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陈毅经汪东兴指点整人有非凡表现

毛泽东要整饶漱石,得有帮手,他首先便想到与之有过节的陈毅。但他1953年12月7日夜召见陈毅,询问饶漱石的情况时,陈毅竟噤若寒蝉,只敢说饶漱石的优点,令毛泽东十分失望。后来,陈毅经汪东兴的指点,才兴冲冲重新返回去,开始揭发饶漱石。尝到甜头后,陈毅有所心得,以后便在历次运动中紧跟毛泽东。毛泽东的矛头指向谁的时候,便挺身而出,多有“不俗”的表现。本文摘自2011年12月29日张雄文博客,原题为《说说陈毅的另一面》。

1956年10月,张闻天、毛泽东、宋庆龄周恩来、陈毅(从左至右)在北京中南海(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前几日发篇文章,稍稍概括了下《无冕元帅》第三章“毛泽东为何授予粟裕战役指挥权”的内容,自信是站在客观立场上,以原始电文为依据,尽可能让事实说话,无所谓刻意褒贬。

如果说损害了某些人心中“偶像”的“光辉形象”,也并不能怪责于后人的我,而是“偶像”本身的作为造成的,或者如佛家所说,是他本人种的因,自然得到这样的果。

那么,是否可以避而不谈,或者曲笔为之呢?这当然未尝不可,古来即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诸多成王败寇的历史结论即由此而来。

但我觉得这又是对其他历史人物的不公正。陈毅明明是屡战屡败,三番五次检讨,自己也承认“最善于打败仗”,毛泽东才不得不让粟裕主管华东战区作战,并因此影响到1958年陈毅狠批粟裕的个人主义。

后人如果却只说粟裕主管作战,是文武全才、百战百胜的陈毅豁达大度,器重粟裕而主动授权给他的,甚或干脆说华东野战军战绩是陈毅运兵如神的结果,这对粟裕乃至与之同道的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前辈公平吗?

不只如此,这对同为野战军司令员的彭德怀林彪刘伯承也不公平。如果陈毅这个司令员基本不管打仗,做“甩手掌柜”,就叫“豁达大度”,那么彭德怀、林彪、刘伯承三人管打仗,有些甚至副司令员的岗位都不设,岂非“小肚鸡肠”,不“豁达大度呢?

文章发上来后,读者留言颇多,或拍手称快,或跺脚骂娘。这自然是在预料之中。古人所谓隔代修史,大概才可免此。

陈毅其人,80年代左右盛名显赫,家喻户晓,成为中共不可多得的完人。我20岁前十分钦佩,狂热程度绝不输于某些文史欠缺,却极力粉饰“才资文武此全才”元帅形象的粉丝们。

当年上大学,首次远离父母之邦,行李中只带了一本高一时买的《江南陈毅》,意图籍此壮行色,将来也成为一个“经天纬地谓之文,安邦定国谓之武”的人物。

但很快发觉自己的上当,陈毅的“文”先不论,那些闻名遐迩的“武”,原来几乎竟全是粟裕的智慧与汗水!不只如此,谦恭自抑、成大功而不享其名的粟裕后来还竟以此获罪,成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终身不得摘其帽,郁郁而终。

中国自古又有同情弱者,好打抱不平的传统,湖南人则更甚。由此,我偏好“揭皮”,以快意真相为能事,再无所谓的这个“家”那个“家”为念。

陈毅的后人陈小鲁,我见过两次,一次还在酒席上。最近一次近距离了解他,是在北京雨儿胡同。见到他的房间贴了陈毅的照片,我稍稍有些感动,毕竟父子情深,虽然其实是粟裕的家。

他给我的印象是忠厚。但我没想过因他的忠厚而刻意去掩盖某些历史。萧克将军说,事实是最大的权威。也只有这样的权威,才有可能“藏诸名山,传诸后世”。

至于些许时人善意或者恶意的闲话,尽可当作耳边风,一笑置之而已。

凡事都有两面性,人性也大多有弱点,有其阳光面与阴暗面(但也不怕排除有几臻化境的圣人)。对于历史人物,给大众的印象如何,并不在其两面本身的大小,而在话语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而这些人又需要其哪一面。这便是历史上众多“好人”与“坏人”的由来。

曾与搭档饶漱石长期斗法,“二十余年是与非”的陈毅是十分幸运的。1978年后,因党内运动频繁,弄得“好人”已不多的现实,新的核心需要几个襟怀坦白、正直豪爽的人物重塑形象,以弘扬正气,安定人心,与新核心关系素来不错的陈毅与贺龙便在十个元帅里脱颖而出。

这个印象便一直留存至今,科学界谓之“应刻效应”。

无庸赘言,陈毅当然有可称道的一面,特别是南方游击战三年虽然不似宣传口径里的起了八省健儿领导作用,但能顽强挺过来,不曾效法张国焘之类,实在不容易。

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是,他也并非想象中的光明磊落,或者豁达大度。

1972年陈毅去世后,毛泽东说了句“陈毅是个好同志”,其实并非是他对陈毅的唯一看法。革命初创之时,他委婉但不客气地说陈毅是八面美人。

毛泽东陈毅初次见面是在1928年4月,当时两人相见甚欢。毛泽东表示: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但陈毅似乎没有领会毛泽东“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言外之意,不久竟毫不客气地将毛泽东赶下了台。

1929年6月红四军七大前后,红四军军政最高首长朱德与毛泽东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发生争论,焦点是红四军内是否设立前委。

陈毅则持骑墙态度,给他们各打五十大板。不过,毛泽东似乎更“惨”一点,被陈毅加了个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

毛泽东被迫“下野”,郁闷地离开红四军,到蛟洋去养病。其红四军前委书记一职,落到了陈毅头上。

陈毅一不小心得了个“一把手”的位子,却发现并不好坐,而且遭到中共中央周恩来的批评。周恩来的意见是,要求红四军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陈毅只得屡次三番请毛泽东回来。

你陈毅干不好就想起我了?毛泽东当然有脾气,不肯随随便便罢休,他写信给陈毅,挖苦说:“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此为陈毅视作眼中钉,陈毅让我作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我不能回来。”(此信存于中央革命军事博物馆)

好在陈毅的舵转得很诚恳,又有中央的指示信,毛泽东出了一口恶气后,总算重新出山了。

但陈毅大概再也不曾到过毛泽东心底可以真正“遇事相商”的人物里去了(林彪这时候便成为毛泽东的患难知己)。

不久,陈毅被毛泽东凉在一边,离开了主力红四军,很快又到了江西地方军区,主抓“扩红”工作去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陈毅虽然曾与朱德、毛泽东并列,“在一个锅里吃饭”,但其实朱德、毛泽东也只是一方诸侯,上面还有不少“婆婆”,乃至最高当局中共中央;红军也不只这一家,别无分店。譬如吴光洁、戴克敏1927年11月即领导了湖北黄(安)麻(城)起义,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后来壮大为红四方面军;方志敏1928年1月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等。

因此,某些认为陈毅与朱毛共事,甚至“取代”过毛泽东即“资历”老、“威望”高的观点很值得商榷(从1946年山东黎玉、张云逸、许世友、王建安,华中张鼎丞、邓子恢、曾山不大买账可见端倪),他们多半将毛泽东后来在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的地位前移,以此衬托陈毅的“光辉”。否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候的班长资历更老,竟曾是他的“上级”。

从毛泽东东山再起后,陈毅便靠边站的历史看,他“八面美人”的阴影,好几年不曾走出毛泽东的心间。

陈毅重入毛泽东的法眼,应该是皖南事变前后。此前,陈毅与粟裕在苏南、江北发展新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的确功不可没,尽管主要不在军事上。因此,毛泽东在刘少奇建议下,让陈毅出任新四军代军长,使其获得了一个重要履历,也就是资历。

不久,新四军军部便发生了扑朔迷离的黄花塘事件。这一事件,1944年毛泽东明显偏袒饶漱石,不但调陈毅到延安整风,还不听陈毅任何辩解,说:“旧事不要提了,他也是(指饶漱石)也是少奇推荐的,少奇说他组织思想强。”

10年后斗转星移,毛泽东将结论改为:“饶漱石是捣鬼,不仅是给你捣鬼,也是给我捣鬼”。

多年后,东山再起,曾在“高饶事件”中直接受惠的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后来的结论,说:“黄花塘事件是饶漱石利用毛主席和中央的信任,欺骗了刘少奇同志,有预谋的整陈毅同志,是新四军史上的冤假错案。”

但失去话语权的饶漱石并未心服,其他参与其事的人员也有看法。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晚年就说:“(黄花塘事件)现在说不得,以后要看看再说。”因此,饶漱石所有高压下的检讨以及罪名显然都可疑。

彭德怀曾在《自述》里对自己承认所加罪名时说:“在会议发展过程中,我采取了要什么说什么的态度,我就是持这种态度,赶回北京来作检讨的。对自己的错误,作了一些不合事实的夸大检讨。”

粟裕被批判时,也是让妻子将所有罪名揽下来才“过关”。

如果彭德怀、粟裕后来不曾平反,那么头上的罪名也就铁板钉钉了。饶漱石的情形可想而知。

毛泽东要整饶漱石,得有帮手,他首先便想到与之有过节的陈毅。

但他1953年12月7日夜召见陈毅,询问饶漱石的情况时,陈毅竟噤若寒蝉,只敢说饶漱石的优点,令毛泽东十分失望。

后来,陈毅经汪东兴的指点,才兴冲冲重新返回去,开始揭发饶漱石。

尝到甜头后,陈毅有所心得,以后便在历次运动中紧跟毛泽东。毛泽东的矛头指向谁的时候,便挺身而出,多有“不俗”的表现。

1955年3月,陈毅借饶漱石当年提出过“以粟代陈”,在全国会议期间将粟裕往饶漱石身上靠;几天后,又专门主持召开华东同志座谈会,对粟裕进行“批评帮助”。

但刘伯承帮粟裕说了公道话,毛泽东也并不想连粟裕一锅端,保了粟裕。(此事将有专门文章阐述,但目前知情人说不能透露,只能就此提一下)

三年后的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后,陈毅又借彭德怀、聂荣臻对粟裕的不满,送给粟裕一顶“阴”的帽子,推波助澜。以后更是作长篇发言,大批粟裕的“个人主义”,赢得了彭德怀的好感。

责任编辑: 刘诗雨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505/73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