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有些疾病可能是“假”的!你没看错 医生亲自教你打假

这年头,不仅演艺界流行“模仿秀”,连食品界也是山寨重灾区。

想吃“康师傅”,买到手的竟是“康帅博”

想喝“脉动”,拿到的却是“激动”“咏动”

“奥利奥”成了“澳丽澳”

类似的还有

“旺子牛好”

“营养快钱”

真是防不胜防

这些山寨食品误导大众,已经被逐一曝光、处罚。但你知道吗?疾病也有假的!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危害的就是生命。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请专家教你练就火眼金睛,给疾病来次“打假”。

“假”感冒

掩盖5种危险疾病

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很多人觉得感冒症状,吃点药就会消失。

但其实,感冒并不是单一病因的疾病,很多比它更为严重的病,都可能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果不留意病情,很可能酿成大病。

把急性传染病当感冒

流脑、乙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出血热等,这些急性传染病都通过空气传染病毒或细菌,发病机制和早期症状与感冒很像。

流脑:每10个流脑病例中,就有1个被误认为感冒。但流脑头痛要比感冒剧烈;流脑有喷射性呕吐现象;流脑病人的脖子是僵直的;部分流脑病人身上会出现瘀斑。

乙脑:与感冒不同的是,还有恶心、呕吐、嗜睡等现象。5~10月发病较多。

麻疹:一般发生在1~4岁孩子身上。除发烧、流鼻涕、乏力等感冒症状外,孩子面颊上会出现红点,之后向全身蔓延。

流行性腮腺炎:除了低烧、头痛等感冒症状外,还会出现两腮肿起、咀嚼时感到困难或疼痛,觉得灯光或阳光异常刺眼等现象。

水痘:除了发烧、无力、没食欲等感冒症状外。身上会出水泡,并持续几天,结痂脱落,10天到3个星期才能消失。

可能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

过敏性鼻炎患者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过敏性咳嗽则表现为持续的慢性咳嗽。

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持续时间不会太长,症状会逐渐减轻、消失。

过敏引起的鼻炎或咳嗽,症状持续时间会很长,很久不见缓解。

可能是肺炎

肺炎青睐老人和儿童,其本身经常就是由感冒引起的,表现也和感冒极为相似,所以最容易混淆。

但肺炎的病情比感冒重,要是延误治疗还是很危险的。

可能是急性肾炎

大部分急性肾炎患者尤其是儿童,在发病初期,基本都和普通感冒难以区分。

但几天或1周后,就会发现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脸部和全身浮肿、尿少浑浊等现象,最好马上去医院检查尿常规。

白血病、肿瘤早期也有感冒症状

经常感冒发烧,持续半个月到1个月都不见好,这是很多白血病患者在确诊前都碰到过的情况。

但白血病患者除了感冒发烧,还会出现胸骨疼痛、出血、身上有瘀斑等现象。

脑肿瘤早期也会有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一些患者会当成感冒先服药,不见好转才就医,最终确诊为脑瘤。

“假”心绞痛

5招轻松辨别

很多人都非常害怕心脏疾病,胸口稍有不适,就到处求医,担心自己是不是“心绞痛”了。

其实,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胸部不适,如胸痛,比如胸膜、肺部、食管疾病,紧张、焦虑等。

几个方法,帮你判断:

从发病情况看

心绞痛常发生在活动劳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时候,比如爬楼梯、用力提东西、情绪激动、大便等。

而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导致的胸痛往往发生在休息、休闲时,无明显规律。

从疼痛状况

心绞痛通常表现为心前区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臂区域放射。

而其他原因导致的胸痛可表现为闪电样痛、刺痛等。

从疼痛持续时间看

心绞痛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而非冠心病导致的胸部不适常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天。

从胸痛部位看

心绞痛的部位一般出现在胸骨中下段,面积约为手掌大小,可向左侧肩胛骨、小手指侧放射,有的病人还可表现为牙痛、咽部紧缩感。

而非心绞痛的表现变化多端,疼痛部位常不固定、忽左忽右。

从疾病史看

心绞痛患者常存在其他疾病或生活习惯,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常年吸烟,或者直系亲属有冠心病等。

而其他原因导致的胸痛,则经常无以上的疾病及家族史,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

提醒:胸痛发作时,特别是疼痛剧烈,或者频繁发作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假”甲状腺病

体检报告的常客

“甲状腺结节”已经成为了体检报告中的常客。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调查显示,每5个人中就有近1人有甲状腺结节,其患病率已从原来的10.2%上升到18.6%。

看到“结节”,有人会联想自己是不是得了肿瘤。实际上,85%~95%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既不需要用药也不需要手术。

在过去,很多甲状腺癌患者都是带癌生存的,因此甲状腺癌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假”高血压

被吓出来的病

挨过针、吃过药的孩子,常对“白大褂”有些阴影。不少人长大后,去医院、看到医生也会不自觉紧张起来,引起一种特殊的“病”——“白大衣高血压”。

临床上,有1/3以上的难治性高血压是“白大衣高血压”,这些“患者”一到诊室测血压就升高,但如果在家自测,或者做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却往往正常。

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等方法获取准确的结果,如果确认是“假”高血压,一般不必治疗。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生命时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315/896350.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