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什么叫低智商善良?

作者:

善意却未能得到善果

我想到的最能说明善意未能得到善果的例子,就拿我自己开刀好了。小学的时候,老师有一堂课教导我们要多帮父母做家务,感恩父母。因此我就回家,把我妈刚买的五颗大苦瓜都切碎了。那时还不高,要搬着凳子,用力地举着沉重的菜刀才能一下下剁下去。具体花了多久我忘记了,但是当我把五颗苦瓜都切好之后,记得自己是全身都脱力了。

沉浸在自己真是个孝顺孩子的感动中,我骄傲地迎接了下班的我妈。我妈听我说完前因后果之后,检查了一下我切的苦瓜,摸了摸我的头,跟我说:'乖女儿,切得不错,辛苦了。'

我很骄傲,继续期待着接下来的表扬。

我妈温柔地继续说到:'不过乖女儿啊,下次要记得,苦瓜的瓤是不能吃的,要切开之后先把它掏出来,再切成一片一片的。'

我一下就蔫了,再看看那山一样高的苦瓜片,我颤抖着问我妈:'那我切的这些,岂不是都不能用了?'

我妈还是很温柔地说:'没关系,我回头看看怎么弄吧,我自己煮来吃。我的乖女儿真懂事,都主动会帮妈妈做家务了,妈妈很感动。不过呢,有好的目的,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咱们需要多学一些知识再去做好事啊。'

以上的小故事是我关于善意未必得到善果的的最初教育。也很感谢我妈,让我在想做好事的时候,多去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又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得到想要的善意的目的。

但是就我观察,很多人不是这样的。

我有见过三四十岁的大人,做错了事,梗着脖子不承认,证据道理都摆在他面前,他依旧不吭声,半晌,憋出一句:“那我也是出于好意”。言下之意,既然我出于好意,你们就该原谅我。

举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例子,20+的人可能都有被父母催婚的经验。父母固然是出于善意,但是,他们未必真的了解我们的个性,我们的追求,和我们的环境。父母固然是希望儿女过得幸福,但是他们一味的催婚,反而会让儿女感受到压力,甚至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草草结婚,这中间,固然有嫁娶得益生活幸福的,但更多的,是不断后悔的。

不恰当地说,我以为这是一种只求好意而不求好结果的善良。

工作中不也有这样的例子,过于热情的办公室大姐,每天拉着你聊天,最后让你无法安心完成工作任务。这种人最让人恼怒的地方,不只在于他们实际上造成了你的不便和不爽,更是在于他们基于“善意”的理由,因此,你没有办法怪责他们。

比较一下,你在路上跟一个人吵了一架,可能都没有这么憋屈,因为你会觉得“那人一定是傻X”。但面对这种充满善意的人,你一方面因为他们满怀善意而不能在道德上指责他们;一方面,却又要咽下他们的这种“善意”给你带来的苦果;而更糟糕的是,你甚至难以向他们本人或者不熟悉的朋友吐槽:因为,人家可是出于一片好心啊,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呢?你是不是白眼狼啊?你分不分的清是非好歹啊?

上面的加粗字体,就是舆论对于这类行为的主流看法,即,虽然得不到善果,但是人家是好意,你不能指责人家。这种即是“低智商善良”。

说真的,我觉得我小学时就明白的“善意不一定会得到善果,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的这个道理,我发现有些人活了几十年,也都明白不过来。

是因为蠢?我不相信,我更相信是因为舆论的宽容,因为无论做了多少次蠢事,很多舆论还是会说“那他是出于好意”。甚至歌颂这种好意。既然会得到鼓励,这种行为当然会不断持续下去。不会说话也好,不会思考也好,其本质,我认为都是这种“只要有善意”就好了的价值观。

小学生第一次下厨房,切坏了苦瓜,情有可原。我不明白的是,为何有人可以活了几十岁,还是可以相同的姿态,和相同的借口,满足于以“善意”把事情搞砸,然后仍旧期待别人的肯定和鼓励“你可真是个好人”?

事实上,这些善意的背后,是一种自我达成。即,想要完成一种我是个善良的人的自我认同。这种善良的出发点是自己,终点也是自己。

于我个人而言,那些造成相反结果“低智商善意”其危害性不亚于做一件坏事。

责任编辑: 宋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904/60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