四)凡关外蒙古与东北铁路港口之条款,应征取蒋介石委员长之同意;罗斯福总统将依据史大林元帅之建议,设法取得之。

    (五)美、英、苏三国首长同意,苏俄上述要求,应于战胜日本后无异议实施。

    (六)苏俄准备与中华民国政府议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武力援助中国自日本蹂躏下取得解放。

    雅尔达密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欧洲战局中,英美联军和俄军,分自东西战场渐入决胜阶段,史大林已做远东对日参战的打算,俾能攫取欧亚双方的战争成果。苏俄_持对日参战,足以减少美国最后攻入日本国土的牺牲相诱,初由试探而渐进,终于获得美、英同意如上政治条件的交换;而使中华民国蒙受尚未自知的重大伤害。

    据悉有关苏俄对日参战问题,中经美国军方迭次密商,海、空军方面以李海上将(Admiral William D. Leahy)为代表,皆持相反的主张,系从战略的部署与展望,深信美国必将掌握太平洋上制海和制空的绝对优势;且加中国英勇抗战,已在大陆牵制日本陆军的主力,不必苏俄参战,可促日本降伏。而美国陆军方面,却另作错误估计:如引苏俄适时介入远东战局,_将提前取得对日胜利一年到二年的时间,大可节省美军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这雅尔达密约的胚胎,竟亦来自主持其事的参谋长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重大失误所造成。

    实自一九四三年(民国卅二年)十一月,举行开罗会议(Cairo Conference)中,此一问题的暗影,似已若隐若现;我最高当局蒋委员长出席时,首与罗斯福总统,恳谈并力争,已获有必须维护中国包括东北和台澎土地主权完整的默契。而那历史享名的「开罗宣言」中,亦已申明「盟国作战之目的,在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从清朝所窃取中国之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暨一切权益,完全交还中国。」的庄严承诺。惜罗斯福相继和史大林于德黑兰会议(Teheran Conference)中,_渐动摇甫经「开罗宣言」的宣示,竟而准备付给苏俄对日参战的政治代价。终于雅尔达会议,罗斯福衰病昏□,不求甚解;邱吉尔老奸巨滑,投机取巧;坠入那头北洋熊史大林的诡计。当时仅凭苏俄片面的一纸草稿,未加详察,匆匆定案。无异于列强巨头相互酬应间,轻易地断送了「盟友」的国家命运;东北殆成国际野心家的分赃祭品。

    最不可解亦最不可饶恕者:此一暗盘交易,对于被损害的当事国,事前_未磋商,其时亦不通告。据美国国务卿史退汀纽斯(Edward T. Stettinius)事后说起:他虽随节前往雅尔达,亦未得参与出卖中国的密勿。自雅尔达返美两月后,罗斯福突病死,继任总统杜鲁门(Harry S.Truman),方从白宫保险箱里,发现此项未见天日、不可告人的文件。直至当年六月,才由美国把全案送达中国政府;正式揭开这场国际间的大阴谋、大骗案。

    我们在东北接收期间,卅五年二月十一日,美、英、俄三国同时正式公布了「雅尔达协定」;适值发生中共和俄军共同谋杀往接抚顺煤矿的张莘夫等惨案,不啻火上浇油,我国民情和世界舆论皆大哗。原_延宕撤兵的苏俄,老羞成怒,指称反俄;愈见增加国际综错矛盾的猜忌中,东北形势更趋混乱。


(二)外蒙古卖身契

    雅尔达协定_违反如一九四一年(民国卅年)所订「大西洋宪章」(Atlantic Charter)防止侵略的主旨,抑有背国际尤其患难与共之盟友的道义信守。况当盟国联合作战时,英美等国亦已一致宣布取销有关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我们忝列战胜国家,却遭受了被人宰割的_运,突来有甚于战前所受不平等条约的桎梏。且凡所_造的无理要求,无一不是抹杀史实;试依中国主权根据,逐项加以铨释。

    首谓「外蒙古现状,应予维持。」俨然强迫中国低头承认,苏俄一手非法造成的事实;亦_中国必须忍痛割掉外蒙一片偌大的国土。

    清季,帝俄已渐染指外蒙;清廷庸弱,鞭长莫及,且任其_足外蒙政经以至军事。民初,北洋政府亦昧于治边,竟至容许俄国在外蒙的_得权益;且承认外蒙有自治权;但是尚能保持并尊重中国的宗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赤色政权建立,加拉罕(Leo Karakhan)于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曾明白宣示:「苏俄撤销对于外蒙的治外法权,及一切特权。」后来证明纯系苏俄共党的伪善欺世;未久,_于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揭穿狰狞面目,入侵外蒙。同时,割据外蒙的唐努乌梁海为苏俄附庸国;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把唐努乌梁海并成苏俄的自治区,亦_变为苏俄属地。

    继续有关外蒙的中俄交涉: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苏俄一面和中国北洋政府签订「解决中俄悬案大纲」,其中载明「苏俄政府确认外蒙古系属中华民国之领土,绝对尊重中华民国之土地主权。」一面建立所谓「蒙古人民共和国」,从而逐步促成外蒙的苏维埃的政治形态。所指「现状」,_苏俄制的傀儡附庸,根除中华民国的宗主权。

    自幼读小学,地理老师所_绘画这幅中华民国,真像一个大海棠叶的全国地图,美丽极了,印象深且久,爱那海棠叶。而今却被大虫硬给咬去一大片,啮得缺口不完了!

    战后在东北,耻见原本中国同胞的外蒙部队,跟同俄军,如影随形,结成「俄、蒙联军」,背叛了中华祖国,反亲成仇,入侵东北;而其抢掠罪行,并未稍逊于俄人。且被苏俄驱使,诱骗内蒙,骚扰热察;悖逆横来,最感伤心。

    卅五年春,俄军尚未自东北撤离,在兴安省区,居然有召开「东蒙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自治政府」,推出自称「东内蒙代表团」者,公然至长春,飞北平,向有关方面陈情,要求予内蒙以「高度的自治」(_造反「独立」的代词)。真乃烧香引鬼,_魔乱舞。

    当苏俄阻挠东北接收,我们徒手被困于松哈时,收听广播中说:「已由『外蒙人民共和国』,推有代表团,搭苏俄飞机,从库伦起飞,专程赴重庆(按其时尚未正式还都),向中国政府报告外蒙人民投票结果,一致同意:『维持现状』,独立建国。」云云,听后,虽非意外,亦极沉痛;苏俄导演的滑稽剧,真极讽刺之能事!


(三)旅大历史重演

    次_「大连商港应国际化,苏俄在该商港之优越利益,应予保障。并恢复旅顺租与苏俄,为海军基地。」殆皆重温帝俄时代的旧梦,亦_苏俄再挖取我辽东半岛上,宛如画龙添睛的两个黑亮眸子。

    大连,自成一湾,常年不冻,口岸深阔,吞吐量大,可容三万吨以上舰船,具备多种条件的良港,尤有国防门户的价值。一八九四年(光绪廿年)甲午中日战争,我国惨败,签订最耻辱的「马关条约」,最主要的三款是:「(一)朝鲜自主。(二)中国将左开之地域永远割让与日本,_(1)奉天省南部,自鸭绿江口溯江至平安河北;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所有折线以南地方,及辽东湾东岸、黄海北岸,属于奉天省诸岛屿,概为割让地;(2)台湾全岛暨其附属岛屿;(3)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此刻,我是血脉偾张地写这一国耻纪录,旨在重提,万世弗忘!此约签后,最惹帝俄嫉且羡者,约内所指割让奉天省南部地区中,括有久已为其所觊觎的旅顺和大连二港;乃有俄、德、法三国以国际利害关系的出面干涉,由中国加赔三千万两,日本交还包括辽东半岛的奉天南部地方;而台澎却割让了。因亦招来帝国主义对华的均势侵略,德国占据了山东胶州;帝俄船舰侵入了旅顺、大连;乃于一八九八年(光绪廿四年)继中、德间胶州租约后,法国也租借广州湾,中、俄签订「中国允将旅顺口、大连湾二处,及附近相连之海面,租借与俄国,租借期限二十五年」的租约。约内并有「俄国得于旅顺、大连建筑炮台及营舍灯塔」等项。从此注定旅大的悲惨命运;开始日、俄的勾心_角与战争;带来东北全境的永无宁日。

    一九○四年(光绪卅年)甲辰日俄战争,起自日本海军偷袭旅顺和仁川俄舰(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帝国主义突袭美国珍珠港,仍系采此偷袭故技。)从辽东半岛扩至辽南为战场;中国虽宣布保持中立,实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战祸。激战年余,俄军海陆皆败,终订「朴资茅斯(Portsmouth)条约」,内除有关朝鲜与库页岛条款外,涉及中国权益而由俄日相互转让者两项:「(一)俄国将旅顺、大连租借权让与日本;(二)俄国将自长春至旅大间之铁路及其支线,并附属财产暨利益让予日本(按俄国在东北借地筑路经过详下节)。」这是俄日盘据东北的公然分赃,也可说两大帝国主义的轮留换防。日本自此_据旅大为其夺取东北的根据地,从长春起改名之南满铁路,扩展无休止的侵略势力。

    旅顺,众山环抱,形势险固,清廷于光绪六年,辟成军港。自与大连同时租借俄国后,_被视为殊非昔时掠夺长年冰封的海参崴所能及;经营不遗余力。日俄大战之日本最后决胜,终赖摧毁俄军坚守旅顺建筑巩固的要塞,日本联合舰队力持「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死拚,此_成其「乃木大将军神」的战绩。因而愈结俄国对于日本必报的血海深仇;结果仍以中国土地主权,作为帝国主义间你争我夺的支付代价。

此次,苏俄乘机侵入东北,始终封锁旅大,逞其恢复且已超过帝俄时代「特殊权益」的偿还。


(四)铁路利刃穿腹

    另_「通达大连之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应由中国、苏俄合组公司共同管理之;并保证苏俄之优越利益。」

    近一个世纪中,国家内忧外患,多起自东北;而东北之祸,则莫不来自这条不祥的初称「东清」,继分「南满」、「中东」,今又名为「中长」的铁路-就是此项所指。

    甲午中日战后,日本欺华过甚,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俄国并贷我一万万两以赔日,引起清廷「联俄制日」的幻想。适一八九六年(光绪廿二年)俄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举行加冕大典,乃派两年前马关议和忍辱含垢的李鸿章赴俄致贺,从他谢恩疏中「一息尚存,万程当赴,阻重深于山海,未改叱驭_圾之心;梦咫尺于阙庭,犹存生入玉关之望。」颇见老迈之年,生死以赴的抱负;可惜此行签订所谓「中俄密约」,有若军事的攻守同盟,固迄未见其利;而竟钻入帝俄财政大臣微德伯爵(Caunt Sargie Witte)的圈套,允许了俄国在东北「借地筑路」,铸成数十年来迄今未已的大祸。「中俄密约」主要两款:「一为俄国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其事可由中国交由华俄银行承办。二为俄国为御敌时,可用铁路运兵、运粮、运军械等。」此乃「东清铁路」之由来,而俄国自始_蓄阴谋,如筑路必敷俄式的五尺宽轨,俾与其本土路轨联贯,以便对华经济侵略,和必要时进军攻袭。并恃自行公布「铁路条例」,其中规定「得采掘与铁路有关之煤矿,且同时得经营中国之矿业及工商业。」、「为保护铁路及其附近地带之秩序,俄国得设警察与守卫。」等项,几已视若属地,予取予求;等于承认俄国在铁路沿线有驻兵权,由此竟开列强在华驻兵的恶例。

    原约仅系衔接俄国本土西伯利亚铁路,自赤塔起,过满洲里,入我国境,经哈尔滨,横贯吉林、黑龙江两省,出绥芬河,达海参崴。二年后,光绪廿四年,俄国要求续订合同,加建自长春至旅大港口的南路,并有由大石桥通营口海河港口的支线,又直穿奉天省(今之辽北、辽宁)全境;此_甲辰日胜俄败,俄国转让日本的南路与支线及其附属一切权益,把「东清铁路」腰斩为二,日本新获长春以南者名「南满」,俄国留有长春以北者名「中东」。其后,日俄间暗结密约四次,皆为满足日吞朝鲜、俄侵外蒙的各求所需;互保「南满」和「中东」的势力均衡;勾结排斥其他国际关系介入东北;无非阴谋最终瓜分中国。

    苏俄政权初曾宣言,把帝俄时代中东铁路及一切附属权利,将无条件的交还中国;民国十三年,中俄双方尚订有「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十八年,因俄方违反协定,掩护中俄共产党徒,扰乱治安,东北地方当局搜查逮捕,并一度收回路权,引起局部的对俄之战。廿四年,日本、伪满控制东北期间,已向苏俄以日币一亿四干万元价购中东铁路;虽属非法让渡,是此路业与苏俄完全无关。然则今日之合营共管,从何说起?

    这把_入东北腹地的利刃,百年宰割,终至害命。「中俄密约」借地筑路之始,地方大吏,多力阻之,黑龙江将军恩泽,守土有责,坚决反对;另如山东巡抚李秉衡奏称:「以修路允俄,铁路附于我之土地,有土地而后有铁路;今我之土地,而俄修之,是_俄有之也。」河南巡抚刘树棠奏称:「若与俄人订此密约,窃恐合纵之师,不旋踵而至。」后皆不幸言中。其首开祸端者,乘一九○○年(光绪廿六年)庚子义和团之乱,俄国军队_循此新筑铁路,进入东北,于大军压境中,迫商「交收东三省条约」,清廷所派议约钦差杨儒抗言:「吾人深悔当日允予借地筑路,如不借地,则无东路;如无东路,则无今日之俄军压境,是则我东三省反得安谥无恙矣。」终几尽夺驻军、任官、开发矿产等权,所谓「交收」云者,不啻名存实亡;而俄军自东北分期撤退时,亦多延宕纠缠。此次苏俄假对日参战,仍多分从中东铁路两端进军,轻车熟路,长驱直入,未数日,几获不战而胜,又岂非借地筑路之所赐?

    雅尔达协定中,指由中俄合营「中东」、「南满」并成的「中长铁路」;_使东北接收顺利,那「合营」之谓,也是骗人的。尽管「中长铁路理事会」的理事长,并助理理事长及三数理事,依照规定,原属华方,事实上却皆无事可理的。东北接收之初,张嘉□虽以兼理事长坐镇长春;而「中长」路事,统归俄方副理事长的红军中将加尔金在长主持。并照规定由俄方所派局长弗拉索列夫,负责局务,当时华方副局长王竹亭,备位而已;迄后俄军全撤,南北隔绝,王才驻渖主事,实已仅辖「中长」之渖、长间忽断忽通的一段。如俄军撤前,卅五年一、二月间,几度请由该路运输由渖北上的国军,俾向俄军接防,被坚拒;后复针对所持要挟理由,我方宁肯调拨北宁铁路车辆,并自行另备用煤,亦不许。实较恢复帝俄「东清铁路」时代的权势,犹有甚者;赤色帝国主义的真正面孔,暴露无遗。

   


(贰)承受联俄苦果


(一)从帝俄到苏俄

    日、俄同是侵略东北的大患;而俄国则为最早亦最久的巨敌。十六世纪之始,明末清初,俄人自陆路东侵,抢地建城,不断犯掠中国边境。迄一六八九年(康熙廿八年),在中俄势均力敌的形势下,签订「尼布楚(Nerbchinsk)条约」,划定国界。后经俄据的阿穆尔省、东滨海省,亦皆属于中国领土,当时之东北总面积达八十万方哩,实较今日东北大过一倍;以视相继而来丧权辱国的中俄外交,「尼布楚条约」不失其为具历史性的缔结。从此中俄通商,虽有骚扰,大体尚能保持约两个世纪的相安。

    自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乘道光、咸丰时期内忧外患,大事侵犯,力迫重划新界,乃有一八五八年(咸丰八年)所订丧失黑龙江以北全部国土的「瑷珲条约」,并放弃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航权。又二年,俄国乘英法联军侵华之危,极尽勒索,复订中俄「北京条约」,俄再获有乌苏里江以东广土及海参崴军港。经此两约,完全推翻「尼布楚条约」所规定。帝俄的军事经济势力,_已_足于远东,直视富饶且具多方价值的东北,为其最理想的猎取目标。

    清末,中俄间继有俄扰新疆一再改订的「伊犁条约」,以及「塔尔巴哈台界约」、「喀西尼条约」等。同时,_本文上述俄国侵略外蒙和东北的残酷史实,尤自密约筑路,庚子进军占领东北,甲辰日俄战争前后的变本加厉,积成让我痛失土地主权与无数生命的血债!

    革命的苏俄政权,初期对外尚蒙一副伪善面具,一变帝俄对华的_狠为和睦: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苏俄外长齐采林(G. V. Chicheren)宣称:「解除帝俄时代对于中国的一切苛待,撤销俄人在华的治外法权。」;继_前志加拉罕采向中国有关外蒙的和平攻势。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苏俄遣越飞(Adolf Joffe)至北京,和北洋政府进行商洽;加拉罕又来续谈,于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缔结了「解决中俄悬案大纲」。从表面看中俄关系,似己跳出帝俄前构的暗阱,走向苏俄所辟的坦途;实则更一步一步地诱陷入无底的深渊。


(二)阴谋兼施南北

    苏俄对华展开笑里藏刀的新外交政策,而且是一刀两面,运用中国内在的矛盾与不统一,双管齐下地进行其政治活动。民国十年,赴桂林晋见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国际共党马林(Sneevliet Marring),亦_同一时期替中国共产党催生的那个马林;民国十一年底,越飞又到上海和中山先生会谈,他也就是苏俄派与北洋政府打交道的那个越飞。

    民国十二年一月,产生了中俄间划时代、且注定其后国家命运的「孙文、越飞共同宣言」,主要内容是苏俄援助中国之统一和独立;而越飞亦谅解于中山先生所肯定的中国不容实行共产制度。此系中山先生领导中国国民革命有年,历受国际帝国主义环伺无依,相信苏俄确具同情与诚意的支援。岂知马林、越飞等,纯粹代表新兴的赤色帝国主义,执行苏俄扶植中国共产党,对抗中国国民党,灭亡中华民国的狠毒政策。逾年,中山先生北上病逝,遗嘱中犹殷望于「必须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_。」其后,苏俄和中共为祸中国,以迄国事演变至此,自皆非始料之所及。

    关于「联俄容共」的决策,中山先生左右廖仲恺、汪兆铭等是力主的;唯先总统蒋先生当时_持不同的见解。十二年秋,蒋先生衔命率团赴俄考察,并有马林偕行;抵俄,参观军政、经济、社会情形,深探虚实,窥悉苏俄之于中国,尤其对外蒙的侵略意向。归后,乃向中山先生详告,复对「联俄容共」政策,直言谏阻,惜已无以为济。最后,毕竟赖由蒋先生秉承中山先生遗_,继志述事,完成大业;但亦不幸的承担了「联俄容共」的恶果。


(三)扶植中共祸国

    且看苏俄向中国进行和平攻势后,分在南北各地扶植共党的祸国罪行。

    在北方:在缔结「解决中俄悬案大纲」的协定掩护下,立_展开支援共党的_覆活动。最显明的例证,民国十六年夏,张作霖主持的北洋政府,突往搜查苏俄驻北京大使馆、中东铁路办事处、俄人远东银行之举,宣传赤化的人赃俱获,当场拘捕中、俄共犯李大钊等数十名,并搜取所藏盗取中国情报资料及共党书册百余箱,后经刊印「苏联阴谋文证汇编」,充分暴露苏俄违反「协定」,和支援共党扰害中国的奸计。

    其后如上述民国十八年中东铁路事件,并引起中俄问的局部战争。缘自东北地方当局,从路局查获苏俄宣传文件甚多,因而逮捕中俄共产员工,牵及各地肃反。其时中共东北局负责人刘少奇,于渖阳被捕后,伪装投诚被释。

    在南方:中国国民党「联俄容共」以后,逐渐发现俄共和中共勾结作乱的危机。从苏俄先后派遗来华的「顾问」或第三国际代表,有鲍罗廷(Micheal Borodin)、纽堡(A. Neuberg)、罗易(M. N. Roy)、米夫(Pavel Mif)等,无一不是穷凶极恶,一贯指挥中共持渗透、分化、破坏等方式,企图取代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权。在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途中,共党于南昌、广州各城市肆行暴动;迄攻克南京时,煽惑枪杀英美外籍人士;并于上海准备武装工人动乱;皆在藉以掀起国际仇视干扰,阻挠国民革命的完成。

    于是乃有中国国民党于十六年的清党;同时,设在南京的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宣布与苏俄断绝国交。这一历经五年的「联俄容共」,就此作了一个阶段的结束;源已濒临亡于苏俄、沦于赤化的危运,总算幸获一度挽救的转机。

中俄断交后,苏俄毫末放松在华操纵共党的侵略。来自莫斯科的指使,中共杀人放火的暴行,愈见猖獗,所谓「李立三路线」,就是此一阶段祸国殃民的代表辞汇;并已逐渐形成具体而微,追随共产国际的「中共苏维埃」了。 [next]


(四)复交后放冷箭

    苏俄乘民国廿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尖锐敌对的形势中,促成廿一年底的中俄复交。此亦举国若狂,要求抗日气氛下的副产物之一;甲午中日战后「联俄制日」的幻想似又蠢动,结果却是同样招来灾祸──至少苏俄是在幸灾乐祸的袭击。

    复交后,苏俄和日本、伪满间的勾结,一再造成对于中国的伤害,如前述于二十四年出卖中东铁路事件,不理我们的一再抗议,完全漠视与国利益。廿五年,苏俄又向外蒙乘火打_,私订「俄蒙互助协定」;同时,并向新疆加强经济和军事的侵略。无一不在打击中国,不惟无助于抗日,抑且形同支持日本侵华。

    随复交而来的外患,更和中共加紧的内乱相结合:因设苏俄驻华大使馆、各地领事馆等处,更有助对于中共的策划支援,扩大蔓延于长江流域各省区的_覆叛乱,而有江西瑞金「中共苏维埃政府」,愈使社会民生,遭受骚扰。终经国军五次围剿成功,促使瓦解,流窜黔、川,惜仍残留陕北延安的祸根。

    这期间,「先安内,后攘外」,是我们针对内外形势的正确国策,准备平息内乱之后,一致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但经莫斯科传来「和平共存」与「统一战线」的诈骗战术,危急中的中共,如获救命符,立_响应并发动其同路人,利用许多不法组织,高倡反对被曲解为「内战」的剿共,假藉混淆一时的「人民反日统一阵线」等口号欺世,此_中共迄犹力行的「统战」之始。益使中共于组织和宣传多方面的运用得逞,渗透社会各阶层,从而自国内到海外,扩大叛乱。


(五)不侵犯是诈欺

    苏俄确能依其辩证而诡诈的法则和战术,抓紧时机,利己害人。廿六年,七七事变,苏俄及时争取,于八月廿一日签订中俄「互不侵犯协定」,其要旨:

    「(一)中、俄两国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并否认在两国关系间,以战争为施行国家政策之工具。依照此项宣言,双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

    (二)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试看当我全国军民艰苦对日抗战期间,苏俄又是怎样违反此项「互不侵犯」的侵犯,加紧对我倾轧迫害,仅举数事:

    ──一九三九年(民国十八年),苏俄_和德国签订互助协定,不啻鼓励希特勒的战争野心,促成德、意、日的侵略轴心。翌年,苏俄复与日本、伪满订立所谓「勘界协定」,几近承认了日本一手制造的伪「满洲国」。这是否对于中国形成侵略?

    ─一九四○年(民国廿九年)初,从公开揭穿日本帝国主义收买汉奸汪兆铭的阴谋文件中,所称日本和中国的「新关系调整要纲」,更充分暴露了日俄间已自原始共同利害的「满蒙政策」,进而划分华北、华中、华南的势力范围,准备瓜分全中国的密谋。岂止于「侵略」或「不利」而已?

    ─一九四一年(民国卅年)四月,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柏林和希特勒签过德、意、日三国轴心协定的归途中,_见国际报章大登他和史大林在莫斯科拥抱的热烈镜头;而此行所订「俄、日中立协定」,在中、日敌对激战中,自与前此「中、俄互不侵犯协定」是绝对冲突的勾结。该协定,俄、日公然交换正式承认双方所控制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并于同年六月,苏俄_强迫前从我外蒙割据为其附庸国的唐努乌梁海,介入俄、德之战,进而合并为苏俄自治区,成其领土之一部。

    ─一九四四年(民国卅三年),苏俄一面再谋诱变新疆地方当局,因已内向与防范未遂;一面重温帝俄时代占领伊犁的旧梦,又嗾使共党武装叛乱,建立伊犁为中心的「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终至由「和解」而有地方「联合政府」;是企图循新疆以通苏俄和陕北的孔道,结成一气,助共叛国。

    ─苏俄决未由于一九四三年(民国卅二年)公布取销「共产国际」,而稍变其世界统战的阴谋手段。且愈见全力支持中共假抗战之名,扩大叛乱;竟从莫斯科遍发命令,向国际间宣传拨弄,尤其对美国方面,打击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及其威望,多方助长中共取而代之的声势。并于抗战胜利前后,历次「国、共和谈」,中共莫不师承苏俄的模式指导,无非「民主自由」、「联合政府」之类诡计,作为夺取政权的途径。

    总之,从帝俄到苏俄,对于中国压迫侵略,无所不用其极,直至亡我而后已。实则苏俄更有甚于帝俄,从「解决中俄悬案大纲」,到「中俄互不侵犯协定」,白纸黑字,血泪斑斑,皆被撕成毫无信守一文不值的废纸。这一切不堪回首,不忍重提,难道还不够历史上最沉痛的_训吗?

   


(参)不友好的友好


(一)变密契为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华民国被迫于美、英、苏三国暗盘交易的「雅尔达密约」,和苏俄将必对日参战进兵东北的大势所趋,乃忍痛变密契为条约,法律化的签字定案。纵然世人对于这项缔约,尚多为之惊讶扼腕;而国人基于对我政府的爱戴,国家内外处境的形势,识大体,顾大局,大都谅解不得不有此约的签定。

    首先,必须明了订约之时与事的背景:签约时间是在苏俄于一九四五年(民国卅四年)八月八日对日宣战之后;而苏俄对日宣战,却又在美国于八月六日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迄八月九日,美国再向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这原子时代开始的无比威力,已使日本「御前会议」接受了波茨坦会议( Potsdam Conference )的招降。东京于八月十四日正式宣告降伏,正是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一时日。从这签约时间看,就够我们深自警惕!

    苏俄选择大战即临结束时,方参加对日作战,实际目的就是进攻中国,占领东北。我政府原希签订此约,对苏俄能具拘束力:既有恐于俄军压境,俾依约以制止其无限期的霸占野心;且依据承诺可防其干预中国内政,亦即巩固政府的统治权力。

    其次,关于条约内容,虽较「雅尔达密约」无多变更,惟争议所得,亦不无可记:如对「外蒙现状,应予维持。」改由外蒙人民意愿,投票决定;「旅顺租借与苏俄」,而以共同使用,代替「租借」;「保持国家土地与主权之完整」,尤为所最重视而强调的;至如「在日本战败后,俄军当于三星期内开始撤退,三个月内撤完。」以获撤军的保证。虽然战后重开签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幸之例,诚具宁肯忍痛于前,而向往得免贻祸于后之幸的苦心。

    不料条约墨渖未乾,苏俄皆已一反其承诺而行之;徒使原本抗战胜利的东北接收,突陷于内外夹攻之中,横遭史所未见的惨痛劫难。


(二)宋子文的折冲

    宋子文于卅三年十一月,继孔祥熙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并代理由国民政府蒋主席所兼之院长职务;仍兼原任外交部长。卅四年六月,宋由副而正,任行政院长;即率团赴莫斯科,议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未果。八月初,再度率团包括新任外交部长王世杰,暨蒋经国、沈鸿烈、熊式辉、钱昌照、卜道明等赴俄,继续前此和史大林、莫洛托夫( Vyacheslav M. Molotov )等会商,历经多次辩论。尤推蒋经国先生在先后两度议约中,力予维护国权;并传蒋氏于会外和史大林晤谈,亦多据理面争。

    我在心平气和论国事:宋子文率团签订此约,既于国际间形势比人强之下,未容忽视若干事实因素;并循郑重审慎的国策决定,是就订约的政策检讨,原已无可厚非。而且当时处境,别无选择;其间折冲非易,毋宁谓之忍辱负重。甚而假定不签此约,苏俄亦未必轻饶我们的;这场弄得天翻地覆的祸乱,恐已殊难避免。

    我却重有所感于签约之后的宋子文,他于行政院长任内,目击苏俄弃约背信,史大林指使俄军和共军在东北的非法乱纪,陷东北人民于痛苦深渊;而这位既秉国政、且一手经办此约的最高行政首长,向未出面严正指控苏俄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从无一言以慰我东北以至全国同胞。请问他的职责、风范、良知,皆安在哉?

    古今为政之道,首重亲民爱民。东北光复之初,蒋宋美龄夫人即于卅五年一月,冒大风雪,无畏敌锋,抵长春,代表元首抚慰东北同胞;当年五月,蒋主席并偕夫人巡视渖阳,长春等地;蒋总统复于卅七年冬,三赴危急的东北督战;皆存深切留爱在民之恩。凡此,多在宋子文主政之时,东北局势,何等重要,他虽身至平津,近在咫尺,竟末肯屈驾东北一行。宋于卅六年三月离职,旋由蒋主席暂兼过渡;四月,继任行政院长张群,九月即莅临渖阳,并分赴鞍山各地,视察煤铁生产情形,尤对东北军民英勇而艰苦的战斗,多所激励。这又岂是宋子文的政治哲学所能理解?而于社会人心的感受,自皆有其不同的反应。

    抑有进者,我谨提供史家,记取宋任三大_政,殃及东北,祸延全国:

    (一)宋自卅三年冬,代理行政院长前,即与张治中等介入美国总统罗斯福所派私人代表、继而转任驻华大使赫尔利( Patrick J. Hurley )奔走重庆、延安间调停,面临中共梦呓「联合政府」边缘,「政协」、「军调」,由此而兴;未始不可谓之乘此机缘,东山再起,主政中枢。实则论者不无指称:自广州至武汉的「联俄容共」初期,宋子文即已颇具热衷。而此次最后所遭致命伤的内外反应,宋皆身当其冲,殊不能卸其责。自对东北事,贻误重大;国是从此不堪问矣!

    (二)宋以行政院长,主持全国复员大计,举凡政策、法令、机构、人事,领导无方,轧砾紊乱;对于东北接收,几乎殊少闻问。战后人心向背,社会不宁,共党猖獗,卒致国势消长者,无不以这一段的政治失常为其厉阶。

    (三)向恃理财起家的宋子文,纵然战前美棉、美麦,以及上海标金市场等旧账免提。此次掌政后,徒知动支国家库存,虽一向绝对不可移用的币制信用基金,亦皆为之浪费一空。抗战八年,支用浩繁,税收锐减,全面财经金融,一直尚能稳定。宋任所接国库金银外汇,存底数字,有案可稽;战后未久,全部荡然。从法币到东北流通券的恶性通货膨胀,演成社会经济崩溃;戡乱建国大业无成,大都肇端于斯。

    我固深服傅斯年的治学功力,做人狷介,却未尽同意他的政论主张;但读过卅六年二月出版的「世纪评论」,内有傅作「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甚佩其直言,且言中有物,掷地作金石声,诚不愧为谔谔之士。此文发表一个月后,宋子文真「走开」了。

 

(三)有司岂能无责

    卅四年七月底,宋子文再度率团赴俄之前,以任行政院长,辞外长职,由王世杰继之,立即随往。八月十四日在莫斯科所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即经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王世杰、苏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共同签署。

    王是著名的宪法学者,办教育亦颇有成绩。此次毅然接受外长新职,且即赴俄签约,显系勇于负责,挺身担起执行「中苏友好」外交政策的重任。不幸,所执行之外交政策是失败的。

    国家之设政务官,就是要对执行的政策负责。虽青史留名的古大臣,凡关进退出处,皆必有其节度可循。仅闻战前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教授,时充外交部司长级,并非政务官的张忠绂,竟因未尽赞同外交措施而辞职了。

    有关订约与折冲,已述所见如前。惟就有司职掌检讨,至少不无疏漏的遗憾。例如「承认外蒙现状」:照会中虽有「即以其现在之边界为边界」句,而现界亦必有其明确界线。虽民间私人房地产买卖立契,均须附图,列清「四至」,用明权利,免后纠葛。我们既不相信似此割让广土众民,竟会轻轻一笔带过,那岂非草率太甚?亦不相信传我议约代表团暨我驻俄大使馆,虽外蒙地图皆无之。实不知所订条约中有无附图一一指明;尽管不得不照苏俄绘制的外蒙「现状」新图,毕竟有胜于无,以防私改扩移。但却立见一个后遗症:又二年,卅六年六月,一如侵入东北的「俄蒙联军」,陆空齐袭,进占新疆和外蒙间的白塔山一带,我政府一再抗议,对方坚持境界混淆;类此将必留有永久纠缠不清的贻祸。

    尤从东北接收的实际体验,每值俄军蛮横,恃强词以夺理时,让我们忍受凌辱中,弥感所订条约、照会等失误颇多,仅举数点:

    (一)既未妥研国军开往东北登岸之港口,海、陆、空军之行程路线,乃被俄军一概拒绝;虽订俄军撤返期限,而致一再延宕,是皆东北祸起之总根源。(二)关于军、政、经之接防或接收程序,事前皆未研商明定之;因而任凭俄军迎拒诈欺。(三)俄军占领东北之管辖权限,及其军费支付包括货币行使等,皆无任何规定,乃形成取代全面统治权;公然扶植共党;滥发「红军票」之患。俄军侵入东北,发生许多不幸的既成事实,我政府亟谋补救于后;亦仅见财政部与苏俄驻华大使在渝洽订「中苏财政协定」的急就章,实已无济于事。(四)凡对日军,尤其伪满部队之降伏、节制、管理;所获战利品之解释与范围;及缴收一切国防设备与军械等之归属问题,均无明确规定,自被俄军「照单全收」,周延曲解。(五)凡属日本在东北所侵犯、伪满「国产」等之保持或转移,因无所依据,乃皆随其霸占。(六)最重耍者,有关「经济合作」,仅条约内有「缔约国顾及彼此之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共同密切友好合作。」「为便利及加速两国之复兴,及对世界繁荣有所贡献起见,同意在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此类笼统的缺乏内容语句,唯有诉苏俄胡搅蛮缠,狮子大开口了。以上看似繁琐,但皆事关重耍权益,稍有漏洞,满盘皆输;纵条约本身不能详列,至少当时多附「协定」、「附款」或「照会」,写明同意於先,是绝对重耍的。

    签约后未久,开始「长春阶段」的中俄交涉,除在长就地和俄军接触外,大都由重庆和莫斯科径洽,多属俄军撤退、经济合作等项,可从当时外交部的磋商与电文中见其一般。

    民国卅四年十一月中旬,东北行辕一度从长春退出时,初遭俄方坚拒国军登岸,企图延宕撤兵;当时已返重庆的熊式辉,自渝电述外交部向俄交涉情形:

    「苏俄驻华大使曾于十一月十七日,照会我外交部,其要点为:一、中国政府军队能无阻碍在长春及渖阳降落,苏军将予以应有之协助。二、苏军严守中苏条约,对于东三省之共产党,过去未曾予以任何帮助,现在亦然。其撤退区内之共党活动,乃由于中央政权未树立之故。三、如中国政府希望苏军缓撤,可延缓一月或二月。同月十九日,我外交部复苏大使照会,其要点为:一、苏军须负解除长春、渖阳市区及其飞机场附近非政府承认之各种武装,并允中国运送飞机地面工作人员,先到长春、渖阳,指挥飞机起降。二、中央如须利用北宁路及各港口,须予以可能之便利。三、对于接收工作人员,予以道义的、物质的协助,并协助该项人员等赴各地筹组团警。以上如经苏方同意,则苏军可延长一个月。」

    从而略知(一)俄方初期对于中共意向;(二)这时才稍提及有关国军接防与筹组团警等事;(三)关于俄军撤退,反而变成我国「希望」的留客;此电一个月的延期,即至卅五年二月一日为止。、

    直迄此项延期已过,外交部于二、三月间,以「西梗」、「西寝」、「西俭」连电告知,同时,并由已在重庆之张嘉□寅艳渝电,在锦州之熊式辉寅世电,内容大致相同,略谓业经外交部照会苏俄大使,同意俄军延至本年(卅五年)四月底撤完,此即俄军一再延宕的经过。

    这时东北渐陷暴风雨中,俄方逞其万恶横行,阻挠国军循「中长铁路」北进;围困北地各省市徒手接收行政人员;扶植中共势力扩张;亦已发生张莘夫等在抚顺被屠杀的惨案。而来自外交部的每一电文,几皆仍持「根据中苏友好条约之精神」、「现距苏俄军队撤完期限尚一月有余,且东北铁路纵横,交通便利,政府军队足能到达其撤退之一切地区。」「苏俄予我接收东北之军队以便利与协助」、「且保护我在长春、哈尔滨及其他苏俄军队尚未撤退地区接收人员之安全。」等辞令相告。真让其时开进东北,多受阻挠「接防」的英勇国军,以及身陷现地围困,正和俄军、中共徒手相持的接收人员,不知是应当满怀感慰?抑是从内心的无限感喟!

    长春谈判中俄经济合作问题之始,张嘉□向俄方首先提出:「外交部于卅四年九月十八日,曾致苏俄驻华大使照会,声明『凡日本于东北之所有工矿投资与财产,皆须抵还中国对日抗战之赔偿。』作为双方谈判之依据。」俄军远东统帅马林诺夫斯基,及其经济顾问拉德考夫斯基,却一直坚持这一切工矿资产,均属俄军对日作战的战利品。实则双方所主张者,皆无所据;由于前此签约原应虑及而未释明的意外,变为格格不入的死结。因长春谈判不得要领,移归外交部径行对俄办理。竟以经济问题未克解决,从假「友好」成真敌对,终致东北全局溃败,大陆沉沦。

    卅六年春,外长王世杰有渖阳之行,任务不详,仅一度接见记者,并嘱慎重发表新闻。据透露,他对时事曾表示:

    ─所签「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信那是必耍而无损的。

    ─指当时在莫斯科举行的美、英、法、俄四国外长会议,因其一切与我无涉,故中国不参加。

    ─惋惜东北经建设备,多被苏俄抢掠;寄望盟国「日本赔偿委员」将移日本的工矿资产,作为对我赔款补偿。

    ─认为俄军早已遵约撤兵,东北前途,并不堪虑。尤称时值准备接收的旅顺、大连,亦必顺利无阻。

    ─对联合国极信赖,定能约束侵略国家的非法行为,凡会员国皆有保障。

    水深火热中的东北同胞,对此反应,不言而喻。

    从抗战末期起的全面外交,日趋下坡。尤其和并肩作战的盟国,中、美间,固由苏俄、国际共党、中共之多方煽惑挑拨,分化破坏,渗透美国国务院及其驻华文武人员,多所影响于美国对华政策;然而有司又岂能无责?

   


(肆)苏俄排美制华


(一)试探进走着瞧

    战后苏俄对华政策,依据「雅尔达密约」暨所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远程企图是赤化东北、赤化中国,乃至赤化世界,包藏祸心,无可置疑。但就时间、阶段、步骤,决非一蹴而成;当时之短期的变化之速,实已提前莫斯科侵华的进度表。并考其政策执行的轨迹显示,不是毫无顾忌,直线冲击;初系侧重试探性的诛求,而不无其弹性的适应。

    自卅四年十月中旬,以熊式辉为首和俄军远东统帅马林诺夫斯基在长春的四次会谈,俄方毫无诚意,坚拒国军开入东北;乃有东北行辕及全体接收人员于十一月十七日撤退的措施。此举促使俄方急谋打开僵局,立即向我留长的军事代表团表明转圜意向,亟希行辕返长,贯彻「友好」精神,并加整饬长春治安秩序。足征苏俄并非完全漠视中华民国的地位,所持态度亦每决定于我们的反应;且对国际情势,尚能多所瞻顾。

    由此转机而有蒋经国、张嘉□于十二月四日再度联袂抵长,和马林诺夫斯基继续商谈,确见僵局急转直下,举凡我方所提有关国军接防和政权接收之需求,大体多获俄方的许诺;并即开始逐项实施,初期亦皆顺利。从卅四年十二月中旬,到卅五年一月中旬约一个月期间,恰似中俄间的一度「蜜月」;过后,形势突变,立竿见影。试从一月中旬起,在东北现地所见苏俄的「变挂」,略举其耍:

    (一)关于国军接防者:(1)原允陆运国军两师至渖阳接防;而我军于卅五年一月十五日抵渖列车,竟遭俄军射击,且不准入渖接防。(2)原允由俄军派「联络组」协助国军前进,并驱除沿线「非法武装」;稍过,即经共军攻占营口、鞍山、盘山等地,并发现内有俄兵助战。(3)原允编组「东北保安第四总队」,保卫长春及行辕治安;竟被部分缴械,拘押未释。(4)俄方一再延宕撤兵,显系阻挠国军接防。(5)所有恶化情势,已渐转变为全面扶植中共,窃据东北。

    (二)关于政权接收者:(1)原允协助我政府接收各省市,建立并巩固中央政权,亦可率同警宪,筹组保安团队;少数省市到达地区后,即陷困境,如同监视,警卫多被解除武装。是原拟接收之其他省市,自皆中止其行;继即招致四平、长春之战,松北省市之危。(2)原允接收抚顺煤矿之张莘夫等,尽被俄军与共军屠杀。(3)原允派「联络官」陪同接收大连,并依条约组设旅顺之中俄合组的「军事委员会」;皆未履行。(4)原允移交俘虏事;迭经谎言推拖,迄后拒绝。(5)最后,马林诺夫斯基在俄军全撤前,公然声明:「俄军已不能有待中国国军之接防,势须将长春以北之地带,全部交给当地人民所组之武力,与所设之政权。」

    凡此,多已分详前文,此唯综列其间变化过程而已。然则突呈剧烈转变的原因何在?试析言之:

    ─战后,国际利害,复杂综错,已使盟国尤其美俄间关系支离。多属欧洲国家复员善后,如关德国占领、波兰政局等问题的冲突。史大林则多迁其怒,而谋之于远东方面的报复,唯有东北首受其殃。

    ─一九四五年(民国卅四年)九、十月间,伦敦举行五国外长会议中,苏俄对于欧洲和约的龃龉争执;更对美国擅专管制日本的极揣愤懑;相继即有苏俄拟向美国大借款的决裂,导致苏俄与美凶终隙末,乃使中俄关系,大受影响。

 ─年底,马歇尔来华,适逢其会;杜鲁门政府所公布之「美国对华政策」,尤多刺激(均详后),愈遭俄忌。

    ─卅五年初,「军事调处」三人小组,包括美方,到达东北,俄人极为侧目。如现地所见,军事调处执行部初于卅五年一月十四日,所派第一架飞机至赤峰机场,即被俄军扣留;并于当月廿三日,俄军秘密撤退,嗾使共军不睬停战调处,把赤峰径交共军占领。

    ─卅五年二月十一日,英、美、俄三国公布雅尔达协定;同时,揭开张莘夫等殉难惨案,不仅我全国民意高张,国际舆论,亦相助之,骤显反俄空气激昂,益见苏俄加深对华恶意。

    ─盘根错节于中俄经济合作之不能解决,苏俄疑嫉中国政府必引第三国(后已明指美国),插足东北,与之对抗;且有虑美国将以东北为反俄的根据地(亦详后),因而弥坚其排美制华的政策。

    当我们接收东北之始,虽见共军已先窜入,其自身既未成气候,而俄军亦有时挥之逐之,任意指使,尚少绝对扶植共党,以其完全取代中央政权的迹象。我尝自思:就俄军把东北工矿设备抢运的动机分析,似系仍持国民政府作为对象,才不惜大量盗取破坏。相反的,设已决意树立中共政权,而冀以成其在东北的傀儡,有如日本在东北一手制造的「满洲国」;则有待于苏联的资助建设尚未遑,何必先来横加掠夺破坏?当林彪力谋扩充「东北民主联军」之时,可能才是苏俄对华政策激转之际,方见卅六年五月,苏俄正式出面,和中共签订「哈尔滨协定」,从秘密的豢养扶助,变为公开的军经支援;于是共军连续发动第五、六次的猛烈攻势。倘自此一过程窥之,似足说明苏俄初与中华民国的「友好」,援助中国「抗日获胜」,以及「尊重国民政府」等等承诺,其间纵有折扣,彷佛并未完全抹杀,至少企图保持一段或若干年的相安。也大可了解,当时从莫斯科到驻长春的俄军总部,一直在密切注视:中国政府的反应;国际列强的态势;美国对俄与对华政策,自更为其决定行止的重要因素。我们军事和外交已详前述;而杜鲁门对华的新宣告,适足愈见造成中国的分裂与不安,亦即美国未克即时全力支持战后的国民政府,自更促使苏俄和中共,加紧内外勾结,酿成巨祸。

    诚有感于战后苏俄袭入东北的阴谋行动,诡诈闪烁,看风使舵,忽缓忽急,多少有似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渖阳时,起始亦无立即鲸吞东北的决心,尚多瞻顾。中国的军事、外交和国际,既皆未能阻止其侵略,乃扩大而取东北全境,以迄制造伪满。此次,虽入侵的帝国主义赤白与战役性质有别;我们却未能鼓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五强之一,战胜日本的余勇,反在东北接收的坛坫与战地,打了一场大败仗。不容我们忘却迭遭历史的惨痛教训!

    我在东北现地时,也确曾想过:假设美国从大战结束前后,不来介入中国「内政」,不要搅在国共之间的军事与政治中;亦即假设美国一直尊重国民政府的领导权,继续不变的支援走向胜利、统一、建设、安定而强大的中华民国;我们必可达成戡乱、复员建国的国策。苏俄既已尽获「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权益和保障,似应履行其唯一之「协助中国政府而不支援共党」的义务。殊不知我之如许「假设」,皆成一片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next]


(二)经济与第三国

    前述长春阶段中俄谈判「经济合作关键」,已略指「搅合著苏俄排他性尤其对美之政治顾忌」。此点确乃国际捭阖中之东北问题,根本症结所在;亦可谓因而决定了东北的悲惨命运。

    俄军远东统帅马林诺夫斯基多次露骨的表明:「必须先行解决『经济合作』方能谈到其它。」「此项问题未解决前,殊难确定苏俄撤军日期。」「决不容任何第三国插足东北,作为反苏俄的根据地。」「砍掉那戴著鹿皮手套,携著大把金圆的血掌。」「美国是为其自身利益,准备抢夺东北;唯有中俄切实合作,方能阻止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中国和远东的安全。」苏俄放射锋利剑头,分明是向此番持东北做赠礼的美国,反友为敌,严厉挑战。

    美国于一九四六年(民国卅五年)二月十一日,即中俄经济谈判期间,曾向中国和苏俄分致「门户开放」的照会,略谓:

    「倘东北工矿业权益,仅由地主国与苏俄共同管理,乃使美国及所有盟国,不能获得东北经济发展之均等机会,实属违反『门户开放』之政策与精神。并加凡日本在外国之一切财产,皆应归由盟国『日本赔偿委员会』统筹支配之。」

    这里略志美国昔年提出此一「门户开放」政策的史实:甲午中日战后,列强趁火打劫,起自德国租借胶州湾,并适美国总统老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开始注视远东,即于一九○○年(光绪廿六年),由其国务卿海约翰( John Hay )宣布旨在维护中国主权,保持国际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下列原则。

    「一,保证任何国家在华有其所谓『权利区域』或租借地内,决不干涉任何他国之商业利益。二、保证中国临时条约税则,对于陆运或航运之货物,各国于各港口同样使用,并均由中国政府收取关税。三、保证所有各港口之港税,及所管辖或通过之铁路运费等,各国皆获同等待遇。」

    其时,帝俄既获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并已借地筑「东清铁路」,美国自亦送达照会。今日形势,非同昔比,重申此旨,徒增嫉视。

    苏俄于东北之排斥第三国,尤其绝对抗拒美国插手其间,固亦有其来自美国宣布上项「门户开放」政策后,相继不断疑惧的历史背景:前述甲辰日俄战争所缔「朴资茅斯条约」,因有美国代表斡旋,约内曾订「俄在满洲侵害中国主权及妨碍机会均等主义之领土上利益,又优先及专属之让与等权利,概不得有。」「凡中国在满洲发达商务工业起见,所有一切办法,各国视为当然者,日俄两国不得阻碍。」等条款。签约后,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即今中俄签订友好条约时,美国驻苏俄大使哈里曼{ W. Averell Harriman }之父),曾和代表日本签约的外相小村寿太郎,密洽价购甫经该约分段让给日本的「南满铁路」;哈里曼并于该年底赴日,和日首相桂太郎订有此项价购草案,终以日本舆论反对取销。美国继又提出在东北设银行,兴建铁路,以迄「东北铁路中立化」(即把「南满」、「中东」两路,改组为中、日、俄、英、美、法等国联营。)等项建议,包括较具体的接洽,一九○七年(光绪卅三年)奉天巡抚唐绍仪和美国驻渖阳领事斯戴德( Willard Straight )商筑从法库到新民的铁路,虽皆未实现,反而激起俄日间连结「密约」以对抗之。民国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力谋独占与扩张侵占东北的权益;尤自欧战后华盛顿会议,先后缔结「远东四国协约」、「远东九国公约」,日本愈指美国之对东北「虎视耽耽」。并于九一八事变前,所见东北地方当局经营建设,更有忌惧美国财团投资趋势,责称中国复采「以夷制夷」。这些都是赤俄帝国主义「惩前毖后」,坚持排美制华政策的根源。

    我在现地观察,就经济谈判中,亦另有感触。(一)从苏俄初对东北经济的举措中:(1)急猴似的非赶快商定中俄经济合作办法不可;(2)胁迫渖阳、哈尔滨两市长签让各该地区国家公产;(3)持「红军票」和所抢掠公私银行钱币,大事强买民间的不动产,且亟谋向地方主管登记;(4)凡苏俄在东北的工商机构包括银行、公司等,均经洽商进行立案;凡此尽多非法乖行,难能达成,而其目的则无不企求获得中国政府的法律保障,或亦足为上述苏俄初期尚未决意扶植中共政权多一反证。(二)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也是肇因中日双方有关经济,包括铁路悬案未能解决。其时日本外相转任「南满铁路」总裁内田康哉,力言设不从速谈判,获有结果,势将难阻少壮军人动武,惜我地方当局与交通主管,未肯挺身交涉,推拖避责,乃即酿成事变。岂非又一历史在重演?(三)当时面对的抉择:究竟应否断然肯定中俄经济谈判的价值,换取苏俄表里合一的「友好」,容或「延缓」一段危机;抑是任凭苏俄以全力去支援中共呢?设退一步言之:既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于前,复何怯避「经济合作」于后?设国强,则皆将还属于我,设国破,则势必同归于尽!这一经济谈判的成败,就是注定东北以至国家前途的伏笔!


(三)玉碎乎瓦全乎

    我以东北接收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激发了反共抗俄坚强意志,并且是无比的愤懑。曾有两个绝对不同而走极端的构想,自知是天真而不成熟之见,未敢妄言,仅藏我心。今日写自省录,无妨追记,用志不忘:

    第一案:「不接收」。初时,中俄谈判国军「接防」触礁,东北行辕既自长春撤退,那显系对苏俄摊牌,索性摊牌到底,否则拖泥带水,虎头蛇尾,结果适中奸计,吃亏上当。如果其时下定决心,就是不接收了,非仅避免长春那一段文官徒手接收的灾害,和各地一再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拉锯战,军民同受的重大牺牲;且可保持投入东北战场的数十万国军精锐,留做内地戡乱主要武力,可望扭转大陆全局。这决不是放弃了东北;要看苏俄究将何以善其后?进而把「不接收」的理由和事实,宣示国际,诉诸公断。时值全世界共所寄望的联合国诞生之初,始作俑者的美、英尤不能无责,焉肯置此世界重大事件于不顾?「不接收」,正是要接收?一定会逼出个「叫」来。

    第二案:「硬接收」。既以苏俄态度软化,东北行辕再返长春,那就要彻底完成接收。我于中篇「熊杜前期军事」,已述国军宜早北指;最有力的理由补充:(一)国军初出关时,士气高昂;东北同胞迎王师,人心可用,军民合作,大可长驱直入。(二)依据条约所载,尽可堂堂正正的「接防」,设苏俄已把那捞什子的白纸黑字不算数,我们又何必一厢情愿地说什么「同盟」、「友好」?(三)军事调处既有国军开入东北及其调动,不受停战令拘束的规定;唯有大军不停,一鼓作气北上,见共即剿,不必投鼠忌器。(四)如遭俄军阻挠,不惜正面冲突;倘引起中俄间战争行为,以我最初装备完整士气如虹的机械化部队,未必就是以卵击石;即使处于劣势,亦将引起盟国或联合国出面调停。且让世人一向看作末便干涉的「中国内政」,转移视线为有赖共同平息的国际纠纷。(五)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尚未激变,且有协助国军北运,遣送日俘等举;而美俄关系已逐渐恶化中,设因东北问题,导致由冷战变热战,乘各国尚未完全复员,易于反击,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延长。当时,苏俄疲敝之余,中共的羽翼不丰,自陷同归覆灭之境。是则东北、中国得救,亚洲、世界局势为之丕变。

 

总之,上列两极端的任何一案,纵即皆非善策;然则对东北、对整个大陆,还能会比今日所遭遇者更坏吗?

    我迄犹执著于第二案较优于第一案的构想。「不接收」,基于国家大事,不可轻言玉碎,直求其瓦全之道。实则瓦全固不易;况在有如弃置阶段的真空里,放任共党势力扎根的一大段,将必留东北亦至国家无穷后患。当写东北接收之始,曾述在重庆即闻「观点角度不同」,已有类似此一看法;不过与我所见,尚未尽同。「硬接收」,确乃痛下玉碎的决心,庶几得获瓦全的后果。

    其实,构想何用?等于事后先见。确觉激越之论,既不能建白于前,殊不足取;唯有永在痛定思痛中,落得「自省」于后!


(伍)中美关系演变


(一)中共宣传毒素

    围绕著东北沦陷的国际关系,除苏俄是主凶外,自推背义弃友的美国为其关键国家。雅尔达密约是产生战后变局的胚胎;实亦积累大战末期若干不幸种因的恶果;灾祸所自,并非偶然。我们虚心检讨,何竟惹出此一危及国本的国际反动?可就中美关系的几个演变阶段,略加析述。

    从抗日初起最艰苦的独立奋战,苏俄虽曾短期支援,即转向日本、德国勾结之形同帮凶;英国为求缓和纳粹压力,力谋与日本妥协之封锁滇缅公路;纵然美国初以战争物资如废铁等之运销日本,但尚基于中美传统友好,对我贷款相济。尤自一九四一年(卅年)三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证明美国确切放弃孤立政策,将军用品分助和轴心作战的国家。同年十二月八日,因日本偷袭珍珠港(Pearl Harbour),美国由中立而卷入这场世界大战;我国次日即向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正式宣战,从此和美国及所有盟国并肩作战,所获美国各方支援愈多。美、英率先于一九四三年(卅二年)一月,与我国分订平等互惠新约,导致同盟国家皆相随之;同年初,蒋宋美龄夫人有访美之行,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迎居白宫的贵宾,莅临参众两院讲演,并受到东西海岸各大都市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继于同年十一月,蒋委员长出席开罗会议,结果亦颇圆满;这二年中,要算中美最能密切合作的阶段。同时,竟由于中共假抗日之名,行叛乱之实的祸起于内,进而勾结国际共定及其同路人,力加从事破坏盟国间的合作于外,有组织的、有计划的,逐渐促使中美关系变质。

    时间是已从战时政府迁武汉,至重庆,周恩来、林祖涵、董必武等共产党徒及左派分子,于高举抗日联合战线旗帜下,混入国民参政会、军委会政治部等机构,暨新华社、新华日报等公开宣传,由王炳南、黄华、乔冠华(即乔木)、龚澎等,拉拢来华的外国作家和记者群,对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而宣扬中共是土地改革者,美国杰弗逊式的民主主义者(Jeffersonian Democrats),至多属于和平改革的社会党,居然得逞其计于中美两国间的挑拨与分化。

    中共所采阴谋路线:一面利用号称自由主义者的美国作家与新闻记者,或潜赴延安,或供给资料,透过美国报刊及亲共团体,影响其社会舆论。一面诱使美国驻华文武官员,和国务院内外勾结,而变更或减低白宫的助华政策。

    试举那时先后一联串替中共做传声筒的美国作家:其代表作首推史诺(Edgar Snow)所写「红星高照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余如艾浦斯汀(Isreal Epstein)、艾金森(Brooke Atkinson)、史泰因(Gunther Stein)等,尚有几个女作家,如朱德的密友斯麦德莱(Agnes Smedley)、史特朗(Anna Louise Strongs)、苏依斯(Ilona Ralf Suess)、格拉汉(Betty Graham)等,皆为中共写书、专栏、通讯乃至讲演。迄后对我政府恶意攻击最激烈的美国报刊及其记者:是纽约前锋论坛报的希恩(Vincent Sheean)、纽约时报的艾金森(Brooks Atkinson)、华盛顿邮报的艾利斯顿(Herbert Elliston),和时代杂志的白修德(Teddy White)等。

    且自一九四三年(卅二年),苏俄公告取销第三国际时,即从莫斯科发动摧毁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统战,由主持塔斯社重庆分社的罗果夫(Vladimir Rogov),广事散布恶毒的「通讯」,并有其助手雅刹明(Mike Yakskamin)造谣生事。凡此中共、美、俄配合一致的歪曲言论,已和美国的共党报刊搭线,如美共的机关报「每日工报」(The Daily Workers)、「新群众」(The New Masses);以及中共的机关报「纽约华侨日报」,社长梅参天(Eugene Moy)、司理黄文耀(Albert Wang),社论主笔却是从北洋官僚蜕变的冀贡泉(按:冀系阎锡山老搭档,曾任民初山西省高等审判厅长;即留美学生共党冀朝鼎之父),卅三年,我在纽约邂这个老而不死之贼,他高倡战后中国必行共产主义,对众大言不惭。

    最和这些人与论调一个鼻孔出气的人就是众所周知设在美国的「太平洋学会」(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会务向被左派人士操纵,总会即有中国共产党徒徐永瑛、冀朝鼎、陈翰笙等。该会出版两种刊物:一为「太平洋事务季刊」(Pacific Affairs);一篇「远东观察」(Far Eastern Survey),一九四三年(卅二年)七月份,曾载毕生(T. A. Bisson)所写「中国在同盟国家作战中的处境」一文,几近否定中华民国,鼓吹共产中国的谰言,即已不无支配一部分反动舆论的力量。虽设有中国分会,一直由蒋梦麟、胡适(前后会长)、蒋廷黻、陶孟和、梅贻琦、周鲠生、徐淑希、李斡、钱端升、甘介侯、刘驭万与刘毓棠(后二人是前后秘书长)等主持;始终未多抗争纠正总会的误谬,或毅然退出而解散之。不知究竟书生无用,抑或也有家鬼作祟?

    此外,尚有贾飞(Philip J. Field)发行的「亚美杂志」(Amerasia)、毕生等控制的「外交政策协会」(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费尔德(Frederick V. Field)支援的「东方民主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for a Democratic Eastern Policy),都成了附和中共的应声虫。

    这里也必须从头记取对我友善的美国作家和记者:如为「亚洲内幕」(Inside Asia)的约翰根室(John Gunther)、国际通讯社的特派员杨杰米(James R. Young)、合众社的老板霍华德(Roy Howard)、北美新闻纸联合会主席坎尼逊(Royal R. Gunnison)、时代杂志社创办人鲁斯夫妇(Henry R. & Clare Booth Luce)等,战时先后访华,皆对我国抗战,多有言论鼓舞。迄一九四七年(卅六年)夏,霍华德又代表其报系,并偕美国记者团,到南京专访蒋主席,对于当时所问有关东北战局的答覆:「共产势力进攻东北,形势已颇危急,将必危害全世界的和平;决非任何一个国家所能独力抗拒,亟须唤起民主集团共同制裁,庶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价值。」向全世界做有力的阐扬。

    亦应一并提起:战时美国寥若晨星的援华团体,唯一可推的代表人物,即德裔犹太商人柯尔贝(Alfred Kohlberg)。他曾接连创设「中国救济联合会」(United China Relief)、「美国援华医药协会」(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以迄成立「美国对华政策协会」(The American-China Policy Association),都是对我们最有助益的团体,出面和亲共的「太平洋学会」战斗;并向美国政府与国会指控共奸,呼吁加强援华,允为国人永志弗忘的道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终竟末能多阻那股逆流;追究一切祸源,中共的宣传诱蚀,散布毒素,使我们甘居下风。我常想:在战时重庆克难的艰苦中,政府尚能辟建舒适的洋记者招待所,礼遇如上宾,让他们养尊处优,结果却几乎一面倒的替中共撑腰。且我政府早已具其国际地位,并与盟国_存的传统关系,握有足够扩大宣传与联络的人力和财力,何竟落于困居陕北一隅的中共之后?一着棋误,满盘尽输。从战时到战后,凡关此类业务的政府主管,纵皆自认竭尽所能,但输给了共党是事实,总该各就其良知与职责重加检讨罢!


(二)罗斯福老昏庸

    当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第三届初期,方值展布雄才大略盛时,亦其国际声望最高,正与我并肩作战之始。那一期间国务卿赫尔(Cardell Hull)及其远东司长洪贝克(Stanley L.Hornbeck)、军政部长史汀生(Henry L.Stimson)、财政部长摩根韬(Henry Morgenthau)。与白宫重要顾问霍浦金斯(Harry L.Hopkins),并其时驻华大使詹森(Nelson T.Johnson),大都善加执行罗斯福初期对华政策,对于中国抗战力予支援。

    迄继詹森的美国驻华大使高思(Clarence E.Causs)任内,周遭几皆被中共所掌握的幕僚:参事范宣德(John C.Vincent)、二等秘书戴维斯(John P.Davies Jr.)、二等秘书谢维志(John S.Service),和驻华新闻处长费正清(John K.Fairbank)等,是即恶名昭彰的「戴、谢集团」,包围高思,身不由己,多向国务院作荒谬报告与建议。而一度曾充驻华代办的阿契生(George Atcheson),竟至主张美国应以武器,径行补给中共;且极强调促进国、共「联合政府」之议。

    自同盟国家并肩作战起,重庆即成盟国军事的亚洲司令台;一九四一年(卅年)底,美国政府派有迈格鲁德将军(John Magruder)、勃里特陆军空战司令(GeorgeA.Brett),英国政府派有驻印英军司令魏斐尔将军等,集渝举行盟国军事会议;从此确立蒋委员长兼任同盟国家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领导权。罗斯福于此一时期间所派来华人员,大体皆颇有助军事合作;包括初组美国空军志愿「飞虎队」,继而率领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的陈纳德将(Chaire L.Chennault),一直颇著英勇战绩,和衷共济。

    不幸的,中途爆发破坏中美邦交,贻祸深长的史迪威(Joseph Stilwell)事件:当我抗战开始,尚服务于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史迪威上校,渐和美国左派作家及其同僚「戴、谢集团」接近,从南京到汉口阶段,他已向其政府常作诋毁中告国的报告。迄一九四二年(卅一年)夏,罗斯福派他为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曾几何时,已被白宫擢升四星上将,专权拔扈,_企图分裂统帅权,直接指挥国军连同中共部队;并加把持美国租借物资。拟径以军械补充共军。进而挑拨中美两国元首间,几至造成分崩离析之局;终以撤换,挽回危机,毕竟种下恶因,导致逆流滋长。史迪威怏怏返美,于一九四六年(卅五年)十月病逝,临死尚以其亲书墨迹,经美共机关「每日工人报」影印刊出,略谓:「遥望『满洲』美景;自恨不能前往追随『共军统帅朱德』一起作战。」他犹深引未克参加东北共乱为生平憾事,尤足证明罗斯福所用非人。

 

罗斯福派遣来华的文人政客,又几皆左派人物:

    如一九四一、四二年(卅、卅一年),两度来华之白宫行政助理居里(Lauchlin Currie),即已开始拨弄是非。经他以偷天换日手法,初来就把自命「中国通」的拉铁摩尔(Daid O.Lattimore),作为罗斯福推荐蒋委负长的政治顾问;他们都是「太平洋学会」主干,当时由宋子文在美洽办拉铁摩尔应聘,_未详察此辈渊源,邀请来了一个奸细,一年满期,解约返美,促其仇华言行,变本加厉。

    由这些线索中,冀朝鼎居然从美国到重庆,位自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长,到行政院外汇审核委员会秘书长,身列要津,参与机密;战后,摇身一变,而为中共人民银行的总头。冀朝鼎父子附共,久已公开的秘密;于此可见我们防谍工作的松懈!

    迄一九四四年(卅三年)夏,美国副总统华莱士(Henry A.Wallace)代表罗斯福访华,他本身即「太平洋学会」理事,所偕人员又是已从驻华大使馆内调国务院中国司长范宣德,和拉铁摩尔等。此来愈对中共推波助澜,而有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之设,以巴瑞德(David D.Barre)为组长,乃开中共和美军取得直接联系之门,亦启美国实质的干预「中国内政」之端;且对斡旋中国与苏俄关系多所主张;从此渐陷我于内外夹攻的祸患中。

    推源溯始,是自罗斯福重欧经亚战略的根本荒谬,积以马歇尔依次如作战司等对于中国战区人事安排、物资接济的不断失误,尤以勾引苏俄于战争胜利时介入对日作战,而签「雅尔达密约」。当罗斯福第三、四任的末期,美国国务院中,不仅所谓自由主义派最活跃,并有多为苏俄和中共作内奸者,如后被指控的共谍希斯(Alger Hiss),即其显著之例。罗斯福此时已是老态毕露,睿智锐退,急功近利;他从雅尔达返美两月后,于一九四五年(卅四年)四月,突以脑溢血逝世。生前,虽稍有悟于被史大林愚弄已迟;他_见苏俄渐向东欧伸出魔掌,自足预测远东大祸难免,美俄间的明枪暗剑中,殆皆成为罗斯福的催命符。经他大错铸成的东北以至中国的恶运,甚而对于世局深远影飨的未知之数,确已使之为善不终,尽弃前功。 [next]


(三)继承者更暧昧

    由副而正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小商人而殊无政治尤其外交学验,骤负将临战后盟国领导大任,自身固已才短力绌;他所任命的国务卿贝尔纳斯(James F.Byrnes),代替了过渡的国务卿史汀纽斯,亦皆缺少政策性的高瞻远嘱,任凭国务院内亲共幕僚恶势力的把持。此时,方值苏俄和中共加紧动乱,东北乃为适当其冲的牺牲品;亦即造成中美外交关系的转变。

    杜鲁门政府继承罗斯福末期混淆矛盾的对华政策,并忠实执行出卖中国的「雅尔达密约」;竟毫无瞻顾地逼使国民政府不容犹豫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当时,纵然美国看穿苏俄的狡猾阴谋,不只将使中国首蒙其难,且必贻祸远东以至全世界;而宁愿陷我于孤立无援的绝境,坐视遭遇和共党艰苦的搏斗,唯一企图苏俄对日参战,达成美俄间一时的妥协苟安。据传当中俄签约前夕,美国驻俄大使哈里曼尚多建议于其政府,能尽盟国道义之责,希望有所补救,减少中国损失及战后危机;杜鲁门的指令却是一切依照密约条件不多不少,不打折扣,不啻支持苏俄无须让步。是杜鲁门之与罗斯福,「慷他人之慨」的卖友行为,真不愧为「萧规曹随」的难兄难弟了。

    实则其时美国已和苏俄开始冷战。虽杜鲁门初期与罗斯福末期仅一瞬间,且相继之,然其形势迥然不同。设能盱衡全局,掌握变化,即或中俄签约之前,犹尚冀于苏俄守信;惜自俄军进入东北后,公然支援中共,推翻所有承诺,破坏战后和平,殆皆彰明较著,美国不惟未能挺身而出,亦殊少仗义执言,反对我国多所束缚,减缩助力,置诸被苏俄和中共联合袭击。我们身处其间,感受深切,岂能不对美国痛心疾首!

    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窥其演变亦有逐渐恶化的层次:首从横加干求,乘势要挟;历经狂妄措施,止援凌制;而至采取疏离,断然放弃。

    毋宁说杜鲁门政府从未建立一贯明确的对华政策。初期即持国务院先后充任中国司长、远东司长范宣德等的主张:一是美国站在缓冲远东国际关系的桥梁地位,尤其促成「中国和苏俄的友好同盟」,进而「美、俄、华的合作」,稳固远东的和平。实则完全漠视中国土地主权之被掠夺,且益遭苏俄疑忌,空言无补实际,变相成为苏俄的帮凶。二是大力策动「出现统一而民主的、扩大政府基础,亦即组成『联合政府』的中国」。实则无不打击国民政府,多有助于中共的扩大叛乱。

    这背景是苏俄在东北大军压境,多方阻止中国政府接收,力排第三国(美国)插足,并以施压力迫我屈服之际,有若前文述我身临其境的构想:「瓦全乎?玉碎乎?」而当国家一面遭遇苏俄的残酷侵略如彼;一面所见美国的挟制无助如此;皆似号称友好的盟国,实乃不同方式的压迫。人类历史纵未尽重写,但战后美、俄在东北的冷战,把中国桎梧其间,亦宛似甲辰日、俄以东北为战场的热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大同小异。在极苦闷冲击中,何尝不又让人偶发「亲美乎?亲俄乎?」的择一幻想。那时,苏俄力加诱逼,并持将不支援中共为条件,企求中国勿与美国相依存,或采严守中立政策;如果接受其请,可能获得一段相安,但是后祸当难避免。幸我政府仍本一贯而正确的国策,终能坚持民主政治的立国精神,维护中美双方传统友谊,继续并肩作战的盟国道义,而无畏于苏俄和中共的危害,卒致东北以迄大陆全陷。然则我们蒙受这样重大牺牲的代价是什么?始终依恃盟国的偿还又是什么?唯有从杜鲁门政府对华措施,逐步以迄最后不惜落井下石中求答案了。


(四)魏德迈二度来

    前为解决史迪威事件,罗斯福接受蒋委员长推荐,于一九四四年(卅三年)十月底,改派魏德迈(Albert C.Wedemeyer)为中国战区(按:同时,把原中印缅战区划分为中国战区、与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并充蒋委员长之参谋长。魏德迈则和史迪威绝对不同,是罗斯福末期迄杜鲁门时代,与我诚恳合作;并对东北问题,竭力荩筹,深值称道。

    当战后复员遭遇困难中,魏德迈急命美军动员海空军,协助运输国军,恢复点线地区,办理日军受降,防止共军扩大蔓延;国军得以由南而北,登陆出关,涌入东北,有赖于此。

    据说魏德迈亟思更多协助中国复员,曾自动向其政府请求加派七个军来华;并希增拨军舰,加强国军运输和遣送日俘;却皆被阻于当时已趋暧昧的对华政策。不惟如此,后来美国反将华北各处原驻的美军相继撤走。

    由于魏德迈对国民政府的友善,虽一度曾被美国政府准备就地派充驻华大使,但经中共包围其时已在中国的马歇尔,乃致此项内定流产。他以欲助乏力,于一九四六年(卅五年)四月,结束军职返美。之后,美国即有司徒雷登(John L.Stuart)继赫尔利为驻华大使的新命。

    次年秋,魏德迈复获再度来华机缘;当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愈陷低潮,美国国会和人民对之愈加压力,乃不得不稍采行动,而选魏德迈率团前来,旨在调查中国实况,俾考虑援助的依据。

    此来曾有东北之行,那时已濒共祸猖獗高潮,所谓第五次攻势之后,方解四平会战之围,丧师失地,军民交困,正值美国经军援助几已断绝之际,对于魏德迈之再来,固为东北人心士气之所寄,尽管他从南京到渖阳,把中国政府战后设施,尤其有关军事与财经部门,评论严苛,尤加指责,其影响自有不同;但如略心原迹,尚不失为纯善意的,「恨铁不成钢」。可惜这个代表团返美以后,毫无下文;原期美国对华政策即将由弱变强的契机,甚而苏俄和中共同声叫嚣魏德迈带来了燃起远东战争的火种,结果并未改善走下坡的中美关系。

    直迄东北全陷,大陆危急时,卅八年秋,美国国务院公布「自卅三年起至卅八年止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附录一些向未发表的文书,内中包括魏德迈赴华考察报告。原来美国政府视作「禁件」,一直冷藏两年以后,才见天日。该报告暨所附建议,皆系针对当时东北危急情况,提供亟须采取挽救东北与中国局势的观点和对策。兹择其重要内容:(一)首自「雅尔达密约」,以迄美援未能继续有效支助,乃使苏俄与中共相结合的侵入东北,而东北势将被共党占据;美国对此有其应负的道义责任。(二)美国应即抛弃绥靖观念,诸如促成中国「联合政府」等政策,适足扩张中共叛乱;且断定中共坚持以武力夺取政权。是以美国必须转变消极与妥协,能对积极的保卫自由有所献替。(三)美国宜速从旁协助,中国主动采取现实主义,最有效的对抗共党,防止东北可能陷落,请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美、苏、英、法五国暂时接管东北;如果苏俄或任何国家不同意时,即暂请采取联合国宪章托管办法;皆属过渡,缓冲危机,中国_不失其土地,以避免共党势力之得逞。(四)在中国政府保证其政治军事切实改革的条件下:美国政府亦在不介入中国内战与直接参加战争的情势下,应予以财经物资与军事,以及派遣顾问的长期支援,且附以五年为期的建议。(五)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反对共产主义及其制度,但是赞成应对政经现状力谋改革;假设共患得以平息,中国必能切实达成民主社会,美国更可从旁协助,俾其复兴建设为亚洲和平的安定支柱。(六)美国_已坚持反共立场,对于欧洲,土耳其与希腊多方援助;是对亚洲尤其中国,亦有同样不容推卸的使命与义务。

    魏德迈报告书虽经冷藏,而那个阶段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援华法案等措施,多少亦其影响所及。后被解释未即公布该报告书的理由,认为当时有些不合实际的建议;实则不无顾忌国联如苏俄和国内舆论的不良反应。至于他那「东北暂由五强『共管』或交联合国『托管』的过渡办法」,似是旧话重提:传于大战结束前后,魏德迈忧惧东北将被苏俄夺取,原已曾向我最高当局作此秘密陈情之说;设果有其事,自难接受。那确属涉及国家主权,立国生存大计,与千秋万世的历史责任所系,焉可不慎?岂仅我政府基于国权不肯出此;况值苏俄和中共力图扩张侵略,恐亦势难容让。鉴诸该报告书之不公布,尤足证明杜鲁门政府也是未尽同意的。


(陆)马歇尔大灾星


(一)继赫尔利之后

    罗斯福于一九四四年(卅三年)八月派赫尔利为其私人驻华代表,声称使命是促进中美关系;因偕美国战时生产局长纳尔逊(Donald Nelson)同来,并强调改善中国战时经济,助长对日作战力量。实际却多侧重国民政府和中共的协调,亦正赓续同年夏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所商洽者;是以美国大员之公然介入「中国内政」,实自赫尔利始。为求明了此中关键,他于来华途中,倘先过苏俄掏底;到达后,立即驰骋重庆与延安间。他既误信莫洛托夫之「中共非共,俄不为援。」的谎言于前,复偏见的确认中共「其有诚意」。十月底,即继高思为美国驻华大使,初固未多察「戴、谢集团」居中作恶,后渐发现僚属多方掣肘,终致年余奔走呼号,徒劳无功,结果自是错误中的失败;且于时间和实质方面,间接有助中共军事政治的扩展。但对当时纠缠的「史迪威事件」,诚多竭力秉公调停,赖以妥善解决。赫尔利能和继史迪威的魏德迈充分合作,算是大战结束前后,于我较有助益的一对美国友人;因而尚稍弥缝罗斯福与杜鲁门交替期间若干对华抵触事件,确皆难得。

赫尔利于来华第二年春去华府述职,方知「雅尔达密约」事,他曾向将死的罗斯福面请,试图补救已迟。自美返华途中,再度过俄,此次并与史大林晤谈,固所望于有助中俄关系,不啻与虎谋皮;其实,又受骗了,他抱乐观态度,仍持「苏俄将必贯彻对华友好,稳定国民政府之统治。」对其政府报告。最后,他目击苏俄进兵东北的毁约侵略,充分了解中共叛乱祸国;且已有悟美国国务院及其驻华大使馆亲共人员内外勾结,漠视苏俄和中共的罪行,促使对华政策愈趋柔弱。秋末,再度同美述职之行,原思有所谏正,未果,乃向杜鲁门请求辞职。

    杜鲁门于一九四五年(卅四年)十一月准予赫尔利辞去驻华大使,同时,任命马歇尔以总统特使来华。马歇尔所负任务,自始至终,一贯错误,当以美国政府于其行前,十二月十五日所公布的「美国对华政策」,为中美间划时代的政策转捩;马歇尔即据以执行,无异帮同共党,从抢占东北起,直至祸延中国。是此适足说明当时各方情况,且决定我全国同胞一段艰苦命运的重要「文献」,不可不录,万世凭鉴:

    「(一)美国政府认为际兹崭新而展望无穷之时代,举世未来之繁荣,端赖联合国组织之国家,团结一致,共谋集体之安全。

    (二)美国政府深信一个强大统一及民主之中国,对于联合国之成就,及世界之和平,均关重要。一个紊乱与分裂之中国,对于其由外患(如日本之侵略)或内争,皆将危及日下或未来之世界和平与安定。

    (三)美国政府夙认内政之处理,乃独立国人民之责任。依据晚近世纪事态之所昭示,世界上某一地区之和平,如果不克保持,全世界之和平,即将感受其威胁。职是之故,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国家咸认中国应迅依和平协商方法,调整其内部之争执。

    (四)下列两点,美国政府认为重要:(1)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见不合之军队,应即作停止敌对行动之安排。使中国全境得复归于中国之有效控制。在华日俘,得以迅速遣送。(2)召开一全国政党代表会议,以谋解决目前之内争,实现中国之统一。

    (五)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国家,承认现在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而为实现统一中国目标之正当机构。

    (六)美国与大英联合王国,根据一九四三年之开罗宣言,苏俄根据本年七月之波茨坦宣言,与八月之中苏友好条约,均已保证使中国重获自由,收回一切失地,包括满洲在内(上举宣言口与条约,皆曾经中国国民政府订立者)。

    (七)美国为贯彻其与中国国民政府共同作战之合作,为履行波茨坦宣言,为铲除日本在华之残余武力,故对解除日俘武装,与遣送日军回国之各种工作,负起承担之责任。美国海军陆战队之驻扎华北,其目的在此。

    (八)美国现在并继续承认国民政府,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特别在消除日本在华势力上,将与中华民国合作。美国深信为完成此目的起见,中国国内之敌对行为,必须停止。尤应不使其发展到军事干涉内政之形势。

    (九)美国深知现在中国国民政府乃一党之政府,美国深信此政府之基础,如加扩大,包容全国其他政治分子,则中国之和平统一,将必更见迈进。职是之故,美国坚持所有中国国内主要政治分子,应各推出代表,举行一全国性之会议,商定办法,使彼等在中国国民政府内,均享有公平而有效之代表权。此种措施,自须将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设之暂时一党训政制度,迈向民主之进步中加以修正。

    (十)自主性之共产军队,与中国之统一不相容,或使其成为不可能。一旦广泛的代议制度树立时,此类自主军队,均应有效地归并于中国国军之内。

    (十一)美国依其一贯民族自决之观念,认为实现中国政治统一之详细必要步骤,应由中国人民自行制定,任何外国政府对此事务施行干涉,均属不宜。

    (十二)但美国政府感觉中国对于联合国负有明晰之责任,即消除其境内之武装冲突,以免造成对于世界安定与和平之威胁此责任─乃国民政府与其他中国各军政团体所同负。

    (十三)中国如按上述路线,向和平统一迈进,则美国将准备以各种合理方式,协助国民政府整建国家,改善土地与工业经济,建立军事组织,使中国克以担当维持国际和平秩序之责任。具体言之,即美国将对中国贷款要求,在合理条件下,予以善意之考虑。使各种计划克付实施,以发展中国之健全的经济,与中美间之商业关系。

    据悉另携密示,虽这一文件中,倘有若干点未发表,不知是国际观瞻所系,抑如传说保留作为马歇尔抑华要挟的利器,亦即外间指称美国所掌握的影响力量。从全文看,似尚冠冕堂皇;设深入化繁为简的总结:美国直视中共武装叛乱系「内争」,要用压力逼迫中国成为统一但必「民主」的,组织一个容纳中共约「联合政府」。并待此举之能否及时完成,作为美国是否援助中国重建的前提。此时,美国政府完全漠视东北现地的恶劣形势,及其可能演变的悲惨后果;毫未吸取赫尔利协调国共失败,亦已认清中共本质无可挽救的深长教训,乃集内外亲俄联共分子一线如穿的诡计,企图在亚洲首创危害东欧的俄式民主,而不惜盲目导制牺牲中国的悲剧。尤对苏俄毁约,弃「保证」为侵略,熟视无赌,任其暴行。

    年底,马歇尔逞其战时华府运筹帷幄的余威莅华,如持命符,骄横强梁;却立即陷入中共和「民盟」等反动势力的包围,甘受欺骗摆布,目无国民政府,一意孤行,居心叵测。此来确是祸华的大灾星!


(二)军调小组捆打

    马歇尔执行杜鲁门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从政治和军事双方着手。当他到达时,已临卅五年一月十日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此会议实经赫尔利斡旋,迄年前所称国共「双十会谈」的成果。马歇尔不懂政治,更不了解中国政情,乃多侧重于军事调处;而他既未深研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政权由来,尤其莫明共产党是个什么东西,以及国共之间离合综错的历史关系,于是不管政治抑军事,完全偏听中共及其同路人如「民盟」的一面之词了。

    当政协开幕之日,蒋主席亲临主持,开宗明义即宣布「业经商订军事调处办法,即日颁发停战命令。」以息战首示促进国家安定统一的诚意;继而致辞恳望团结,早日完成复员建国。

    关于军事问题,初经马歇尔代表美国,张治中代表政府。周恩来代表中共,会同研究军队整编,包括国军与共军数量、编制与驻地等方案;和调处停战办法。是即最高层的三人小组之所自,从而由上至下一条鞭的有此设置。

    政府于一月十日颁第一次停战令,并在北平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亦由三方代表合组之。执行部派有四个小组分抵东北现地,当时情况及其工作方针,见于执行部政府代表郑介民卯东执计电文:

    「(一)政府为接收东北主权,根据停战命令,国军有在东北任何地区移动之自由。(二)如有任何势力妨碍国军接收东北主权时,小组应令其撤退,并协助国军接收。(三)中共在东北之部队,除小组令其撤退时,可向小组指定地点移动外,其他任何中共部队不得向任何地点移动。(四)根据重庆整编协定,中共将在东北有三个师,每师一万四千人;最后为一个师,一万四千人。除此以外,政府不承认其他任何中共部队在东北之存在,以上除已得美方自鲁德将军之同意外,并已指示东北四小组之人员,在重庆未有特别指示方针之前,应根据上述原则处理。」

    此即重庆「政协」依照军事小组建议,所订「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协议有关国军和共军的配置。其中东北地区之第一期,以军作单位,国军五个军,共军一个军(即郑电所指的三个师);第二期,以师作单位,国军十四个师,共军一个师。中共对于此项方案,视同废纸;以东北言,时值俄军尚未撤退,以所俘伪满「国兵」全部径交中共改编,并加就地强征壮丁,战后未及半年,「东北民主联军」即已号称数十万众了。

    第一次停战令附有「停止一切破坏与阻碍交通线(包括邮电)行动」的规定,共军却把东北铁路各线割裂寸断,阻挠国军推进,俾利其从点线而及于面的叛国动乱;不仅没有遵守停战,且变本加厉地扩大战祸。

    同年六月,国军北上大获全胜之际,周恩来又恳马歇尔建议,而有第二次停战令;使我几已攻抵哈尔滨的国军撤回,退守吉长一带不动,其后即变坐以待攻,逐渐从胜转败。马歇尔主持下之三人小组所有措施,尽置国军于「捆打」,东北之失,关键在此。

    犹不仅此,第二次停战令前后,马歇尔下毒手了,为贯彻「政协」与「军调」目的,竟至采取「断绝美援」手段。适于其时中止商妥的对华五亿美元贷款原议,乃使我们的社会经济危机加深。且缩减以至停援,后并禁运已购军用物资;尤其驻东北的机械化国军,补充难以为继,虽弹药、汽油等皆缺,战力自趋消弱;和苏俄方持其财力物力,大量支援共军,适成强烈的对比,殆皆促我全面走向颓势之由。

    至因「政协」、「单调」引起其他作用或影响:如自三人小组抵达东北之日,立即促使苏俄本已一度转圜中,而增其仇美乃至对华态度的突变,从此绝对支援中共,东北形势愈形恶化。如中共藉军调之机,推出李立三(化名李敏然)、饶漱石、伍修权、王首道等参加三人小组的东北工作,公然得于国军地区活动,自更利于中共势力扩张。凡此祸害所及,前已历举事实证之。

    马歇尔来华恰满一载,一九四七年(卅六年)一月奉召返美,继贝尔纳斯为国务卿,离华时会发表声明,满篇除怨天尤人外,倒也似有所悟地说了几句真话:「中共确是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共产党,而且亟欲恃其武力,建立中国共产党政府。宁肯施展一切暴力,颠覆国民政府,并毫无恤惜于中国人民坠入苦海。」但绝未稍悔是由他帮助中共,把中国人民推进苦海;此时,已经断送了东北大半边。


(三)白皮书一笔勾

    马歇尔虽拜新命,却满怀阑珊的自华返美,就国务卿职。既对中国问题颇具成见;而原即当他驻华期间,与之沆瀣气的副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辽东司长范宣德等,自皆留任,愈加配合。固难有望美国对华政策新貌;果有之,那是更见消极的、晦暗的、充满失败主义的。任始力主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对抗苏俄所支持两国境内的共党颠覆,是即所谓「杜鲁门主义」。由此引发美国国会与舆论的抨击,如参议员塔虎特(Robert A. Taft),众议员周以德(Walter H. Judd)等,指斥美国政府协助被共党侵略国家竟具双重标准的歧视,应即依照援希土法案,同样以待中国;乃有上述遣魏德迈代表团来华之举,当时却未见改变其消极政策。

 继魏德迈后,卅六年初冬又有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组团访华,蒋主席于接见时严正申明:「东北现势的危急,美国不能卸其责任;国民政府果将趋于毁败,非仅来自苏俄和中共的攻袭,实系美国未克完成援华的信诺。」

    同时,从这年九月起,行政院长张群,对于争取美援,采取一连串措施:曾循外交途径,向美国国务院释明我国当前所采进步性的内外政策;十一月复致送以「关于美国援华之几个基本考虑」备忘录;次年一月公布「十项经济改革措施」,亦皆针对美援而来。

    此一期间,美国国务院中对华向不友善的艾奇逊已辞职,再任律师;范宣德外放驻瑞士公使;基于多方因素,对华政策稍见松动,乃有美国国会于一九四八年(卅七年)四月,通过杜鲁门所提「五亿七千万美元,内分军援、经援,以十五月为期限。」的援华法案。虽其中稍有灭扣,聊胜于无;惟已失误时机,而拨款及军用机械制运的耽搁,更多未能济急,后且中止援额。实无助于冬季东北全陷,平津危急,和华北半壁河山的震撼。

    东北陷后,蒋宋美龄夫人年终赴美,原冀美国对华政策益趋积极;两国内情势多变,蒋总统于次年初自行引退,议和之声突起,美国则更采观望态度,坐视中国大局崩溃不顾。

    一九四九年(卅八年)一月,杜鲁门继其连任总统职务。这里略提一个或许和中国国运悠关的插曲:当美国举行此次大选中,盛传中国政府暗以金钱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ThomasE.DeWey),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鲁门竞选。实不知有无其事,据我判断绝非事实;可能来自中美双方的共党之类造谣。但是杜威确极反共,且一向力主美国援华;其时美国舆论乃至国际,几皆一致看好,多已推测他必入主白宫。结果出乎一般意料之外,杜鲁门居然获胜,民主党人可能相信这一谣言,据传曾有「中国竟拿『杜鲁门政府的美援』,反而支持杜鲁门的政敌,希望打垮『杜鲁门政府』。」之说。不幸而有杜鲁门连任就职后,立即邀回艾奇逊任国务卿,愈见位高权重,亦愈逞其排华故技;自极削弱美国对华政策。

    三月,美国民主党参议员麦加兰(Pat McCarran),共和党参议员诺兰(William F. Knowland)、布里基斯(Styles Bridges)、惠利(Kenneth S. Wherry)等五十余名,提出「美国迅以十五亿美元贷予中国法案」,作为其时一贯重欧轻亚之艾奇逊推出「美国助欧防共法案」的对案;而援华案终被阻挠搁置。此际,两党有力的参议员,如民主党甘乃迪(John F. Kennedy),共和党范登堡(Arthur H. Vandenberg)等,亦多同声指责杜鲁门和艾奇逊「是在导演中国以及亚洲的悲剧」。

    当群情众怒之下,美国政府为求解脱陷害中国的责任,急欲相机予内外以政策性的澄清答辩;实亦不无讨好于可能出现的中共伪政权,预留建立某种关系的余地。艾奇逊即觅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教授杰塞普(Philip C. Jessup)主持,太平洋学会的罗辛吉(Lawrence K. Rosinger)、卡斯(Everette Case)、弗司迪克(Raymoned D. Fosdick)等参与,把大战结束前后的中美关系,从检讨到归纳,多方罗织,比附援引,成其史无前例的「白皮书」,时系杜鲁门连任之年八月五日公布。此即杜鲁门政府坚持对华「有所待两旁观之」的判决书:亦艾奇逊静俟「尘埃落定」(Wait for the dust to settle)之所指,索性要把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中华民国一笔勾销。

    这千余页的「白皮书」内容,约分四大部分(一)文奇逊上总统杜鲁门书,算篇首,亦结语,说明此书缘起,旨在辩护美国已竭尽挽救中国危局的贡献。略谓纵试图作任何最大努力,势将无以改观,亦即责不在我。中共之为不守信诺的苏俄帝国主义前锋,伪装土著的民族运动,殆皆昭然若揭;而美国本诸传统,既不能采取任何直接或武力干预,抑为中美人民所不容许。唯有尊重联合国宪章、暨美国向持门户开放政策,作为今后对华政策之依据。(二)系主文,从百年来中美关系叙起,着重近五六年重要关节的详述,自多采取支持美国政策并无错误的观点与资料。(三)附录过去保密的文书近二百件,占此书半数篇幅以上,其中除上述魏德迈访华报告书外,以美国驻华大使馆「戴、谢集团」等亲俄袒共之幕僚报告与建议较多;华莱士重庆之行,暨其谒我最高当局晤谈经过;赫尔利控诉被其使馆僚属欺诈,并为政策不合而求去的辞职函均在内。(四)附有若干地图、大事简表等件。

    美政府公布「白皮书」时,我政府已自南京迁至广州数月,正值逆水行舟,偏遇这挡头风。旋由外交部于八月十六日发表声明如次:

    「中国政府历年所坚持之两种对于共产党之基本认识,每与美国政府不同。今日『白皮书』中:却喜见其得到相同之见解。中国对于中共之基本认识,一为它是十足之共产党,且是莫斯科之工具;二为苏俄曾破坏中苏条约之条文与精神。至于『白皮书』内所涉之事实与论点,中国实不能不持严重之抗议。但中国不欲因过去问题之辩论,妨及中美过去传统之友谊,与未来之和谐。故当俟适当时期到来时,再行提出观点与事实,以增加两国人民之了解。」

    此项声明简而有力;惟不知「俟适当时期到来时,再行提出观点与事实。」的「适当时期」,究在何时?更不知我从东北现地亲身搜集的资料、罪言和自省,是否可作「观点与事实」之一助?

    我来说:这「白皮书」,毋宁名之谓「红皮书」。吾所指的含义,一是此书无异于美国间接帮助共党,屠杀从东北到我全国军民尸骨如山之所积,流血成河之所染;二是此书不啻美国伏向赤色帝国主义苏俄及其走狗中共,呈递变相的降书顺表。那岂非「红皮书」而何?

    当「白皮书」公布以前,美国早已急欲和中共接触,是事实。我政府迁广州之初,即通告各国驻华使节同行;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南京,自系遵其政府训令,亦持昔日主持北平燕京大学有年,如他的顾问傅泾波和共干黄华,皆燕大出身,此中多有拉拢。惟以自共军侵入渖阳时,即视美国驻渖总领事华德(Angus Ward)如同「战犯」(按:华德确本东北现地目击中共攻势猛烈,国军急待支援实况,经常报告美国政府,或因人微言轻、未被采纳。)及其眷属馆员等,全体囚禁,后被判「间谍」罪而驱逐之。继有逮捕传教士等事件,引起美国国会与舆论,对于中共伪政权的愤懑;迄最近参议员麦卡锡(Joseph R. McCarthy)公开指控共党渗入美国政府的旋风,皆足促使艾奇逊的「承认主义」胎死腹中。原已酝酿原封不动由南北移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及各地领馆、不得不陆续撤离,司徒雷登既已悄然返美,后仅派遣代办级官员,随我政府转徙,留守而已。

    直至大陆变色,我政府迁台,杜鲁门政府犹以「白皮书」对华的倾害为未足;几将不容在最后的自己国土上落脚,要驱逐我们全体忠义军民跳海,大有「赶尽杀绝」之势。试略举众所周知,或公开的秘密近例数事:

    中共伪政权于去年(卅八年)十月一日僭立后,艾奇逊即行召集「白皮书」的撰稿人,和太平洋学会重要分子,连日举行讨论「对华新政策」。所决定者虽未全部公开,而确定的路线,则为肯定中华民国政府终结,无力亦不必阻止中共进攻台湾;且已考虑从联合国席次、经贸来往以至承认建交,促进美国和中共建立关系的层次。

    ─去年九月,我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控诉苏俄违约,并希所有会员国,一概不能承认苏俄傀儡之中共案;但美国所提对案,并未予以绝对的有力支持,乃于十二月八日,仅作「大会吁请国际尊重中国主权土地之独立完整」的空洞决议。引致苏俄反提「排斥中国代表权」案,于今年一月十日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讨论,虽已以六票(包括美国)对三票否决;而艾奇逊竟于会后有其「倘若安全理事会中多数票同意中共入联合国,美国不会使用否决权以反对之。」首鼠两端的暧昧声明。

    ─我国政府自去年夏,即经宣布关闭大陆已被中共侵占的沿海港口,禁止国际船舶进出;而美国政府,迄未承认,且多杯葛,显系助共,对我蔑视。

    ─据传美国国务院近已一再密令驻外使领馆,强调中华民国和现所立足的台湾,已对美国不具任何政略或战略价值;任其自然发展,美国未便瞻顾,殆无防卫的责任。

    今年(卅九年)一月五日,艾奇逊在华盛顿应「全美新闻记者俱乐部」(National Press Club)之邀,发表展望世局的政策性演说中,指明美国当前划定的辽东防卫圈,是从日本、琉球到菲律宾,倘若此一防线,遭遇任何突破,美国必将奋力抗拒。此即现阶段美国所持亚洲亦即对华政策;等于正式通知苏俄、中共:「美国的西太平洋战略,足不包括保卫南韩和台湾。今后,悉听尊便罢!」所以我认为艾奇逊讲话,就是招引共党的公开请柬;唯我中华民国与南韩,坚立反共前线,纯赖自立更生,来做维护亚洲以至全人类自由福祉的屏障。

    抑有进者:目前看似险象环生,中华民国并不孤立。纵然杜鲁门政府中艾奇逊一系列,充满失败主义,或投降主义;两国会有前举两党议员联合的援华声浪,迄仍高涨澎湃。其政府内部,现任副总统(依法主持参议院)巴克莱(Alben William Barkley),国务院助理国务卿鲁斯克(Dean Rusk)、顾问杜勒斯(John F. Dulles),尚多从中稍阻逆流滋长。尤其美国军方大都主张协助防卫台湾,如现任国防部长强森(Louis Johnson)、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Omar Bradly)、海军部长弗瑞斯托(James V. Forrestal),以及从战时即对华友好的迈格鲁德、魏德迈、陈纳德诸将军。当前美国在亚洲以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为首,依次海军将领柯克(Charles M. Cooke)、白吉尔(Oscar C. Badger)等,都能基于驻留现地观察深入,全盘战略价值的判断,纷纷迭向白宫建议,迅谋军事助华援台。并有在野重要人士,如前总统胡佛(Hebert Hoover)、前驻苏俄大使蒲立德(William C. Bullitt)、前驻华大使詹森等,皆对中国有浓厚的感情,同作大声呼吁。

    传说虽马歇尔离职后,似已觉其昨日之非;司徒雷登亦能本诸宗教家的本色,近于华府多持正论。而且美国舆论,已渐看穿苏俄、中共的真面目,年来大有改变;近月访台记者,大多一反前期作风,报导真实见闻。今日窥测美国对华政策,彷佛透露潜在的转机;但必有待我们善加掌握与运用。就亚洲现状言:蒋总统不辞辛劳,缔造「碧瑶会谈」和「镇海会谈」的大好时势,以中华民国、南韩和菲律宾为中心的国际反共联合战线,更使我们持台湾为基地,反攻大陆有望的信心倍增。

当检讨东北之失,迄大陆全陷之国际间,特别是苏俄、美国对华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固不必徒自怨恨苏俄的罪恶;实亦无须完全诿过于美国的弃置;果能就事论事,确有若干曾位居要冲者,应该掬其天良,清夜扪心自问,对于过去职责和历史记载,真不知将何以交代?

    幸我此一自省录即近完稿时,在台欣见海内外一致热烈拥戴蒋总统复职。值兹领导我全国军民,重建中华复兴契机,确信必将挽救大局,转危为安。往者已矣,来者可追,让我们共同奋斗与迎接将临的胜利!

 


(柒)对共政_检讨


(一)政协误时偾事

    自一九三五年(廿四年)八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大会,季米特夫( Geogi Dimitrov )所提「统一战线」的综结报告,经大会一致通过后,即向中国共产党指示,发动在华之「广泛地反日、反帝的联合战线」;把共产国际体系中的组织,如青年国际、劳工国际等,加以改组,变成国际的区域性质,俾使各该地区活动。中共从此遵循这一路线,自战前迄抗战八年中,无时不在扩展,卒致阴谋得逞。战后,卅五年一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殆已达成以中共为中心之一切反动势力的大联合,孤立与打击国民政府的最高峰。

    美国持其调停而实即变相干预中国内政的推波助浪,尤假自由民主之声,助长妥协姑息之势。召开政协原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奔走年余的成果,依据卅四年「双十会谈」的执行。马歇尔抵华,适临政协开幕之前,愈见加重其实质的意义,抑亦显然乘机扩张中共及其同路人攫取政权的助力。

    就政协之所谓「五项协议」中,除「军事问题」详前外,即「政府改组」、「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和「修改宪草」等案,无一不在摧毁政府法统与威信,阻挠戡乱政策与国家复员;对于东北接收尤多恶劣影响。

    当重庆举行政协会议时,亦正俄军占领东北,军民于中共掀起战火的煎熬中,我徒手接收行政人员、在松哈吉长辽北各地,饱受俄军和中共包围胁迫中,共方藉口政协决定而就地提出组设地方性的「联合政府」之议,共干李兆麟在松哈的奸计既未遂;即由攻占四平的中共「军区政委」陶铸、「辽北省副省长」栗又文等,迭持暴力压迫我辽北省政府人员,停止行使职权,「和平共管」,亦皆忠贞不屈,乃被俘。但黑龙江等辽远地区,既尚未及前往接收,多经中共诈骗当地民众,纷纷组成其自命的「联合政府」以欺世了。

    既毫无裨益于国是,而徒扩大中共祸国的政协,一哄而散,后患无穷。从此即予中共横加政府以「无诚意」、「反团结」、「独裁」等等侮蔑的口实;藉以煽动国内人心,挑拨国际观感,愈陷国民政府于艰危失援。

    这里必须指出:中共自始既积极发展共党自身力量;自抗战前后,即已扩张并利用一切外围组织,持「阵线」之类,假「反日」以号召「救国」。从廿四年起,即有中共为背景的「上海抗日救国大同盟」,高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来向政府所本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挑战。继而掀起全国各地「民众运动」,风起云涌,标榜各式组织,尤以华北平津和上海联成一气,全受中共指使「人民阵线」的控制与运用,举凡「停止剿共」、「全民抗日」等似「中立」、「团结」的冠冕号召,渐由非法掩护的地下活动,逐渐取得合法地位的公开叛乱。自战时的国民参政会,迄以中共为首的参加政协,携其附庸「中国民主同盟」以俱来,即已集其主从,尾大不掉。

    不可不记所谓「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对于中共帮凶,对于国家为害的罪恶:当卅年初,在野党派如包括当时的「国家社会党」后改组为「中国民社党」、「中国青年党」的一部分首脑人物,共同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经陆续脱离改组:仅余世所指称战前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亦有呼为「反日人民阵线」者。)、「第三党」、「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派」)、「乡村建设研究院系」(简称「乡村建设派」)等,所混同组成的「中国民主同盟」,殆与前此带有「政团」字样变质不同,文氓政棍,多有混入。此一乌合之众的联合阵线,一面倒地成为中共的最大尾巴;在政协会议中,「民盟」不仅是中共的应声虫,有时实较中共吵得更凶。当一次讨论施政纲领时,中国国民党代表之一吴铁城曾有「这不是在分赃!」一语破的,即惹居心混水摸鱼,确想讨一杯羹的「民盟」大闹。政协会议的失败及其后果,中共负最大罪责;「民盟」实亦一贯兴风作浪,不惜造成国家的支离破碎。

    回忆举行政协会议之后,政府当局极具诚意的执行:「本会议所通过之各案及施政纲领,是具有全国性的,全国各地不分区域、不分党派,均必共同遵行;不论在各省区,或在中共军队所驻在的地方,都应一律有效,以实现国家军令政令的统一,确奠和平建国的基础。」结果,却完全被中共视同废纸,无一实施。我们在东北接收现地所见: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声势浩大,公然破坏停战协定,从松北展开南来的攻势;各地由中共所培植的非法政权,普遍高举反国民党、反政府的叛旗;虽「联合」已不重提,而「和平」或「统一」,更是早已埋葬。

    政府却力持容忍,一再试图贯彻和平,把原经协议卅五年五月五日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宣布延期十一月十二口举行。并提出顾全大用的昭示:

    「一、十一月十二日的国民大会,必须如期召开。二、对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协议,必衷诚遵守,尽力遵行。关于宪法草案,只求荟集各方面更好的意见,提供国民大会讨论抉择,以期制定完善可行的宪法。三、对于扩大政府基础,邀请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务求迅速实现,并以和平建国纲领为施政的准绳。四、关于停止冲突,仍必遵守原议,忠实履行,而且并不要求共军全面退出在停战令后所占的地区,只是要求其撤出若干已经构成和平威胁和阻碍交通的地区。五、关于政治纷争,仍采取政治解决的方法。只要共党军队忠实执行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成议,遵行调处,实行统编,使军队国家化不致徒托空言,此层一有保证,政府随时可与之商谈所有未决问题。六、当前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在于安居乐业,所以政府必当尽力解除和平的威胁,更必竭尽职责以保障人民生活财产的安全。」

    中共竟皆置若罔闻,且已变本加厉,愈见扩大军事冲突,破坏全国各地交通。时间、空间,皆已对于中共绝对有利;伪装的和局,俨然变成全面的战局。

    直至在南京举行制宪国民大会前夕,蒋主席犹作最后的诚恳声明,亟希中共参加大会,为国家民族重开和平、统一的生机。中共及其尾巴「民盟」,仍毅然拒绝出席;国民放府方重厘定戡乱国策,并经宣布「民盟」为夥同共乱的非法组织。实自误时偾事的政协,无异掩护中共从东北起武力叛乱的战火,蔓延各地,大祸已成。

    战后,促成召集政协;政协后,以迄中共名实相符的造反;一直配合中共军事动乱的最大主力,就是「民盟」。蛊惑煽动,破坏社会秩序,陷我全国各地于骚扰不安:诸如所提几反;「反租税、反对田赋征实、反征兵、反内战」;几争:「争人权、争自由、争民主」;和几罢:「罢课、罢市、罢工」的口号,居然于若干地区采取行动。自卅四年底在昆明制造所谓「十二、一」的学潮,不惜牺牲无数青年为中共夺权的马前卒起,蔓延南北各大都市,澎湃之势,不可遏止。最后演变为扩大风潮的反美运动,不幸招致盟国误解的疏离,确已达成中共的阴谋「反对美援」、「撤退美军」等挑拨目的,促使政府戡乱工作遭遇艰苦;东北即于如此混沌情况下,首先做了国际共党的祭品。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民盟」是促发乃至破坏政协的酵母;「民盟」也是政协的后遗症中,终使中华民国致命伤的罪魁!

    从东北接收到再沦陷约三年中,「民盟」是和中共有如孪生兄弟一般的在东北各阶层滋长,发生二为一体的渗透与腐蚀作用。自始即有「民盟」密置东北各省市县的分支机构,而自战时以迄战后投共的东北籍人士,即多依附其间,配合中共作战,不啻颠覆东北军政、瓦解社会的最大帮凶。今天,回首往事,痛定思痛:对于此一反动势力的积累与形成,实不能不从全面反共的领导、组织、战略、技术多方面,加以检讨,追究责任。


(二)积累容共贻患

    检讨东北之失到大陆沦陷,不能不重估「容共」的史实。倘若从头算起,自与所志「联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篇老账。姑不必追述过远,仅从对日战争前夕来说:重提「容共」似与初期「联俄」截然两事,实则一直有其剪不断、理还乱之因果的背景关系。

    二十年代,依据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国军向江西红区五次围剿,豫鄂皖边区清除,驱使共军远窜西北一角以后,政府已渐采剿抚兼施,以求澈底解决残余的中共武力。

    当廿四年秋,共军穷途末日,流徙川黔时,亦其方接共产国际指示采取「统一战线」;乃有中共自毛儿盖发出「全民反日统一战线」的呼吁,并于宣言中首揭「请组联合国防政府」之始,貌似自动地向我政府投降。

    廿五年五月,中共从陕北正式电请停战议和;当此前后即传中央负责人员曾养甫、张冲等,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共产国际代表潘汉年等,迭在港、沪密有接触。当时所要中共遵行的四项:

    「一、遵奉三民主义。

    二、服从蒋委员长指挥。

    三、取销『红军』,改编为国军。

    四、取消『苏维埃』,改为地方政府。」

    中共亦已表示接受,正在续商执行细节中,发生当年冬的「西安事变」,此一不幸事件,更加促成进行的「停战议和」。竟使中共续命,造成贻留后日大患的错误。

    旋于廿六年二月十日,中共针对政府四项原则,亦提四项对案,旨意大体相符:

    「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挥。

    三、在特区内实施普选的澈底民主制度。

    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相继即有中国国民党于二月廿一日举行三中全会时,通过「根绝赤祸案」,作为中共所提四项的答覆:

    「一、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许可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澈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义之武力。

    二、政权统一为国家统一之必要条件。世界任何国家,断不许一国之内,有两种政权之存在者。故须澈底取消其所谓『苏维埃政府』及其他破坏统一之一切组织。

三、赤化宣传与以救国救民为职志之三民主义,绝不相容,与我国人民生活与社会生活,亦极端相背,故须根本停止其赤化宣传。

    四、阶级斗争以一阶级之利益为本位,其方法将整个社会分成种种对立之阶级,而使之相杀相雠,故必出于夺取民众与武装暴动之手段,而社会因以不宁,民居为之荡析,故须根本停止其阶级斗争。」

    七七抗日战起,中共于廿六年九月发表「共赴国难宣言」,其内容完全符合上项「根绝赤祸案」的要求,表示「取消苏维埃政府,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蒋委员长亦代表政府接受中共宣言,申明「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及其「宣称愿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更足证明中国今日只有一个努力之力向。」后从八年抗战与战后中共行径所证明的又是什么?

    抗战前后,再度「容共」,纵与初期「联俄容共」的历史或情势不同,但系共产国际制造「和平共存」理论与背景的成品;并具其当时内在的与外在的因素,而更随时多受国际影响或支配之。此一期间,容共史实,尤其中共的诡诈欺骗,变化无常,假借外力,战乱益彰的过程,大体可分几个阶段析述:

    ─自廿年代九一八事变后,中俄两国复交,迄廿六年中国对日抗战,签订中俄互不侵犯条约,既已促成政府容纳中共的「投诚」;并由初期团结雏形的「国防参议会」,转化成为「国民参政会」,通过一致遵守的「抗战建国纲领」。惟中共自始包藏祸心,毫无诚意,纯属利用抗战,以谋自身力量成长。此时「陕甘宁边区」,由原来仅据的四县,扩充至十八县之多,且力求扩编「第十八集团军」与勒索饷械。而其所谓作战地区,实即掩护实力发展,已持游击战略,渐自冀鲁全境,延及晋豫地带,扩至皖苏边境;于是到处造成和国军尤其各地真实抗日团队的磨擦,终至多被其吞并,此即中共所持「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扩张」的基本策略。政府对内既懔于全民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之义,且必集中力量对日抗战;对外不能漠视国际观瞻,而当时苏俄乃战起初称援华的无多国家,皆具对于中共嚣张不得不予姑息的苦衷。

    ─从十八年到卅年代,正值我们抗日战争独立奋斗的艰苦阶段,国际间如慕尼黑会议,鼓励纳粹势力的扩张侵略,相继而有苏俄和德国缔结「互助协定」、苏俄和日本签订「中立协定」。凡此国际共党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在在影响乃至支配中共于我抗战中期的行动,愈加逞其扩充势力取代政权的阴谋,亦即力求估领地盘,侵蚀抗日力量,对于国军和地方武力,排除或消灭,冲突无宁日。中共盘据皖南的「新四军事件」,就是此一期间应运而生的叛乱;而中共创此华中据点之祸,并未根绝,未久复炽,终成大患。直自苏俄和德国战争开始,迄德军攻抵史大林格勒阶段,中共稍存瞻顾;后见苏俄反攻得势,又有所恃,横行无忌。

    ─一九四一年(卅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促成中、美、英、苏俄等二十六国联合作战,固使我们的独立奋斗,获得盟国有力援助,但亦愈增苏俄的强梁高焰,加深中共和苏俄内外环伺的狼狈勾结。并以欧亚一致对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势,铸定德、意、日的必败命运,益加鼓励中共夺取政权,一方乘机打通国际关系,直接对外取得宣传、联络与支助;一方力加挑拨于国民政府和盟国之间,尤其破坏中美友好,从侮蔑和打击政府威信中,采取逐步取而代之的部署。

    ─一九四三年(卅二年)夏,史大林宣布解散共产国际,原是世界共党转趋积极路线的姿态;中共既于战场中抢掠国军抗日地区与军火,复就队伍扩编、粮饷供应等,向政府迭提强硬干求。对其所盘据的「陕北边区」,及连年占领地带,皆就军事势力扩充,并行提出若干有关行政区划的企图,亦即向我政府展开全面积极的政治斗争。

    ─当时,政府置身争取抗日成败关键,适应形势所需,于卅二年秋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五届第十一中全会,即已通过战争胜利后实行宪政,寻求政治方式,解决纠纷,平息大患。卅三年,内则遭受日本帝国主义所称「一号作战」的凶猛攻势,直迫湘、桂,以至黔境,震动后方;而使保存实力,且藉势扩大侵掠的中共,益加乘危作乱。外则中共利用中美间和中俄间未尽正常的关系变化,以及美国介入国共关系的干预调处,极逞逼迫要挟之能事。乃有政府和中共双方代表,在西安相继多次会商:试看其时重庆大公报、中共的新华日报等,先后刊出政府代表张治中(军委会政治部长)、中共代表林祖涵(中共「陕甘宁边区主席」)在国民参政会中,有关「国共商谈」报告,中共又一再反复,坚持要求,无法缩短中间距离。兹略举最为争执,实即中共片面企图的要点:(一)关于军事者:系中共「第十八集团军」暨其「新四军」的扩编若干军师单位和人数,勒索成性,漫无限制。(二)关于「陕甘宁边区及其他行政区域者:包括共军在前方与敌后所占领的华南、华中、华北之所谓一切「抗日根据地带」,凡所成立的「人民自治政府」,皆属之,应予合法的承认。(三)关于党与政治问题者:必须在中国国民党终结「一党训政」的前提下,中共和其他政党一律受到合法的承认与保障,从开放党禁到释放政治犯,并即召开包括各党派、无党派、各种族、各地区、各人民团体、各抗日部队与地方政府,共同举行团结抗日会议,组成容纳各方的「联合政府」。

    ──将临对日胜利前夕,实亦抗战最后艰苦阶段,即迈入卅四年,中共恃其势力壮大,态度愈趋积极,叛国行动彰明显著;几已非任何会商谈判所能解决。更加苏俄从盟国养痈成患中,充分获得欧战的利益,陷广土众民于铁幕中;立即攫自雅尔达密约,以迄迫订中俄友好条约,抢据亚洲胜利的战果,盗取中华民国的土地主权;帮同中共劫持东北接收的灾祸,殆更揭穿国际共党和中共的罪恶本质。 [next]


(三)上洋当入圈套

    综结国际捭阖与自我失误中的东北之失,已从这部充满血腥残酷的现代史里,证实了我们无一不是误入外自美国姑息苏俄所构成的陷阱,内而步步钻进中共勾结俄共所密布的圈套。我们必须追源溯本,要从历史的错误中,认清友或敌的真面目,多所警惕,迷途知返;将来不走错路,至少减低过失。

    实则仅自十九世纪起的中美外交关系中,唯有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一九○○年(光绪廿六年)分向英、德等国提出对于中国「门户开放」的通牒,尚不失为「支持中国自由独立」,实亦美国式的「开明自由主义」。其后,则尽采其无原则的机会主义,促使中国遭受损害的记载:如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的「蓝辛──石井协定」( Lansing Ish_ Agreement ),即系美国国务卿蓝辛( Robert Lansing )和日本外相石井所签订,虽重申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与维护领土完整,却承认日本在中国和西太平洋的「特殊地位」,牺牲我东北的主权;以换取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协约国的支持。一九一九年(八年)巴黎和会中,美国总统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未能坚持所提「和平原则十四条」竟把德国战前在山东的权益让渡日本。这都引起其时对华友善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 Paul Samuel Reinsch )愤而辞职,反对不公平、不道德的美日妥协。凡此,美国和一般帝国主义侵略或牺牲弱小民族的行为有何不同?那被炫耀的「优良传统」又安在?迄罗斯福一手造成的「雅尔达密约」,至杜鲁门政府公布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中间包括从赫尔利到马歇尔在华调停实即干预内政的一连串行动,更显明的让中国吃亏上当以至覆败。我们今天可以获得沉痛哀伤的两点结论:

    (一)在美国从世界第二次大战开始,即执迷不悟于其「重欧轻亚」的战略;终乃遭致苏俄毁灭中国与方兴未艾的亚洲祸乱。而于战后复员中,美国纵由绥靖转化对抗苏俄及国际共党,亦仍贯澈「欧洲第一」,完全忽视中国乃至亚洲是自由世界和共产集团间决定胜负的首要战场;结果不惟放任苏俄势力坐大,抑亦姑息中共成为破坏世界和平的大患。(二)在中国,当大战结束前后,假设自始不接受亦即抗拒美国与一切外力的干扰,依据独立更生的复员,御外侮,平内乱,坚定执行国策,贯澈不移,实亦可谋自保。敢信从东北起,情况全变,这部现代史,势将从头改写。

    从帝俄到苏俄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亦即自一八九六年(光绪廿二年),李鸿章赴俄所签的「中俄密约」起,至一九四五年(民国卅四年)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止,全部是被欺骗、被诈取、被由蚕食而鲸吞的悲惨记录。仅看俄酋史大林从战时对于中国一直所采的谋略与行动,全部师承列宁之藉世界第一次大战,发动俄国革命的内乱,建立苏维埃政权,消灭帝俄的步骤与手段:此次则乘中国对日抗战,嗾使中共利用民族战争的掩护,窃取阶级对立、社会革命的功能;移转对外战争的目标,煽动对内颠覆、政权变质的斗争;企求完成列宁生前所画蓝图:「从北平,经过印度加尔各答是莫斯科到巴黎最短的路程;去向欧洲进攻,是世界革命最捷便的途径。」

    先总统蒋公确是反共的先知先觉,已见前述民国十二年秋访俄归来,劝阻中山先生「联俄」未果;继有领导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十六年的「清共」与对俄绝交,以迄迭次指挥围剿共祸的史实俱在。不幸遭逢二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而与中共悔祸投诚,苏俄声称援助抗日,交织相互为用的时代背景,竟难摆脱终受大害的圈套。

    坠进苏俄和中共夥谋圈套中,最深而不能自拔者,自推有关东北接收的决策与反应。当我们初期徒手陷于松哈的艰危包围时,每当听到「政协」、「调处」之类消息,气愤填膺,百感交集。如卅五年春,中共径从俄军撤走「接防」,占领了四平、长春等地,就从广播中传出周恩来的得意之音:「东北问题,必须通过各党派的共同协议,循由『政协』决定,迅速组成各地方的『联合政府』。」;夏季,常国军自渖阳一路北指,相继收复四平、长春,将抵哈尔滨,声势浩荡,又立即传出周恩来大声疾呼:「停火!」我们是在战地,每次判断无误,亲见共军作战居劣势时,即在重庆会议桌上求饶;一旦获胜时,就斗狠、大喊打、索政权。中共之边打边谈,亦打亦谈的运用自如,无非基于有利其战况而决定的。凡「政协」的两大号召:「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诚属国家进步的要求,光明的指标,可惜都成中共玩弄魔术的毡毯,作为掩盖实际颠覆的辞汇;殆已成其扩大政治攻势,发动武装叛乱的挡箭牌,高举大纛以骗国际、骗政府、骗同胞。尤其自东北现地所见,我们之对苏俄、对中共的进、退、行、止,几乎皆在被动中,从未扭转谈判或战斗的劣势,毅然能有所振作者;加以我们自身军事、政治、经济的弱点,而积累成失败的命运。最后,共军得有东北,作为攻袭华北之人力与物力供应的后方,以至南犯得逞;数十万优良国军在东北的丧失,影响全国战局,更足痛心疾首。

 

因东北不保而致整个国家陷共,确是国际间不同型的或变相的帝国主义者合谋迫害,强凌弱、众暴寡的安排抢掠;乃成苏俄一贯世界革命,适在亚洲首当其冲的惨遭牺牲。最让我们从历史教训中,确实深知国际共党包括中共之运用政治、军事、组织、宣传等战斗策略与方式,无一不依其唯物辩证法的祖传教条,诸如「从渐变到突变」、「从量变到质变」等律则,纵然都是诡辩的诈术,卒能对外挑拨国际间的中立或撤退,陷我们于孤立无助;对内动摇国本,瓦解社会秩序,煽惑人心思变,达成叛乱夺权目的。从而明了凡与共党的接触、和解、谈判或协商,皆必坠入圈套;结果则徒使其狡黠的以时间换取空间,一反欺诈术中所谓的「和平共存」,却仍难免决于武力;设对残暴敌人的仁慈或容忍,等于自我杀害,必因犹豫、瞻顾、迟误而被所毁。


(捌)矛盾抵销力量


(一)争夺各级议会

    回顾东北之再沦陷,确多于矛盾抵销力量中,造成对共斗争的萎缩,盈虚消长,显而易见。我把「争夺各级议会」列为首要,以其足为当时毁败之带头的象征而已。光复时,尚在训政阶段,中国国民党负有督率军政、组训民众、抵抗共党的领导责任;凡各地的党务工作,和全体党员的一言一行,何等重要,殆皆反共建国成败所系。方值促进宪政的各级选举,原属最神圣的国家大政,尤宜以身作则,为民表率。东北在共军炮火袭击中,举行省、县各级参议会选举,既皆自争激烈;中央级代表的竞选,尤见当仁不让。愿再度严责自己,一度莫名的卷入浪潮中,事后冷静思之,焉能不痛加自省?

    我曾力加赞扬党人的党德,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时英勇表现;也曾指责熊式辉初抵长春,建议「党禁」,任凭共党坐大的错误。俄军撤后,党务公开,或由本身的、或环境的条件不足并未竭尽全力,进行对于共党的战斗,诸如展开组织、训练民众、宣传主义、贯彻国策,俾多增强反共力量;却颇见团结不坚的现象:从熊式辉、张嘉□以次,既多和党保持距离;虽杜聿明指挥的国军中政治工作,亦每格格不入。陈诚是在「党」和「团」甫告合并之后,莅临东北,以他领导地位与能力,尚难泯灭前此离心离德,且自历史的积习,仍重派系对立,确使党的组织涣散,不无勇于内争,而竟疏失对共党的防范,更难求集全力以抗其无休止地进攻,大局得失关键在此。

    倘若争夺各级议会,实地接近选民,包括民众与青年,那亦不失为扩大组织和宣传工作。然而不然,殊少从城市到乡村,深入群众,向社会各阶层或学校,组训青年着手,多靠党团关系,或运用政治力量,达成竞选目的;因而真正所失者,却是广大的民众、中坚的青年。那确应了「你丢我拾」,中共就乘机在日夜进行它那和我们绝对不同的「党务」,纵然都是诈欺胁迫、倒行逆施;却常使我们屈居下风,卒致基石不坚,大厦倾覆。今日被暴政所盘据与残害者,是从东北起的土地、主权和人民,势非直至规复拯救之目,我们将必永在引咎,殊难自安。

    大都来自农村社会,极具保守性亦最忠良爱国的东北同胞,近百年来,久已历受日、俄两大帝国主义的压榨;更不幸,逢九一八事变,土地是放弃的,人民是无辜的,渡过敌伪统治十四年的悲惨岁月,复遭赤俄参战的重大浩劫,从反日到反俄,自愈加深反共约意识与决心。当俄军初期扶植中共的发展,东北民众到处抗拒;后期基于党、政、经、军的脆弱,失职或挫败,和一般生活的不安定,逐渐影响人心向背,不无由热望而越失望。最痛心于许多迭经拉锯战的地区,今天被共军占领,转瞬国军收复,后日又告沦陷,乃使当地人民,忽左忽右,左右获罪,惨被杀害者万千;事前缺组训,事后少抚慰,因积怨而附共者有之,或强迫、或利用,被共军驱死临阵,皆非偶然。

    当时在渖阳、长春各地的大中学校,共党几皆渗透,有如不设防城市,纵有对峙,寡不敌众,虽反共爱国的青年学生中,渐有思想行动的转变。凡此等于促使民众与青年,脱离反共阵营的责任,实亦不能不反求诸己。

    (二)战_与权力间在东北对共作战中,岂只是党务未尽和政治、经济、军事相配合?虽政、经、军之间,亦从未构成总体战的战_结合;徒见其自身的或相互间争夺权力,且使我们原占优势之军事战_的斩获,终乃走向劣势以至覆败。

    从抗战期间,蒋委员长即已屡有训示,今日任何战争,是在「总体战时代」;「不像过去,只以单纯的军事为范围;而是除了军事武力战以外,所有政治战、经济战、心理战、文化战、情报战、宣传战等,都在其内,可以说没有一时、一地、一物、一人,不在战斗范围之中。」于剿共戡乱时,尤多谆谆告诫:这是一场集体动员的生死之战。

    当此广义的总体战斗下,东北政经设施,已见前述,实则接收之始,负政治经济领导之责者,不惟对于总体战的性能,未尽具有深切的了解,有几多确知在全面战争中,政治经济是为战争服务?纵知之,亦殊缺乏担当重任的公忠,不能贯彻最高当局的意旨,皆贻重大误失。

    总体战的政治措施:首要是在安定社会秩序,争取人心,巩固后方,支援前线,共同达成战争胜利。那必领导阶层,公正廉明,政令号召,做到管教养卫,诸如清查户口、建立保甲、组训团队、教育宣导、坚固防御、肃奸防谍、扶济灾贫等,俾发动基层人力和物力,供应军事需求,庶几做到军民合作,一心一德,卫乡保国。回顾当时东北的政治,纵少数省市,能有所立,惜无济全局,而自上起,大多废弛,殊不足以言政治战_,且终成遗害戡乱战争之癌!

    东北军事,所受经济败坏之累,尤有甚者:接收后,政府的经济主要部门,有关生产、消费、分配、货币、交通、贸易,皆未能在健全合理的体制下,有其妥善的政策与管理。既一直不能安定人民生活,反而苦痛加深,怨声载道;复何奢谈以经济力量支持战争?毋宁谓之自始即无经济战_,结果乃与军事失利成其恶性循环,互为因果的总崩溃。这里引据事实说明:前已_述东北是盛产粮、煤,以及军需供应之区,却被一切反总体战、反经济战_的管制措施所误,卒致粮荒、煤荒;而当时抓壮丁、抓大车(按:东北农民自用的唯一运输工具。)无人力、无交通,乃至无所不缺的贫困。因而东北各地军粮大都「空运」、「空投」,民食更成问题。俄军抢掠后的工业设备,倘多即可重建复工,但于人为不臧的、缺少效率而腐败的管理下,多有弃置,未能生产。在党、政、经、军各方争夺接收中,许多工厂门前被来自不同机构的封条贴满了,皇皇大印,封上加封,各说各理,皆不相让,于是直至东北全陷,倘有许多工厂深锁未动,争执不下,谁也想管,谁也不能管的变成废铜烂铁。凡此,焉有欲恃生产以达支持战争的经济战_,那岂非缘木以求鱼?迄后,军事愈呈颓势,土地减失,饥荒扩大,人心惶惑,生产停顿,物价飞腾。东北流通券有过于法币的恶性通货膨胀,乃愈影响军事失败者,自不待言。

    反观中共在东北战争中,我们虽不愿听其宣传,执行战_则必师承俄共经典所授:如谓「集军事战_、政治战_、经济战_、组织战_,文化战_的综合,交织而成统一的整体运用,谋取战争胜利」;且于军事的整体战术中,一致力求「理论指导行动,战_符合实际」;但据现地所窥,似亦不容否认中共能把最实际的军事情况、政治发展、经济收益,大体皆从估计到精算,分析到处理,归纳成并行不悖、互相为用的有利战_。试举其时事例:东北接收中期,_军事调处第二次停战令后,双方几以松花江为界相对峙,以迄四平大会战的阶段中,我们已是政经交困,军民疲蔽;而共军能在松北广大平原,厉行「土改」,控制「民力」,极尽搜括,完成其所谓「后方巩固」,虽皆残民以逞,而林彪得建号称五十万众的「东北民主联军」,卷土重来,扩大战乱。自「东北战役」后,相继南犯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共无不宣称:「以恢复与加强东北工业的生产物资,以掌握东北各地社会、乡村、人心、青年,_东北人力和物力的总和,整个东北作为战_的大后方,才能支援历次战役的完成。」殆足说明我们在东北之所未能善为处理的政治、经济等等问题,终竟皆成中共叛国的力量。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党、政、经、军,认识不足,执行偏差,违背或放弃对共应持总体战_;而反被其榨取驱使的后果。

    仅就狭义的军事战_而言:首自并非高深的军事常识看,国军在东北之一贯的争取目标,多以占领都市之「点」,即可控制「线」和「面」,传统战_皆如此。而共军则反乎此,它是占「面」,控制「线」,再以「线」包围「点」;因非「面」不足以利用广土,驱使众民;且以国军占「点」为「背包袱」,担负重,给养难,攻克易。中共放弃「李立三路线」之「城市领导农村」的暴动方式后,即采「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以代之。如在东北占据的农村,对于民众厉行封锁、威吓、镇压、屠杀,而名之为组训的严密控制,亦其遂行军事战_中,达成总体战的一面。其次,我们虽不信邪,诸如共党指挥作战,亦称依据马克斯之「矛盾的统一」或「质量的互变」等律的运用;看它在战场上执行防御或攻击的战_,制造并利用矛盾,曲折多变,阴谋诡诈,又似无不来自马列思想及其理论的唯物辩证法,有时亦如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东北到各战役,共军无不恃其自鸣得意的「野战或城市攻坚的运动战中分割包围」、「把握战局不断的发展演变、转移与结合」、「不打无准备和无把握的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对方。」「先打分散孤立,后打强大集中的对方。」「选择战_决战的时机与方向」等,此皆得自事后的张扬;姑不问其虚实,固不能抹杀中共之善于运用谋_,重视政战中的心战,组织力强与情报严密等伎俩。然而绝非共军皆生来的三头六臂,只能说它有长处,反之,就或许是国军的短处;实则它也有若干弱点,相对的,未始不是国军的优点,不过未尽发挥而已。

    广泛权力观念的作祟,是我们党、政、经、军不能配合,无从完成对共总体战的症结,遭受全盘溃败的根由。东北所见各部门的不团结,上下不能合,内外不相维,并来自当事人的自道,事例甚多,无处无之,真乃不遑枚举,不屑为记,不忍重提。举凡扩张个人或派系的权力,就是自私害公,不能贯彻政令,有损国家利益;而必逞强_狠,争功诿过,排贤嫉能,从内腐蚀。当多闹所谓「人事问题」空挡中,最有利于中共渗透,大施造谣挑拨,由于庸人自扰而为人所乘;我们即在如斯的战斗与权力角逐间断送了东北,实皆无异自杀,同归于尽。 [next]

(三)官绅朋党负咎

    中央对于东北接收的人事政策,从各省市党务到行政人员,几尽遴用东北籍人士充任之;可谓绝对开明,选贤与能,_足奖掖追随政府抗战的辛劳,且能发挥服务桑梓人地相宜的效果,抑亦必将奠立地方自治之基。

    光复初期,集天上飞来的(自重庆搭机前往者),地下钻出的(潜伏抗日反「满」并多下狱服刑与待决者),大都春秋鼎盛,体力充沛,学验丰富,身负国家赋予的重任,面对家乡父老的期许,无不深怀热烈的感奋心情,用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生平壮志。不幸历经接收三年过程,俄军恶行以及中共叛乱中,从自我阵营的功罪是非,若干人物的善恶忠奸,终致造成全面无可挽救的溃败。这中间,切实衡量,公平论断,除大贤有大功,或大不肖应巨惩外,凡在职者,位分高低,皆难避免有多有少的责任或过失。受政府重用的东北籍地方人士,更应清夜扪心自问:就算东北接收之役,是我们这一生中的一场恶梦,回想在这场恶梦中,究竟做了些什么?是否对于国家竭尽忠诚?是否有负乡人热望?是否完成政府所授职责?曾否跟着混水摸鱼?有无衷心愧作不安?我之所志,旨在自省,迄少满意的答案,将永陷忏悔中;尤其东北人士自身犹不团结,是最不可饶恕的!

    整个国家的统一,必须基于所有省市地方团结和拥戴。东北,近百年来走在日、俄两大帝国主义交替或勾结的侵_中,我们受尽国耻家仇的苦难,更须加强团结,拥戴政府,以报国,以爱乡。当接收那样困危的处境,地方人士间,昧于积习成见,却依然有其自制分裂,不识大体,不顾大局,徒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言行。我殊不愿多叙这段伤心史;为了惩前毖后,忍痛_举具代表性的三数事例。

    第一事例:是有关接收大计,和精诚团结基本观念的:光复时,我奉电令于卅四年十月中旬,自美返重庆,承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在唉声叹气中,讲述一节有关东北接收的开头故事,试记他的原词:

    「将临抗战胜利,本年七月初,我召集三数十位东北同志友好,举行一次准备接收复员的座谈会,诚恳的希望听取大家卓见,俾供中央参考采择。不料其中竟有几位高倡:『绝对阻止东北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容或发言动机无它,也许认为颇足迎合政府贯彻统一的政策;但是我则颇不为然。当时,我强有力地指出:战时的唯一敌人是日本,战后的唯一敌人是中共,今天,焉容我们再分谁「封建」,谁不「封建」?果有之,只有中共是新兴的大封建。假设犹存此种自我歧视,就是不团结,乃至破坏团结,简直给共党造机曾。所谓「东北封建势力」,显指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当局及其部属。我自始即代表中央,奔走其间,促成十七年的「悬旗统一」;继以十九年扩大会议之变,亦经张岳军先生和我,奉中央命,说服东北军之入关平乱;凡此,殆皆澄清了「封建势力」,早已不复存在。其后,未始非自有如此刻尚留往昔残余观念的作祟,造成不幸的演变,乃至一部分东北青年被中共所吸收。对日抗战中,凡在东北和入关的东北全体军民,是和国人并肩杀敌,且站第一线,受害最久,牺牲最大,岂能再予横加区分?现已面临光复,不要分什么老的、少的、旧的、新的;尤对伪满的公教人员,也不可加以排斥。政府都一视同仁,自身也勿分彼此,唯有大家团结起来,拥护中央,打垮共产党,重建新东北!」

    当他语重心长的说过这段话后,还一再对我叮咛:赶快北去,参加接收;不要忘记中央在战时统一东北组织(按:即「东北四省抗敌协会」)的主旨,及所厚望于东北同胞者;率同战后改名的「东北建设协会」,配合政府各部门的复员工作。聆听之下,深受感动。这位一向忠党国、爱东北,「大而化之」的吴铁老,确如古人所云:「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爱。」(录明备吕坤「呻吟语」)有其极具深度的远见。实则从当时的新划省区,重作人事安排,以至国军调动,有关东北接收的军政部署,初_因而延误时间,竟让共军抢先窜入东北之机。继以重视人心得失,并涉争取民众武力问题,迭经起用东北耆宿,力图挽救危局;惜乎大错早铸,无以为济。

    第二事例:是虽知忝守官常、无玷官箴,却多未能有重官守的:在长春阶段,各省市徒手接收时,外传地方首长曾向张嘉□「要挟」,非拨给每省市数千万东北流通券,不肯前往现地接收云云,绝非事实。我是置身其间,亲历目_,所有接收人员,对此决定,确皆听命而行。且临事亦未遑多虑于徒手之危,赴汤投火,在所不辞。关于接收需款预算,皆希从宽,是必然的。缘其时东北流通券,和俄军(中共亦由俄军供应)印制的「红军票」混用,已渐贬值;银行家张嘉□,最长于精打细算,每省市仅领东北流通券四百万元,勉足短期正常经费。被俄军骚扰的各地公私银行关门,如在哈尔滨市,后虽经接收改组的中央银行分行,亦皆支应维艰。

    老实说:荣获新命的地方首长,莫不兴高采烈,上任大吉。且皆深明为官之道,忝守官常,懔遵尚恐不及;谁肯稍涉抵触,有玷官箴?「要挟」之谣,不辟自明。其实,果就徒手接收政策、步骤与方式深思,抛开安危顾虑,铨衡全局得失,当时若能有所主张,那倒还不失为有重官守了。

    从长春到渖阳,对于熊式辉综绾东北军政,张嘉□主持那段中俄谈判(包括「经济合作」和徒手接收),以迄所施经济管制,各地方首长倘皆善自重视其岗位及职掌,对党国尽忠心,对家乡多爱护,原不能仅以恭谨从命为已足,自应有其敢谏敢当的谋国重责。当时所见,噤若寒蝉,却多退有后言:或指熊某徒知作威作福,无操守,欠公忠,愤事误国;或诵张某喜抓权,缺识见,包而不办,毫无效率,所采政策制度,皆使东北愈陷贫困危难等等;我殊不苟同当面唯唯诺诺,背地乱发牢骚。更不屑那对上台者逢迎曲从,对下台者打死老虎。记得一次聚会中,自恃多我好友,曾坦率直言:「余生也晚,未逢光绪卅三年,东三省改制,授徐世昌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后出锡良、赵尔巽等继之;虽未目睹当时的奉天省(即今辽宁、辽北、安东)巡抚唐绍仪、吉林省(即今吉林、松江、合江)巡抚朱家宝、黑龙江省(即今黑龙江、嫩江、兴安)巡抚程德全等,皆向总督如何执礼议事,同朝廷如何奏摺效忠,惟自史册或传闻中,能_窥之。衡以今日负封疆之寄者,对于东北事败坏至此,孰能无责?谁可逃避?时急势危,宜有古大臣风,挺脊骨,有肩膀,应建白者,直言无隐,应争议者,去就不惜,方不负国家和政府的大命,勿愧家乡父老的期望。」这些话,永远不能和「二品顶戴」比重的。反而多承对我诫勉,如谓:「老弟,你尚年轻,太正义感,天真,可爱;惜乎没有摸到宦海南针。」从此,谨受命:「尚年轻」,就是不识时务;「正义感」,就是戆气十足;「天真」,就是幼稚鲁莽;「可爱」,就是含有可憎的一面。好一个艰深的「宦海」,还有什么「南针」,像我这样的,怎能摸得到呢?势必沉沦「宦海」,莫知所之!

    第三事例,是地方人士,不知团结,互相攻讦,竟有若朋党似的:中国古代「君子不党」之说,乃指朋党、戚党、阉党等,演成党禁、党锢、党祸之戒。现代的政党自属不同,有主义、有组织,除造乱的共党外,多具福国利民的抱负。参加东北接收的东北人士,大都是中国国民党员,允宜合衷共济;却以当时不无派系,虽皆忠党爱国,而有少数近于朋党者,居然离开政党立场,朋比阿附,派系亦互有混杂,形成同志间的「党同伐异」,有时被共党或其同路人煽惑而不自知,言之诚足痛心。可推辽宁省政府主席徐箴离职事件,最足以代表朋党之争,其实,双方全是亦官亦绅的乌合之众,各不相让,有如打擂。

    徐箴算得才智之士,党历深长,从政有年,尚获佳誉。当时却引起若干人士的不满;如道听途说众口铄金的「金佛案」等,_被牵扯在内,不知是否诬妄。设就客观析论:(一)徐_位居首府,易遭嫉忌;并系辽渖要冲地主,亦难应付周到。(二)东北全面接收有待,各省党政官绅,大多_集渖阳,皆感苦闷,易于无事生非。(三)各级民意代表的漩涡中,凡无法置身事外者,尤多恩怨。(四)除以予智自雄,师心自用的骄愎成性,招来许多不无自取的围攻。(五)重要关键是渖阳之升格为院辖市,在省市相争的激烈冲击中,夹杂着帮闲的助阵。

    渖阳市应否升格为院辖市的争议:从事前看,仅人口数字构成,深值推敲,时因共党遍据乡村,人民挤入市内,加以各省市县待命接收人员,已接收、未接收人员及国军的眷属,多住渖阳,暂居浮动,_难统计,亦不足为据;且值对共作战,改制似非其时。从事后看,升格原为促进繁荣建设,有裨市民福祉;却自始_受战祸所困扰,生产停滞,工商凋蔽,税源锐减,徒见改制后的行政结构扩大,支出增加,人民生活反逾艰困。

    在这场对垒中,不能不特表一位搅合其间的勇将,即中央社渖阳分社主任律鸿起,他是争取改制的先锋,藉中央社报导,加深省市间的磨擦;中经总社社长萧周兹电召赴京,严加告诫,亦不能稍止其卷入这股政潮的热衷。市_升格,未久,徐箴去职,二者不无激荡的因果。而律鸿起并于东北接收末期,出任剿总政务委员会委员,仍兼充记者原职的两栖。斯诚担任公职所禁,尤其违反中央社优良传统,从未见过该社人员此类行径,今竟有之,卫立煌之昏庸,利用宣传,不惜滥用国家名器。

    第四事例,是异地官绅,造成东北青年伤亡惨案,对于垂危形势,互有恶化影响的:此_卅七年七月五日,在北平市爆发的流血事件,时以东北告急,辽渖吉长各地大专学校,多作内迁准备,大部分学生自动入关,集中平津一带,初承当地扶济,颇能相安。卅七年七月初,报纸刊载「北平市参议会中,有提议『停发东北各院校流亡学生救济金,并请华北剿总集中管训,俾以整肃市容,维持社会秩序。』者,俟决定后,_将实施。」此一消息,对于在平的东北青年,_予最大震撼的刺激;尤被中共和「民盟」所领导的「华北学联」,抓住机会,表面施以同情,从中离间挑拨,于是_情愤慨,而有七月五日集体游行,至市参议会请愿之举。不幸和军警冲突,学生伤亡二十八人之多,风潮扩大,_指称之「七五惨案」。记得华北当局上总统电,报告其事,并请追认北平地区临时戒严。原电文:

    「本日北平奸匪职业学生,鼓动东北流亡学生暨非学生等,集结四千余人,藉端捣毁参议会,包围副总统官邸,并捣毁民宅,开枪伤人,迄晚犹未停止。为应付事理,确保治安,爰依修正戎严法第三条之规定,令由警备总部宣告北平地区自微(五日)午后七时起临时戒严,谨电请追认。职傅作义叩,微警办印。」

 

比由总统咨送立法院,于第二会期第二次会谈中讨论,立委中有指陈傅作义电告不实之处甚提出纠举;佥认北平地区治安首长之宣告戒严为多,并举例证,且以监察院亦已推派监委调查,不当,乃将本案予以绝对多数之通过:「不予追认」。(按:出席立委三○六人,赞成追认者仅二人。)

    这一耻辱且极痛心事件,来自北平官绅为善不终,庸人自扰;治安当局措施过火,演成血案。其中确有职业学生挑拨肇祸,是事实;惟大多数纯正爱国,反共内向,贫苦无告的东北青年,千里来奔,志殊可嘉,情殊可悯,竟何辜而遭此重大伤亡?

    凡此处置失当乃致流血的风潮,适足为共谍分子所藉口,助长当时「华北学联」等反动组织,更持「反剿民、反迫害、反屠杀、争温饱、争自由、争生存」之类口号,如火如荼,欺骗_众,鼓动逞乱。尤其从关内传去被渲染为「血债」的「噩耗」,对于东北愈趋危急的形势,亦更有其相激相荡,骤加恶化的影响。且与东北现地掀起的「六三学潮」、「五罢运动」等混乱事态,先后相乘,自愈加速东北的全部陷落。

    以上所举事例,仅是片断掠影,皆成陈迹;还是把这些错误或罪过,都深深的埋葬罢。让我们重写历史的新页,不要再把自己制造的灾祸,带回再接收的东北。


附录


( 壹)忠勇人物抽样


(一)克尽守土之责

    参加东北接收之役的党、政、经、军人员,有许多误国的、失职的,都让随著历史的浪潮而衰逝,而腐朽。也有许多尽忠的、殉职的,应当永久有其生命的光辉,长与国家民族同在。当一场大变动中,纵然纲纪不立,社会舆论以至史乘记载,对于功过是非,不可不公平,传播芬芳,传留久远。我之所志忠勇人物,固不能以少概全,虽所知所见亦多于此,笔不胜书,因而谓之抽样,歉具挂一漏万之憾。

    先就党工人员说起,从日伪统治东北,地下工作而能「威武不屈」,确是最多数;迄我光复东北,竞趋接收而能「富贵不淫」,贯彻不变者,不多亦不少。仅举我所知李光忱之一例,他自民国廿年九一八事变时,即在其岳父党中先进朱霁青指挥下,与邓铁梅等组义勇军抗日,并从事党务工作;日伪于卅四年夏兴「五二三事件」大狱,多判死刑,李亦其一,光复方释。出任安东省党部主任委员,由抗日未死转而拚命反共,深入民众,组训团队,惜安东接收未久即失,中共尽杀其父兄以泄恨。我不记得曾识其人否,但知他的特立独行颇多,最值录者二事:一为前记「争夺各级议会」中,唯有他虽主办而自己绝未参加安东省地方或中央级任何竞选,确是淤泥不染,洁身自好。二为面临东北全局垂危,争相撤退逃亡,他却严正声称,永留东北不走,对共作战到底,自矢勿负党国,无愧师友──尤重不能有亏蒋总裁及其岳父的教诲。东北陷后半年,中共报载:「安东『光忱部队』,已被消灭,李光忱及其胞弟光武,皆在渖阳处死。」岂只一身足为国民党魂,抑亦满门堪作忠孝节义的表率。

    久事东北党务的马愚忱、王育文、梁中权、岳希文、刘毓文、何书元、包景华等,多于东北陷后,或俘或杀,其行皆足风世。

    次及东北之役的从政人员,要推长春阶段徒手接收的文官,在国军既未到达,俄军突撤而径由共军攻入,多能尽其守土之责的忠勇;乃至胁迫、伤亡、被俘、不屈、殉国的壮烈,殊足代表中华民族的正气。深值加以表扬:

    ─最先陷诸危难,且迭遭战祸者,是辽北省政府全体人员。民国卅五年三月初,俄军自四平撤出,共军立即围攻;自省政府主席刘翰东、秘书长徐鼐、民政厅长张式纶、财政厅长傅馥桂、教育厅长白世昌、建设厅长李充国以次,并附近少数县市长高语和等;暨辽北省党部主任委员罗大愚率同党工人员,于不得公开中相配合。原皆前往徒手接收,幸赖刘翰东军人转职,警务处长王泰兴督率少数警卫,集合地方民众,多有本省蒙旗同胞参加,就中以包善一、王永清等组成团队,毁家纾难,一致艰苦奋战。终至炮火焚及省府,所有人员被俘,后经交涉,刘等返长,此即「三一七」之战;两月后,国军规复,方再回任。第二次是共军于卅六年夏围攻四平,辽北省政府已有团队,配合国军,共同保卫的焦土大会战;竟未为悍将陈明仁所谅,在忍辱负重中,官民牺牲甚钜,竭尽守土之责。

    ─即于四平第一次被共军占据后,相继卅五年「四一四」的长春之战。当时虽有少数空运国军部队到达,即行辕保安第二、四两总队,加以吉长临时所组警卫武力,总计仅七、八千人;而由甫经撤离之俄军支援共军数万众猛攻,历四昼夜,我军伤亡殆尽。保安第二总队第五团长申绍志、第四总队第十二团长唐国衡阵亡;长春市警察局长张瑛自戕殉职。此役以吉林省财政厅长代理主席王宁华一文人,督率军民,无畏强敌,发挥高度的公忠爱国保乡精神;卒致他和长春市长赵君迈,负重伤的长春防守司令陈家珍等被俘。王宁华被押解至佳木斯,坚拒「洗脑」,倍受酷刑,忠贞不屈,传已瘐死狱中。

    王宁华的忠烈故事,足为「争名利唯恐不先;见危难却多不前」之辈引羞。本录上篇「赴锦州求解铃」一节中,写接收之初,松哈被困,我由哈抵长,候机飞锦,向熊式辉请命时,曾和继四平陷后,准备率众作长春保卫战的王宁华,在长联床夜话,承他告我以代理吉林省政府主席经过,及其功必身负保乡卫国重责的大义:「当东北行辕于卅四年十一月自长春一度撤退前夕,吉林省政府主席郑道儒即言腿疾拟先离去;于兹混乱不安中,他决留居北平就医。而省府秘书长吴致恭、民政厅长尚传道,亦皆不肯此时来长。唯有轮到我这吉林本籍的财政厅长,此地是我的家乡,我又能推给谁呢?与城偕亡,不容瞻顾!」永远不能忘记他那义正辞严,望之懔然,夺人心魄。后来居然竟有人说:「王宁华真是『关东白帽子』,做了人家替死鬼。」我始终不知「白帽子」作何解,并此典故何来,似指东北人那股天生的老憨傻气罢;若然,今时今世,聪明才智之士太多了,宁肯顶著「白帽子」,也可作相反于「红帽子」的另一解,索性白到底,傻气即成正气。王宁华忠国爱乡,成仁取义,万古留芳;纵然他所替死的聪明才智之士,最后也难免和草木同朽了。

    卅五年夏,国军北上,规复吉长,吉林省政府移设吉林市,郑道儒虽辞职,吴致恭、尚传道均到任。迄卅七年春,吉林省政府从吉林市撤至长春市时,尚传道复以民政厅长兼充长春市长。最后于长春陷落时,可惜他亦仍未能逃避被俘的命运;却和王宁华之俘而不屈,大有不同,立递降书顺表,闻已替中共大事宣传工作。尚传道初与王同僚间,即避危苟安之流;终自形成忠奸的强烈对比。

    ─初继四平、长春陷落后,尚有文官徒手接收的北部三省市,如我们之抵松哈者,身陷被共军环围的危城,仅饱受恫吓威胁,毫无安全保障的恐怖,随时可做莫明的在职伤亡或被俘而已,微不足道。但在最北亦最远的嫩江省政府,有必记者:即最后经交涉之随俄军撤出国境时,远在齐齐哈尔的该省府人员,自主席彭济_以次,冒险犯难,突围固不易;且由警务虚长张维仁,尚率无多警保团队,殿后压阵,作战阻共,赶至哈市会齐离国。最后亦最不幸,留渖待命再接收的嫩江省政府主席彭济_,当卫立煌抢机出走时,竟弃之于机场,终被俘;共军逼彭广播附逆,坚不从,传已丧生。都是深值大书特书的忠贞史实!

    ─经建部门,前志接收抚顺煤矿的张莘夫等一行八人,被共屠杀殉职,其死事实与王宁华情况有彷佛者:东北接收之始,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东北特派员孙越崎,也是意图避凶趋吉的兼职平津,诿由接收委员张莘夫代理东北原职;竟以张嘉□轻信俄方与手续不周,陷张等于非命。侥幸偷生的孙越崎,初即未忠其职守;终必附逆降敌,岂偶然哉?王、张皆我吉林籍的乡友,同以代职报国,虽死犹生,吾与有荣焉。

    另有经建人员壮烈牺牲:北票,亦东北较大的产煤区,资源委员会所派该区台吉矿厂炼焦工程师俞再麟,即被共军枪杀;东北接收史上,多一烈士。

    ─虽未身殉却于艰危中善尽职守的地方官吏,犹有多足称道者。凡随国军规复或保护下,从事各级行政,毕竟赖有军政相辅,尚能守望多助,姑不多表。兹举东北接收中一个特例:即渖阳市,是卅四年十一月底正式接收省市之始,于俄军占领,共军暂避,而共干潜伏充斥市内时,市长董文琦仅率少数徒手人员前往,内外形势是和其时接收松哈嫩江同样险阻,肆应艰苦。迄卅五年三月初旬,驻渖俄军不告突撤,原予共军抢入之机;幸经董文琦和市警察局长戴鸿涛,当此接收三数月期间已有所备,率领警察大队,立击共军围攻。同时,自一月中旬即抵渖阳,却被俄军阻驻郊区的第五十二军第二师,由师长刘玉章率部入市「接防」,即时逐共。是以渖阳接收初期,虽有如北部省市同入陷阱,而于俄军退时,却免俄共、中共袭用一撤一进的阴谋,相继制造四平、长春战祸之危。行政人员得从危难处境到维护地方安全,确是功不可泯。

    光复后的东北,一直在战争中,基层政治,最不易为。亦择一例:最辽远、最前方,北战场第一线的吉林省德惠县,孤悬在松花江边─东北的桥头堡,自始至终,在共军炮火射程之下,且为共谍蚁聚之区,卒能坚守,要推县长崔蕴兰的守土有方,执行地方动员,防共工作甚力。凡来自松北的共军攻势,无一次不适当其冲,皆能率民以助国军应战,迭受层峰嘉奖。如誉之为东北那一时期的模范县长,似颇公平。

    于此亦必述及:纵无守土之责,有助守土之功的中央院部所派人员,尤多克尽职责。如教育部特派员臧启芳,兼长国立东北大学,清慎自持,勤奋从公,已于「神圣文教事业」节中略载。财政部特派员陈公亮,在不正常的经济体制下,整理东北金融业务,与建立国税系统等,能于艰困中有所献替。交通部特派员陈延炯、渖阳铁路局长王奉瑞、锦州铁路局长万国宾,皆多辛劳任事,当时督率员工,日夜抢修被共军破坏的铁路、站房、机车,维持交通,伤亡甚重。资源委员会东北电力总局长郭克悌,有能名,亦负责;惜其副局长常荫吉,严守岗位,未撤被俘。各国营煤铁矿厂主持人魏华鲲、邵逸周、雷宝华等,暨所有采炼工程人员,冒险犯难,争取生产,颇著血汗的勋绩。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东北分署长刘广沛,多持救济物资支援一部分工厂复工,减少失业,惠及工人;并以面粉调剂粮荒,有助青年学生在校生活,皆不失为有裨社会福利。


(二)军中有好将士

 

   东北接收的军事战役中,纵然无多如内地前期戡乱率先殉国之张灵甫,后期杀身成仁取义之黄伯韬、邱清泉等大将,轰轰烈烈的悲壮死事;但是亦少不肖军人吴化文式的叛变,而对整个战略发生重大影响。实于绝大多数将校中,尤其下层干部与兵士,普遍的英勇果敢,万万千千流血牺牲的伤亡报国;当必永在战史、国史、忠烈祠里,留有馨香万世的盛名。

    从民国卅四年十一月中旬,国军先头部队在秦皇岛登陆起,即有先声夺人马到功成的开始: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联合攻克山海关,收复锦州,主力分向热河与辽渖、辽东半岛及通化地区推进;第九十三军控制辽、热边境;新六军向辽南安东清扫;青年军二○七师绥靖抚顺一带。迄后第七十一军、新一军、第六十军直达辽北吉长,并已冲向松花江北岸,都是将士用命的战绩,永留充满光辉的记载。

    时历三载,转战千里,历经多次激烈战役,殊难尽录或统计多少无名英雄的勋劳。自共军于卅六年夏围攻四平的大会战,亦适值接收三年之半,确是东北全役的转捩关键;其后战局恶化,江河日下,绝非前此优势可比。前期各军军长已如前述;而若干师的官兵,铁血作战,足为代表:如青年军第二○七师长罗友伦,第十三军师长宋维邦,第五十二军师长刘玉章、陈林达、胡晋卿,新一军师长潘裕昆、李鸿,新六军师长李涛,第七十一军师长彭锷、熊新民,第九十三军师长盛家兴,第六十军师长陈开文、杨朝纶等,皆以善战名;就中于东北时即多升迁,用奖有功。

    东北接收战役中,空军和海军亦多表现:如初自空军第一军区司令张廷孟、副司令易国瑞以次,后迄地区司令吴礼督率机队作战;尤其各地粮械补给的空运,出力不懈。海军马纪壮司令率第三舰队,先后对于国军护运以迄最后撤迎,沿海布阵,极见忠劳。

    殉国事迹,前已陆续略记。兹再就壮烈死难较著者,择志于此:

    国军出关之始,于卅五年一月初,光复营口后,未及一周,共军侵入,仅留驻守之第五十二军廿五师七十三团第三营,寡不敌众,战至自营长英占林及全营官兵,全体殉难。是乃东北接收中,最先亦最惨重的为国尽忠。

    后期于战局颓势下,亦多楷范:如曾任第五十二军副师长,转职以产煤著称的抚顺市长罗永年,维护矿区秩序,竭尽职守;继经调充钢铁城鞍山市长,最后即以共军力攻,亲率民众,配合国军作战,不支市陷,自杀殉国,完成与城偕亡的守土之责,抑尤无愧军人本色。

    东北全役,高级将领殉职者无多,仅有可作典型的忠烈人物:当推曾任战时驻英武官唐保璜,他由炮兵指挥官转任师长,隶属廖耀湘部,即于保卫阜新矿区战役中,奋不顾身,以死报国。另即锦州保卫战,第九十三军第二十师长王世高率众坚守外围义县,卒达十日之久,弹尽粮绝,外无援兵,终竟阵亡,全师殉难。

    如许忠烈故事,当时流传东北民间,颇能激发同仇敌忾。这就是我们的国魂;魂兮归来,永垂不朽!


(三)投降被俘有别

    「我是坚守待援,战败被俘;绝非投降。生死早置忖外,任凭你们杀剐罢。」此乃民国卅七年十一月初,渖阳市沦陷时,渖阳区防守司令官周福成,落在中共手里的壮语。

    临以战胜之成的共酋,当时逼周广播,承认「阵前起义」,号召全体军民降服;并加劝告:「率部投降,可受改编,甚而立即升官」;「被俘,是罪人;尤其高级军官,吃苦、受刑,乃至生命之危。」周福成是东北老将万福麟战时举任自己所辞的第五十三军长,颇具军人传统美德,在利诱势迫下,决不认输,坚不低头。「投降」和「被俘」的抉择中,纵然前者能多苟全,他却宁取甘作俘虏的后者;虽较杀身成仁嫌不足,确比腼颜降敌尚有余。

    据东北陷后逃出人士中,有在抚顺亲见坚守渖阳的周福成,和坚守锦州的范汉杰依次被俘各将领,都在矿区做艰辛背煤苦工,后日存亡莫卜。当我听到这些痛苦消息时,于万分难过中,既不无深惜皆尚未明贯彻忠荩的大义,哀尸战场,青史永传;抑亦极掬无限同情的关怀,痛恨共党之暴虐奴役;何必徒留劫后残生,甘心忍受凌辱灾难的哀悯!多有慨于名列大将而未尽宁殉不俘,岂真自古艰难唯一死?

    被俘,大都力战最后不得已的放下武器,毕竟有其英勇抗敌的过程;投降,是挂白旗的失败主义,向敌人屈膝臣服的变节;其间,自有忠奸顺逆的绝对不同。但是基于国家纲纪,降敌固属罪大恶极;做俘虏是同样的军人之耻,不可为训,宜所懔□。

    东北战役三年之末,收场是卫立煌身为主帅,临阵脱逃,其罪行实已有甚降敌之可诛。而促东北全局败坏之速者,当以廖耀湘最后的违反战略、贻误戎机,终致廿万大军,一夕毁灭,断送东北,祸延全国。廖耀湘及其所属,几皆被敌活捉,溃败之惨,史无前例。似此几乎未经战争,如在「寿终正寝」的梦中,一瞬间而一网打尽的被俘,是其实际则与集体降敌相差几希?设仅就此特例析论:似又殊难划清投降与被俘的分野。

   


(贰)东北同胞怒吼


(一)对政协的抗议

    战后,卅五年一月十日,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时局背景:在东北,正是俄军和中共阻挠接收;在重庆,中共及其外围「民盟」等,要求政府开放政权,组织联合政府。置东北现地于俄军压境之下,无从表现敢怒而不敢言的广大民意;重庆留有从战时统一的东北团体──东北四省抗敌协会,战后改称东北建设协会的办事机构,以及协助东北复员的各省临时组织,立即代表东北同胞,作了集体有力的严正表示。

    当「政协」集会前夕,即经分别招待各方出席代表及中外记者,郑重宣布东北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及其土地主权完整的国是主张。兹录当时所发表的宣言如次:

    「我东北民众,自九一八事变以还,遭敌蹂躏,十有四年。其间受尽荼毒,备尝压迫,辛酸苦痛,罄笔难书,方庆抗战胜利,和平可期,自由幸福之生活,得以实现。不意事实演变,竟大谬不然!举凡冀鲁豫区域。以及察绥各地,无不战火弥天,兵连祸结,交通被破坏,工厂被摧毁,少壮被胁迫,老幼填沟壑,哀鸿遍野,庐舍为墟,奸杀焚掠,暗无天日,中原已无干净土;而此种不幸事实,在东北正照样推演,使我四千万同胞,益陷水深火热中。推究原委,实以共党叛乱,演成战祸。吾民何辜,受此荼毒?言念之余,无任痛心!兹者政治协商会议,行将召开,和平团结,略现希望。各政党既以民众代表自居,则吾人站在民众立场,自不容不将东北民众对当前国是及东北现势之主张,特为申明:

    (一)和平、统一、民主、建设,为东北民众之一致要求:此四项主张,不但为全体民众所热望,且为国共会谈及其他党派所公认。按今日局势,凡能实现上述主张者,均为民众之友。反之,则均为民众之敌,誓必予以扑灭。惟和平统一,非徒托空言,必须以具体事实,取信民众。若以和平团结为宣传口号,而实际唯在攘夺政权,不择手段,攻城掠地、无所不为,则徒见其欺骗民众,危害国家而已。故目前中共之军事行动,应即停止,退回原防,以恢复国内和平,而共谋团结之道。此其一。

    (二)还军于国,为解决战乱之先决条件:目前国家乱源,实由中共拥有军队擅自行动所造成。党的自主军队之存在,乃和平统一之最大阻碍。故解决今日国是,首须对军队问题,谋适当解决。吾人认为:以武力为政争工具,乃封建时代之军阀行径,还军于国,实现代国家之起码条件。政府既取消军队党部,切盼中共当局,实践过去诺言,将军队交付国家,放弃武装夺取政权政策,以促进和平统一,中共或以为目前仍系一党政府,为其拒交军队之理由,殊不知美、英各国,何尝非一党政府,亦未闻在野党拥有军队,何况国民政府内而为各为派所公认,外而为并世国家所尊重,中共原有军队向归中央编制指挥,早已承认政府之领导,又何能拒交军队?此其二。

    (三)还政于民而不可还政于各党派:目前训政,形将结束,宪政自应开始,政府再三宣布已其有决心,惟应遵循今日国父建国之遗教,还政于民而不可还政于党。政府究竟还政于民抑还政于各党派,成立所谓联合政府?意见分歧,莫衷一是。吾人认为:鉴于中国实况,若成立联合政府,势必陷国家于纷乱;盖中国并无民选议会,由中国国民党代行政权,如骤成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则政府各党首长均对各党负责,一旦党见不同,发生分裂,则新政府势将无法产生,而陷国家于分崩离析局面。故所谓联合政府,绝非解决国是之道,而为破坏统一之阴谋。为大局设想,政府必须还政于民,召开国民大会,俾合宪政常轨。此其三。

    (四)国民大会必须如期举行,并切实代表民意:抗战胜利后,政府曾宣布本年十一月召开国民大会;惟以国内政争与中共要求未能解决,遂改延明年五月。按国民代表大会实为真正代表民意机关,如欲实行民主政治,则非速开国民代表大会,产生合法宪政机关,则无以取信国人走向宪政正轨,达成真正民主目的。吾人切盼明年五月国民代表大会能如期举行,不可再延。而国大选举法及组织法,原系抗战以前所制订,经八年抗战之变化,其不克切合实际自不待言。政府必须妥为筹划周密,准备在国大召开之前,必要措施,尤应积极推进,务期将来召开之国民代表大会确能代表全国真正民意。此其四。

    (五)澄清政治,积极建设,实为当前建国首要之途径:民生主义若不澈底实现,则建国绝不能成功,抗战胜利终归泡影,故今日全国上下均应和衷共济,_策_力,努力于建设,舍此而外,则中国殆无生路。然而过去政府对于民生建设,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却未认真实施;而中共倒行逆施,专从事破坏,更无丝毫表现,以致民生凋蔽,经济破产。若仍执迷不悟,长此争夺,则国将不国,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切盼政府当局,刷新政治纪纲,大刀阔斧,从事经济建设。而中共尤应改革作风,集全力于生产,如此双方竞赛,从事实求表现,以成绩来争取民众,则成败自然分晓。若一味埋头内战,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无论如何宣传,徒见心劳日拙,自掘坟墓,见弃国人,同为民族国家之罪人。此其五。

    关东北当前问题,吾人让申明左列各义:

    (一)关于东北接收,枝节横生,不仅举世注目,国人关心,尤为吾东北民众昼夜焦虑,引为惶惑不安者。盖以中共军队,在苏军占领期内,始则长驱直入,继则公开活动,大批接收敌人军械,扩充武装,到处滋扰,致造成混乱不安之局势。深望政府从速设法解决,尤望全国民众一致声援,以期挽救危局,而拯东北民众于水深火热中。此次政治协商会议,如有以东北为缓和牺牲条件,划东北为特殊地带者,吾人更誓死反对到底。盖东北为中国之屏藩,动关国家安危,若东北不保,则华北失其屏障,中国即陷于沦亡,江南半壁,绝无偏安之理,是以今日无东北即无华北,无华北则华南同归于尽,形势使然,有目共见,故凡居心以牺牲东北为换得一时苟安之心理者,是诚大错而特错,吾人必视为公敌而摒弃之。切盼各党各派,勿再埋头内争,置整个国家民族利害于不顾,致陷我东北四千万同胞于万劫不复中。此其一。

(二)唱东北特殊化之说者,实为割裂东北之阴谋:按东北地区,为中国领土之一部,东北之人民,与中华民族为一体。较内地各省,并无分别。近有唱特殊化之说者,意图在东北树立特殊机构,遂其以割裂东北之阴谋。吾人郑重声明:有关东北问题之处理,应与其他各省一律,一切特殊措置,吾人均断然反对!此其二。

    (三)请中共军退出东北:东北在敌寇投降以前,原无中共军之存在,此为举世周知事实,无待烦言。及敌寇投降,中共军利用混乱情况,侵据各地,且进而反抗政府军睬,阻碍接收工作。凡此事实,我东北民众,无不痛心疾首!今日解决东北问题之道,尤在中共军无条件退出东北,俾得和平接收。中共应知:东北民众无不渴望和平统一与安定,中共如违反民意,以加深民众痛苦势必为东北民众所共弃!此其三。

    (四)否认一切假借民意之非法设施:中共当局及少数野心家,于中共军队进驻东北后,竟假借民意,企图组织自治政府,以割裂东北,破坏统一。吾人不能不郑重声明:东北民众,深望国家和平统一,早日实施宪政,完成民主政治,若少数假借民意份子,倡议所谓人民政府、地方联合政府以及国军退出东北者,均系别有用心,更为东北人民所断然反对!此其四。

    (五)东北民众之愿望:我东北民众,受强敌十四载荼毒,痛定思痛,亟盼政府接收工作早日完成,地方秩序迅速恢复,俾得重归祖国,渡和平统一自由安定之生活。至接收工作完成后,并应从速设立民意机关,推行地方自治,以为宪政基础。此其五。以上各点,系吾人对国是及东北之意见,特谨申明,尚望各方代表,予以采纳,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东北建设协会、辽宁省复员协进会、吉林省复员协进会、黑龙江省复员协进会(按即包括新划分之九省二市)、东北难民救济委员会、东北义民还乡救济委员会同启。」

    (二)同声反共抗俄

    召开「政协」以后,不惟未稍有阻俄军和中共在东北的罪恶,且见愈加横行,接收人员如张莘夫等之惨遭屠杀,现地同胞之遍受战祸。尚在重庆之东北团体(各团体名称见上节),于卅五年二月十六日,集千数百人,首开大会,_情愤慨;继即举行反共抗俄游行,声势雄壮。并经发表宣言:

    「东北九省,不惟系国家安危,亦关远东和平,吾人为敦睦中苏友谊,不惜牺牲权益,忍痛接受中苏友好条约,以期和协共处。不意苏军挺进东北,军纪荡然,奸淫烧杀,无所不至,我东北父老兄弟姊妹,惨遭蹂躏!犹复破坏建设,搜括物资,举凡生产工具、交通器材、食粮牛马等,无不被其掠夺一空!以致工人失业,农耕无着,制造地方乱源,形成国家隐忧!我民众顾念中苏邦交,忍辱含垢,未尝揭责,乃不幸事实,愈演愈烈,滋乱地方,窃取政权,制造傀儡,而接收工作横遭阻碍,保安部队,既被阻于大连、营口,再胶着于北_线上,长春接收人员,亦以情况险恶,有十一月之被迫撤退!及其后二次接收,而各地政权,无不为反政府之武装集团所侵占,时至今日,所谓接收工作,已频绝望境地。而在苏军进住地区之四千万民众,遂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恐布威胁之下!近且道路传闻,东蒙共和国已在某方策动下组织成立,而苏联又有安全走廊、经济合作、货运权利、苏民自由杂居、购置产业等要求。尤堪痛心者,我接收抚顿工矿之张莘夫等工程师,竟于苏军保护之下,惨被杀害!凡此事实,均使东北民众忍无可忍,爰代表东北全体同胞,披沥左列意见:

    (一)苏军在东北之一切任务早已完成,应遵守中苏友好条约,即时全部撤退。

    (二)应请苏联实践不干涉中国内政诺言,铲除所有在苏军驻防区内之不法政权。

    (三)苏军在东北夺取之各项物资,并非日本之财产,乃东北人民血汗之结晶,应将其全部归还中国。其在东北暴行之苏联官兵,尤应惩处,以平民愤。

    (四)我国接收抚顺煤矿人员张莘夫等工程师之死亡,苏联实负全责,应惩办凶犯,赔偿损失,并保证今后不得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并请政府优予褒恤,以励忠贞。

    (五)政府对苏一味退让,处置失宜,深为我东北民众所不满。应即采取断然处置,加强武力接收。

    (六)在苏军进住区域内所建立之东北非法政权与武装集团,虽以共党为名,而其行为,实为扰乱东亚和平,破坏国家统一。不应以解决党争之方法与之协商,必须澈底消灭,以弭后患。

    (七)东北外交,应由中央直接办理,停止就地交涉,并应将中苏交涉倩况,随时公布,尤应严拒中苏友好条约任何有损权益之要求,以维国权。

    (八)东北今日严重局面之造成,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坐失机宜,处置失当,应负重大责任,请政府撤职议处,以肃纲纪。

    (九)东北局势演变,关系世界和平,请政府采取措施,组织国际调查团,调查东北情况,以明真像。

    以上九点,为吾人最低要求。目前东北情况已至紧要关头,深盼全国同胞,共同奋起一致盘援!尤望全世界爱好世界和平人士,主张公理正义,制止苏梆企图,以谋东北安定,而策世界和平。谨此宣言。」


(三)皆力赞控苏案

    本录前曾记有卅七年春东北现地的「请愿团南京行」,当时「先发动控苏案」;嗣即立法院通过此项重大决定。旋值「九一八事变」第十八周年纪念日(卅八年九月十八日),旅居台湾东北人士,曾以中国反侵略大同盟东北总支部全体盟员名义,发出「东北民众控苏宣言」:

    「东北九省,不惟系国家安危,亦关世界和平,吾人为敦睦中苏邦交,胜利以还,不惜牺牲权益,忍痛接受中苏友好条约,以期和协相处,不意苏军进入东北,纪律荡然,奸淫烧杀,人无瞧类。尤其破坏建设,搜括物资,毒焰所至,劫夺一空。我民众顾念邦交,忍辱含垢,未尝揭责,乃不幸事实,愈演愈烈,在苏军进驻地区,竟纵容共匪,縻乱地方,窃取政权,制造傀儡,而接收工作遂完全陷于停顿。迨二度接收,而各地政权无不为共匪所侵据。我政府虽曾以军事外交力量忍痛接收,终以共匪羽翼已成,未得消灭,益以赤俄驱策韩共、蒙共交相为虐,此接收未满三年的东北,乃于去年十月卅日重又沦入铁幕。无东北即无华北,无华北即无中国,无中国焉有世界和平?事实昭然,不容否认。

    据最近东北来人痛述身受事实,『东北人民共和国』已在苏联制造下组织成立,意在完成安全走廊、矿山开采、商业协定、经济合作等劫夺,岂我有血性之黄帝子孙所能忍受,爰代表东北全体同胞,披沥衷曲如左:

    一、抗战期间,东北并无中共踪迹,我们众多地下工作志士和万千为国牺牲的先烈,无一共产党员。乃自苏联占领东北,悉将接收日军武器装备中共,恣其作扩大叛乱的工具,可见中共的长成,纯由苏联一手培植。

    二、我东北自关入铁幕后,东北人民完全丧失自由,违反人民意志之所谓『人民政府』,自系苏联导演之傀儡丑剧,吾人誓死反对,兹特郑重声明,其对外有损主权之任何协定,均属无效!

    三、中国之局势演变及世界和平之威胁,既由苏联支援共匪扩大叛乱所造成,请政府迅即采取有效措施,向联合国提出控诉。

    四、苏联在东北掠夺之各项物资暨拆卸我抚顺、鞍山等工矿区之大批机器,并非日本之财产,乃系东北人民血汗之结晶,应即详列损失清单,责成苏联全部归还中国。

    五、中苏国交,演变至今,中苏友好条约业被苏联一手撕破,我方实无片面遵守的义务,应请政府明令废除。并立即宣告对苏联绝交,以正观听,而维国权。

    六、中国反共战争,乃世界反侵略之一环,吾人于八年抗战困竭之余,犹肩起反侵略前哨战,四载苦_,虽蒙友邦寄予同情。然以时间物资与时势之龃龉凑合,不幸演成今日之惨痛局面。往者不谏,想具有卓识之友邦智者,当兹星火行将燎原之顷,唯有毅然英断,投以必需精神与物质之确切支持,信我华胄同胞,我东北各地风起云涌之义军;暨即将归去之爱国志士,必能英勇奋战,扭转大局。

    以上六点,为吾人最低要求。目前东北陷入铁幕瞬将一年,而国际第五纵队的中共之侵略刀锋,又已指向华南,此新的九一八之丧钟,正在警告吾人,探望全国同胞共同奋起,一致声援,尤望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主张公理正义,结成铁的阵容,制止侵略,以谋中国安定,而策世界和平,人类甚幸。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十八日中国反侵略大同盟东北盟员全体大会谨此宣言。」

    本段「东北同胞怒吼」,三节所记,包括在战后重庆和初期台北的历次集会中,除大多东北人士参加现地接收,或尚居大陆外,先后由莫德惠、马愚忱、王先青、王星舟、王冠吾,方永蒸、曹德宣、杨致焕、王寒生、王大任、侯天民、张书文、白大成、冯兆异、果端华、曹大中、郑辅周、康国瑞、于宇飞等主持。所有宣言文字,均推王大任、郑辅周撰拟;得留极沉痛而永垂纪念的文献。亟希早日毁弃如许国家民族耻辱灾难的纪录;重写根除人类错误罪恶的历史。

    中华民国卅九年三月,脱稿于台北。

    刊毕作者附启:此自省录系自战后光复,接收时所搜现地资料;东北全陷后,得于公余整理,迄卅九年三月,在台完稿,藏诸自省。直至六十八年冬,应传记文学社刘社长绍唐之请,方付刊(详见本刊第二一一期「刊印卅年前旧作为首语」)。现已刊毕,至乞海内外贤达,尤以参加东北接收各界先进,多赐教正,深所感祷。

    民国六十九年岁暮于巴西。

   ■■■■■■■■■■■■■■■■■■■■【以上全文完】

    以上《白山黑水北虏恨──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原题为《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是以《传记文学》总第211号至212号同名连载内容全文光盘版文本为发布底本。原收入HGC在“独立评论”及“罕见奇谈”发布的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6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 特辑 2 ,收入博讯析世鉴时对原发布内容沿袭光盘版文本的若干文字与标点讹误作了订正。

   ■■■■■■■■■■■■■■■■■■■■


田雨时: 关于拙作「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

   绍唐社长吾兄编席:yy

    承惠寄廖耀湘将军公子定一君来函,暨李珍先生编审之「缅北关东血战记」一书,谢谢。定一君孝思不匮之美德,以弟素重忠孝,对之颇感敬佩。

    大刊连载拙作「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大陆一角初陷自省录」,纯系对日抗战胜利,东北光复,以迄再沦陷之一全面而客观的记录,略供国人及史家参考而已。

    文中偶有涉及廖将军者,容有传闻之误。实则东北之再沦陷,演成国家民族之大悲剧者,自非仅一二人所能与所应负其全责也。专此奉覆,并候

 撰绥          
    弟田雨时手上三月十日

   

   ■■■■■■■■■■■■■■■■■■■■【以上全文完】

    以上《关于拙作「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是以《传记文学》总第240号(1982年)同名内容全文光盘版文本为发布底本。原收入HGC在“独立评论”及“罕见奇谈”发布的 【成败之鉴·戡乱战争忆往 6 】 东北接收与戡乱战争 特辑 2。

    ◆欢迎转载析世鉴各系列内容以广流传,但请务必保留原著有关重要信息(如发表原文的期刊名称与期数等)并阅读HGC关于发布内容版权的声明!

    ◆析世鉴各系列内容,HGC成员在且仅在博讯、新海川及海纳百川进行发布。转发者从以上三地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除特别注明者外,凡简体字发布内容,原文均为繁体字。除有时对若干内文标题序数作技术性处理及将繁体字原文转换为简体字外,HGC成员对所有发布内容的正文均未作任何改动。凡原文固有讹误,均一任其旧不作改动,另在发布文本中以符号“【 】”插入HGC校勘说明。

    ◆除特别注明者外,析世鉴各系列内容均是由HGC成员完成数字化处理与发布制作。

(田雨时: 白山黑水北虏恨──东北接收三年灾祸罪言 (外一种) [修订本] 全文完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析世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414/3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