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陈伯达鼓动林彪批斗张春桥 埋下九一三事件导火索

作者:
”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将来领导这个国家的人,无论是谁,只要他是负责任的政治家,迟早都要搞掉上海帮。六年之后华国锋、叶剑英不是那样做了。林彪只是选择的时机不对。”“如果说林彪有误判的话,不是他对整一下张春桥的决心下错了,他的误判在于不知道中央委员会里有那么多的人厌恶上海帮,由此把解决张春桥一个人的问题演化成了对待文化大革命中兴起的‘文革派’的问题,进而变成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问题了,从而引发了毛主席的过激反应。

陈伯达在特别法庭接受公开审判

陈伯达在特别法庭接受公开审判 ...转自多维新闻网http://www.dwnews.com...1513614790485...
陈伯达在特别法庭接受公开审判 ...转自多维新闻网http://www.dwnews.com...1513614790485...

林彪为何在庐山会议上出手打击“上海帮”?

这个问题以往很少被人论述到。林彪以往在政治上还是极为沉稳的,轻易不会出面表态。从文革过往的历史当中,我们看到林彪是采取“主席画圈我画圈”的态度,一切都要等毛泽东表态后再表示拥护,以免日后被人抓把柄。但是这次为何林彪带头上阵批评张春桥这位毛泽东的文革“红人”?这实在有违林彪一贯秉持的处事原则。笔者曾在《庐山会议的斗争与毛泽东处理林案之我见——兼谈所谓“林彪集团”》一文中对此略作分析: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林彪这一举动并未在事前与周恩来或军委办事组成员们作过商讨,很可能仅仅与陈伯达等极个别人交换过意见。陈伯达在林彪刚上庐山伊始就拜访了林,长谈一个多小时,商讨了如何批评张春桥。(叶永烈《陈伯达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679页)作为政治局常委的陈伯达很可能对林起了相当大的影响。此外,林彪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叶群的影响。据林彪的警卫秘书李文普回忆:“在庐山开会讲不讲那番话,他(指林彪)曾表现出犹豫不定的样子。上车前,我在旁边,曾听林彪问叶群:‘这话今天讲还是不讲。’叶群鼓动说‘要讲。’”(李文普《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载《中华儿女》1999年第2期)读罢邱会作的回忆,笔者终于对这一问题有了清晰的了解。

邱会作回忆说:“陈伯达为林彪打上海帮,提了三个方案:“出题目”、“指出来”、“敲边鼓”。“出题目”是把上海帮的问题正式提到毛主席那里去,看毛主席怎么办。“指出来”是在一定场合向大家指出上海帮的问题,“敲边鼓”是旁敲侧击他们,给以警示!林彪想选择“出题目”,想对毛主席说,或写信给毛主席。在林彪犹豫之际,陈伯达提出最好是“指出来”。”起初,林彪对批张还有犹豫,陈伯达还为林彪作了分析:“其一、毛主席和林彪是亲密战友,历来互相支持,毛主席要打倒的人,林彪支持。林彪讨厌的人,毛主席就搬开。其二、毛主席知道上海帮的宗派活动和反林彪、周恩来的事,批评了上海帮,表示以后要拆散他们。其三、高级干部绝大多数人讨厌上海帮,受过他们的伤害,只要林彪‘点’一下,就会受到广泛的拥护。”(页440)

正是由于陈伯达的鼓动,林彪终于站上了批张第一线。

为何林彪选择张春桥作为批评的对象?

邱会作认为:“上海帮在中央里有四个人,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康生资格很老,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深受毛主席信任,又与周恩来的关系不一般,不能去打;江青是毛主席的老婆,不便去打;姚文元是书呆子,不值得去打。而张春桥是上海帮主要做工作的人,也是康、江、张、姚之间以及各路造反派头面人物互相联系的关键一环。打垮了张春桥,就等于打散了上海帮。”(页442)

林彪能够听进陈伯达的意见,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1、陈伯达作为笔杆子长期跟随毛泽东,是中共最主要的理论权威之一。林彪的部下都是军人出身,缺少思想理论工作的人才。陈伯达在林彪阵营中能够发挥其理论家的作用。2、文化大革命中,陈伯达虽然贵为文革小组组长,但是并无实权,长期被江青等人欺压,而陈伯达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如《军委八项命令》、一定程度上遏止造反派,以及“九大”后停止中央文革的活动等,都与林彪相配合。陈伯达由此得到林彪的信任。3、陈伯达与林彪在政治理念上相近,如中共九大政治报告的起草,林陈就主张要发展生产,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搞运动。也就是说,林彪和陈伯达都认为要适当地给文革运动降温,使国家回复到正常的轨道上去。

林彪的失误何在?林彪在庐山会议上发起对张春桥的批评,得到了众多中央委员们的支持,林彪几近成功。但是由于毛泽东的激烈态度,庐山会议倒张一役功亏一篑,这也成为林彪日后倒台的根本原因。那么林彪在庐山上有何失误呢?邱会作认为“我们对上海帮的力量,特别是对江青的作用估计不足。只看到毛主席厌烦江青、政治上批评她、感情生活上冷淡她的一面,没有看到毛主席还要利用她,要对她负责任的一面。“九大”以后,江青攻击周恩来,被抓住了辫子,毛主席批评了她几句,我们利令智昏,以为毛主席在生活上甩开江青以后,进而在政治上也要抛开她了。我们没有看到毛主席是把江青他们当成文化大革命的象征看待的。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心目中的份量太重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得多。我们去打上海帮,触及了文化大革命,触怒了毛主席,惹了大祸。在以后的岁月里,1972年邓小平复出了,我看他对江青他们,也犯有和我们类似的错误,对那伙人的力量估计不足。邓小平以为毛主席让他主持中央工作了,把江青他们说成是‘四人帮’批评了。邓小平以为自己可以放手大干,尽可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工作抓起来。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导致了邓小平的第三次下台。”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将来领导这个国家的人,无论是谁,只要他是负责任的政治家,迟早都要搞掉上海帮。六年之后华国锋叶剑英不是那样做了。林彪只是选择的时机不对。”“如果说林彪有误判的话,不是他对整一下张春桥的决心下错了,他的误判在于不知道中央委员会里有那么多的人厌恶上海帮,由此把解决张春桥一个人的问题演化成了对待文化大革命中兴起的‘文革派’的问题,进而变成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问题了,从而引发了毛主席的过激反应,这和当初“二月逆流”引发毛主席震怒类似。”(页490-491)这一看法确是真知灼见。

如何看待陈伯达的倒台?

陈伯达是庐山会议上第一个蒙难者,也是毛泽东继文革开始以来打倒刘邓陶之后亲自出手打倒的又一个政治局常委。如今国内的党史教材完全回避了毛泽东打倒陈伯达的性质,似乎陈伯达的被打倒是毛泽东解决“林彪反党集团”的前奏曲,是一个英明、正确的决定,从根本上歪曲了这一斗争的实质,掩盖了毛泽东大搞政治迫害、制造冤案的本来面目。邱会作的回忆在这方面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

邱会作认为:“九届二中全会上,五个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两名,二十几名政治局委员中十几名上阵打张春桥,那么多党的元老表示了鲜明态度。毛主席对此不能不了了之。毛主席不能让张春桥被打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是文化革命中涌现的代表,否定了他们,就可能否定文化大革命。毛主席不是把张春桥当作一个人的问题来考虑,而是当作文化大革命的象征看待。毛主席知道他在群众中不得人心,在老干部中更是名声臭。如果毛主席稍微松口,张春桥就垮台了,继而来之的‘批张’势必引起对文化大革命的种种议论,引发出更多的复杂问题而难于控制,毛主席决不会那么做。毛主席对林彪也不能马上整,甚至公开批评也不便。林彪在历史上有重大功绩,是有‘山头’的人,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部分的精锐,是以林彪的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为基础的。批判林彪,会涉及一大批人,使军队思想混乱,再搞文化大革命就会有困难。近年来林彪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了接班人,突然把他打倒,不要说是普通群众,就是高级干部也想不通。说到底,毛主席不是念林彪的赫赫战功,不是念他们多年合作的情感,也不是怜悯这个军事天才免遭凄凉下场才不去打倒,毛主席完全是在考虑自己的文化大革命事业,才下了暂不动林彪的决心。毛主席不能同意打倒张春桥,也不能直接批评林彪,牺牲陈伯达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好像《三国演义》里曹操在官渡之战那样,借了粮秣官的人头以服部众。”(页484)

邱会作的这段分析道出了毛泽东打倒陈伯达的本意和真实目的。毛泽东知道,林彪和陈伯达没有历史上的渊源,军委办事组与陈伯达关系密切皆源于与中央文革小组几个人的关系。毛把陈伯达打倒了,暂时对林彪和军委办事组不会产生立即的影响,且陈伯达乃一文人而已,并无深厚的组织基础。打倒了陈伯达,对林彪是个警告。陈伯达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党内会议上发表一些看法完全符合共产党自己的章程,其激烈的程度远远低于汪东兴的发言。退一万步说,即使陈的发言有某些不当之处,也属于正常。毛泽东不是常常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吗?毛还说过,要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为何陈伯达在会议上发表一些言论就因言治罪?难道陈伯达同意“设国家主席”和支持了“天才论”就应该被彻底打倒吗?为何毛泽东不经过任何正常的程序和手续,不经中央委员会讨论,以明定陈伯达之罪呢?为何仅仅凭着毛泽东一句话就将陈伯达置于死地?事实清楚地表明,毛泽东打倒陈伯达乃是出于其政治目的。换句话说,陈伯达的倒台实乃毛泽东亲手制造的又一起冤案!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程光邱会作与儿子谈文化大革命--心灵的对话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1219/104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