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大屠杀!人民币惊魂央行暴怒揪内鬼

6月30日,人民币再遭一轮惊险行情。当日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中国央行愿意今年让人民币贬值至6.8的水平。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急剧暴跌400点,跌至6.70上方。

当日晚间,央行有关负责人辟谣,表示中国无意通过汇率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中国经济基本面决定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基础。少数媒体发布的是不实消息,在关键时点误导舆论。

中国央行对这种违背新闻职业操守、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严厉谴责,并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离岸人民币随后收复失地,截至当晚18时,离岸人民币报6.6599。

全球格局重塑人民币怎么办?

从今年4月中下旬6.45—6.47,到6月底6.65—6.67,两个月人民币兑美元贬值3%。有分析认为,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下,中国央行正试图让人民币顺势贬值,不过依然会维持汇率基本稳定,并在短期内加强资本管制,直到人民币双向波动和资本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6月30日,据陆媒报道称,上海外管局召集部分中资银行开会,要求对于合伙企业办理跨境投资项目,资金来源追溯为个人出资的,叫停办理购汇。

对于跨境投资项目金额超过等值5000万美元的项目,项目或企业负责人需事前到上海外管局进行约谈;合伙企业资金来源非个人出资的,金额超过等值500万美元的,有关负责人需到上海外管局面谈。这说明中国正加大资本管控力度,缓解资本外流对外汇储备的损耗。

毫无疑问,英国退欧、全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美元资产备受青睐,这些对人民币构成贬值压力。但深入本质看,随着英国退欧以及欧盟内部裂变,美国制造业复苏和特朗普崛起,新兴经济体普遍疲软,处于去杠杆去泡沫阶段,标志着一场逆全球化时代正悄然开启。

6月30日离岸人民币再遭暴跌

在这个时代格局中,美国不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资本的净输出者,而将转变成资本的输入者,全球市场的竞争者,这意味着全球未来市场将更加拥挤,也宣告美国印钞消费时代终结。各国只能充分发挥创新优势,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来扩展生存空间,并赢得全球资本青睐。对于大国来说,如果不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经济长期停滞乃至深度衰退,将是大概率事件。

中庸战略、中国楼市与人民币

汇率是一国经济状况的集中体现,反应市场整体预期。2015下半年以来,为维系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央行已经做出最大努力,但经济基本面不改善,市场悲观情绪很难得到有效抑制,这只有依托控通胀、挤泡沫、促民生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需要政府出台切实的惠民政策,才能最大程度提振市场信心,进而缓解资本外流的步伐。

然而,结合现实环境看,中国正在控通胀、保泡沫、稳汇率、促增长间寻求紧平衡。既希望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来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试图稳定房地产价格,防止深度滑坡触发金融风险,同时以房地产加杠杆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并且,又担心通胀和资产泡沫迅猛蔓延,对人民币构成巨大贬值压力,频频通过舆论引导和微调,以图为市场降温。

这种多方调和的“中庸”举措,让市场各方看不到纵深改革的决心,相反,受短期利益诉求支配,央企国企、商业银行、社会游资等,纷纷将目光锁定在房地产市场。在他们看来,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后屏障,也是实体经济萧条环境下,最后套利增值的平台。

6月29日,上海再出地王,央企中粮集团以35,700元/平的天价(1人民币折合约0.1503美元),摘得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地块。而新场二手房均价为18,000元/平米,新房价格24,000元/平米,这也意味着这块地的楼板价是周边二手房价格的两倍,是新房的1.5倍。可拿疯狂二字来形容。

另据中共官方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70座大中型城市房价上涨6.9%,较4月份的6.2%出现加速。其中,深圳、上海、北京房价分别同比上涨53.2%、27.7%、19.5%,而沿海城市厦门上涨28%。二线城市南京合肥涨幅也超过20%,高于北京房价涨幅。

如此惊人的涨幅,对少数利益群体来说,是巨额财富与内心欢喜。对实体经济则是不折不扣的灾难。资产泡沫促发高通胀,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增加经营成本,并对企业生产和创新精神构成吞噬,逐利是任何企业与生俱来本能,当房地产一枝独秀、展翅高歌时,又有哪些企业能经得起诱惑呢?千方百计涉足房地产参与投机,成为很多企业主共同现实选择。

任何房地产泡沫,无不是廉价货币堆积的结果,维持赶英超美的房地产价格,需要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货币不断超发,银行信贷持续扩张,这与稳定汇率形成悖论。

货币购买力强劲、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有效需求旺盛,经常项目持续顺差,是一国货币汇率坚挺的基础。控制资本外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需要央行回归稳健货币政策路线,这并不符合中国经济现实环境。所以,人民币中长期贬值趋势,成为社会各方普遍共识。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多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702/76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