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8吨海外假奶粉专卖中国人!制假窝点惊现大量知名品牌奶粉袋!

小编在此必须再次提供各位粑粑麻麻耶耶来来们,千万不要贪那一点点的便宜,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各位国内的筒子们,网购海淘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最好还是找熟识的靠谱代购吧!

这年头,凡是可以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人们最最最担忧的,无疑就是:

食品是否安全;

会不会是假货;

尤其对于“婴幼儿食品”,大家的神经都是200%的紧张…

可即便如此,假奶粉的新闻,

仍然“源源不断”地,一再被曝光!

近日,西班牙警方刚端了一个,

“婴儿奶粉造假窝点”!

(西班牙国家警察在赫罗纳拆除了一个包装假婴儿奶粉的工厂)

一共查获了8吨假奶粉!

多达1.3万盒!

更让人后怕的是,

如果这些假奶粉没被警方查抄的话,

它们将销往原定的目的地:

中国大陆!

(这些假奶粉的主要市场是中国大陆。)

西班牙惊现假奶粉!足足8吨重,13320箱!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这个由波兰公民组成的“专门包装假奶粉”的犯罪组织,此前一直在波兰境内,

从事着制假售假的犯罪行为…

而后他们“窝点”被波兰警方捣毁了之后,这个组织又将包装产地,

移向了西班牙…

殊不知,他们这种知法犯法、屡教不改的行为,

早已引起了欧洲刑警组织的注意…

在调查行动中,警方立即锁定赫罗纳小镇上一位可疑买主,并顺藤摸瓜地,

“摸”到了一艘赫罗纳港口的货船;

这一“摸”,可真是不得了了!

警察蜀黍“摸”到了满满一船的,

劣质婴儿奶粉!

警方共搜查出:

不同品牌的假奶粉,13320箱!

足足8吨重!

成箱的假奶粉旁边,还放有,

12090个知名奶粉品牌的空包装袋!

以及15000个空包装箱!

显然,这些都是用来包装散装奶粉用的…

西班牙警方还在位于赫罗纳的罗列特海岸(Lloret de Mar)的一处住房内,发现许多和非法犯罪相关的文件。

坐实了这个组织,

“包装假婴儿奶粉”的事实

西班牙媒体曝光的视频中,虽然对造假的奶粉品牌画面,打上了马赛克,但我们还是能依稀看出,

可能涉及的品牌盒,为浅蓝色的;

疑似几大知名的欧洲知名奶粉品牌,譬如:

德国爱X美Ap***il纸盒包装;

美赞臣E****il纸盒包装;

瑞典X宝S***er奶粉等;

纷纷不幸躺枪…

然而,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后发现,

这根本不是“包装假奶粉”那么简单!

这些奶粉,也全都是,

假的!

假奶粉成本价1公斤,仅要1欧元!

警方在调查奶粉来源的时候发现,这些奶粉均源于一家波兰的网站;

但这个网站卖的并不是成罐的奶粉,

而是散装奶粉…

这些奶粉的售价均为,

1公斤=1欧元!

是的!你没有看错!

不到8块钱人民币,就可以买到1公斤的奶粉…

比折合下来1公斤≈12块钱的立白洗衣粉,

还便宜…

这个“专门包装假奶粉”的犯罪组织,从这家波兰网站上,低价批发大量的散装假奶粉之后,

便运西班牙的赫罗纳,

也就是上文警方拦截的那艘货船所在地,

进行手动包装!

到了“奶粉包装工厂”里,无需神马复杂的生产机器,工人们也不用进行神马系统的技能培训,

只用手动将每600克的散装假奶粉,

装入不品牌的包装袋中,

用塑封机封好口;

再一起装入放进名牌包装箱内,

用电热力胶枪,封好纸盒,一盒像模像样的“进口奶粉”,

就可以准备流入“市场”了…

当然不是流入“本地市场”了…

而是将这些“包装假奶粉”,以每600克10欧元的价钱,大批次地通过波兰一家运输公司,

运往中国大陆!

海淘网站纷纷中招!保税区沦陷!

运往中国大陆的“包装假奶粉”,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

想进入大型超市奶粉专柜,

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想进入某些电商平台,

那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大家是否还记得,小编此前报道过的,

“国内海淘网站中的玄机”么…

“海淘、电商科普”如下:

《新京报》记者曾通过“个人买手”的身份,在某海淘网站上注册了一个账号,

成为一个澳洲卖家。

在注册时,记者遇上了一个“大麻烦”,他被要求提供:

➤澳大利亚驾照、

➤家庭地址、

➤联系手机等身份证明

还必须提交一份为期3个月的水电缴纳证明。

很麻烦、很严格、很复杂是不是?

当然不是!

记者“聪明”滴想到一招,委托澳洲的朋友提供了所需的资料,

蓝后,“审核”了5天之后,

网店就顺利开通了…

再蓝后,记者打算将手里的山寨LV包包,伪装成澳洲正品,挂在网上进行销售,于是他逐一填写了商品名称、品牌和品类等选项。

这个时候,

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

这个国内知名、并保证自己100%正品的大型海淘网站,

竟然没有任何关于上传购买小票、

正品编号等足以证明手包来源的要求,

仅是在临近发布时

弹出“保证正品”的提示!

记者点击“保证正品”后,没经过任何商品审核时间,

系统提示货品发布成功!

就酱,人在国内的记者,假装自己人在国外,

轻而易举地将山寨货,

骗过海淘平台的监管!

伪装成澳洲正品出售!

而那些低价从国外“进口”的无良电商商家们,正是这样如法炮制地,打着“德国代购”、“西班牙代购”的名号,

卖着那些比洗衣粉还便宜的,

“奶粉”…

>>>>

有人买到39元“奶粉”,喝完鼻血流不止!

去年一位家住河南的侯女士,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款原价为200多元的奶粉,正在搞促销;

活动价仅需39元!

侯女士二话没说,果断地下单买了两罐回家,准备给宝宝喝。

可没想到的是,

宝宝喝着喝着,就不对劲了…

孩子身上先是发生了严重的过敏现象,

满身上下是斑点、流鼻血!

有时甚至还会从口中,

喷出血来!

急得侯女士立马带着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确定——

这是奶粉过敏现象!

这时,侯女士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在电商上买的打折奶粉,

可能大有问题!

看着怀中正在受折磨的孩子,侯女士此刻悲痛欲绝,却又后悔万分,

原本为了趁打折省点钱,

谁知却将厄运带给了孩子…

>>>>

有人买的奶粉里,有两个勺子!

此前有一位宝妈,愤怒地在微博上爆料,

XX电商平台在售卖假奶粉

自己买的雅X奶粉开罐后,

里面竟然有一蓝一白两个勺子?!

请问,谁家奶粉罐里,配两个勺子?!

还不一样的颜色…

意思是让麻麻们一三五用白勺,二四六用蓝勺,周日随便用么?

而且更诡异的是,这位麻麻拿出蓝色勺子一看,

上面写着雅X

再拿起白色勺子看,

上面写着美X臣…

感觉到自己应该是买到了假货,这位麻麻立马发微博告诫大家,

不要在XX平台买奶粉了!

结果这条微博,炸出了各路麻麻们的吐槽:

>>>>

有人买同款奶粉,喝出了两种味道!

>>>>

有人买的奶粉,让宝宝喝到抠嘴巴!

一位同样是网购了4袋进口奶粉的妈妈,在喂女儿喝了奶粉之后发现,

女儿的表情非常痛苦!

甚至一度用手抠自己的嘴巴,

做出想吐的动作!

甚至,从那天之后,女儿对喝奶的抵触情绪,

非常强烈!

一看到奶就害怕!

宁可饿着肚子都不喝奶粉!

原本是抱着“缓解女儿的紧张情绪,亲自示范”的目的,这位妈妈挖了一勺奶粉,放入了自己都口中尝了一尝,

这一尝,却尝出了真相:

“口感真的非常奇怪!”

“第一口吃下去,居然是咸的!”

“多吃几口,几乎难以下咽!”

甚至可以说,已经不像奶粉的味道了。

于是她托一个在海外工作的朋友,买了同一款奶粉回来对比:

外包装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区别;

但奶粉的封顶处有明显不同!

海外奶粉封顶处贴有安全标,而电商奶粉则没有;

奶粉的内部包装,看起来区别也不是很大;

但是打开包装,奶粉的色泽和粉质,明显有不同!

海外奶粉呈淡黄色,而电商奶粉更偏白色…

还有左边的海外奶粉,肉眼可见的“粉质分明”;

右边的,小编实在找不到可以形容的词语,只能想到“一坨”;

除了电商之外,国内某些城市的保税区,

也“成功”成了假奶粉的洗白地!

有人会说了,“保税区由专门的部门监管的啊,品质肯定有保证的啊!”

“不可能有问题的!”

辣莫…让我们来看看,正常情况下,德运的成人奶粉,在澳洲最便宜的时候,

售价是9.89澳币…

然而到了某些做代购的小姐姐手里,就变成这样了:

火遍国内的德运奶粉只卖9块钱?!!

如果是人民币,那么连2澳币都不到!!!

但人家对方的回答是:

就是人民币啊!

不然你以为是啥!

9元人民币一包的德运,在保税区洗白后以十倍的价格售出,

其中利润实在太惊人!水太深!

那至于这9块钱奶粉的质量呢...黑心商家自己都不敢喝!

可能也怕被自己的产品毒倒吧....

但是现实中,像这种将国内黑心作坊的假货贴上“保税区”的名号,强行洗白的做法,

真的非常普遍!

甚至有人因此,开辟了一条新的赚钱途径:

回收空奶粉罐!

一个空奶粉罐的回收价格,竟然还要:

60元人民币!

空罐子可以拿来做什么呢?

包装再利用啊!

很环保有米有!

但你一想,你买到的奶粉罐,有可能是从上一个宝宝那里回收的,

很奇怪不是么!

针对西班牙查获假奶粉一事,警方在行动中逮捕4人。

对于这些假奶粉,有些检测结果显示,奶粉中确实缺乏婴儿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但并没有什么对健康有害的物质成分;

可是,对于正在发育、急需营养补充的宝宝们而言,

没有及时吸收到应该补充的营养,

其实就是有害!

所以,小编在此必须再次提供各位粑粑麻麻耶耶来来们,千万不要贪那一点点的便宜,

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各位国内的筒子们,网购海淘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最好还是找熟识的靠谱代购吧!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全球海外移民政策微悉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822/116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