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外媒闹笑话:中国闭路电视台-洁篪先生

一位同事日前做英国报摘时,在《金融时报》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内赫然发现中国有一个“ 闭路电视台”。

文章由该报两位驻中国的外国记者撰写,发表于3月16日。讲的是中央电视台揭发河南双汇集团使用“瘦肉精”。 文章第五段说:“闭路电视台(the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的报道又一次引发民众对食品安全丑闻的恐慌。”

据悉,两位驻华记者原文是写CCTV(中国中央电视的英语简称),但是在伦敦总部的编辑修改文章时误解为“闭路电视”(英语缩写也是CCTV),于是将之改成“闭路电视台报道”。

尔后,《金融时报》网络版的这篇报道内已经将错误理解的’闭路电视台’改为“国营媒体”

您贵姓?

走笔至此,我不禁想起BBC前驻北京记者雷诺兹(James Reynolds)因语言文化对中国名字的一个类似误解。

2008年8月24日他在BBC英语新闻网发表了一篇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博客,把中国外长杨洁篪称为“Mr Jiechi”(洁篪先生)。

当时已经做了两年的BBC驻京记者的雷诺兹,不知道是真的搞不清中国外长的姓氏,还是想借“洁篪先生”这个叫法来轻松一下。

由于中日韩以及越南国人们都是姓氏在先,拼成英语后有些按照西方习惯把姓放在后面,但有些却根据传统放在前面,因此经常让西方人混淆。

我也经常在英美的媒体的报道中看到“锦涛主席”,“家宝总理”。

媒体不懂所报道地区的语言、文化、历史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局限了记者对被报道事物以及国家的认知。

语言文化

当然,“闭路电视”和“洁篪先生”都是特殊例子。并非所有西方驻华记者都是不懂中文的“文盲”。

比如伦敦《经济学人》杂志驻中国记者麦杰斯(James Miles)以及部分BBC驻华记者等都能讲流利的普通话。

曾经做过BBC驻北京记者的麦杰斯是2008年“3·14拉萨骚乱”期间唯一在拉萨现场的西方记者。他当时发回的报道为世界提供了有别于中国官方和西藏流亡政府的相对客观的版本。

除了像麦杰斯这样的“中国通”,很多不懂中文的西方驻华记者也发表过大量关于中国的深入报道。与此同时,英语流利的华人记者也不一定就对英美等国家有真实的认识。

作为信息传播者,媒体如果能够更多地认识和了解别国的语言文化,也许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作出报道,也可以避免再次出现“中国闭路电视台”和“洁篪先生”的乌龙。

责任编辑: 成圳锋  来源:BBC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328/19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