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瑞信陶冬:入行18年 中国经济最坏时

中国公布4月通胀2.4%,尚算温和,但令陶冬非常担心的,正正是通胀问题。陶冬认为,近期大陆发生H7N9疫情,以致通胀才稍稍缓和,但当市民对吃猪肉鸡肉的信心慢慢回来,到时食品的价格便会升,通胀亦会进一步恶化。

“今天农民在拼命杀猪、杀鸡,假如到夏天这些病都不见了,饮食开始恢复,大家就会发现猪不够吃了。”他说,鸡可以在3个月至4个月内养出来,但猪至少需要16个月,“现在连母猪都杀掉,农民就要先养大母猪才行,整个养猪周期就拉长至两年多。”他续指,短期来说,大陆将出现“猪肉荒”,“大陆猪价必然会暴涨,年底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起码会因而达到4%,明年更会由4%登上5%,到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就不得不加息了。”

未来一年楼价易升难跌

除了猪价,楼价亦进一步推高通胀。陶冬认为加息不但不会影响内房表现,在未来一年房价更只会“易升难跌”。

他忆述早前在澳门跟一班大陆地产开发商作演讲,发现几乎所有高层,都兴高采烈地商讨拿甚么地来发展、如何合作等等,显示出他们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大陆房地产经济最弱一环就是开发商的现金流,现在她们的现金流明显比上一年改善,如果最弱的一环获强化之后,整个行业也会变强。”

虽然年初国务院推出“国五条”,以加强调控房地产市场,陶冬认为这只是前朝政府温家宝的政策,对未来楼市没有太大影响。“对于‘国五条’千万不要害怕,这是前总理温家宝谢幕之作,并不是新总理李克强开幕之作,自新政府上任以来,国务院开了5次会议,但‘房地产’这3个字连提也没有提过。”

总理李克强对楼市的干预不及前朝,陶冬相信新政府在未来12至个月18个月,只会作口头上干预,市场或会有短暂波动,但整体来说,房价仍然会继续上升。

前景未明内需可撑经济

他预计,在中国超高储蓄率(中国2011年为51.8%,全球平均只有19.7%)的情况之下,买房子依然是人民最稳妥的储蓄方法,因此这笔民间资金会继续推动房价上升。

最后,陶冬不忘提醒投资者,内房市场始终有风险,“大陆房地产是有泡沫的,早晚会破灭,而这个破灭会紧紧的跟大陆影子银行连在一起。”

虽然陶冬认为中国经济充满危机,前景并不明朗,但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内需仍可撑住经济。陶冬指,中央高层力推“反腐败、反浪费”后,高端消费虽有明显下降趋势,却影响不了整体内需表现,“你在任何城市现在都会发现VIP房间,空空如也,给老总买车子、珠宝的情况也不见了,但是由于民间一般消费下跌速度较慢,相信经济增长仍可稳定在6%至7%。”

出路篇打破国企垄断教育医疗现商机

目前中央运用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扩张救市,陶冬认为,虽可稳定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无法拉出持续上升的动力,因为“结构性因素造成的经济衰弱,必须靠结构上改变来解决问题”。

“自从邓小平开放改革后,大陆经济每10年就陷入泥沼一次。”陶冬以中国经济史分析:八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靠改革农村体制突破,提高生产力;九十年代初,经济再次陷入泥沼,靠的是邓小平推出经济特区,也是体制上的突破,将经济重纳增长轨道;至本世纪初,中国再度陷入泥沼,而这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样是因体制上的突破带动生产力。

故陶冬推断,今天中国最迫切就是要体制上的突破,要打破体制,就须开放服务业给民间投资,“因现时在国企垄断下,服务业效率太低。”

户籍改革推动经济突破

他批评现在大陆服务业之差,不止只是“技术上的差”,而且是“道德上的差”,“你试想想,你去大陆千万不要病,要是生病就麻烦,无病都看出一些病出来,未死都被吓死啦!有病就跟你乱治,大陆医疗业在我看来已经破产了。”他认为除了医疗,教育和文化产业等都是大有前途的服务行业。

但要发展服务业,陶冬认为户籍改革是重要一步,“开放城市户籍给农民,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所有的医疗卫生、教育及退休基金等服务,拉动农村人口的消费。”

“要推动户籍改革关键是资金,为农民开户籍,开始最少要5,000亿元,几年之后是7万亿元到13万亿元,这些钱谁来出?最终我知道就是(要)由国营企业,他们需要把分红比例提上去,但这又牵涉到利益。”

陶冬相信户籍改革、放弃独生子女政策都是突破体制的方法,其中又以开放民营投资服务业为重中之重。

影子银行规模大危机大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最早指美国的住房抵押公司,虽不是银行但从事类似银行的中介业务,正规银行在金融创新下,亦发展出在受监管体制外的资产证券化、结构衍生产品等。

现时大陆“影子银行”并无一个清晰定义,主要是指涉及借贷活动和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的业务,例如常见的高息理财产品,以及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等。

影子银行的中介媒体除正规银行外,还包括信托公司和地下钱庄等。这些交易由于并不属于银行体系,所以可避过政府监管,资源分配效率和流动性较高,这也解释到为何理财产品回报一般较定期存款高。

近年理财产品在大陆热销,更有不少港人不惜北上开户购买,赚取逾10厘的超高回报。不过,不少分析指个中风险难以估计,如去年底上海华夏银行,便爆出有代销理财产品最终无法兑付的事件。此外,市场上一些信托产品更容易出现错配现象,以短期理财产品支持长期地产项目,令产品到期后有机会造成资金链断裂问题。

“影子银行”出现,令银行更灵活发展新产品,市场更易取得融资,但规模愈泡愈大,偿债一旦出问题,随时引发金融危机,中国银监会近月亦已开口,对不良贷款表示关注。

“影子银行”在大陆发展迅速,市场也难以估计其实际规模。根据中国社科院资料,截至去年底,大陆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GDP的29%;而陶冬则估计约为24万亿元。

重点国企改革电力电讯铁路

国企改革已谈了几十年,但因牵涉一众国企高官利益,要变绝非易事。不过市场仍憧憬今年中央会推出新国企改革。中央政府为打破大陆电讯市场垄断局面,早前工信部发咨询文件,拟引入民企向三大电讯商租用网络资源,以虚拟营运商方式提供电讯服务;另有大陆媒体报道,大陆电力体制酝酿改革,将垄断多年的国家电网公司由一拆为五,引入市场竞争。早前中国铁道部被国务院整顿,成立上市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踏出改革重要一步,但由于大陆铁路的相互竞争极为复杂,市场上也不看好问题可一朝一夕解决。不过改革一旦推行,原先拥有垄断之利的企业将面临考验。

香港机遇

陶冬提到,大陆医疗及教育未来“将是大有前途的服务行业”,而这正正是香港两大优势产业,本地医生及学界认为,香港有潜力开拓大陆市场,问题只在于如何抓住当中机遇。

港医:应输入大陆病人

诊所林立的旺角中心,现时逢周六都出现轮候升降机的长长人龙,当中不乏专程来港看病的大陆人。在该处开业多年的眼科医生周伯展(见图)向记者透露,近年其诊所愈来愈多大陆病人来求诊,现约一成病人来自大陆,部份更是来自新疆内蒙古等地。

他称,早年赴港求诊的大陆个案,多数是一些在大陆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病例,近年则连一般眼科检查也会来港。“大陆人对港医始终较有信心,也不介意支付昂贵得多的医疗费用。”以眼科检查计,其诊所收费由800元起,大陆医院可能只须数十元,再加上来回交通费用,两地费用或相差数十倍。

本身是香港医学会副会长的周伯展认为,香港本地医疗体系仍有空间开拓大陆市场,“全港约有1.3万位西医,其中一半在公营医疗体系内服务九成市民,另一半私家医生则服务余下一成市民,证明私营市场应有能力开拓大陆市场。”

港医留港免人才流失

不过他强调,香港发展医疗专业的大方向,应是要从大陆输入病人,而不是让港医北上开业。“看看新加坡发展医疗产业,都是输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病人,而不是输出医生。”他解释,培训一名医生平均需要花费380万元公帑,所以应尽量让港医留港发展,避免人才流失。

他补充,医生为病人诊断时必须面对面接触,才可以了解及持续跟进病人情况,所以若港医选择北上发展,就必须移居到大陆生活。“若北上开业,每星期只上去看诊一、两天,这个方法行不通的。”加上两地医疗文化大有不同,港医要申请大陆的行医执照也非易事,故实际上甚少港医考虑北上。

本港医疗专业有一定优势,不过要抓住个中商机亦不容易,皆因近年国内一些重点医院的医疗设备已达国际级水平,更有机会追过香港,故周伯展认为,若政府希望发展本地医疗,就须把握这数年的关键时机,推出相关政策和配套,包括为大陆病人提供医疗签证、增加护士人手、私营医院手术室及?位等。

学者︰扩私立大学收生

近年不少香港院校纷纷北望神州,在大陆开设分校吸大陆生,不过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王泽基(见图)认为,港校北上并无太大优势,反而应吸纳大陆生来港就读。

“完全看不到(港校北上)有任何竞争力。清华、北大已经胜过香港的大学,大陆学生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读一间在大陆的香港分校呢?”他解释,香港院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靠近中国,又是中国境内唯一拥有自由法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但港校北上后,这优势便随即消失。

他又指,香港大专教育产业竞争力愈来愈低,一方面是本身水平下降,另一方面英、美、澳洲和加拿大等地院校都是大陆尖子的首选。

虽然如此,王泽基认为,香港教育产业尚有发展空间,皆因大陆人对教育的需求仍然非常庞大,他偶尔亦往大陆招生。

院校须改善课程质素

目前本港不接受大陆人来港读中小学,但大专课程则大受青睐,不少大陆生不惜付出高昂学费,来港修读自资硕士课程。

王泽基认为,若香港要发展教育产业,院校首先应改善课程质素,不是有钱就可以毕业。院校应将硕士课程由现时的一年制改为两年制,“读的时间长一些,教得好一些,就业率提高,便可建立品牌,吸引更多学生。”

他又建议校方提供更多资源予大陆学生,包括在学生来港前,先透过网上平台提供一些教材和语文训练,让他们做好充足准备;学生毕业后,可为他们安排就业辅导。

长远发展方面,他认为港大、中大及科大这三间研究型大学,应转为私立大学,若是如此,由于学校不涉政府资助便可自主收生,学校资金运用可更灵活。

不过大陆学生急增,衍生两地学生的中港矛盾问题,不少香港学生不满大学变得“大陆化”,王泽基对此有另一看法︰“养起一间世界一流的大学是好昂贵……赚内地人的钱来补贴香港,是最聪明的做法。”他说,大陆生所付的自资课程学费,是学校其中一个最主要收入来源,可补贴大学营运经费,所以应鼓励更多大陆生来港。

转载自《iMONEY智富杂志》。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605/31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