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会“装傻”的女人,最好命

在《红楼梦》中,李纨是以寡妇身份出场的。

她本性活泼幽默,却被礼数束缚,被封建压制,青春丧偶后,一生都恪守妇道,贞节自守。

她被称为“菩萨奶奶”,本可手握大权,她却毫无兴趣,淡泊名利,甘当“甩手掌柜”。

有人说,她厚道多恩,宽容超脱。

也有人说,她隐忍懦弱,无能无才。

其实,忍,是她的标签,也是她的智慧所在。

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在《红楼梦》中,她才是最深藏不露的那个人。

隐忍,是一种智慧

李纨出身名门,是金陵名宦之女,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

她的祖辈都提倡读书,“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但在这个诗书之家,父亲李守中却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李纨并没有机会饱读诗书。

出嫁前,她只读过《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从中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贤淑女子,如何遵从三从四德,如何做到“温良恭俭让”。

嫁给荣国府长孙贾珠后,本可一生享受荣华富贵,但奈何贾珠早逝。

自此,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的李纨,和儿子贾兰相依为命。

作为荣国府的大嫂子,她完全有资格掌握大权,但她却刻意避让,对大事小情都无心干涉,更将自己置身事外,甘当可有可无的“配角”。

所以,下人都觉得她面慈心软,不把她放在眼里,但她默默忍受,更觉得无所谓。

她这样做,不是因为她没能力,也不是因为她懦弱,而恰恰相反,说明她是个充满大智慧的人。

贾府情况复杂,各个精明。

哪怕是王熙凤这样厉害的角色,也时常遇到棘手的问题,偶尔也会做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更何况她这个无依无靠的寡妇。

所以,置若罔闻,“带着兰儿静静地过日子”,远离争斗的旋涡,未尝不是最好的选择。

就像李纨在贾宝玉生日那晚,抽中的签中写道的一样,“竹篱茅舍自甘心”,她甘愿以竹篱茅舍为居,追求淡泊,渴望宁静。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从李纨的抉择中就可以看出,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叛逆,是一种天性

小时后,父亲不支持李纨多读书,她没得反抗,但事实上,她酷爱文学,学识广博,又富有内涵,还很风趣幽默。

进入大观园后,她主张建立诗社,不仅积极自荐做“社长”,还贡献出自己的住处稻香村,作为诗社的聚集地,她还是第一个给自己起别号的人。

诗社建立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焕发着青春的气息,也散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仿佛是涅槃重生,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

她称自己为“稻香老农”,并以饱满的热情,用心的经营着诗社。

她能作诗,能评诗,能喝酒,也常和大家玩闹,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更将文学上的造诣展露无疑。

就连贾宝玉都对她的评诗称赞有加:“善看,又最公道”。

她的才情,也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李纨看似忠厚老实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精明算计的心,

为了解决筹办诗社所需要的经费问题,她力邀王熙凤做监社御史,从她身上做文章。

她深知,有了钱,才能使诗社有条不紊地办下去,有了钱,才能为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人,提供交流场所。

她的能力和努力,也终得到大家的肯定、赞美、支持和敬佩。

其实,李纨主张办诗社,不仅仅是为了娱乐,也是希望可以借用诗社,剥离世俗的牢笼。

她希望和大家一起,打破束缚,迎来变革,远离让人窒息的旧时代,拥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这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渴望。

未来,是一种期许

能让李纨重现生机的,一个是诗社,另一个便是她的儿子贾兰。

在贾珠去世后,她把全部的精力和希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教育和培养上。

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在贾兰五岁时,李纨便让他入学读书。

除了督促他多读书,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外,还让他习武,希望把他培养成文武双全的“综合性人才”。

贾兰深知李纨的良苦用心,对于她的严厉,也没有觉得反感,反而乐在其中。

有一次,宝玉闲来无事,在池边欣赏金鱼。

忽然,有两只小鹿从山坡上跑来,随后,贾兰拿着弓箭在后面追了过来。

宝玉问他为什么要追逐小鹿,他说:“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贾兰聪明好学,勤奋上进,懂得珍惜光阴,也没有同龄孩子的顽劣,与宝玉的任性自我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与李纨的悉心教导脱不了干系。

因此,贾母临终时,还不忘嘱咐贾兰:“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

最终,贾兰的苦没有白吃,努力也没有白费,他苦尽甘来,中了举人,爵禄高登。

李纨“心下喜欢”,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带珠冠,披凤袄”,被封为诰命夫人。

遗憾的是,彼时正值动乱,贾兰挂帅出征,却战死沙场。

这对李纨打击很大,在得知贾兰壮烈牺牲的噩耗后,她也抑郁而终。

她是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也是个精明在骨子里的人,甚至有人认为:“李纨的精明,远超过王熙凤。”

无论是她的不问世事,还是忍气吞声,都是为了可以更好的生活,也为了可以安心培养儿子。

无论是她在诗社的竭心尽力,还是在各种争斗中保持中立,都彰显了她的大局观和大智慧。

她不是不争,只是懂得适时示弱,懂得合理忍让。

就像苏轼有首诗写的好:“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想要达到长远的目标,就必须有所等待,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慈怀读书会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23/1560484.html