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官场 > 正文

审周永康的主法官“有些神秘”

海外党媒/6月11日,3分27秒,新闻联播,周永康

问:被告人周永康,以上宣读的判决结果你听清了吗?

答:听清了。

问:被告人周永康,你对法庭还有什么要说的?

答:我服从法庭对我的判决,我不上诉。

(此处明显有剪辑)

我认识到自己违法犯罪的事实,给党的事业造成的损失,我再次表示认罪、悔罪。

时隔一年零八个月,昔日风光无限的政法沙皇再次公开露面,已经是头发全白,身形消瘦。新闻联播镜头前的他,低头认罪,乡音未改。一审宣判结果公布后,各路舆论场域瞬间进入沸反盈天模式。包括新华网和人民网在内的绝对主流媒体,并未给这样的重磅消息辟出头条位置,而是选择了要闻区并不明显的区域,并加粗显示;门户网站则短暂出让大头区域后选择下撤,忍痛割爱如此迅速显然是官方授意之果;而在最为热闹的网络舆论场,瞠目之外还是结舌,质疑也不出意外地压倒了点赞。

先是主流场域对于反腐决心的表彰。早已预备好只欠按下发送键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按照惯例由新闻联播提前播送梗概。待到全文公布,也大抵未能脱开常规三部曲。首先是呈明正当性,消除公众对于不公开审判的揣测和质疑。“综观此案,从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到审理、宣判,整个过程都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按程序办案,贯穿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基本理念。”其次是彰显当局保持高压反腐不放松的姿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定不移地依法惩治腐败……坚持在法治的框架下惩治腐败,使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最后是以“两个决不”向潜在腐败分子喊话——决不允许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决不允许干扰宪法法律实施、干涉依法办案。套用多维新闻此前对于反腐的精妙总结,即“操刀必割”。

作为党报言论的延伸载体,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和“侠客岛”也是各司其职。前者负责梳理习近平上台至今的反腐狠话,被重点强调的一句则是“不管级别有多高,谁触犯法律都要问责,都要处理,我看天塌不下来。”后者则一改往日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单以“他,无期”起题,辅之以新华社通稿的梳理版。

其次是一众媒体在被要求谨言慎行后的投机取巧。《新京报》抢在新闻联播前刊发长文《谁来审理副国级以上官员?》,虽然通篇为点名周永康,但在此敏感时间节点发布此文,醉温之意不言自明。何况在正式行文之前,已经有了欲说还休的指引式导言:一场审判,站在被告人席上的曾是一名副国级以上官员,庭审现场会有什么不同?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办理副国级官员的案件?怎样的法官能驾驭得了这样的庭审?

话音刚落,新闻联播便以切实可感的现场视频给出了答案。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担任一审主法官的天津一中院副院长丁学君。按照陆媒此前的披露,丁学君平日里“非常低调”,在外界严重甚至“有些神秘”,而且有关他的新闻几近空白。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秘人士,却主审了周永康这起世纪大案。想必《新京报》的最后一问:办案人员前景如何?再加上毫不避讳的回答,公开给一炮而红的丁学君预定了升迁线。

而在起底周永康系列报道获得官方认可的财新网端,虽然周永康登上了头条,但内容却只是停留在转发通稿的初级阶段;至于财经网,采取了保守和破红线的两极做法,比如官网的消息下置,微信公众号《不公开大审判周永康如何一步步获得秦城监狱的永久居住权》的激流勇进。不过时隔没多久,后者即被删除。

主流场域的众口一词也好,一众媒体的苟延残喘也罢,恐怕作为局内人已经是见怪不怪。因为就在周案公布前,中宣部就接连下了三道指令:对于缅甸代表团访问中国大陆,所有媒体一律不报道;《穹顶之下》纪录片获生态奖一事,不报道;关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加大正面宣传体现人文关怀,用新华社稿,而随着声势浩大的网警队伍从后台从先前台,网络场域仅存的讨论,不管是刺激度还是数量,都已经大不如前。何况与薄熙来案从律政剧到狗血爱情剧神逆转营造的话题氛围不同,周案全封闭式的审理程序留待公众讨论的,没有实际内容,只有脑洞打开的猜测以及泡沫横飞的质疑。

猜测者主要聚焦量刑。如历史学家章立凡,“周永康仍掌不少秘密,免除死刑换取他配合。”此处的秘密,定然不是官方通报中所涉的三宗罪,而是与案发伊始流窜于坊间的政变传言以及盘踞在此案始终的权力博弈。此前据港媒披露,周永康曾与薄熙来有过一次密谈,主要内容是彻底否定前中共核心领导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报道还透露,周永康了解并掌握大量中共党和国家最高核心机密,其中包括人事机密和经济机密。其所涉“泄密”细节,可能包括周永康未经组织批准将中共十八大人事机密告知亲信,并据此另行布局自己的人事安排以及向身边人泄露经济机密以谋取巨额利益。凡此种种引爆眼球的“事件”,虽然很难公之于众,却很难彻底消声于公堂。毕竟,这是解开周案或是终结周案的关键环节。

而这一次,官方给出的一审宣判,对于坊间说法最为集中的泄露国家机密,却是蜻蜓点水——周永康在办公室将5份绝密级文件、1份机密级文件交给不应知悉上述文件内容的曹永正。“犯罪情节特别严重,但未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眼看着周永康满头白发,右派旗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选择放下“屠刀”,颇有感触地哀叹一句:“我觉得我们国家可以废除死刑了。”因为眼看着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恐怕时下的境遇比死刑更让周永康身心俱疲、万念俱灰。同样说死刑,经济学家马光远换了一种口气则全然不同味,“1.29亿!才无期!刑仍然不上大夫。快把贪腐犯罪的死刑取消了吧。”字里行间,显然失望多于同情。专栏作家徐昕则当起了甩手掌柜,“我毫无感觉,爱咋的咋的,此事与我无关。”

北京甩出免死牌,周永康配合认罪、悔罪、不上诉。期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政治妥协和灰色交易?或者更直接点,这场已经基本落幕的世纪审判,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如果中共是赢家,那么法治决心的彰显以及对于腐败分子的威慑已经盆满钵满;如果周永康是赢家,那么恐怕只剩下为家人谋取最大限度的政治宽容。当然,若单纯以妥协之后的舆论反响论,恐怕原本占据上风的中共要略逊一筹。诚如章立凡所言,权力斗争背景下的反腐败运动,形式上动了体制内大小官员的奶酪,实际上却连公布官员财产都无法兑现,足见内部的阻抗力之大。引爆周永康这样一颗重磅炸弹,或许可以起到一些震慑和清障的作用,但省部级以下的中、基层腐败很难撼动。没有标本兼治的政治体制改革,仅凭纪检部门的外科手术式的自我切割,根本无法清除腐败的温床,抓了一个周永康,还有吴永康郑永康王永康……

确实,在现有的党国体制下,周永康只是人们反思体制的一个典型素材。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中纪委也在不遗余力“讲政治、顾大局”。按照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的表述,“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针对周永康这种党棍来说,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是对于普通公务员,就不知所云。因为在今天的党国体制下,说那些贪官污吏“吃纳税人的饭,砸纳税人的锅”才更确切。

猜测者以外的质疑者,则围绕不公开审理展开。作为李庄案的辩护律师,陈有西尤其激越,而且一开始就将靶心紧紧锁定。“不公开审理,也必须开庭前三天在法院门口向社会张贴公告开庭日期。这个案程序问题太严重了。”在被网友拿国家机密挡回来之后,陈有西更是进一步从法理层面进行了细致剖析。“不公开是例外。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三类列举可不公开审理。同时涉及应公开和应不公开的案件混合怎么办?必须保障不涉密罪名的公开审判,必须开庭前三天向社会公告。司法实践中,开庭时先公开审理非密罪状,涉密时闭庭清空旁听者审理。”

同样来自法学院的吴法天则给当局的这次审判打了满分。面对周永康审判为何不公开审理的诘问,给出的回复与陈有西截然不同。“因为涉及国家机密,按照规定可不公开审理。需要说明的是公开审理需要三天公示,不公开审理没有规定。”

显然,对于周永康的审判,远远不是干瘪的法律条文可以解释清楚的。宫廷斗争的戏剧性,从一开始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公众的想象力。国家行政学院副秘书长雷强则试图道出中共转型期不得不承受的成长阵痛。“目前,我国反腐大案仍是选择性公开,距离完全公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言外之意是,不公开周永康案,并非“时”之所限,而是“势”之不对。新闻联播仅有画面的公开,虽然只是零星且遭遇剪辑的片段,总算是弥补了公众本以为自此再不得谋面周永康面的遗憾。

遗憾之外,打铁记当家人罗昌平还从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新闻联播中读出了大局观,“看今天的新闻联播,党际交流如火如荼,食品安全重中之重,国家交流囊括四海,法治建设壮士断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航天科技日新月异!”最后就差仰天长啸补一句——“呜呼壮哉!我党万岁!”  (泉野撰写)海外党媒多维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多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612/57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