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孙中山联俄容共真相:中国不引进共产制度 苏联不得染指外蒙古

作者:
孙中山提出了两个条件和三个原则,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得引进于中国;苏联不得鼓动外蒙古独立,苏联不得在外蒙古驻军;这是联俄的前提条件。这在1923年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中写的清清楚楚。对于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中山的条件是:“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必须服膺三民主义,服从国民党的纲领,遵守国民党的纪律,如果共产党参加国民党,要赤化国民党、赤化中国,我就将反对共产党,就将反对苏俄。”这就是“联俄容共”政策。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

为建立和捍卫“民族、民权、民生”的中华民国理想,孙中山弃医从政,不断组建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革命政党;领导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并先后开展护法、护国及北伐战争。他历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临时)、非常大总统以及大元帅等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去世后,被中华民国和国民党尊称为“国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后,孙中山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终其一生,孙中山著述数十万字阐述其“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理论。与此同时,孙中山对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潮有着清醒认识并予以揭露。

基于这种深刻认识,在苏俄的一再要求下,孙中山于1923年实施联俄容共策略时,提出了两个条件和三个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国民革命,反对世界共产革命,反对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引进中国,要求苏联不得鼓动外蒙古独立等。不幸的是,孙中山去世后,在中共与日本的内蚀和外侵之下,中华民国在浴血奋战十余年后,整个中国大陆被毛泽东夺占。自1949年以降,中国遂以海峡为界,陷入分裂。时至今日,孙中山的政治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仍然是众多华人的心声。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像,化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1875年,九岁时,孙中山进入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1878年5月,12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在当地,孙中山于英国圣公会主教韦礼士主持、采全英语授课的意奥兰尼书院内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目。1882年7月,孙中山毕业。

1883年冬天,孙中山来到香港,就读于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1884年,孙中山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乡娶卢慕贞为妻。1886年孙中山持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博士的介绍信,到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学堂习医学,结识日后的革命伙伴郑士良。隔年1887年孙转学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期间,孙中山结识许多日后对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师康德黎、陈少白与杨鹤龄,并经杨鹤龄介绍认识尢列。1892年7月,孙中山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时任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其后,孙中山于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不管是就学或在广州行医期间,孙中山都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当地人将此四人列为“四大寇”。孙中山曾于1894年6月《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李鸿章拒绝面会,请愿书后来刊载于上海《万国公报》。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夏威夷檀香山欧胡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言,试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于2月18日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讨论筹备“香港兴中会总会”。时杨衢云、谢缵泰等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与其接洽同操大业。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言。兴中会选杨衢云为会长;孙中山为秘书,并获前方起义指挥权。

1905年8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上海蔡元培、章炳麟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结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并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以创立“中华民国”为目标;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道程序。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

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5月,孙中山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6日而败。

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10余日败。

防城起义:1907年9月,孙中山命王和顺起义于钦州王光山。

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孙中山命黄明堂起义镇南关,并亲临指挥。

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河口起义:1908年4月,孙中山命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

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1911年10月10日,由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发动武昌起义,引发了各省宣布独立。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孙中山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1月2日孙中山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游说西方政府与银行团终止贷款给满清政府与支持中国革命。

12月25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孙中山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苏谘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参加选举的17省代表45人,孙中山获得17张有效票中的16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2日,孙中山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委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希望通过给予北洋军统帅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其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发出《辞临时大总统文》和《推荐袁世凯文》,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8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孙中山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袁世凯被认为是背后策动暗杀者。7月,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武力讨伐袁世凯,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称帝。1916年5月1日,孙中山回到中国,住于上海租界区。5月9日,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推翻袁世凯。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孙中山号召护法,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邀孙赴粤,并派程璧光之独立海军载孙中山、唐绍仪、汪兆铭、伍廷芳等人和部份国会会员南下广州。抵达广州之时,段祺瑞“保护共和”已经成功驱逐张勋,但是拒绝恢复被张勋废止的1913年选出之国会。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展开护法运动,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旧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大元帅府”的情况。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孙中山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1921年4月2日,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改总裁制为总统制,4月7日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又称作三次革命。1922年5月,直奉战争直系获胜,恢复约法和国会。在粤国会议员纷纷北上。陈炯明主张停战,实行联省自治,而孙中山主张继续军事北伐。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粤退居上海。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后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苏联共产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后,为了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获得中国政府的承认,1920年9月,苏俄发表对华宣言,并正式通知了北京政府,但亲西方的北洋政府拒绝发展与其关系。不得已,苏共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南方最大的政党:国民党,希望通过与国民党发展关系,壮大中共。

从1920年冬到1923年冬,列宁派人11次来找孙中山,先是要求其跟苏俄合作,孙中山拒绝;二是要孙中山把国民党改成共产党,孙中山拒绝;三是要中共和国民党平等合作,孙中山再次拒绝。最终苏联提出“取消共产党”,让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中山才表示可以接受。但是,孙中山提出了两个条件和三个原则,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得引进于中国;苏联不得鼓动外蒙古独立,苏联不得在外蒙古驻军;这是联俄的前提条件。这在1923年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中写的清清楚楚。对于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中山的条件是:“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必须服膺三民主义,服从国民党的纲领,遵守国民党的纪律,如果共产党参加国民党,要赤化国民党、赤化中国,我就将反对共产党,就将反对苏俄。”这就是“联俄容共”政策,至于中共一直所宣传的“联俄联共”,不过是苏共顾问鲍罗廷为中共编造出来的。而孙中山的三个原则是坚持中国国民革命,反对世界共产革命,坚持要走共和建国的道路,反对阶级专制。

在1923年与共产国际合作后,苏俄方面给予孙中山大量武器和财政援助,并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孙中山建军北伐。隔年,黄埔军校成立。在苏联要求下,孙中山同意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力排党内反共势力的干扰,坚持“联俄容共”,积极筹备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评论认为,正是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让中共藉助国民党的力量,开始壮大自己,并在孙中山死后,分裂国民党,发动农民暴动,阻止蒋介石北伐。孙中山的这一错误,最终因蒋介石成功“清党”、重建中华民国南京政权而有所弥补。然而,由于日军侵华,中共得以利用国民党抗日之机,逐渐做大,并夺取了政权。

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部被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退守东江。孙中山得以在2月21日回广州,不再称呼大总统,而是设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以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但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

孙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后即开始病发,住进协和医院治疗,1月20日以后,病势严重,不能进饮食,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全肝已坚硬如木,癌细胞四处蔓延,无法割治。2月18日出院,改以中医治疗,情况有所好转。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药,继续用西医治疗。3月11日,孙中山在汪精卫执笔的《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上签字。其《政治遗嘱》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3月12日上午,孙中山病逝,享寿60岁。有关孙中山的确实死因,外界普遍认为是肝癌,而近年根据协和医院存档的病理检查报告则认为孙中山原发胆囊癌,癌细胞转移到肝部并救治无效。

孙中山弥留之际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孙中山灵柩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孙中山的革命建国的思想理论,就是三民主义。终其一生,孙中山著述数十万字阐述其三民主义理论。孙中山在1923年11月所写的“中国革命史”,曾对三民主义的理论作过一个简要概括和介绍。在这篇文章里,孙中山是这样地论述他的民族主义的。他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论述民权主义,孙中山说:“余之从事革命,以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满洲之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民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惑感者,犹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首之者也……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而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对其所要提倡的民生主义,孙中山表示:“……欧美自机器发明,而贫富不均之现象,随以呈露,横流所激,经济革命之焰,乃较政治革命为尤烈。……故决定以民生主义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同时并行,将一举而成政治之功,兼以塞经济革命之源也。”

孙中山提出了一个科学的民族主义、进步的民权主义、生命永恒的民生主义。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106/1392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