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为何汉族可以是蛮夷?为何国人世代守护春秋大义?

—华夏文明五千年 第八集 - 春秋大义 与 华夷之辨

节目长度:24分31秒  下载mp3(16k) | (128k)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我们这个栏目的嘉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专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话题聊,你谈到了“春秋大义”,是通过孔子的《春秋》这部史书揭示出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华夷之辨”,今天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个“ ”的意思?

文昭:好的。这个“华夷之辨”又叫“夷夏之辨”。也就是华夏和夷狄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为人立身处世一定要明白的道理,所以称作 “大义”,其他问题上认识不清可能并不那么严重;但这个“大义”如果失去了,做人就有问题了。那这个夷夏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什么地方呢?说到底就是道德伦理和它的外在表现礼乐文明。这是华夏族的文化基因,如果你失去了这个基因,就算你在血统上和祖先还有着联系,但也不再是华夏族了。

主持人:一直强调这个“春秋大义”的一直是儒家,他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个礼乐文化呢?为什么一定要守护它呢?

文昭: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夷夏之辨是人性与非人性的区分、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分。因为守护“大义”就是守护礼乐、守护礼乐就是守护人性,而人性是禀之于天,守护人性就是守护生命。这是儒家的责任,它来在世上的使命就是这个。被称作《四书》之一的《中庸》篇开篇第一句就是:“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人们从上天领受来的叫做“本性”;顺由这种本性去做事就叫做“道”;但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偏离本性、甚至被各种观念遮盖而不能发现这种本性,所以要教导人去发现本性、并且让它真正成为行为的指导,这个过程就叫做“教化”。这个说法今天的人听起来很抽象,其实人们常说的性命、性命,今天人就理解为生命,丢了性命也就是指生命的终结。但是古人那里是性命两字不可分,有这人性在、才有人的生命。

主持人:对,今天说人性好象很笼统,把人的基本生理的欲望,还有自私、嫉妒一类的心理都算成人性。那你刚才说的人性又是什么呢?

文昭:关于人性的解释一直都很复杂,其中有善的成分、有恶的成分、有不善不恶的成分。告子也说“食色、性也”。这个争论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但是《中庸》所说的“天命谓之性”,这个人性还是很明确的,就是人性中的同情心、羞耻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光明的方面,就是我们上次讲的“四端之心”。北宋的时候有个大儒叫张载,他有一句名言,说读书人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他所说的“为生民立命”,也就是确立和守护伦理的意思,所以说性命、性命,是一体不可分的。孔子以后我们把持这种思想的人叫儒家,孔子以前有”儒”的说法,但没有”儒家”的说法。这个儒家呢重视历史,记载历史的目地什么呢,就是要延续这个文化的传承。

主持人:中国又叫神洲,中华文明又被称做神传的文化。所以像你说的,强调“春秋大义”的儒家,这部分人的使命可能就是延续神传的文明,不让后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遗忘了。

文昭:所以我们看哪,中华民族她是一个历史延续性最好的民族,据说创造文字的仓颉就是黄帝的史官,而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也就是说我们民族从第一天开始就有记载历史的传统,而文字被发明出来是干嘛的呢?就是用来记载历史的。其它民族对于记载历史都没有这么重视。我们刚才所说的北宋张横渠,他说读书人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继往圣之绝学”,就是一定要把过往圣贤的可能失传的学问继承下来。这些都是与“春秋大义”有关的内容,刚才说的这些可能听众朋友听来有些复杂,简单的说,“春秋大义”就是守护我们文明的传承。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一般的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对于失败的一方就是“亡国”,跟一般老百姓没太大的关系;但是文明延续要中断了,就叫“亡天下”,那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人都有责任来保护我们的文明。我想这个解释非常准确地理解了“春秋大义”的内涵。在孔子那个时代,文明和野蛮的区分是很形象化的,也比较简单。中原各国就是“诸夏”;那些戎狄游牧部落就是“夷”,因为他们伦理规范、社会体现出的秩序感不如华夏各国明确;战争和掠夺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多的表现出冷酷和残忍。所以文明和野蛮的区别,在当时看来就是中原各国和周边游牧部落的区别。

主持人:所以这有个现实问题,因为今天我们再说“夷夏之辨”,就涉及到汉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了。说别的民族是“夷”,好象是缺乏包容与尊重。在中国被外敌入侵的时候,比如抗日战争期间,这个“春秋大义”被强调的很重,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是在当今讲究尊重包容的氛围中,提这个“夷夏之辨”会不会显得比较显隘,脱离历史潮流呢?但是你又说“春秋大义”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基因,是不能失去的,怎么对待这个矛盾?

文昭:关键在于思想的内涵,如果我们把某一个少数民族冠以“夷”,只把汉族叫做“华夏”,那当然是狭隘的。如果将伦理与人性作为判断夷夏的准则,那任何一个民族中都有“夷”有“夏”。同样是汉族的人群中,也有“夷夏”之辨。这就超出了血统和人种的狭隘区分了。其实确实是我们祖先的本意。在孔子的时代,中原各国和游牧部落在文明和野蛮的对立上是很明显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个“夷夏之辨” 确实超出了血统和种族的划分,展示了它深远的内涵。比如:在战国时期今天的蒙古高原兴起一个强大的民族叫做匈奴,和中原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最后东汉被大将军窦固彻底击败。匈奴发生了分裂,南匈奴顺归了中原,完全接受了儒家的伦理和文明,其中的贵族还被汉朝皇帝赐姓为刘。它就完全被接纳为华夏的一部分了。今天祖居内蒙、山西、河北一代的刘姓的中国人,其实祖先是匈奴。西晋以后的16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建立了一个政权,还承袭了“汉”的国号,也没有人质疑说,你是匈奴人,怎么能用汉朝的国号?一千多年前北方有个叫鲜卑的民族,曾经统一长江以北的中国,史称“北魏”;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接纳了中原地区的文明和制度,它也成了华夏族的一分子。北魏皇室本姓拓拔,后改姓元。历史上不乏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他们的血统各异、宗教思想也各不想同:有信本民族宗教的、有信佛教的。但只要做两件事:第一尊孔、第二开科取士。就表示他们接纳了中原文明的道统,中原百姓就认可它。认为它是“夏”而不是“夷”。所以后《二十四史》中,有多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魏史、金史、辽史、元史,很多的。

主持人:你刚才说如果以伦理为判定标准,有样是汉族中也有夷、有夏。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也就是说接受和实践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人,是华夏儿女。而背弃的人,尽管是汉族,也是孔子所说的“夷”,可以这样理解吗?

文昭:基本是这样,其实“中国人”也是同样的概念。中国文化传承从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到孔子,一路延续下来,核心是道德伦理。把这样的文化装到内心并且付诸实践的人是华夏儿女,也才叫“中国人”。所以古人所说的“中国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籍,而是具有这种文化和心理特征的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包容力最强的民族,李唐皇室就有西域民族的血统。五代十国里有个“后唐”,就是沙陀族所建立的,照样沿用“唐”的国号。唐玄宗年间,五品以上的五官中,所谓胡人占了一半。著名的像兵马大元帅哥舒翰是突厥人、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是高勾丽人、引发“安史之乱”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有一半契丹人血统。当时各民族的杂处,也确实引起了一些人的争论,这些胡人能做中国的官吗?当时有一个叫陈黯的进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华心》,来说明到底什么是华夷之辨。里面说:“有生于中洲,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这就是说有的人生在中土,但行为不仁不义,是有我华夏人的面孔,而内心是蛮夷;有生长在远离中土地方的人,但形为合于礼义的要求,那是有异族人的面孔,内心是我华夏子孙。”他又明确的说,“华夷者,辨在乎心”,是不看外表的, “辨心在查其趣向”。一句话总结就是说:谁是华夏儿女?不看外表,不看血统、是看内心。而分辨其心,就要看他的行为。

主持人:那可否这样说,如果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如果他的内心和行为都合于礼义,那他就是华夏儿女、就算中国人。而中国那些制造有毒食品的商人,就算他祖先世世代代都是出生在中国,他也是“夷”,不算中国人?

文昭:这个观点今天的大部分中国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很惊奇,但确实是这样。我们的祖先确确实实就是这么看问题的。唐昭宗时,又有个叫程晏的人写了一篇《内夷檄》,讲的是同一个意思,他说:“华其名,有夷其心者;夷其名,有华其心者。是知弃仁义忠信于中国者,是中国之夷矣,不待四夷之侵我也”。说得更名白了:有人顶了个华夏子孙的名字,但内心却是蛮夷;另一些人有外族人的名字,但内心却是我华夏。所以,如果有所谓的中国人抛弃了仁、义、忠、信这些品质,那就是我中国之内的蛮夷。如果这种人就在身边,又哪里用得着外敌再来入侵呢?我们中华就噎沦陷了啊!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哪里是中国?什么是中国啊?说得再明白点,如果你在加拿大有一幢三层楼的房子,一家人住在里面,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按照我们传统的伦理去生活。你这栋房子里就是中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装修得富丽堂皇,要开党代会,里面的人勾心斗角、充满了阴谋算计,那里不是中国。如果中国被这样的一群人把持着,社会充满着贪污的官员、黑心的商贩,那就是“弃仁义忠信于中国,不待四夷之侵我也”。那这样一个地方,它早已不是中国,早已沦陷了,哪里还用得着外敌入侵呢。

主持人:所以你这样一个说法和当今一些民族主义愤青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所要保卫的,照你这个说法,恰恰已不是中国了。

文昭:当然现代西方政治学它自己对国家的解释,说国家是主权、领土和人民的总和。但以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什么是“中国”有一个独特的理解,这就是我们这两集讲的“华夷之辨”、“春秋大义”。作为后人,一定要理解“春秋大义”是什么,这是我们祖辈的仁人志士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是大义。当今之960万平方公里,当权者是以马列治国,依靠的是暴力与阴谋,而且过去几十年对传统文明的传承无情的摧残,社会道德空前沦丧。这种情形,已不是上面程晏所说的“四夷之侵我”,甚至超出了顾炎武所说的“亡国”的层面,而是有“亡天下”的危险了。文明的扭曲、最本质的传承的中断,这才是最危险的。今天的华夏儿女尤其要理解 “春秋大义”,这至关重要。

主持人:就像《义勇军进行曲》里那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刻”。共产党来了,斩断了以忠孝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传承,真是让“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刻”。

谢谢文昭今天和我们分享什么是“春秋大义”、“华夷之辨”。

文昭:谢谢主持人,谢谢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1220/22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