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大陆图封杀爆炸消息 内外媒体均受限制

—天津爆炸50死700多伤

2015年8月13日,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Will Ripley做直播时,突然要求停止采访。(CNN视频截图)

 2015年8月13日,郑州有媒体因转载被指失实的报道,而遭到关闭一周作为惩罚。(国家互联网息办官网截图)

天津爆炸事故有大批外媒记者采访,但均遇到不同程度的阻挠。其中一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在当地一家医院前进行现场连线直播时,遭一群身份不明人士粗暴阻止。至于大陆媒体亦遇到限制,更有网络警察声称,会对造谣的网民“零容忍”。维权人士忧虑政府进一步封锁信息。(文宇晴报道)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Will Ripley)于周四早上,在一家接收伤者的医院外做直播时,突然被一拥而上的男子阻止,期间有男子要求记者停止采访。

男子:你们这些老外主观报道!不让报!骚扰!骚扰!

有网友把视频的截图放到网上,指上前指著CNN记者的其中一名男子,发现近似警察制服的肩章和胸章。而这段记者采访受阻的视频也立即在网上传开,指是官员的阻挠行为。

数个小时后,CNN在网上澄清,指记者是被死伤者的亲友打断了直播。

亦有一名台湾记者的相机记忆卡被警察抢走,还被要求下跪才能取回。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回应时说,这名警察有可能是压力太大,但他不能代表所有警察和中国政府。

社交网路新闻媒体“自曲新闻”在推特上表示,在现场采访的多家媒体记者称,采访遭到了阻扰。在采访现场,《新京报》记者林野被7名警察要求删除照片,还威胁“不删照片把你铐走”。另有在泰达医院采访的记者表示,拍照片后遭到医院保安威胁要求删除。

有网友在推特上表示,在天津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到危险品仓库按照规定应该离居民区多远,出席的官员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此时,央视随即中断了现场直播。而稍比央视播多约1分钟直播的天津卫视,未等官员正式作出回应,也取消了直播,转播电视剧。

一名在天津采访的官媒记者对本台表示,由于事故仍未查明,当局称不排除再有爆炸发生,因而已拉起警戒线,不准记者接近采访。至于在医院等有大量死伤者家属聚集的地方,他们机构的记者也暂时能正常进行采访。

对于有指是中宣部下达,要求媒体统一采用《新华社》、《人民网》、《天津北方网》三家媒体的通稿,该名记者称有听闻过,但他没有遇到。

记者说:昨天晚上到达的媒体是可以靠近的,今天到的就不可以了。今天已经把各个道路都拉起了警戒线,为了安全等各方面的原因。
记者问:现在媒体都要用通稿?是官方规定的吗?
记者回答:没有,没有,我们家媒体是没有的。听说有的可能收到了,但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除了外媒记者的采访受到阻挠外,当局也对网络进行大规模的限制。

一名女网友向记者反映,最近她已很少在网上发表言论,但只是转发了批评爆炸事故的文章也立即被删。

女网友说:就是转了一些关于批评今天爆炸的帖子,只转了1、2个,但是都被删除了。当然都是意想之中的!

就在爆炸事故发生不久,天津市公安局负责网路安全的部门在官方微博上称,广大网民请以官方报道为准,请勿传播其他版本的人员伤亡资讯。又谓天津网警巡查执法,将对造谣网民采取零容忍,依法严肃处理。

一家大陆新闻网站的值班主管在本台记者查询时透露,收到网络警察的警告,对天津爆炸事故的新闻要小心。然而该名主管及后立即婉拒了访问。

网友“秀才江湖”指出,跟以往一样,当局都会对网络进行“把关”,防止一些与官方公布不一样的事情,透过网络让更多人了解。

秀才江湖说:看到天津有个官方微博,说什么“零容忍”,说是和他们公布的数字不一样,就认为是造谣,会采取什么法律措施。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公布的。我觉得完全没必要,警方就是认为网络是个阵地,他们这个统治思想很老土。

建构自己网站发放维权信息的“中国天网人权事务中心”负责人黄琦指出,与过往相比,在发生这样重大的事故后,境外媒体都会到当地进行采访,即使当局有意刁难或阻止,但也未必能杜绝所有境外媒体的发声。

黄琦认为,当局无法加强限制外媒的采访,相反直接限制事件进一步在网络上传播,网民无法从网上获得消息,已能有效地控制舆论。

黄琦说:官方应当可以找出什么理由,限制记者前往现场。可以“保护人身安全”、“避免化学品伤害”等角度出发。天津要对压制媒体在安全的区域外采访的难度,目前还是比较大。最关键的是网络上民间拍摄的东西,或是民间评论的删除,才是目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情况。

网友纷纷批评,各国媒体都把天津的爆炸事故放到头版、头条,反观天津当地以及央视等媒体,不是播放剧集,就把不停播放官员指挥救灾等画面。

黄琦促请,当局紧贴发展进行实时通报和报道,过度隐瞒只会引来更多愤怒和批评。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814/59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