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东欧百姓肉身挡坦克 与红军对峙几月到苏联解体

—潘世醒:从“互不侵犯条约”到“自由之路”

作者:

今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举行纪念“自由之路”(“波罗的海之路”)二十周年活动,人们模拟当年的和平抗议人链。右为立陶宛女总统格里包斯凯特。(Getty Images)

波罗的海三国跨越半世纪的和平历程

今年4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把每年的8月23日定为欧洲所有集权专制政权牺牲者的纪念日,具体来说,是为了纪念共产主义和纳粹法西斯主义统治下遇难者的纪念日。七月初,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也通过同样决议。

之所以选定这个日子,是因为70年前的这一天,1939年8月23日,苏联共产政权和德国纳粹政权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其中一份秘密条款将东欧和中欧分别划入纳粹和苏联控制范围。条约签订不久,德国和苏联的军队先后入侵波兰。从此欧洲民众陷入了这两个史无前例的专制独裁政权带来的暴力灾难,上千万人命丧其中。

条约签订后不到十年,希特勒纳粹政权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苏联共产政权却利用了反纳粹带来的机遇,继续在东欧扩展其影响,但其专制本质逐渐显露无遗,日建造民众唾弃。

到了20年前的这一天,即1989年8月23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被划为苏方的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出现了一幅莫斯科不曾料到的壮观画面:占三国人口40%的大约2百万人,扶老携幼、手拉手组成跨越三国、绵延600公里人链,要求摆脱苏联的统治,重获自由独立。人链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直延续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个个普通人平静的比邻而立,手拉手,举着向往自由的横幅,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意志长城,史称“波罗的海之路 ”,又称“自由之路”。

苏德密约拉开半世纪苦难序幕

70年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秘密条约规定:苏德共同瓜分波兰,德国同意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后,9月17日苏联红军从东面入侵波兰。9月28日,德国和苏联在布列斯特会师,共同举行了阅兵大典,完成了瓜分波兰的军事行动。1940年春,苏联内务部在波兰卡廷森林枪杀波兰被俘军官21,857人、并将罪名按到德国头上。

1940年6月15日,苏联红军入侵立陶宛并将其吞并。次日,苏联红军又侵占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28日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的北部地方。

从此波罗的海三国开始了它们的苦难历程。苏联共产党为了对那里实现彻底的统治,首先对各国文化、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精英人士动手,这些人因具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最不容易被独裁者的谎言欺骗。于是苏共对这些各国精英采取了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

1940年月7月11日深夜,苏联秘密警察一次性杀害了超过2000多名立陶宛知识份子。同一时间,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6万社会精英人士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劳改营,而当时拉脱维亚全国人口不到200万。

在此后一年时间内,大约12,000人立陶宛人被共产党关进监狱,其中大约5,000人被杀害。在1940年苏联红军入侵前,立陶宛人口有310万,1953年人口再次普查时只剩260万了。

独裁者从不信守诺言。《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不到两年,1941年6月21日拂晓,德军开始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全面向苏联发动进攻,激战后把苏联红军赶出了波罗的海三国。德军被波罗的海三国人视为把他们从共产暴政解放出来的英雄,因此当纳粹军队进入三国时,被百姓以鲜花欢迎。波罗的海三国重获独立。许多亲人被苏联共产政权杀害的热血青年怀着复仇的愿望,纷纷志愿加入德军,组成拉脱维亚装甲兵团和爱沙尼亚装甲兵团,同德军共同进攻共产苏联。

1944年,当德军在东部战线节节失利时,苏联红军又逼近了波罗的海三国边界。这时主要由三国志愿青年组成的隶属德军的部队,为了不让自己的家园再度被共产党蹂躏,面对数倍于自己的苏联红军英勇奋战。在苏联红军重新攻占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大约三万立陶宛人民还坚持进行抗击红军的游击战。

即便在1945年5月8日纳粹投降后,由拉脱维亚志愿兵组成的德军第19装甲兵团数千士兵,仍固守拉脱维亚西部,拒绝向红军投降,他们撤入森林坚持打游击。1948年,当农民们被强迫参加集体农场时,又有不少农民参加了游击队。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52年。

面对暴力的和平反抗

在苏联共产党的强权统治下,波罗的海三国民众从没有放弃争取自由的努力,他们以各种方式反抗:学生们拒绝参加共青团,百姓拒绝唱共产党歌曲,他们还大量散发传单。

凄惨的经济情况与生活条件,及共产党对历史的篡改使三国民间的反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新高潮。从那时起,隔三差五,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和平反共示威游行,成为拉脱维亚人的家常便饭,参加者经常达到几十万人,而这三国的共产党及共青团成员的数量却不断减少。

最为壮观的是1989年8月23日,两百万人和平的手牵手跨越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连接3国首都长达600公里被称为“波罗的海之路”的人链,让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他们终结共产党政权的决心。

当时除了大批苏联红军驻扎在拉脱维亚,还有无处不在的苏共秘密警察--克格勃,等待这些参加反共游行民众的,是警棍、牢房和对家人的迫害,但勇敢的民众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们经常诙谐的以“回头在车厢里见”道别(意谓开往西伯利亚劳改营的火车车厢),为了自由,他们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立陶宛:人群挡住了苏军坦克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向全世界宣布脱离共产苏联。莫斯科先用经济制裁手段来压制立陶宛的反叛,但没起任何作用。

1991 年1月13日午夜,苏联克格勃特种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开始进攻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无线电台与电视中心。当电台报导军车驶向电视塔的消息时,上万名手无寸铁的立陶宛平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电视塔下,准备以血肉之躯抵挡坦克。坦克压扁了挡路的汽车,巴士及卡车,包括活生生的人体。子弹呼啸着划破维尔纽斯夜空,当夜有13名立陶宛人被杀,700多人受伤。

电视塔被占领后,群众不但没有溃散,而是转移到市中心,加入保卫议会的行列。虽然电视塔攻防中的死伤消息已广泛传开,没有武装的人们仍整夜围绕着议会建筑物,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苏联军队对议会的攻击。苏军的坦克在立陶宛人民宁死不屈的决心面前终于停了下来。

这次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也造成苏联士兵的严重罪恶感,1991年8月苏联共产党保守派发动政变,正是同一批军队拒绝向反抗政变的市民开枪,导致保守派政变失败,引发共产苏联的解体,使得东欧共产阵营的崩溃变得更不可逆转,波海三国终获独立。

拉脱维亚:意志和武力的街头对峙

1991年1月2日,苏联内政部特种部队“黑贝雷帽部队”夺取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新闻大楼。7日,苏共宣告,将会增派伞兵师,支援首“黑贝雷帽部队”,夺取其他关键地点,进一步镇压拉脱维亚人民。

1 月13日,苏联军队坦克部队开枪屠杀保卫维尔纽斯电视塔的立陶宛人的消息传到了拉脱维亚,当天下午2时,超过5万的拉脱维亚人参加了里加的民众大会,抗议苏联军队在维尔纽斯的暴行。里加马上变成了战场,民众聚集在国会大楼、电视塔、国际电话、电报中心与其他关键地点,构筑路障。所有通向市区的街道,都被大型公共汽车及其他车辆封锁,还用满载大石头、水泥方块、沙石、木材的大型卡车,及推土机来加强。最后再以铁丝网、渔网、砂袋等来完成路障。市民自发的24 小时在路障旁值勤,自发的给值勤者提供饮食、柴薪、休息及睡觉的房间、医药及防毒面具。一些生活在拉脱维亚的俄罗斯人也加入其中。这颇似1989年北京市民齐心协力堵军车的情景。

大部份的人都清楚,面对具有强大武力的几百万苏联红军,这些路障不堪一击,到时只有用自己的身躯去阻挡红军的铁蹄。民众手里也没有任何武器,他们有的只有终结共产党统治的意志,很多人已准备为自由和尊严而献身。这一众志成城的场景,以及国际社会为防止苏联屠杀所做的抗议及努力,最终使莫斯科方面没有敢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拉脱维亚人以坚强的意志与具有强大武力的苏联红军对峙了几个月,直到1991年8月苏联共产党解体。波罗的海三国经过半个世纪之久,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代价,随着苏共的解体,终于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高精度图片
1989年8月23日跨越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和平抗议人链“自由之路”(“波罗的海之路”)。(版权所有:拉脱维亚外交部)

责任编辑: 沈波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901/14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