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上海9成市民认为诚实守信用等于吃亏



日前,官方对上海社会诚信问题展开的调查显示:诚信作为社会行为中最重要的准则,在具体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并未得到肯定,反而成为“吃亏”的代名词。有专家 认为,这种错位认识的出现,与目前商业活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相关,诚信缺失本身就是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的标志,再加上惩处不力、管理不 严,导致诚信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宣传上。


不诚信事件每天都在发生

不久前,上海市质监部门对全市20家大型超市开展了专项计量执法检查,共检查了超市的海鲜、肉类、熟食等单价较高的自包装商品1000件。经检验,这些商品的净含量合格率为68.4%,有的合格率仅在40% 左右。

上 海社会诚信问题问卷调查显示,中介机构、广告行业、房地产、食品行业、餐饮服务、药品、旅游、商业零售和物业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市场部门,社会诚信度 不理想。其中,中介和广告机构问题相当严重。这些连接消费者与市场的代理机构和中间组织,本应以诚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准则,却成为民众最不能信任的部门。

上海市民浦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大大小小的不诚信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遇到,以至于他和老伴现在都不敢相信免费和低价的商品。

90.2% 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吃亏

调查数据显示,有44.2%的人认为,相比5年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状况,现在的诚信水平下降了。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份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甚至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

市民普遍认为:“说谎话反倒有好处、不讲诚信反倒占便宜,这样的恶性循环助长了社会的不诚信氛围。”

为什么市民感觉诚信的人容易吃亏?统计结果表明,唯利是图、道德水平下降和对不诚信行为惩处不力是导致社会诚信水平降低的原因。

守信未得到鼓励 失信未受到惩罚

上海市政协委员游闽键也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和鼓励
,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由于缺少权威的、对社会诚信有效的培植与监督机制,导致失去“诚信”的风险成本很低。

“上当次数多了,老百姓对诚信越来越不信任,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提防心理自然产生了。”游闽键说,“这就导致在危难时刻,大家都不肯伸出手来。”

管理部门需取信于民

一位市民说,他最关心食品、药品的质量管理问题。相关部门服务于民、清正廉洁、管理有效和信息公开,是目前社会诚信建设的决定性内容。管理部门首先必须取信于民,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头等大事。

不少专家也认为,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管理部门要起到主导作用,机关工作人员首先要自律、讲诚信,并且加大监管力度。游闽键对此表示赞同。他说,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需要监督,对机关工作人员应建立一套诚信管理体系。

对 于诚信体系的法制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鲍宗豪表示,要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 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要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不仅要对其予以舆论谴责,更要其付出 经济上的代价,真正实现有信者昌,无信者痛。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法制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0625/17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