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江青联手四大金刚批周恩来 毛泽东态度暧昧

作者:

中共“九大”之后,江青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了名副其实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气焰更盛,张春桥姚文元成了她的左右臂膀;而军委办事组的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黄永胜都是早年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四人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高度一致。一次江青以谈工作为名,把黄、吴、李、邱等人召到她在钓鱼台的住处,对周恩来大加诋毁,希望黄、吴、李、邱等人站在她这一边。他们四个下一步该如何打算呢?

毛泽东与蓝萍(江青)(图源:AFP/VCG)

1968年3月23日,周恩来亲自打来的一个紧急电话和随之派来的一架军用运输专机,把黄永胜召到北京。周恩来派吴法宪从西郊机场把黄直接接到人民大会堂。在车上,吴法宪对满腹狐疑的黄永胜守口如瓶。当他见到周恩来,接着又见到被押进来的垂头丧气的杨成武,得知已决定由他来接替杨成武担任总参谋长(杨成武还有个“代”字)时,他的心里真如同打翻了五味瓶。这位半年前还红得发紫的老战友,怎么说倒就倒而且又由他来接手呢?几任总参谋长,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像他这样直来直去的人,这个位子能坐稳吗……他不假思索地向周恩来提出,自己的水平有限,难以胜任,坚辞不就。周恩来鼓励他要勇挑重担,并表示他对黄的请求无能为力。黄永胜又随叶群去见林彪,林彪拿出了毛泽东的批件,黄永胜看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再推辞就是向伟大领袖讲价钱了。他只能坚决服从命令。

上台工作不久,黄永胜就发现,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旗手”江青不只关心“样板戏”和文化大革命,他原以为军事工作与文化大革命是两条线,却不料江青对军队也很感兴趣,黄永胜尤其对她插手北京卫戍区的工作极为反感。北京卫戍区主要担负中央机关和北京地区的安全警卫任务,名义上它是北京军区的下属单位,实则很多工作都由军委和总部直接领导,其地位极为重要。黄永胜批评、制止了卫戍区个别领导人擅自向江青汇报工作的错误行动,江青心中自然不快,于是,不久便发生了江青向黄永胜示威的事件:一份关于文化工作呈报黄永胜、江青的文件,经办单位先报送黄永胜处,黄看后画了个圈,再送江青。本来送文程序未必反映官职大小,有时有拍板权的反而排在最后。江青这次主要是心气不顺,借题发挥。她看后怒气冲冲地写下批语:竟夺我的权,他已看过,再给他看看!她唯恐黄永胜还看不明白,又画了个箭头,直指“永胜”。文件又回到黄永胜手上,他看了一眼,便往桌上一丢,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懂文艺,也不管这事儿,夺她什么权!”

这年11月,江青又向黄永胜发动了一次猛烈进攻。11月28日是阿尔巴尼亚解放34周年纪念日。阿尔巴尼亚是当时中国在东欧的唯一盟友,中方很早便向阿方通报,将派以黄永胜为团长的代表团赴阿参加庆祝活动。江青却突然发难,说黄永胜没有资格当这个团长,要求换人。经过周恩来多方奔走劝说,最后又请示了毛泽东,总算维持原定人选不变。江青似乎是白闹腾了一场,但有心人都会思考:江青为什么胆敢如此无理取闹?

中共“九大”之后,江青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了名副其实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气焰更盛,张春桥、姚文元成了她的左右臂膀;而军委办事组的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同黄永胜都是早年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四人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高度一致,特别对江青飞扬跋扈的作风极为反感,因而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双方壁垒分明,经常唇枪舌剑。

黄永胜应该明白,反对江青的人都没好结果。早他两年从广州进京的陶铸,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曾是中国政坛第四号人物,但不到半年,就因为不愿受江青摆布,并当面顶撞江青,被江青轻易拉下马来。黄永胜与陶铸关系非同一般,陶铸的倒台,曾让黄永胜受到很大震动。现在他的处境与当年的陶铸颇为相似,他理应认真思考一下照此发展下去的后果。

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让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之间掩盖已久的矛盾公开化。黄永胜原未参加这次会议,他在军队的地位、声望又在吴、李、邱等人之上,上面仍然对他寄予希望,于是紧急召他上山,个别启发诱导,却又不肯点破、交底,而是旁敲侧击,但用意甚明,希望他反戈一击,站到“革命路线”一边。黄永胜面临着个人命运前途的重大抉择。但是,黄永胜不愿意干违心事儿。他没有像上面希望的那样表态。他的表现让上面大失所望,自然将他纳入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之后,他受池鱼之殃,也就毫不奇怪了。

1971年9月24日,周恩来以开会为名,把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召到人民大会堂,然后逮捕关押。这一天距黄永胜奉召进京整三年半,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中国有句名言: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原是古人对诸葛亮、庞统的赞誉之辞,以后逐渐变味。在中国的旧小说中,这是最常用的一句劝降的话。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句话成了一些风派人物朝秦暮楚随风转舵出卖灵魂的遮羞布。

有些比较了解北京政坛内幕情况的人曾认为,黄永胜这人过于任性,在人屋檐下,就要能低头。到了北京,就要适应北京的形势,江青是主席的夫人,你和她斗哪门子气?最后倒霉的还不是你!特别是在庐山,上面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眼看大祸临头,上面给了你最后一次脱身机会,你却执拗到底,最终闹个身败名裂,何苦来哉,实在是不识时务!

但是也有人持相反看法:共产党应当是讲民主的,可为什么在党内却会出现反民主的霸气而且逐渐坐大?就是因为许多人放弃原则、姑息纵容。倘若错误的东西刚一露头,大家就群起抵制、反对,它或可知难而退,反之,则你让一寸,它进一尺。这种事情,历史上屡见不鲜。黄永胜同江青所代表的霸气对抗,从力量对比来讲,黄永胜处于绝对劣势,失败固在意料之中。但是,第一,评论事物的成败得失,恐怕不能只看眼前,而要从长远、全局来看。1976年清明的天安门群众运动,当时遭到镇压,是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运动,成为半年后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黄永胜的抗争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倘若人们日后回顾历史,发现当江青等人胡作非为之时,偌大一个“光荣、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竟然万马齐喑,那就太可哀了。第二,当江青一伙施虐之时,民众动辄以言获罪,不得不三缄其口,道路以目,而黄永胜说出了一些群众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一些得知这一情况的人,是为黄永胜拍手叫好的。第三,黄永胜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性格、为人,倘若他也屈服于江青的淫威而装聋作哑,他就不是本来的黄永胜了。

受人崇敬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在一首小诗中赞颂项羽,称他为人杰、鬼雄,她“至今思项羽”。项羽是一个失败者,但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她敬重的是项羽的人格。项羽在全军覆没之后,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了死。李清照认为这种人是有骨气的,可敬的。黄永胜在面临绝境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不知当时他是怎样想的?这又是不识时务吗?

对黄永胜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究竟何是何非?还是让历史老人去评说吧!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军人永胜——原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将军前传附录四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1208/84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