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黄继光堵枪眼真伪:新华社自相矛盾三版本 共产党革命美学的秘密

—堵枪眼的苏联英雄可靠吗?

作者: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人们也一直信以为真。但黄继光故事的前后版本众多,来源却正是新华社这样的官方媒体。因为他们描述的故事,前后矛盾,共计有三个版本。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尽人皆知,人们也一直信以为真。但黄继光故事的前后版本众多,来源却正是新华社这样的官方媒体。因为他们描述的故事,前后矛盾,共计有三个版本。

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营讯员。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阵亡(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们是在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注视下长大的,经由“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熏染,几乎每一个生活在新中国的年轻人,心里都有一个“英雄梦”:为革命奉献或献身,进而一举成名,享受英雄的荣耀。最好不用去死,就能获得这一切;真要去死亦可——若我能在天上感知自己的存在,那个时候,我们以为不朽就是不死,一个人活在千千万万人心中,而他还能感知这一切,那这岂不是太幸福了么?设想着与坏人作斗争,捞公家的电线杆子,拦惊马,扶老大娘回家,……唯独没想过堵枪眼。黄继光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别一种牺牲,当时中苏交恶,我们不知道他其实是效仿苏联英雄马特洛索夫的。

为撰写《历史课本中的朝鲜战争》一文,我特意拜会了黄继光的“老师”。

《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系苏联作家帕·茹尔巴著,1952年5月由设在北京的时代出版社出版。在这部纪实小说里,作家为读者描述了堵枪眼英雄马特洛索夫最后的画面。

他“卧倒在像怪物的大口一样向外喷火的火力点枪口前面,差不多是面对着敌人了。现在随便一粒子弹都能打倒他”。

“他想起了故事中的话:田里罂粟花是为什么开;想起他和琳娜站在土岗上幻想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幸福时那种被阳光照耀着的、充满香气的微风,从祖国的原野上吹来夹杂着蜜味的草香。

他又想起了领袖的训言,应当成为一个为了人类的幸福,准备贡献出自己的全副力量,贡献出自己的全副才能,一滴跟一滴地流出自己全部鲜血的人……

他又想起:有几百双眼睛满怀希望地朝他望着喝期待着。许多城市和乡村在盼望着,全体人民在盼望着,他就是把人民的正义和智慧带到这儿来的。不能欺骗人们对共青团员的信任。”

献身前,十九岁士兵的脑海里呈现缜密的线性逻辑:先是理想和祖国,——老爷爷给他讲过俄罗斯民间英雄丹柯的故事,为了人民利益跟反动势力做斗争,宁死不屈,血滴下的地方,开满了血红的罂粟花;其次是领袖的训示,号召每一个人去为革命牺牲自己;然后是宏大的使命,落实到共青团员的责任上。这些崇高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在心房里滚动着,……主人公处于人生的高峰体验,那是一种癫狂的迷醉状态。这样的人造境界,接受者若能入戏,也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的幸福云云,唯独没有自己的需求。为了领袖和人类牺牲个人,人类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玩意儿,其实只是为了领袖而死。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标示的是服从,无条件服从;个人渺小,党的事业伟大,要甘于做党的螺丝钉和工具。

一个生命刚刚发芽的青年,心中是否充溢着如此神圣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在于你不能不信。遗憾,悲哀,对死的恐惧,对生的留恋,都是不能有的,那都属于负面情感,与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格格不入。

“于是一种庄严的勇敢情绪使他的心燃烧起来,一种不能克制的力量充满了筋肉。

恐怖已经没有了。他已经和他的躺倒在雪地上的每一个朋友一样,准备用尽可能的方法,甚至于用牺牲自己来摧毁敌人。”

至此,钢铁战士塑造完成。作者臆想的牺牲者心路历程,只是往高尚的方向去拔高,是政论文的阐述,而非真实的人的心理活动。已经确定他要死了。他剩下的无非就是服从心中神圣的指令,完成最后的动作。

“亚历山大跳起来,匆忙的把自己的战斗用品摸了一下,他已经一枚手榴弹也没有了,冲锋枪弹夹子也空了、只剩下那种无限的精神力量和一种神圣的愿望——迅速地和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他的被风吹晒的、几乎像小孩子一样的脸笼罩上了一层决心。现在他比弹火还更有力量,比死亡的恐怖更有力量了……

他稍向右面一点,用迅疾的跳法跑了几步,仿佛是想越过火力点。后来,差不多好火力点走平了,猛然向左一转,扑到冒烟的、黑色的枪孔上,用自己的胸膛伏到喷着火焰的机关枪口上。”

就这样死了?是的。

谁也无法获知牺牲者的心理。虚假的死,僵硬的死,空洞的死。能感染谁呢?相信者,不得不相信奇迹的人们。

十九岁,如此年轻,这是不能不让人心生怜悯的。在中共的英雄人物长廊里,最小的有为抢救公社羊群而冻伤的九岁女孩(所谓“草原英雄小姐妹”),十岁就持刀砍死“大土豪”的“潘冬子”(以许世友长子许光为原型),十三岁的抗日英雄王二小,十四岁因参与杀害村长而被铡刀腰斩的刘胡兰,十五岁的扑火英雄赖宁,十八岁托举炸药包炸桥而死的董存瑞,二十一岁堵枪眼的黄继光,二十二岁的做好事英雄雷锋,……美好的生命都是用来牺牲的,也似乎只有才能实现价值。这些英雄故事烙印在幼稚的心田里,会结出怎样的果实呢?

英雄死了,一切才刚刚开始。

“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躺在枪孔的旁边,他的血在地上被太阳照得鲜亮地发红,就像那位养蜂老人从前曾经对他说过的那种野罂粟花一样。”

一只牺牲的羔羊,“鲜亮”,这个准确的形容词,描绘出献祭的神圣和庄严,令人感到死的荣光。

上尉“解开阵亡了的共青团员的白色伪装罩衣之后,从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藏在紧靠心口处的、印着列宁的名字的共青团员证掏出来”,党支部书记“跪下一条腿”,在“持有人的名字下面斜着写了一行字:‘扑在敌人的火力点上,把它的火力压下去,表现了英雄气概。’”

这才是最重要的程序。这是一具“共青团员”的尸体,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安静地浑身散发着圣洁的光辉。他的生命的价值,全系于威严的“组织结论”。

党支部书记“用强有力的手把亚历山大的身体抱起来,就像抱亲爱的儿子一样,使他的脸向天空,又小心地把他放在一块在雪堆上摊开的防雨布上。‘孩子,兵士躺在雪上,就像躺在天鹅绒上一样。’直到看够了之后,他小心地用粗糙的手指把他的一动不动的、像天空一样蔚蓝色的眼睛阖起来。”

这个华彩乐段透露了革命美学的秘密。天鹅绒,蔚蓝色,残酷真实的死亡,被彻底诗化了,如此修辞消灭了怜悯、哀伤,也确实没有人会为他惋惜、难受,——党就是用鲜血喂养的一头巨兽,无数牺牲者不过是一具具能滴出血的容器。“党支部书记”在此即是党的化身,“儿子”的比喻,揭示其真实的归属关系:对一个流浪儿而言,党、斯大林和国家就是他的一切——亲人,家,归宿。

这部作品完美地诠释了革命美学的写作原则,将个人置于革命事业的海洋之中,使用一整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实现从惨烈到诗的神奇转化,死亡不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坏事情,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者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卑微者最好的结局是“在烈火中永生”,若能被领袖钦点,就能为万人敬仰。

你知道自己死了,你知道领袖知道你为革命而死,你知道自己享受着烈士的殊荣,你恍惚间以为自己还活着。革命死亡诗学隐含的前提是,你仿佛知道自己知道身后的一切,你还能活在身后,故而你获得了永生。

据陈祥《肉身阻机枪传奇:“马特洛索夫们”炼成记》一文披露,由于旅政治部宣传员沃尔科夫上校“以马特洛索夫堵枪眼牺牲的情节向上汇报,这种罕见的英勇行为震动高层,斯大林直接批示:‘马特洛索夫同志的伟大功勋,对于红军全体战斗员,应当成为军人的勇敢与英雄主义的榜样。’”

陈文称,马特洛索夫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后,苏联红军随即涌现出许多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从1943年到1945年5月欧洲战争结束,短短一年半时间,竟然有四百余人仿效堵枪眼的行为,“有些人在被机枪击中后,甚至还投出了手榴弹”。

伴随电影《普通一兵》和小说《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的发行,马特洛索夫甚至成为苏联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输出物。越南、朝鲜相继拥有了自己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

朝鲜当局推出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其事迹则令人有置身玄幻小说之感:金仁焕“上半截身子完全钻进射口,把射口完全塞住,敌人的机枪被他推进了火力点的里面”;金圣镇身中十一颗重机枪子弹却不死,他们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慨叹道:“连苏联的马特洛索夫都做不到的事,我们朝鲜的金圣镇却做到了。简直就像拥有不死之身啊!”

在苏联,一直存在对马特洛索夫英雄壮举的质疑。大家更愿意相信最初的报道:“他一步步向据点靠近,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我们的英雄用鲜血使敌人的机枪哑口无言。”

作者认为,苏联当局之所以制造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是由于苏军始终在质量、训练和素质上处于劣势,宣传牺牲精神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短板。

中国的马特洛索夫——黄继光的故事也颇有意思。在最初发表于1952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的报道这样记述:“敌人的机枪扫射得十分猛烈,他刚冲过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后面的战友们只见他摇晃了一下,又向着敌人地堡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了黄继光的身体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接着,他的战友们便发起了冲锋。这时敌人的火力点上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黄继光伸出了一只手臂,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轰然一声,敌人的火力点被完全炸毁了。战斗结束以后,战友们在黄继光的身上找到九个机枪子弹射透的洞口。”

一个月后的第二个版本完全变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见《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0日《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

再看看新华网刊登的最新黄继光事迹描述:“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关于英雄真假的辩论,有一些人宣称:讨论英雄事迹的真假没有意义,我们要学习的是英雄精神。合乎人之常情的见解是:真实可信的英雄才会活在人们心中,也才能真正感染人。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2015年7月2日FT中文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921/117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