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民主社会主义”听证会的“职业听证人”

参加听证会的代表

安徽合肥物价局的一次听证会上,参加听证的是一些所谓的“职业听证人”,而且拒绝采访,拒绝透露听证人的个人信息,很是神秘。众所周知,听证会就是要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在妥协中找出平衡点,最终确定结果。但暗箱操作的听证会,结果在会议前已经出来,会议只是例行程序,走走形式而已。

事件回放:

    合肥听证会拒绝媒体采访 听证会“暗箱操作”受质疑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在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上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联系方式的做法受到普遍质疑。
??
??听证代表身份保密
??今年4月下旬,
合肥市物价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污水处理费调价听证会代表名单,包括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代表、政府部门代表以及消费者代表等。其中,8位消费者代表仅仅公布了名字,具体身份以及联系方式没有公开。
??听证代表的身份需要保密吗?是谁给听证代表蒙上“神秘面纱”?媒体记者就此进行多方采访,却遭到了拒绝。合肥市物价局更是明确答复,在听证会召开之前不便对外公开代表的联系方式。
??记者进一步采访了合肥市消费者协会,并要求了解听证会代表的个人信息情况,同样遭到了谢绝!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已将消费者代表登记表全部交给了物价局,你们可以找物价局。”
??
??代表希望了解民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听证代表对公开身份、联系方式等都能接受,恰恰是物价部门认为听证代表应该“保密”。
??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几位听证会消费者代表。与物价部门一再强调“隐私”不同,大部分听证代表对公开自己的身份信息却并不排斥。
??此次污水处理费调价听证会的8位消费者代表之一的
李海洋是个退休工人,曾经参加过近三年的几次听证会。李海洋认为,公布代表的电话,能听到更多人的意见。“而且说实话,污水处理太专业,很多情况我都不了解,还需要去做调查,只凭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
??
??听证“应打破神秘”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说,对听证代表的具体身份、联系方式进行“保密”,是不是在人为地给百姓与听证代表的沟通和联
??系设置障碍?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样的听证会,还不如不搞!有关部门应该明确规定,听证会听证代表应像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那样,在确定名单后,公之于众,打破神秘。如果老百姓想找你找不到,还能奢望你为民众代言吗?!对没有携带民意进场的“代表”,公众有权拒绝其“代言”。
--------------------------------

评论: 

“职业听证人”是干啥的?

   近年来,听证会一直饱受非议。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在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上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联系方式的做法受到普遍质疑。有关部门称,这是因为这些信息属个人隐私,不便透露。(见6月3日《新京报》)

  
合肥市物价局为何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的联系方式?是便于操作还是掩耳盗铃?是心里发虚还是有违民意?这难免给公众以无限想像的空间。耐人寻味的是,合肥市物价局挑选的听证代表中竟有不少是“听证专业户”。据4月28日《新安晚报》报道,合肥市物价局在合肥物价网上公布的污水处理费调价听证会消费者代表名单上,消费者代表共有8人,其中4人曾以消费者代表身份参加过其他听证会!

  听证代表成了专业户!这般匪夷所思的事实不能不让人错愕。听证代表代表着不同听证方的利益诉求,保证听证代表的广泛性、均衡性,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听证会的公正。如果听证代表翻来覆去就这几个人,显然就会成了少数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合肥市物价局既然在听证代表的“固化”上煞费苦心了,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个人信息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刘新民在《中国经济周刊》披露了一些听证会的种种劣迹,说目前听证代表的遴选程序、标准、数量和比例尚未明确,有的代表在开会之前仅做了小范围或比较肤浅的调查,有的甚至没有进行调查,代表性不强。另外,部分听证会主办方在会前就和代表达成了默契,一些与政府部门持不同意见的群众无缘与会。

  以此打量合肥市物价局的做法,确实验证了刘博士的观点。一旦听证代表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人,谈何代表民意?一旦听证代表的信息被封锁,谈何公众知情权,公众又如何监督?听证出的价格能公正吗?

来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

-----------------------------------------------

“保密代表”是怎么代表群众的?

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污水处理费调价听证会代表名单,其中,8位消费者代表仅仅公布了名字,具体身份以及联系方式没有公开。物价局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联系方式,此事受到普遍质疑。(6月3日《北京青年报》)

  听证会代表是群众信任、代表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心声的代言人,从事的是光明正大的工作,没有丝毫见不得人的地方,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没有“保密”的必要。如果是从保护代表“隐私”着想,那么可以征求一下代表的意见,比如是否家庭电话可以不公开——但既然当“代表”,就必须留下必要的联系方式,要不怎么倾听群众心声并为群众代言?事实上大部分听证代表对公开自己的身份信息也并不排斥。如,有一位代表对物价局自作主张的“保密”行为就颇有微词,觉得物价局应该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能听到更多人的意见。

  
合肥市物价局自作主张替代表“保密”身份,无非是想阻隔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让代表听不到群众的声音,少提不同的意见,以便使部门的意见能顺利地通过表决,在民意的名义下形成未必合民意的决策。不能不说这是听证会举办单位的一个“精明”之举。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物价局是挑选了一些自己的“意中人”当代表,比如领导、名人,比如与决策内容无关部门的人,身份一旦公开反而有种种“不便”。总之,是为了消除“杂音”,达到意见统一之目的。

  听证会是民主决策的好形式,意在广泛听取民意。但对听证会代表身份“保密”,阻隔代表与群众的联系,使代表们听不到群众的意见,这样的听证会恐怕意义并不是很大。

来源: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
-----------------------------------------------

由保密听证代表信息到“职业听证人”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在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上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联系方式的做法受到普遍质疑。有关部门称,不公布代表联系方式等信息,是因为这些信息属个人隐私,不便透露。但许多代表则认为,既然选择担任代表,个人信息不算隐私。

  近年来,听证会饱受非议。原因林林总总,比如,听证会大有异化为听涨会的趋势,听证会有走过场的嫌疑;再比如,某些听证会透明度不够,有暗箱操作的迹象;还比如,某些听证代表“来路不明”,给人一种屁股坐错地方的感觉。显然,要恢复听证会的公信力,须根除一些听证乱象。在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听证会上,安徽省
合肥市物价局拒绝媒体采访、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的联系方式,只会加重公众对听证会的不信任。

  合肥市物价局为何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的联系方式?是便于操作还是掩耳盗铃?是心里发虚还是忤逆民意?这难免都给公众无限想象的空间。但是,不管基于何种原因,此举之不妥都显而易见。耐人寻味的是,合肥物价局在听证代表上所做的文章还有一些。据《新安晚报》4月28日报道,合肥市物价局4月18日在合肥物价网上公布的污水处理费调价听证会消费者代表名单上,消费者代表共有8人,分别是江宏、夏蓉、万亚波、刘学贵、何全、
李海洋、程孝辉、盛秀华。其中,曾以消费者代表身份参加过其他听证会的有4人,分别是万亚波、何全、李海洋、盛秀华。

  听证代表成了专业户!合肥市近年来举行的各类听证会上,有几名消费者代表的名字多次出现。此事的荒诞性在于,听证代表代表着不同听证方的利益诉求,惟有听证代表广泛、均衡,有代表性,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听证会的公正。现如今,听证代表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人,显然就会成了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由此,合肥物价局拒绝透露消费者代表似乎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刘新民在《中国经济周刊》披露了一些听证会的劣迹。比如,听证会代表缺乏代表性。目前,听证代表的遴选程序、标准、数量和比例尚未明确,有的代表在开会之前仅做了小范围或比较肤浅的调查,有的甚至没有进行调查,代表性不强。另外,部分听证会主办方在会前就和代表达成了默契,一些与政府部门持不同意见的群众或团体没有充分发言权,甚至无缘与会。合肥物价局的做法为刘博士的观点提供了新的注脚。一旦听证代表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人,谈何代表民意?一旦听证代表的信息被封锁,公众又如何监督?

  听证会越来越与听证会的初衷背离,成为利益集团应付民意的幌子和操纵民意的工具的危险越来越大。可以说,再不改革听证会的程序,再不根除听证会的乱象,听证会的前景不妙。就当前而言,最要紧的是听证代表选拔的透明化,以便听证代表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在听证会举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电视等传媒进行直播,避免暗箱操作。

来源:《北京青年报》
---------------------------------------


 

[网友评论]


到此论坛 :
    听证会多数都是假的,用于忽悠百姓更多。

选帕:
     暗箱操作,得不到公正。听证会也就沦落为一种形式而已,很可能在听证之前就有结果了。

真正的非知: 

    神神秘秘,是向来就有的作风.没办法啊,刁民太多,太难糊弄.

靠扳手吃饭:

    他们已经不屑于做面子了,直接就无耻了

自由鹰:

    特色的社会主义。

网上疯:

    官老爷们本来就在做秀,尔等小民还当真了?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本站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610/4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