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赵紫阳反戈一击:邓力群总书记梦落空

有人误认为,赵紫阳的这封信是导致胡耀邦下台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胡赵之间的不同意见,以及赵紫阳的一封信不是决定因素。反而是1987年赵紫阳对胡耀邦的批判,使中共总书记的大权没有落入邓力群手中。

1983年7月4日,赵紫阳、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图源:胡耀邦纪念网)

早在1984年6月28日,邓小平与胡启立谈话,邓小平说:“今天找你来,主要谈谈对耀邦同志的意见。耀邦同志有弱点,不仅是对郭罗基等人的看法上,最主要的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上,表现比较软弱。而作为党的总书记,这方面的软弱是根本性的缺点。如果我直接找耀邦,似乎过于严重了,同你谈,你同耀邦比较熟,可以随时注意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耀邦是会重视的。”(《胡耀邦思想年谱》下,第1016页)赵紫阳回忆,邓小平的批评原话是:“对自由化采取这样放任软弱的态度,是作为总书记的根本弱点。”邓小平及一些老人对胡耀邦完全丧失了信任。(《胡耀邦思想年谱》下,第1309-1310页)

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对胡耀邦摊牌,加上政治罪名。邓小平说到上海合肥学生闹事时说:“如果破坏社会秩序,触犯了刑律,就必须坚决处理。凡是闹得起来的地方都是因为那里的领导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这也不是一个两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是几年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的结果。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论战线是软弱的,丧失了阵地……领导态度坚决了就闹不起来了。……传说是因为党中央里面有个保护层。”(《胡耀邦思想年谱》下,第1298页)公开表示了对胡耀邦的严重不满,实际上认为胡耀邦不适于担任总书记有根本性缺点,意味着“胡赵新政”将面临悲剧命运,唇亡齿寒。胡耀邦倒下去,赵紫阳独臂难支也难持久。

更令邓小平愤怒的是,1989年5月赵紫阳抗命不从,不同意戒严出兵镇压学生运动,敢于不参加戒严大会。“六四”以后,赵紫阳一直拒绝检讨,使邓小平处于尴尬处境,把这个制造六四惨案的后台老板的真实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因此,对赵紫阳采取了极为严格的软禁16年的惩罚,只有蒋介石蒋经国张学良的处理手法相似,超过毛泽东对王明的处理。李登辉还对张学良放了一马,邓小平、江泽民一直把赵紫阳软禁到临终,又恨又怕,真是恨之入骨。

因此,从以上列举的部分事实及初步分析看来,邓小平要把胡耀邦打下去是早在1984年6月就表了态,作为总书记有“根本性的缺点”、“最主要的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赵紫阳的1984年5月26日就党的领导体制问题致邓小平信,不是导致胡耀邦被罢黜的“最主要的”、“根本性的”问题。相反地,胡赵两人在反对胡乔木、邓力群的“清污”等问题上是一致的、相配合的。至于某些政策问题上和在经济发展速度、个人批条子列项目等具体问题上,胡赵之间在工作上有不同意见,在同志间是正常的,也证明当时党内还有民主气氛。

赵紫阳说在批判胡耀邦会上,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帮他说话。其正面后果是没有让总书记位置落到邓力群手上。这是赵紫阳从大局与后果考虑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斗争方式,是政治智慧,也有利于全党。不必过分夸大胡赵之间工作上的分歧,而忽视胡赵与邓小平之间的不同路线的斗争。应当说,重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十年新政,证明胡赵在重大路线斗争中是一致的、团结的、配合得很好的。

至于在历次党内斗争中,根据最高领袖表态认定某人为右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全体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跟着违心地转向,批判之、处分之、开除之,如1959年对彭德怀的处理,没有一位中央委员(包括彭德怀)投反对票,1969年对刘少奇的批判与处理,只有陈少敏没举手。因为害怕扣上分裂党的罪名,宁可违背事实与良心,宁可思想、政治路线上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犯历史错误,也绝对不在组织路线上犯错误。这是中共、苏共和共产国际遗留下的悲剧性的传统,也是苏共、中共肃反扩大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内部的不同意见的同志的历史,教训了所有中央委员。政治上自我保护的本能,使人恐怖的政治统治手段比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更为重要。

同时,应看到在这一类的政治斗争中被批判者的命运(如1959年的彭德怀、1974年的周恩来、1987年的胡耀邦、1989年的赵紫阳)已经被最高领袖所确定,但是,参与批判者的不同态度可以相当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很大不同,例如1959年张闻天黄克诚为彭德怀辩护,最终被毛泽东打入“反党集团”、“军事俱乐部”;而林彪对彭德怀无限上纲,刘少奇说彭德怀“里通外国”,则高升或保住职务。同样地,1974年毛泽东抛出周恩来,批判周恩来外交上的投降主义时,周的悲剧命运不可能改变了,但是邓小平对周恩来的尖锐批判,当一把手“别人可望不可即,你(周恩来)既可望又可即”,深得毛泽东之心,毛泽东说“我早就知道他会说话的”。于是邓小平得以复出,委之重任。

这些历史事实证明,批判者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被批判者的命运掌握在最高领袖手中。因此,1987年赵紫阳批判了胡耀邦,确实使中共总书记的大权没有落入邓力群手中,而是与胡耀邦合作的赵紫阳被邓小平指定为代总书记。胡耀邦的命运掌握在邓小平手中,他下台是邓早已决定的。但是继任者是谁,邓小平还在观察、考验,在这种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赵紫阳不可能选择同胡耀邦并肩战斗、对抗邓小平的立场,而是策略性地批判胡耀邦,包括为不少人诟病的将来合作不好“只有辞职”这类划清界限的言词,特别是薄一波在批胡会上抛出的1984年5月26日赵紫阳一个人签名的信,信中建议邓小平、陈云“为我们党制订必要的领导制度”、“保持国家根本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本的首要的是在党的领导体制上着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有人误认为,赵紫阳的这封信是导致胡耀邦下台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从前面的分析来看,邓小平同胡耀邦的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一系列根本问题、路线问题的分歧是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是邓小平深谋熟虑的内心中早已做出决定的既定方针。胡赵之间的不同意见,以及赵紫阳的一封信不是决定因素,胡耀邦与陆铿谈话也不是他下台主要原因,只是邓小平的一个发动批胡的借口和合适时机而已。

但是,赵紫阳在这场批胡斗争会上的表现,包括赵说胡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不听招呼,确实使邓小平比较满意。因此被邓小平选中为代总书记,让邓力群坐了冷板凳。赵上台后,得到邓小平同意,还撤消了邓力群把持多年的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不过,赵紫阳对胡耀邦的批判使他自己内心有些不安,认为被人误解,在软禁期间为此对一些人作了相当多的解释说明,对不当总书记无所谓,而对批胡时没有为胡讲话,也没有对胡落井下石并不是无所谓。

实际上,不论赵紫阳批判不批判胡耀邦,对胡耀邦的命运是不起作用的,决定权在邓小平手中。只是唇亡齿寒,胡耀邦下台,意味着“胡赵新政”衰亡,预示着赵紫阳悲剧开始。胡赵接连下台,是邓小平编导的历史悲剧的上、下集。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论胡赵十年新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724/966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