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火烧邱少云”官方报导中的十四大疑点

—“火烧邱少云”为什么老被质疑

作者:

大陆民众对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不符合生理学常识的质疑引发官媒口诛笔伐。官媒对质疑者扣上“诋毁邱少云”、“亵渎英雄”的大帽子。但对“邱少云”质疑的素材恰恰来自官方媒体。

署名“庐山别墅”的网友在论坛上张贴了人民网对邱少云报导中多处自相矛盾的地方,立即遭到官方的删除。本文借鉴这篇被封杀的帖文,整理出人民网等中共官媒关于“邱少云”报导中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十四个疑点。

众所周知,对于已经发生的同一件事,如果出现多种不同描述,其中只有一种描述可能是真的,其它描述必是谎言或谣言,甚至都是假的。

本文从中共官方报导中整理出十四大疑点,“火烧”之真伪由读者自己判断。

一、有多少士兵参加了潜伏?

二、邱少云面对的敌军是谁?

三、敌我力量对比如何?

四、我军主阵地距离敌军391高地多远?邱少云距敌军阵地多远?

五、燃烧弹是如何打到邱少云身边的?

六、火是从邱少云头部还是脚部开始燃烧?

七、邱少云身边有没有水沟?

八、邱少云执行什么任务?有没有带武器?

九、邱少云在火中真的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吗?

十、邱少云的遗体是战斗一结束就运回了,还是几天后找回来的?

十一、邱少云必须活活烧死潜伏部队才不会暴露吗?

十二、邱少云着火时身边有多少战友?

十三、官媒关于邱少云那些战友们的混乱报导

十四、关于邱少云一连串的疑问

人民网党史频道,又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关于邱少云报导的专题。(网站截屏)

一、有多少士兵参加了潜伏?

和邱少云一起参加潜伏的部队有多少人?中共大多数报导和史料说是500多人。也有说是3个连队,以一个连队大约150人推算,总共约450人。但邱少云所在的1排排长曾纪有,被官媒称为“与邱少云最亲密的人”,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他断定只有52人,他说他是潜伏部队的现场最高指挥官。

版本1:“1950年10月11日晚,500名战士集结在阵地前。他们就要出发了。师长亲自检查了战士们的伪装,亲自进行了战前动员。”(《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人民网党史频道,又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以下略。)

忍不住插一句,人民网这篇文章居然说是1950年!因为大部分其它文章都说是1952年,暂时当它是笔误吧。

版本2:“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攻占391高地美军前哨阵地。为保证战斗胜利,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的570多名战士奉命执行潜伏任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人民网党史频道,2010年05月04日,来源:《解放军报》。)

版本3:“为了缩短攻击距离,出奇制胜,打敌人个措手不及,上级决定在发起总攻击前一天的夜里,把主攻部队87团3营的3个连分别潜伏在敌人阵地的一侧。”

“当时,邱少云在87团3营9连1排3班,1排排长是曾纪有,广西兴安县人;3班班长锁德成,陕西人;副班长李元兴,四川营山县人。”(《还原邱少云牺牲时的壮烈场景》,王万明,人民网党史频道,2012年10月12日。)

质疑来了,这里是《文史精华》杂志作者和邱少云的战场指挥官曾纪有的对话。

版本4:“很多文章里说,当时你们有一个营500多人潜伏到敌方前沿阵上,怎么才52人?”笔者问。

“‘那是错误的,就52个,也不是潜伏到敌方前沿,而是后山腰。’曾老拿出笔,画了一张当时的地形图,‘这项任务极为秘密,不可能派那么多人去。我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师部单线直接和我联系,除了我和师部领导,谁也不知这项任务。当时师部还派了一名干部来监督我,可惜战斗一打响他就牺牲了。’”(《文史精华》2005年第5期,作者:秦兴旺、杜明礼,原题:《邱少云的排长说邱少云》。)

疑点之一:究竟有多少士兵参加了潜伏?500人?570人?3个连?还是52人?曾纪有的质疑无人搭理,无人深究。

二、邱少云面对的敌军是谁?

邱少云最后在战场上面对的敌军是谁?美军还是南朝鲜的李承晚部队?发射燃烧弹的是它,为邱少云报仇的对象是它,被歼灭的也将是它。但不幸的是,两种说法并存。

版本1:“391高地位于朝鲜平康上甘岭西面,铁原的东北,全长1000多米,山上有李承晚的伪9师一个加强连驻守。”(《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人民网党史频道,2010年05月04日,来源:《解放军报》。)

版本2:“以美帝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不甘心失败,又开始向北侵犯,占据了平康与金化之间的391高地,严重威胁着志愿军防守阵地的安全。”(《还原邱少云牺牲时的壮烈场景》,王万明,人民网党史频道,2012年10月12日。)

版本3:“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蒋廷玉,人民网党史频道,来源:《解读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391高地上的敌军不同,被歼灭的敌军相应的也就不同了。

版本1:“这次战斗,9连在兄弟连队和炮兵的密切协同配合下,仅用1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全歼李伪军一个加强连。”(《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人民网党史频道,2010年05月04日,来源:《解放军报》。)

版本2:“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蒋廷玉,人民网党史频道,来源:《解读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疑点之二:邱少云最后面对的敌军不明,战友们为他复仇歼灭的敌军不明。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发射燃烧弹烧死邱少云的敌人是谁?是美军还是南朝鲜军?堂堂的中共党史至今都没搞清楚。

三、敌我力量对比如何?

中国兵法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之一。官媒的第一种说法是,敌人只有美军或南朝鲜军一个170人的加强连,而我方是师长亲自坐镇指挥的一个团,而且有坦克、大炮群,我们的潜伏部队还有三个连队500人。官方的报导如下:

“391高地位于朝鲜平康上甘岭西面,铁原的东北,全长1000多米,山上有李承晚的伪9师一个加强连驻守。山上明碉暗堡,工事成群坚固,各种铁丝网在山冈下纵横排列,构成一道道障碍。”(《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人民网党史频道,2010年05月04日,来源:《解放军报》。)

师长张显杨坐镇指挥所,从三营抵进潜伏区的那一刻,他就一直守在电话机旁。”

“从现在开始,这五百多名战士的生命就全部摆在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指挥所里的首长们……对几个兵种的作战方案也都作了覆审。各个阵地上,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坦克兵坐进车里,手指就按在发动器上;大炮装上了炮弹,炮手们紧紧盯准各自的目标,一旦发生以外,就将迅速给潜伏部队以最有力的支援……同时,由于部队展开全线反击以来,敌人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整天惶恐万状,草木皆兵。特别是391高地的敌人,是前天晚上才换防来的,他的左右两个阵地都被我军攻占,就更加恐慌。”

“17时30分,指挥部发出了攻击的信号,我炮兵群立即喷射出复仇的火焰,将敌阵地炸成一片火海。”(《当年战友回忆邱少云牺牲经过》,师永刚,人民网党史频道。)

第二种说法是,前文中曾纪有描述的,我军只有52人秘密潜伏,即52人对敌军的一个加强连至少150人。

“‘就52个,也不是潜伏到敌方前沿,而是后山腰。’曾老拿出笔,画了一张当时的地形图,‘这项任务极为秘密,不可能派那么多人去。我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师部单线直接和我联系,除了我和师部领导,谁也不知这项任务。当时师部还派了一名干部来监督我,可惜战斗一打响他就牺牲了。’”(《文史精华》2005年第5期,作者:秦兴旺、杜明礼,原题:《邱少云的排长说邱少云》。)

疑点之三:敌我力量对比是我一个团对敌一个连,还是我一个排对敌一个连?在官方描述中,我军师长亲自坐镇,指挥几个兵种作战,至少有坦克兵,还有炮兵群;而潜伏部队有500人。敌人只有170人的加强连,这种力量对比不用潜伏都可以马上拿下高地。倒是曾纪有描述的52人秘密潜伏、与师部单线联系更为可信。但曾纪有的说法在党史资料中不是主流说法。

四、我军主阵地距离敌军391高地多远?邱少云距敌军阵地多远?

邱少云的部队主阵地离敌军391高地有多远?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版本1:“从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着3,000米宽的开阔地,是敌军的炮火封锁区。”(《还原邱少云牺牲时的壮烈场景》,王万明,人民网党史频道,2012年10月12日。)

版本2:“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着一段约1,500多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老兵口述:我亲眼目睹了邱少云的牺牲过程》,马遂群口述,石耘整理,人民网党史频道,2012年05月23日。)

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地方离敌人有多远?从500米到60米到5米都有。

版本1:“570多名战士成线网状密布在‘391’高地前的草丛中。九连潜伏哨已前出到了距敌碉堡前500余米处,战士们都竭力趁雾未散之际,将自己隐藏得更为舒服和隐蔽。”(《当年战友回忆邱少云牺牲经过》,师永刚,人民网党史频道,来源:师永刚所著《邱少云》一书。)

版本2A:“师长一声令下,潜伏部队像离弦的箭,朝敌人前沿阵地飞速前进。经过20公里的行军,晚上10点,潜伏部队到达预定地区,0点,秘密潜伏就绪。邱少云潜伏在高地东麓一条杂草丛生的土坎旁边,距离敌人工事只有60米远。”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人民网党史频道。)

版本2B:“我发现前面60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的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我们爬在地上必须一动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我的战友邱少云》,李元兴,人民网党史频道,也收录在中国小学课本。)

版本3:“我就埋伏在他身后5米的右方,看得清清楚楚。我心提到了嗓子口,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在第3排,离敌军铁丝网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就失败。”

(《文史精华》2005年第5期,作者:秦兴旺、杜明礼,原题:《邱少云的排长说邱少云》。)

疑点之四:我军主阵地离391高地是1500米还是3000米?邱少云潜伏地离敌人是500米还是60米还是5米?这些说法在党史中全部出现了。邱少云在敌人跟前只有5米与他距离敌人有500米,被发现的机率相差太大了。

五、燃烧弹是如何打到邱少云身边的?

版本1A:“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

(《感动中国人物--242.邱少云》,人民网,2009年07月18日。)

版本1B:“住在‘391高地’的敌人听到炮声,以为山下有小分队在活动,于是盲目地从南方派出直升飞机在潜伏区上空投下燃烧弹和烟雾弹。突然,一颗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

(《关于邱少云烈士英雄事迹的说明》,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王成金,2015年4月21日。)

版本2:高地上的敌人好像有了不祥的预感,随后接连向我潜伏地域打来几发燃烧弹,其中一发正好落在邱少云身旁,燃烧液点燃了他周围的荒草,也溅到他身上,燃着了他背上的伪装和衣服,顿时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人民网党史频道,2010年05月04日,来源:《解放军报》。)

疑点之五:烧死邱少云的燃烧弹是从飞机上投下来的还是高地上发射过来的?这里又出现两个说法。

六、火是从邱少云头部还是脚部开始燃烧?

邱少云身上哪里先着火?现场目击者有两种说法:1.从头烧到脚,一点一点烧过来的。2.腿上先起火。

版本1:“王指导员即把他俩找去询问。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燃烧液油溅到他的身上,是一点一点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他被烧死的经过。”

(《邱少云如何成为惊世英雄》,王富松,人民网党史频道,2009年03月23日。)

版本2A:“十一时十分左右,一颗燃烧弹在距邱少云一米处炸裂,剧烈的爆炸声响过,裂开的油液带着火星溅到了他的身上,腿上的伪装网和草立刻燃起了烈火……”

(《当年战友回忆邱少云牺牲经过》,师永刚,人民网党史频道。)

版本2B:“一颗罪恶的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公尺的草地上。刹时间,飞溅的汽油燃烧液溅到他的左腿上,腿上的伪装立刻燃起熊熊大火。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在水沟里打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人民网党史频道。)

疑点之六:令邱少云致命的火,目击者看到有从头部烧起,一点一点烧到脚;也有看到是脚上先起火。究竟是谁在撒谎?

七、邱少云身边有没有水沟?

邱少云身边有没有水沟?大多数“目击者”说有。

版本1A:“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在水沟里打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人民网党史频道。)

版本1B:“旁边二米处上就是一条流水的沟。他只要一滚,就可以活命。我那会儿也顾不上纪律了,就低声叫他的名字,他没回答,但我想他肯定听见了。”

(《当年战友回忆邱少云牺牲经过》,师永刚,人民网党史频道,伏在他身后三米处的李川虎讲述自己所目睹的。)

版本1C:“李世夫和李元兴一起证明,邱少云左面3米来处就有一小水沟,如果愿意,只需一滚就可活命。”

(《邱少云如何成为惊世英雄》,王富松,人民网党史频道,2009年03月23日。)

偏偏与邱少云“关系最密切的”排长曾纪有说没有。曾纪有对邱少云事迹的质疑最多,人民网早期也转载了《文史精华》这篇文章,但是现在已经删除了。人民网的党史频道选择性的引用了曾纪有的一些说法。

版本2:“有些文章上说邱少云身边有一条水沟,他若滚进沟里就能活命。是这样吗?”

“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半山腰,哪来水沟?就是有水沟,在那寒冬也没有水。”

(《文史精华》2005年第5期,作者:秦兴旺、杜明礼,原题:《邱少云的排长说邱少云》。)

疑点之七:邱少云身边有没有水沟成了一个争议话题。如果有,他的排长为何说没有,而且言之凿凿。如果没有,那么几个目击者为什么说有,难道他们都是编造的?

八、邱少云执行什么任务?有没有带武器?

邱少云携带的武器或者器械出现在官方的报导中,有冲锋枪、爆破筒、大钳子、还有小锹。有的是相互否定的。他执行的任务,有说是爆破任务,有说是冲锋杀敌,有说是剪除敌人的铁丝网。邱少云遗体下压着子弹袋手雷袋,还是冲锋枪,还是爆破筒?

版本1:“天明了,391高地在秋风撕开的浓雾中,清晰地显现出来……邱少云伏在土坎的后面,在集训队学到的常识使他比其他战士多了些伪装方法和舒适。他用小锹把两条腿的位置各斜出两条浅沟,这样使两腿有了些下垂,不至于因为地面的平直而使浑身不舒服。更妙的是,他还把靠近脸的地面掘出一个小坑,在坑里面垫上了厚厚一层毛巾,坑旁边是几只红辣椒和生姜。”

(《当年战友回忆邱少云牺牲经过》,师永刚,人民网党史频道。)

人民网同一篇文章《还原邱少云牺牲时的壮烈场景》前后描述都不一样:

版本2:“据曾是他的同班战友、时任9连炮排排长的郭安民介绍,391高地进攻战结束之后,指导员王明世和战友李士虎见到牺牲的邱少云的遗体,被烧得焦黑,人体已经萎缩,冲锋枪还紧靠在身旁,身体下面仍然紧护着子弹袋,以免引起爆炸。”

(《还原邱少云牺牲时的壮烈场景》,王万明,人民网党史频道,2012年10月12日。)

版本3:“据曾纪有回忆,邱少云当时携带的是一把大铁剪,任务是发起进攻时,待我方炮击延伸后,首先在前面剪开敌人的残存铁丝网形成通道,让小组的爆破手顺利冲上前去炸毁敌人的残存碉堡,消灭敌人的机枪火力点,以利部队发起冲击。”

(《还原邱少云牺牲时的壮烈场景》,王万明,人民网党史频道,2012年10月12日。)

这里“邱少云”自己说要完成“爆破任务”。

版本4:“火舌爬上了邱少云的脊背……他断断续续地对身边的小李低声说:‘看来,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你去完成吧!’说着,他竭尽全力把身下的爆破筒向小李推了过去。”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人民网党史频道。)

但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力排众议,说“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着把大钳子”。

版本5:“有一天,他听到了邱少云的事迹,这便是人民日报刊登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他的战友邱少云被授予了特等功臣的称号,作为排长的曾纪有感到很欣慰。”

“在这篇文章里,他开始注意到描述邱少云的一些误差,如说邱少云身上背着爆破筒,其实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着把大钳子,他的任务不是冲锋杀敌,而是扫除铁丝网障碍。他不知道是谁提供这些材料的,因为他与战友们已失去了联系。部队也没人知道他活了下来。”

(《文史精华》2005年第5期,作者:秦兴旺、杜明礼,原题:《邱少云的排长说邱少云》。)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502/55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