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景德镇完了”来自景德镇的震撼性报道!

中国经济时报:“审视景德镇”系列调查

    景德镇隐忧

    ■“审视景德镇”系列调查之一■本报记者 江宜航

    近年来,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面临着产业发展规划欠缺,引进外来淘汰产业,如何科学规范集约化用地等问题。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千百年来,正是因为坚持实施轮栽轮伐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景德镇才千年窑火不断。

    而今天,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赶赴景德镇调查,推出这组系列报道。   

    “景德镇完了。”在谈到景德镇陶瓷产业现状时,原景德镇原料总厂退休工人胡嗣东对记者说。

    胡嗣东一直在关注景德镇陶瓷原料消耗情况。今年以来,大量广东建筑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这些企业的集聚会不会破坏景德镇的生态环境,并带来工业污染?会不会耗尽景德镇上好的陶瓷原料,给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事实上,有此担忧的远不止老胡一人。景德镇安娜陶瓷饰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安娜告诉记者:“景德镇目前的市场秩序、创业环境等太需要有人来说实话了。”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祺龙说,景德镇给外界的形象太模糊了。现在,景德镇人对于现状感到失望与痛心。

    南陶北上

     今年以来,广东佛山建陶企业纷纷外迁。在这场战略性迁移和扩张变局中,相继有“乐华”、“金意陶”、“欧瑞特”等佛山建陶企业落户江西景德镇,总投资高达 32亿元。在日前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又有一家广东建陶企业──佛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在三龙乡打造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建 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

    “南陶北上,景德镇成了最大的赢家。”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景德镇工艺美术陈设瓷,很难做大总量,广东建筑卫生陶瓷的加盟,将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据黄康明介绍,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总量偏小。今年1-8月,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仅27.07亿元,总量与国内其他产瓷区相比很小。而建筑陶瓷、卫生陶瓷 更是景德镇的“短腿”。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有必要发展能迅速做大产业规模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景德镇新增陶瓷销售产值 48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胡嗣东为了解广东陶瓷企业北上的原因,特意前往佛山考察陶瓷业情况。结果不出所料:佛山建筑陶瓷业的外迁,是因为这些企业把当地的资源用完了,环境破坏了,当地政府限制他们发展。

     他告诉记者,陶瓷产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和污染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佛山及周边地区的陶瓷原料已基本消耗殆尽。佛山现有陶瓷生产线1000余条,约占 广东省的90%和全国的40%左右。虽然陶瓷产业对佛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佛山也为此付出资源、能源、环境的代价。2006年,佛山陶瓷行业消 耗原材料3680万□,消耗电能80亿千瓦、原油480万□,产生烟尘粉尘281万□。陶瓷行业排放二氧化硫1.89万□,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3%,居各 行业首位。

    正是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今年初,佛山提出要“赶走污染,做强陶都”,建立陶瓷总部经济,对陶瓷企业实行限批。也正是因为在当地的发展受到限制,佛山陶瓷企业才被迫外迁。

    景德镇迷茫

    ■“审视景德镇”系列调查之二■本报记者 江宜航

    娄文杰是带着失望与惋惜离开景德镇的。原计划和朋友在景德镇玩三天,却只看了一天不到就索然无味了。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千挑万选的餐具,当地朋友居然告诉他不是景德镇生产的,而是河北唐山生产的。

    大概到过景德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迷茫:现实中的景德镇与心目中的景德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

    在原景德镇奥林国礼瓷轩任经理的胡嗣东看来,游客到景德镇来,不就是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和文化吗?但景德镇满大街都是打着景德镇名号的外地生产的陶瓷。没有游客想买的陶瓷,留不住游客,景德镇的特色在哪里?

    景德镇在消失?

    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娄文杰本来想买几套正宗的景德镇青花玲珑餐具回去送人和自家用,但找遍了几大陶瓷市场都没有找到。最后,他看中了一种骨质瓷,店主告诉他,这是目前景德镇最好的餐具。而玲珑瓷早就过时了,也不生产了。

     “目前还是有生产,但青花玲珑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光明瓷厂内一门市部,该厂原职工余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只有他们几个小作坊在生产青花玲珑产品,主 要供出口,在国内很少销售。由于青花玲珑瓷是破坏性生产,全世界现在只有原光明瓷厂的一部分下岗职工在景德镇生产。随着这批工人年龄的不断增大,青花玲珑 瓷生产技艺面临断档,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不但是青花玲珑,粉彩、青花斗彩、颜色釉以及拉坯等景德镇传统优势制瓷工艺,也都走到消失的边缘。”老艺人谭如成说,这些传统制瓷技艺的延续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

     对此,曾多次到国外表演并获奖的景德镇拉坯高手──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邓少平深有感触:他在陶瓷拉坯造型上获得较大的成就,但至今仍是一个普通职工。经他拉 坯造型的瓷器,获奖的或没有获奖的作品中都没有他的名字。而所里很多比他晚来的同事,因为从事的是绘画、雕塑等工作,不少都成为大师了。

    如今,拉坯的老邓也画瓷器了。而事实上,手工拉坯在景德镇已越来越少。

     不但传统技艺在景德镇慢慢消失,一些历史文化遗存也遭到破坏。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陈雨前博士说,弥漫在这座老城的老街里弄、坯 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柴行白土行、水陆码头……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正在遭到城市建设的破坏。正在建设的昌江沿江广场,历史上曾经是景 德镇陶瓷交易、外运的最重要场所,也是最能体现景德镇瓷业习俗的地方,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特色的钢筋水泥。

    新格局在形成?

    如今的景德镇到底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感觉一片茫然。各地到处打着“景德镇名人名瓷”横幅摆地摊巡展。“这根本不是景德镇的真实现状。”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说,展销对景德镇的伤害很大,政府也很着急,但没有好的手段加以限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馆馆长宁勤征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转型,景德镇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外界看不到真实的景德镇。但如果就此认为,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还不如以前,那就大错特错了。

    景德镇为什么不以真面貌示人呢?黄康明表示,随便外人去评说,景德镇政府的态度是不争论。

    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程云教授看来,之所以外人看不到真实的景德镇,是因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完成了交易。而景德镇的高档艺术陶瓷,是不需要进入市场的。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副所长黄水泉认为,实际上,如今的景德镇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各种现代陶艺、综合装饰、颜色釉等工艺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得到了张扬。这种个性与多元的状态正是现代社会的艺术特征。可是,社会对此知之甚少。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景德镇正处在艰难的调整过程中,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目前的景德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发展,景德镇的优势还在。

    优势在哪里?

    景德镇曾经是江西乃至中国的名片。景德镇在晋时称“新平”镇,在唐时称“昌南”镇,即CHINA的译音,而CHINA在英文中既是“瓷器”之意,也是“中国”之意。

     国家旅游局曾这样评价景德镇: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的和仍然埋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古代瓷器制品,更难得的是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 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这一庞大的瓷业体系是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埠民居、城池衙宇、技术民俗等构成的,堪称人类与自然完 美结合的典范。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这个优势资源在景德镇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发挥出多大的经济效益。惟一的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镇窑也是早些年从市区搬迁而来,至今还没有进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新徽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光武认为,景德镇陶瓷的优势与特色是历史文化资源、艺术创作能力、工匠纯手工制作。而目 前政府很迷茫,正在试图进行大规模流水线的制造,这不论从景德镇陶瓷的传统,景德镇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在“扬短避长”,用自己的 劣势去拼他人的优势。极有可能导致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彻底毁灭。除了建筑陶瓷,景德镇仍有很大机会成为工艺美术陶瓷、日用陶瓷两个领域的霸主。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学研究中心陈雨前博士也认为,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兴市之源。景德镇应围绕陶瓷来做文章,把景德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挖掘并展示出来。

    引发争议

     对于佛山建陶企业的落户,景德镇政府官员寄予厚望,而景德镇市民及陶瓷从业人员却并不看好。经营陶瓷原料的项先生说:“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原料──高岭土的 开采量已经很有限,按照目前的用量,最多只能维持50年。如果这些建陶企业生产线全部开工的话,也许用不了5年。”

    除了担心原料枯竭外,更多人担心工业化生产对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刘远长说,引进建陶企业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克制,绝不能贪多。要有规划地发展这些产业,让这些产业带领景德镇的传统陶瓷产业向前发展,而不要让“狼”(佛山建陶)伤害到沉睡的“羔羊”(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

     市民李润政告诉记者,景德镇之所以能够千年窑火不断,是因为祖先立下规矩,烧瓷器用的窑柴,只能是沿昌江两岸周边山上轮栽轮伐的松树,20年一个轮回,伐 了种,种了伐。正是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景德镇烧柴不曾荒过半亩山,也没有毁坏过一片林。开采瓷土矿,也未毁一亩田。而现在政府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方式 实在是令人担忧。

    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助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陈雨前博士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延续陶瓷文化和技术的创新和创意,以科技为后盾,以人文艺术为诉求,以创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生产、营销、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客座教授的汪光武看来,历史上,景德镇陶瓷能够闻名遐迩是因为其精良的品质、高雅的艺术品位。如果景德镇放弃自己具有特色与优势的艺 术、日用陶瓷产品,盲目去发展并不擅长的瓷砖、马桶等产品,那等于“拿着金饭碗要饭”。景德镇政府领导一定要有“我辈栽树,后辈乘凉”的思想准备理念与境 界,不能急于求成,过分追求短期的规模、GDP和政绩。景德镇的历史人文资源与品牌一旦遭到破坏,要想再复兴,机会就渺茫了。景德镇政府目前最需要做的是 尽快制订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

    记者曾向景德镇瓷局及政府多个部门问及陶瓷产业情况,均被告知没有发展规划。对于陶瓷原料的储量,也只是说取之不尽。到底有多少,还能用多少年,没有人说得清楚。

    没有科学的规划,则意味着政策的随意性。这就像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时,首先要考虑清楚的,应该是前进的方向,否则,一个错误的转身,结果将会是南辕北辙。但愿景德镇这个转身,不要断送其陶瓷产业。
景德镇伤痛

    ■“审视景德镇”系列调查之三■本报记者 江宜航

    发展之痛

    “那条与206国道并行的生态路,我们到现在也不理解它的功能。”在景德镇采访期间,不少受访对象都提到了这条生态路。这条近10公里长的道路与206国道并行,最宽处相隔不过数十米距离,据说其耗资近2个亿。

    206国道车流量本来就不多,政府为什么还要修这条路?

    市民胡先生告诉记者,这条生态路修得莫明其妙,浪费了景德镇本就不宽裕的财力。而且??目前景德镇大力引进来的广东陶瓷企业,土地利用也不规范。

    据知情人士介绍,以新近引进的佛山特地陶瓷为例,征地协议上征用的土地是1200亩,但在此协议外,另外还附有一份协议。根据该附加协议,景德镇政府在特地工厂周围2平方公里范围内,不得批准建设相类似的工业企业。

    “不得建设相类似的企业,事实上意味着周围2平方公里都得为特地空着。”这位知情人士接着解释说,由于特地公司落户在景德镇陶瓷产业园区,而根据规划,其它项目是不能安排进这个园区的。也就是说,特地周围不可能安排其它工厂。

    佛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红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及这个附加协议。他说,这主要是考虑到环境容量。

    他告诉记者,在佛山,正是因为陶瓷企业过于集中,造成了环境容量问题,佛山才限制陶瓷产业发展。

    “目前,景德镇的环境容量没有问题,土地也不成问题。”但他还是有些担心:“佛山陶瓷企业在景德镇圈地的面积都很大,这就涉及到一个投资强度问题。一旦国家追究起来,吃亏的肯定还是企业。”

    几年前,景德镇政府的官员曾表示,景德镇复兴的希望,是瓷都成千上万亩尚未开发的土地,它们才是更现实的资金来源。在一个非正式场合,景德镇政府一位领导也告诉记者,“用土地换发展,这是景德镇目前更为现实的选择。”

    改制之痛

    “完全是为了改制而改制,说改就改了。”在光明瓷厂,谈到那场改制,该厂原供销科的余先生眼中一片湿润,惋惜与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去湖北出了一趟差,短短几天时间,回来后,厂子就没有了。

    原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职工朱先生告诉记者,光明瓷厂是1997年11月15日改制的。改制时,工厂效益很好,不但银行有存款,公司让光明瓷厂来结算购瓷款,厂子也不着急来拿。

     不仅是光明,十大瓷厂之一的红光瓷厂当时也很红火。红光瓷厂原职工施柏坚告诉记者,改制前,生产线全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作业线上的挂坯等工序都是使用 机械手作业。“这些设备,就是放在现在,也不落伍。”他说,“因为改制,这些设备用氧气切割当废品处理了。而现在,景德镇陶瓷企业的这些生产流程,全都是 人工操作。”

    当时,除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景德镇十大瓷厂也是走在前列。同是红光瓷厂的程先生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红光瓷厂就开始利用烧窑的余热,用以烘坯,而目前,用的是煤饼。

    对此,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十大瓷厂至今还在,是化整为零经营。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有些不适应,矛盾重重,包袱过重。政府为了快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比较简单的划小核算单位,化整为零经营的改制方式。

    作为事件的亲历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任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的刘远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包括十大瓷厂在内的32家国有陶瓷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大多都是人员太多、包袱太重。”

    “改革是必然的。当时雕塑瓷厂有1000多名职工,真正在生产一线的只有400人左右。在当时的体制下,想要从二线调一个人充实到生产一线是非常困难的。”刘远长说。

    而事实上,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雕塑瓷厂直到现在还没有改彻底,因为产权还没有明晰。

    在刘远长看来,景德镇改制贻误了时机。

    营商之痛

    晚上8点多了,洪女士还在店里等客户来取花瓶。店里没有水,也没有电。

    她告诉记者,从红光瓷厂下岗后,在家等了几年,便跟着同事在东风瓷厂马路市场、老厂等市场卖起了瓷器。2001年,她把店从老厂搬到了占地面积6.88万平方米的景德镇陶瓷批发大市场。

    2002年,市场扩建时,向经营户集资,她也投入了数千元,与市场签订了为期20年的店铺租赁合同,租下了一间店面。生意好时,她一天能挣300-400元钱,日子过得很红火。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多后,由于香江集团在景德镇开发建设中国陶瓷城项目,她原本平静与殷实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她告诉记者,2004年初,由景德镇市高新区管委会、工商局、公安局、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等10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曙光路陶瓷批发大市场关市拆迁的通告》贴到了市场大门口。并在《通告》的最后限期,对市场东边属于陶瓷进出口公司的店面,实施了强制拆除。

     此后,洪女士交了10000元钱到陶瓷城租了间店,由于生意不好,三个月后,她又搬出了陶瓷城。近几年,她先后到了国贸市场、新都民营陶瓷园等几乎所有新 开的陶瓷市场,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不供水、电,也不给办工商、税务登记证的陶瓷批发大市场。因为,在这里,她还能做到一些生意。

    前几年,由于生意红火,一些开发商开始参与陶瓷市场建设,先后建设了国贸、华阳、中国瓷园、中国陶瓷城、新都民营陶瓷园等多个陶瓷市场。

    开发商一个接着一个建设陶瓷市场,政府也一个接着一个整治陶瓷市场。而如今,几大陶瓷市场没有一个兴旺,陶瓷经销户惨淡经营,陶瓷价格一路下滑,管理混乱、竞争无序。

    洪女士告诉记者,几年折腾下来,她家的积蓄全部用光了,房子也变卖了,现在连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也很困难。

    景德镇难题

    ■“审视景德镇”系列调查之四■本报记者 江宜航

    “景德镇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与创业环境的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刘远长告诉记者,由于仿冒侵权、职能部门不作为等问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不愿、也不敢做大产业规模,制约了景德镇的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现在展出的这些作品是以前生产的,最新的作品在公司展厅,欢迎各位前往参观。”在第四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景德镇法兰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立恒告诉记者,仿冒已经成为制约法兰瓷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因素。

    该公司总经理林祺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公司设计出来的产品都向国家申请了单一产品专利,但仿冒者会对产品作一些微小的更改,这就涉及到一个认定问题,而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打击方面力度有限,导致了仿冒之风在景德镇愈演愈烈,公司为此伤透了脑筋。

    “没有新品,根本就不会有订单,参展还有什么意义?”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一号展馆,景德镇安娜陶瓷饰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安娜告诉记者,“要不是政府多次做工作,公司根本就不会参展。”

    刘安娜告诉记者,当初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意大利公司设计开发的产品,投放市场后遭到疯狂仿冒,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起诉到景德镇法院,至今还没有结果。

    对此,刘远长深有体会,他创作的雕塑名作《哈哈罗汉》,曾经被大量仿制,价格低至每件20-30元,为数不多的真品被彻底淹没。他告诉记者,充斥市场的低劣仿冒品,在损害“瓷都”声誉的同时,也使陶瓷艺人的创作激情消磨在一种对侵权担忧的阴影中。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说,一个艺术家可能耗费毕生的精力才能达到较高的创作境界,而仿冒行为对艺术家声誉的损害根本不是金钱所能衡量,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瓷博会前途渺茫,已经成了‘鸡肋’。”景德镇陶瓷商会副秘书长、景德镇古窑芳气澜轩掌柜伍模科说,瓷博会给景德镇陶瓷产业带来的帮助十分有限。在瓷博会 上,不但接不到订单,展出的新品还有被人仿冒的风险。因此,景德镇本地陶瓷企业都不太看好瓷博会,也很少有企业去参加。

    对此,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景德镇正处在产业调整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

    职能部门缺位难题

    多年专营景德镇陶瓷的张柏林说,由于景德镇工商部门的不作为,他从2003年开始不再经营陶瓷了。

    2002 年底,在宁波经营景德镇陶瓷的老张接了一个单子,为一个企业生产一批茶杯。到景德镇后,为民瓷厂销售科(事实上是个人承包)同他签订了供货合同,并预收了 50%的订金,约定一个月后交货。但一个月后,老张到景德镇提货时,对方告诉他,价格太低,一个都没有生产。并给他两个选择:一是加钱;二是走人,订金不 退。

    随后,老张找到景德镇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商广科科长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就拿起电话,用景德镇本地话告诉对方,有人投诉他了,让他晚上摆一桌。随后,将老张轰出了门。

    老张的遭遇在景德镇不是个案。在光明瓷厂经营陶瓷的余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到税务部门开一张发票,他至少要跑数十趟,请无数次客,而且,最快也要半个月。如今,他的发票都是到南昌去开,虽然远隔几百公里,但比在景德镇开方便多了。

     对此,记者也深有体会。为了了解景德镇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情况,记者来到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验证过记者的证件后,该院办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 责人派人将记者领到知识产权审判庭洪珂珉庭长处。洪珂珉告诉记者,根据法院规定,接受上级媒体采访需要经过法院研究室的批准,并借口有重要接待任务离开了 办公室。

    随后,记者找到了研究室的张春红主任,她在仔细查验过记者的身份,并看了采访提纲后,离开了办公室。约半小时后,她让 记者去找政治处。而政治处又让记者找张春红,如此反复,纠缠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张说要请示领导,让记者等她电话。但直到记者发稿时,景德镇中院也没有给 予记者只语片言的回复。

    政策瓶颈难题

    “2002年征用的土地,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拿到征地款。”景德镇市昌江区三河村村民胡建国告诉记者,为了建设中国陶瓷城,村里的基本农田和部分山坡地都被政府征用了,但大部分征地款,村民们到现在还没有拿到。

    据三河村委会副书记胡国清介绍,(中国陶瓷城项目用地)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土地是征用,还有一部分属于租用,但不管是租用还是征用,租金和征地补偿款到目前都没有完全到位。为此,失去土地的村民曾多次围堵陶瓷城的大门。

    对此,景德镇香江商贸有限公司(中国陶瓷城业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早就把征地款交给了景德镇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高新区拖欠了村民们的征地款,中国陶瓷城也是受害者。

    景德镇市国土资源局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遇到了政策上的瓶颈,中国陶瓷城的《土地使用证》,现在还扣压在国土部门。

     一位在中国陶瓷城购买了商铺的程先生告诉记者,陶瓷城开盘时,景德镇市政府多个部门曾出台了一个文件,说中国陶瓷城是景德镇惟一的陶瓷市场,其他的市场都 要关闭。正是冲着这个惟一,像程先生这样的数百名业主才在陶瓷城购买了商铺。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国贸、中国瓷园、新都民营陶瓷园等多个陶瓷城相继开工。 此后,同程先生这样在陶瓷市场购买了商铺的100多个业主要求退房,官司打到法院,但至今没有结果。

    程先生说,他实在不明白,没有土地证,中国陶瓷城为什么就能畅通无阻地售房?

    景德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谁又能拯救景德镇?一位长期关注景德镇发展的学者说,政府的因素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徐谷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文/江宜航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1208/6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