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文学世界 > 正文

读世说新语 - 从管宁『割席绝交』说开去

作者:
  管宁割席绝交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小时候听老师说起这个故事时,虽然隐隐约约觉得管宁的动作好像太绝情了,但老师既然要我们以管宁为榜样,『割席绝交』那就是正確的行為了。
作者:任晴雨

  管宁割席绝交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小时候听老师说起这个故事时,虽然隐隐约约觉得管宁的动作好像太绝情了,但老师既然要我们以管宁为榜样,『割席绝交』那就是正確的行為了。

  尤其『三国演义』中将华歆描绘成一个逼退汉帝的奸臣,京剧中更是将华歆塑造成一助纣为虐的奸佞小人。『小时不学好,长大了更是坏蛋』,也就成了一般民众的心目中的华歆了。

  但历史上的华歆真是这样的人吗?在正史『三国志』中,华歆却甚有清名。《三国志•华歆传》记载:华歆做高唐吏时“议论持平,语不毁人”;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爱之”。无论是在为政及私德上,华歆也不失为是一好人。

  世说新语中,除了这篇管宁割席外,还有一篇关于华歆的记载: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在这篇记载中的华歆就很不一般了。华歆一开始的迟疑,是因为他预先想到可能遇到的困境(后来果如所料),这可看出他遇事思虑周密,不莽撞行事;后来在危急之中,他能坚持原则,不肯相弃,这更显出他的信义。这样的华歆,更符合『三国志』中华歆的形象,也应该是历史上真实的华歆吧!

  再回到『管宁割席』这件事情上来。华歆见金『捉而掷去之』、见『乘轩冕过门者』『废书出看』,这两个行为虽然不太好,但也不是什么大错。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性格不同,也不能就这样一语定生死,认定华歆就怎么不好了。反倒是管宁『割席绝交』的行为,我还是觉得太绝情了。朋友相交,贵在互相扶持、体谅。对方有错,规劝一下也就得了。即使真的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慢慢疏远也就是了。这种当场『割席绝交』的行为也很不可取啊。

附录 ──《世说新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刨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甚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为了这一点罢了。既然已经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就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世界之门书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1201/18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