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会观察 > 正文

上海婚恋市场:男性拒付茶费 每周仍约十几个姑娘

单身,一种新的“正常”

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第四次单身潮来袭……岁末年初,国家民政局的一组数据,在舆论的渲染下,又制造出新一波单身恐慌。

回顾2015年的网络热词,诸如“我们”、“全面二孩”、“人丑就要多读书”、“颜值”……无论是秀恩爱的,还是催二胎的,都让30左右“缺爱”的我们无比忧伤,然后幡然醒悟:原来,在婚姻赛场上,财富和美貌是硬通货,门当户对才会幸福。

爱情如房价般高企,婚姻风险不输股票,在这出时代的单身剧中,不少大龄男女对婚姻也抱着争抢资源的心态,在用妥协躲过了逼婚的喧嚣之后,才刚刚意识到奔向悲剧的征兆。是的,我们突然发现,“80后离婚潮”裹挟在“第四次单身潮”里汹涌而来,特别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很多人的生活增加了新的选项:单人房,双人床;亚婚姻,伪单身;一结婚,便离婚……文化上的容忍,经济上的可能,使得饱蘸时代光影的中国“熟年”单身群落日益壮大,并在公众的视野里由另类变为正常。

一个人炒基金养老、买小户型公寓、在堵塞的马路上开着小排量汽车……年轻人崇尚生活“简约主义”,把7-11当餐厅、家务被尽量精简、独自去旅行,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单人的自我享乐模式”正式开启。

台湾早有“熟男熟女”的说法,比如“熟女”,就是指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她们经历了台湾从贫穷到富裕的过程,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条件不错,却一直单身,很懂得享受生活,在自己身上舍得花钱。

如今整个大陆的“单身革命”浓缩了这个过程,几年前大龄单身们还忧心忡忡,而眼下从容单身的“熟男熟女”们已经越来越放松,越来越享受。在上海,“单身女性住宅”的概念正在产生,单身女性成为购房主力军;车商也开始打起“熟女”牌,更有自主性、更时尚的单身客户成为消费汽车文化的一部分。“熟年单身”造就了一批产业,包括相亲俱乐部、婚介所、单身女子会馆,时尚单身开始成为奢侈杂志的招牌话题。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在他的《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种两极分化的单身趋势:“因贫富分化,中国单身现在出现了剧烈的分层,高层单身出于主动选择,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底层单身则主要是迫于物质和身份限制,比如疾病、贫穷,这是永远沉淀在社会底部的现象。”

是的,越来越多的单身白领主动选择“单独”,但他们并不“孤独”。就像孤独的美食家未见得一定感到孤独。若此生没有遇到真爱,一个人优雅地老去,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单身意味着多元,多元意味着进步。未来社会一定是更加多元的,人们将重新思考亲密关系,按照个人的性格、需求、理解、理想重新决定自己的生活。

那么,2016,欢迎来到无害的单身时代吧。

分析

2015申城单身报告

单身潮是种商业暗示?

第四次单身潮始于哪一年,无法考究,在网上一搜,发现早在五六年前,第四次单身潮的概念已经有了。其实,所谓的单身经济,才是商家和媒体最关注的单身现象。

几个数字送给单身男女们感受一下:1、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2、中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为2013年的14.6%;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岁及以上女性有2.47%未婚,比十年前增加近两倍。

媒体把国家民政局去年底发布的这组数据,打上“第四次单身潮来袭”的标签。

新中国有过四次单身潮,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离婚潮波及全国。第二次是在文革后,大批知青返城后,大龄未婚青年涌现,尤其是女青年,她们下乡后无法接受当地男性。90年代前后,自由思潮在青年中爆发,“感情破裂”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离婚率剧增,第三次单身潮来袭。

“单身潮”并不是我国的独特现象,事实上,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单身潮”带来的影响。在法国,每三户人家就有一户是单身;德国柏林的独身人口达到54%;日本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男性比例将增至30%,而女性则增至23%;韩国也于不久前宣布进入“单身全盛时代”……

在上海,单身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结婚费用太高,房、车成本太大,单身白领不愿婚后生活将就;主动奔单者明显增加,不少都市女性主动选择单身,对传统婚姻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反思,独立的经济能力让大部分女性不再依靠男人,婚姻不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而是一件可以选择和等待的事情;部分“80后”独一代的自我意识过强,只看到婚姻的付出,看不到收获,因此觉得结婚不划算。他们认为单身能够让自己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愿意更多地“投资”自己,寻求个人自由。

多年前的日本,著名趋势大师大前研一早就提出了“一人经济学”,认为青年单身男女、中年失婚族,及白发独身族正渐渐变成社会主流,这个概念催生了一系列商机,成为商家开采的新金矿。比如:商店中的产品包装由家庭装变成独立小包、便利商店成为都市人的快捷冰箱、旅行社推出单身旅游计划、一人座的餐厅开始流行、地产商推出精致小户型等等。

今天,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晒“一人食”、“简约生活”的照片,也是这种新消费趋势的体现。因此,各界鼓吹的单身潮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商业暗示。

上海人更相信“门当户对”

在上海,靠父母能拼得出几百万婚房的男人,如果自身学历、能力还行的话,大多在二十六七岁,就早早“婚”了。他们往往在大学就订好终身,而另一半,家境也都般配。事实上,这么多年,笔者身边鲜有灰姑娘的故事。只有一个例外,结婚时是门当户对的,后来一方发迹,目前和和美美。

经常看到大学生千奇百怪的表白方式,最直接的是送上一大捧玫瑰,搞得大点的是,整栋宿舍进行灯光控制,画出一个心形之类的图案,还有步行千里去提亲的。我只能说,不少女人(或者丈母娘)看重的不是这些虚头虚脑的东西,而是实力:你的实力,或者你家的实力,其他都是浮云。

“像我们这一代80、90后,走入社会后,直接摸到了一手烂牌:工资不够用,物价高,房价高,存不下钱,婚姻就是个奢侈品。毕业后,绝大部分干的是跑腿动嘴的工作,很难有技术积累。现在吃青春饭,没有家庭负担,谈个恋爱,喝喝小酒,群租侃大山,5年很快就过去了。再往后,买房没钱,工作无前途,转行没技术,经验无积累,很快就会愤青,然后啃老,自然而然就剩下了。”在某民企做销售的29岁小伙阿伟苦恼道,因为买不起婚房,女友离开了他,一气之下,他用首付的钱买了部车,这下成家更难了。

是的,笔者周边100%的婚嫁都是门当户对的。权贵联姻,高官儿对上市公司董事长女,高官女对民企富二代,上海大专男对外地本科女,拆迁户内搭,外地美女对上海两套房,上海“弄堂公主”对外地凤凰男。

最新例子是一朋友,儿子在某民营航空公司做机长,年薪好几十万,他自己早年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囤了几套房,算是底子很厚的中产吧。最近儿子谈了个朋友,姑娘家里是做生意的,全身名牌,吃个下午茶就要好几百的那种。儿子觉得压力很大,谈不下去了。老爸则不声不响地卖了福州路的一套老公寓,花了上千万给儿子置换了套市中心小三室当婚房。这对是否能顺利走下去,还未可知,却再次印证:上海人门当户对的基因是深入骨髓的。

有婚介所的情感咨询师表示,在婚姻赛场上,财富和美貌是硬通货,而诸如学历等,只算是加分项。

万人相亲会渐冷场

2015年,上海的万人相亲会办到了第七届,但是规模却越来越小,盛况难现。这类公益相亲活动往往成为家长的摸底会,也成了各个婚恋中介的走秀场。可以预见,未来,动辄万人的相亲会将式微,50人左右的联谊交友会更讨巧。

“我们婚介所这次还剩很多免票没人来领,人气一年不如一年了。”沪上某著名婚介所负责人无奈道。在去年10月底举办的第七届上海婚博会上,领行情的父母甚至多于单身赴会的年轻人,逐渐冷场的大型相亲会预示着,靠场面博人气的大规模公益相亲活动,不吃香了,人数少而精、男女精确配对、互动性更强的小众联谊交友派对或许更有市场。

看到这一趋势,万人相亲会的主办方去年也开始改变策略,原本一年春秋两场的万人相亲会,去年春天,化整为零,改成了一系列专题小型交友会,分多场举行,包括浦江游轮主题相亲会、白领主题相亲会、家长聊天会等。

有业内人士分析,万人相亲会、社区大型交友联谊会等等,很多都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群团“埋单”,但是免费大餐并不好吃,真正搞好活动,必须有人兜托并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如果仅止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不管结果,就成了“给领导一个积极回应,给社会一个认真交待,给年终一个漂亮成绩”的“秀场”。

业内认为,50人左右的小型交友会,由于男女资料事先经过筛选,针对性更强,更易于深入了解,效果更好。此外,熟人介绍,加入以兴趣为前提的各类俱乐部等方式,也是“脱单”比较靠谱的路径。

免费“白发相亲”显疲态

曾经热闹的家长免费咨询会,逐渐显出疲态。不少参加过免费家长会的上海老人感到焦虑:1973年到1980年出生的男生都去哪儿了?他们发现,男少女多,经常碰头的就是那几张老面孔,失望多次之后,有的索性不再来轧闹猛了。这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的研究数据相符:在上海,“白发相亲角”的成功率尚不足1%。

近一年来,徐阿姨经常在各婚介所的免费家长会上疲于赶场,她感慨道,如果是亲友介绍,双方的年龄、相貌、收入有些差距,好像都不是问题。但一到了父母免费咨询会,每个家长都特别计较家境、学历、身高等条件,感觉就像一个商品市场。而且经常是现场父母谈得好好的,也交换了电话,但过了很久男方也不主动联系,最后不了了之。

在某婚介所组织的父母免费咨询会上,58岁的刘阿姨说,连着4年的每个双休日,她都坚持在人民公园“相亲角”为女儿举牌、蹲点。几乎跑遍了上海滩上有名气的婚介所,最后花了2万多块钱,她为女儿入了这家的会员。

“不能让女儿知道我来这儿报名。如果真能找到合适的,打算告诉女儿是同事介绍的。”她记得,女儿大学时身边不乏追求者,因为都是外地人,被她一一阻止了。工作后女儿找过一个年龄比她小三岁的男友,同样被她拆散,如今她总觉得像欠了女儿什么。

很多中国父母和刘阿姨一样,对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孩子没成家,就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会焦虑,进而自责。但同时,绝大多数父母更关注外在条件之类的硬件,格外注重门当户对或者希望通过婚姻向上级阶层流动。

子女反对,成功率低,父母为什么还趋之若鹜?“效率原则不能解释这个悖论。事实上,独特的情感逻辑才是理解‘白发相亲’的关键。”孙沛东认为,下乡导致知青一代的恋爱与婚姻生活被延后,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婚姻有着非同寻常的急切与焦虑;因为存在生存、成才和养老等风险,独生子女与其父母毫无选择地被“绑缚”在协同择偶这架战车上;不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造成他们对自己及子女的未来生活充满担忧,力图在婚姻市场上寻求“上迁婚”的可能,获取更加可靠且有保障的人生保险。

零会费相亲男的钱规则

这已经成为上海婚恋市场的钱规则,一些经常游走于各大婚介所的优质单身男,深谙免费交友的门道。因为男少女多,不少婚介所为了照顾旗下大量渴望配对的大龄姑娘,不得不免费招揽未婚男士。而这些男人也渐渐学会了逢场作戏,而且相信,更好的姑娘永远在下一个。

就在刘阿姨付了2万元,代女儿加入某婚介所会籍时,陈阿姨也为35岁的儿子登记了会员资料,不同的是,陈阿姨没有花一分钱就轻松入了会。

笔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婚介所里,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不是婚托,是真正的单身“贵族”;他们不付一毛钱的会费就被奉为上宾,甚至在婚介所约会时,连十几块的茶水费都拒付,但是照样可以每周免费和几个甚至十几个姑娘甜蜜约会。

一位业内人士诉苦道,一般婚介所男女会员的比例在三七开,阴盛阳衰,男人绝对不够用。为了吸引综合条件不错的男会员,给他们开出的会费比动辄花几万块年费的女会员少很多,通常只付几千块一年意思意思。为了拉拢更多优质男,部分婚介所甚至开出免费入会的条件。渐渐的,零会费相亲男越来越多,成了行业公开的秘密。

“不过,免费入会的男士,不能主动看女会员的资料,只能被动等待女方的约见。”某资深红娘透露。于是在这些婚介所的约会室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男人一个周末,从早到晚,可以赶场式地被安排约会四五个姑娘,而这种车轮式相亲,也让这些婚介所的男子更有优越感,他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享受着免费“翻牌”的乐趣。

当然,一些精明的婚介所也利用手上的这些优质牌,玩起了相亲游戏。她们往往会按女会员的条件,从低到高,安排她们与零会费相亲男约会,尽量用足资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把条件最好的女会员推出去。

“婚介所的诱惑确实很大,一些好男人会被带坏,阅女无数后,眼光越来越高。不过也有个别淳朴厚道的男士,见到中意的姑娘,就‘中途下车’,走入婚姻殿堂。”上述红娘坦言。

从闪婚闪离到精神单身

部分80后“闪婚+闪离”那种游戏婚姻的态度,无疑增加了中国的单身人口。当“网络”和“经济”成为婚姻的两大“杀手”时,更多已婚人士存在“单身心态”—周末婚姻、法式婚姻(分房而睡)、伪单身、亚婚姻、试离婚、隐婚……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婚姻的拥有者,也是精神上的单身者。不妨认为,他们也是爱情的投机主义者。

“闪婚闪离”的80后,成为日渐壮大的中国单身人口的生力军。在上海的不少婚介所,离婚无孩、领证未办等打上“离异”标签的“二手”男女,越来越多,“三年之痒”已经取代了“七年之痒”。同时,中年离婚率也逐渐上升,比如为买房弄假成真离婚的,或者为孩子前途隐忍多年、高考后分手的,最近两年,每年的暑假成为离婚小高潮,多年夫妻貌合神离,一旦孩子高考结束,终于分道扬镳。

上海民政局的一份报告指出:性格不合、经济困难、婚外情、家庭争端、性生活不和谐,以及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持不同观点,是导致夫妇离婚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恩格斯的名言经常被简化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更多40岁以上的中产者当年结婚时,没遇到这个好分好合的自由时代,在对闪婚闪离的“80后”身上进行着想象和教育时,他们亦无法保证自己的心灵不会出轨。

互联网+找对象成趋势?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缺乏的不是钱和技术,也不是用户,而是行业规则和行业自律。佳缘“闪婚”百合,似乎预示着网络交友寡头垄断时代即将来临,不过,对喜欢便捷交友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这两位“婚后”的现实生活能否幸福,他们希望网络相亲带来更优的服务、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成功率。

2015年末,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在争斗数年后终于“嫁”给了对方。如同赶集和58、携程和去哪儿、美团和大众点评一样,在“在线红娘”这一领域,2003年成立的世纪佳缘和2005年成立的百合网也从相杀到相爱。

经济实惠、省时省力、低门槛、资源广的婚恋网站,已经成为当代人寻找伴侣的新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二季度,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PC端活跃用户数为2157万人,移动端活跃人数达1157万人。市场强劲,婚恋网站遍地开花也就不足为怪。

但是,婚恋网站的生意却一年不如一年红火,陌陌、Linkin、Line等社交网站的崛起,让传统的互联网婚恋交友网站面临很大挑战。百合网CEO田范江曾说过:“如今是一个用打车软件就能交友的时代,对行业变革提出新的要求。”

婚恋网站用户重叠,服务同质,收入不易出现累加效应,诚信问题等等都是一时间无法改变的痛点。“目前行业的普遍做法还是服务海量用户,以低价格的入门级的C2C匹配服务为主,其实更应挖掘高品质客户的高端定制需求。”业内建议道。

“上了茫茫网海,才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短短半年我就上当六次,在百合网举报了N个男骗子—离异装未婚的,海归自我感觉良好的,外地人想入上海户口的,本地抠门男等等。这网站上到底活跃着多少个靠剩女吃饭的猥琐男?”30岁的张小姐抱怨说。

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丰富、方便了交友,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并没有因此而走得更近。有业内人士直言,相亲交友最终要从线上走到线下,而传统的方式,往往最接地气。

责任编辑: 林亿  来源:东方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103/67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